隋唐大猛士(校对)第5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0/1095

  不过这座城因为是山城,所以并不算太大,此前新城的第二军驻了一个步兵厢在金城山城,这座山城是第二军防区内仅次于新城这座军城的一座军镇。
  而现在,罗成为了进攻扶余川,开始在西边的辽河平原上,修建一座更大的平原城,既为军镇,同时也是粮草转运大仓。
  这座新的铁岭军镇,距离辽河二十里,同时也驻在泛河北岸,同时这里还有座大湖,并有几条向北的支流,可谓是水网纵横。
  为了守卫这座前哨基地,罗成又在铁岭军镇北面二十里的辽河和支流柴河交汇处,修建了镇北堡。
  在镇北堡西面二十里的辽河西岸大台山脚下修建镇西堡。
  在镇北堡东面二十里的辽河支流柴河的边上山谷里,修建了柴河堡。
  镇北堡北面二十里,辽河与支流沙河交汇之处,于两山之间的狭窄河谷处修建了平顶堡,又在更北面的沙河支流河谷中,修建了北腰堡。
  金山军镇、铁岭军镇,两座军镇再配以镇北堡、镇西堡、柴河堡、平顶堡、北腰堡五座堡垒。
  两军镇五军堡,在这边足足驻了两厢五团。
  依靠着辽河这条重要的水路,军镇堡城的修建速度非常快,夯土为墙,引水为濠。从山上伐木,运到河边,扎成木排,沿河而下,直接运到城堡边。
  最北的北腰堡,距离扶余川最南的山城西龙湾山城仅仅只有二十里。
  忠武军在这里筑城的时候,直接派了一个骑兵厢越过北腰堡北面的清河,在清河北岸下营。
  西龙湾山城里的渊氏兵马,只有几百人,吓的连山城都不敢出,把所有的百姓和牲畜都赶进城,如临大敌,连派出十余骑去向北面扶余城求援。
  扶余城城主却正是曾经在罗成手下为俘虏的渊建土,听闻罗成大举派兵北上,又是筑城又是兵临城下的,吓的面无人色。
  于是一面派出数十骑向国内城求援,一面派出了两千人马进驻西龙湾山城和东龙潭山城,同时又派出使者前来询问,为何要发兵北上,并在扶余城的境内筑军城堡垒?
  面对渊建土的质问,亲自驻守在铁岭军镇的第二军军使赵贵却只是冷笑几声就打发了那位使者。
  这样一来,渊建土越发认定隋军是要发兵侵袭,于是不断的派人向国内城的父亲求援。
  可等渊太祚派人来辽东城给罗成送了许多美人马匹金银等礼物,想要谈判的时候,罗成表面答应把赵贵撤回来。
  可赵贵把第二军驻铁岭镇的兵是撤回来了,但还没等渊氏高兴两天,第一军军使李靖带着更多的兵马进驻接防了铁岭镇和下面的五个堡。
  而赵贵从铁岭撤回后,却是沿新城的小辽河河谷,派出两厢兵马越过之前议定好的边界线,向前推进了百里,并也开始在那里修筑城堡。
  紧接着,渊氏又接到报告,说辽东城方向,同样有一万隋军沿大梁水河谷向东,越过防线百里,在紧要河谷山区修筑城堡,屯驻兵马。
  而后,又有旅顺的罗存孝率兵出旅顺,沿着海岸线推进,并且还有水师在海上随同,他们直接推进到石城附近,也在修路筑城屯兵。
  一时间,忠武军兵出四路。
  李靖屯兵铁岭,兵锋直指扶川城。
  而赵贵屯兵小辽河谷,剑指木底城。
  冯孝慈屯兵大梁水河谷,兵锋直指仓岩、国内城。
  罗存孝水陆并进,兵逼石城,威胁鸭绿江口。
  忠武军四路兵马,各出万人,都是直逼高句丽人的边境山城下二十里左右,在险要之处筑城屯兵。
  国内城中,渊太祚不由的紧皱眉头。
  担忧已久的事情还是要发生了,一直隐忍,可隋军终究还是发兵来攻。
  “我儿盖苏文还在中原,隋人却发大军至,我将如何?”
  渊太祚问麾下大臣。
  “当趁隋军立足未稳,城堡未完工前,发兵袭击摧毁。否则一旦让他们修好城堡,那么我们就危了。”
  以往高句丽能扛住中原历代王朝一次次进攻,靠的就是这些山城堡垒,靠的就是硬拖时间,耗的对方后勤补给接不上,让对方不得不自己撤兵,而他们甚至能在对方撤退时发起反击。
  不争一时之雄。
  可现在罗成在辽东屯兵三年,兵精粮足,又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熟悉了这里的地形。
  现在还跟他们来同样的堡垒推进战术,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大王,现在隋人还未真正发兵,若我们先出兵攻击,这正是授他以柄,到时隋人四路来攻,我朝鲜必亡也。”一位大臣提醒渊太祚。
  攻不能攻,可守又难守。
  隋军兵出四路,到时谁知道他们要攻哪一路?
  他们不可能把兵马四面布防,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兵马无法集中,分开防守,可能要被各个击破。
  渊太祚手里还有十万兵马,他还能再动员十万青壮为兵,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而让渊太祚最怕的则是罗成步步推进,筑城屯兵,不断推进,一把剑悬而不发,那才是最可怕的,到时,他不得不四面布防,时刻屯兵等待,牧民无法牧牛羊,农夫无法耕田地,罗成只要这样熬他两三年,他的朝鲜就得崩溃。
  犹豫半天之后,渊太祚最后只能不甘心的向扶余、木底、仓岩、石城四路派兵,每路增派一万守军。
  同时,开始全国紧急动员,以备忠武军全面入侵。
  高句丽人这边的调动,很快也通过间谍斥候传到了罗成这里。
  “渊太祚还真是贪心,居然四路都想保,那如此一来,我们接下来倒是轻松了。”
  罗成此次出兵,虽发兵四路,可真正的目标只有扶余川,其余三路不过是虚张声势,佯攻作态而已,为的就是牵制高句丽的兵马,想不到效果居然会这么好。
第683章
火烧宇文述
  辽东城外,大梁水河边,胜利驿站。
  罗成正在这里送别宋老生,这位老将从第一次东征时便是罗成的副将,数年来一直紧随罗成的脚步,两人关系向来不错。先前他为建安建太守,但在上次调整兵马,设立四军时,罗成却没用授他军使之职,这位老将军被罗成请到了安抚使衙门,出任了安抚副使一职,依然兼着建安建太守。
  现如今安东道依然是六郡十八县的区划,但另一面,兵马却已经改成了四军制。实际上,辽西的柳城和辽西两郡的兵马,都并入了第一军。而建安和旅顺两郡的兵马,则都并入了第四军。
  因此,建安和辽西两郡的太守,其实现在已经不管兵了。
  身为忠武军元老的宋老生退出了军队序列,反倒是新来的李靖却成了第一军军使,要说没有半点想法也是不可能的,好在罗成主动找宋老生谈了许久,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
  罗成跟他只说了一点,那就是他不信任封得彝这个安抚使,所以安抚使衙门必须得有个自己人,而且还得是有足够的威望,这个人宋老生最合适。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宋老生出面负责组建了一支船队。
  说是安东的运输船队,这支船队包括了海上运输队和内河运输队,可实际上罗成并没有简单的只是弄两支运输船队这么简单。
  这两支运输船队里,各隐藏着一支水师,平时负责护航,关键时候也可以运输兵员,甚至登陆作战。
  两支水师的规模都不算大,各两千人马,几十条船,但拥有输运万人的能力。
  现在罗成交给宋老生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由他带着海上舰队去平壤,那是杨万春的乐浪郡,也是齐王杨暕的封地。
  罗成让宋老生以安东道安抚副使的身份前去,动员杨万春出兵从后方威胁牵制高句丽人。
  “我听说杨万春病重,快不行了,你过去,想办法要扶立一个能够追随我们的新太守,若是杨万春立的人不行,那就想办法把他换掉,实在不行,你可以先兼任这个乐浪郡太守之职。”
  罗成除了让宋老生带着他的第一舰队去平壤,还另拔给了他一个厢四千人的乡兵,虽战斗力不如正规的忠武军,可也是装备齐全,士兵健壮。一样拥有两千步兵一千轻骑和一千辅兵。
  “这个杨万春倒真是病危的不是时候,他跟渊太祚那是死对头,若是他在,肯定会死咬着渊氏不放。可现在他这个时候病危,还真不知道他的继任者会是什么样的。”
  罗成给宋老生续上茶水,笑着道,“我倒觉得他死的挺是时候,这个杨万春别看他跟渊氏不对付,可是此人其实也从没真正倒向过我们,不过是想借我们之力复他的高句丽之国。有他在一天,乐浪郡也不可能真的归附我们,他现在一死,我们说不定有机会提前把乐浪郡和那百万人口收入囊中。”
  杨万春是个铁杆的高句丽国复辟保王党,哪怕高氏亡国的那么彻底,他都还一直念念不忘记复兴故国。
  送走宋老生,罗成还没回辽东城,结果就遇到驿骑带着一封快信赶来。
  现在罗成在安东建立了一个高效快捷的驿传系统,不但沿两条主干线每隔二十里一个驿站,而且白狼水、辽河和渤海上,都有水驿和海驿,在渤海湾的庙岛君岛,在白狼水和辽河岸边,都有驿船,以传递消息。
  而在中原,罗成还有张亮的暗卫负责打探消息,在两京和三府,更设有专门的办事院,负责收集传递消息。
  “宇文述死了。”
  最新送来的消息很劲爆,宇文述这个老狗终于死了,他死在回中原复相的路上。但是这位死的有几分蹊跷,他并不是病死或什么。
  他是在路过交趾郡的时候,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的时候,驿站失火被烧死的。
  而众所周知,驻守交趾郡的正是安南节度使燕国公罗艺,这位跟宇文述是死敌,当初还在皇帝的面前直接打爆了宇文述的一只眼。
  现在宇文述从云南路过安南交趾回京复相,偏偏就在驿站里失火烧死了。
  这简直比在船上落水淹死了,还让人遐想连篇。
  最大的可能便是罗艺故意放火烧死了宇文述。
  罗艺没有给宇文述回京复相的机会,一把火放他上了西天。
  果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0/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