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1095

  这其中军械最让他们高兴,虽然在隋军眼里这些都是些破烂而已,可对于缺铁少匠的奚契两部落来说,这一堆堆的破烂,却是十足的宝贝。
  既要马儿跑,总得让马儿也吃点草的。
  罗成很清楚,要驾驭两部,让他们卖力驱使,总得有好处给他们才行点。罗成没有给他们突厥奴隶,而是给了些马和钱,还有部份破损和陈旧军械。
  他也没太担心两部因此会反过来威胁他,现在最大的北方威胁还是突厥人,然后才是高句丽人,再排下来也是铁勒人,再后面则才会是契丹人、靺鞨人、室韦人这些。
  离强合弱,这才是最佳策略。
  至于罗成的忠武军,折损四千骑兵,但此战后,罗成从铁勒人中补充了六千骑,又从漠南归附的突厥人中,补充了六千骑。
  于是来时一万二,回去时反变成了两万。
  更别说,还有十余万匹马,以及近十万的突厥俘虏奴隶。
  返回的路线依然是来时的路线,经大同然后过军都陉入河北,再经临渝出关。
  老四骑着马跟罗成并辔而行。
  他打量着罗成马后不远的四个新收义子。
  阿史那什钵苾、乙利咥夷男、大贺摩会、莫贺弗苏支四个年轻人骑着马,神情各异,都比较沉默。四人最年长者为摩会,最雄壮者为夷男,最小者为什钵苾。
  老四翻了翻白眼。
  “我说你之前收的阚棱他们三个做义子,确实挺有眼光的,现在那三小子都已成长起来,可堪大将之才。可你这次是怎么回事?还收四个胡种做义子,还全是胡酋之子?你就算不怕御史弹劾,可你就不怕养几头白眼狼,将来反噬?”
  罗成笑笑。
  “那也得他们有那个实力的时候才谈反噬,现在他们可没这力量。”
  这四个少年现在没能力反噬自己,可他们的名字,却代表着不小的影响力,罗成把他们收在身边做义子,既是质子,同时也是借用他们在各自部族中的血脉影响力,来对诸部施加自己的影响。
  “你要是嫌他们胡名不好听,我可以给他们改个名字。”罗成把四个义子叫了过来。
  “从今天起,你们便改名叫罗全忠、罗守信、罗顺仁和罗归义了,在你们之前我还收了三个义子,他们是大郎阚棱,二郎王雄诞,三郎西门君仪。现在大贺摩会就是四郎罗全忠,莫贺弗苏支便是五郎罗守信,乙利咥夷男你就是六郎罗顺仁,阿史那什钵苾你就是七郎罗归义。”
  “我希望你们义兄弟七个,今后能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夷男四个面面相觑,想不到罗成给他们改这样的名字。
  老四在一边笑的差点成猪叫。
  忠信仁义,还真会取名字。
  这倒跟他们六兄弟名字有点像,继祖承宗嗣业存孝士信士诚。
  秦琼等人听说罗成给义子取的名字,也都是大笑。
  晚上,兵马驻在路边,就着打扫战场时取的死马肉,喝着粥,马肉纤维粗糙,而且不论是煮还是炒,里面总会有酸水出来,肉酸还带着股腥臭。
  马肉也只有晒干了还好吃点,可行军之时,大家也没那么多挑的。
  能有肉吃都很不错了。
  连忠武军的那些将士们,也因为出来时间太长,带的肉松也早吃完了。
  “你说朝廷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破了汗庭,堵了始毕归路,皇帝也不派兵来援。你说当时雁门兵少也就罢了,可到了太原,那里汇集了三十万大军,皇帝为何还不派兵来援?”
  说起这事,一群忠武军大将们都有些愤慨不平。
  要不是他们这次仗打的好,罗成指挥得当,硬生生的困住始毕,然后再拖的他士气全无,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偏关下一举将疲惫万分的突厥军击溃,突厥人可就跑了。
  而他们在马邑打了两个多月。
  结果从头到尾就没有援兵过来。
  甚至他们这仗都打完了,捷报也一封封的发回去了,可依然没有消息。
  最让他们不解的是,他们现在才知道,皇帝居然在他们得胜之前,就已经御驾南返东都了。而且在此之前,还因为遣散勤王军给的赏赐不能兑现,导致出现了太原兵变。
  最后皇帝硬生生的把一万多勤王军当成了叛军砍了脑袋。
  这天下间,居然还有这么奇怪的事情。
  “我就感觉好像咱们都不是在为朝廷打仗一样!”
  “是啊,咱们千里迢迢来勤王,从头到尾连皇帝面都没能见到一面,更别说赏赐了。赏赐在哪,什么是赏赐?”
  大家嚼着烤马肉,都在吐露着心中不满。
  罗成坐在那里听着,也不发表意见。
  确实,这都算是难以让人置信的事情。
  可这一切,却都发生了。
  他们在马邑跟突厥人决战,兵力悬殊,可皇帝却带着十几万大军从雁门跑到太原去,然后还没等他那边决战结束,皇帝又直接把三十万勤王军遣散回家,连一兵一卒都没给他们派来。
  搞到现在,仗都打完许久了,也没听到朝廷半点回复。
  大家不禁都在问。
  他们到底是在为谁而战!
第647章
昏君奸臣
  “皇帝现在有些麻烦。”
  听着一干将校们吐露了半天的不满,罗成最后才缓缓地说道。
  早几年前,他便让自己曾经的亲卫大将张亮和王君廓两人负责组建情报部门,张亮专职打探情报,王君廓负责刺杀等。这几年,罗成钱没少往里砸,张亮二人也比较尽心尽力,因此他在黑暗里的这两个组织发展的还算迅速。
  一张情报大网已经架构起来,收集、分析、传递都有一套人马。
  罗成在马邑打仗,也一直通过暗影两卫留心着辽东家里,朝廷和中原各地的动静。
  这几个月,辽东老家那边很安静,他把封伦、李百药、段达等带出来后,有侯莫陈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留守,一切井井有条。国内城的渊氏也没敢有什么异动,一切安稳。
  不过中原各地,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皇帝被围雁门,各地兵马勤王,于是中原空虚,本就混乱的中原,更是失去了弹压。一时间百鬼夜行,乱上添乱。
  这其中,又尤其以李密最为抢眼。
  这家伙沉寂几年还是又出来了,他先投孟让,然后分兵北上,短短时间就连破了数郡之地,且攻占了东都东大门荥阳,还破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
  李密开仓放粮,号召天下贼匪至洛阳,短短时间里,兵马就壮大到了四十余万人,十分恐怖。
  李密很快攻破荥阳关,兵马直接抵达了洛阳的外围偃师城下。
  皇帝急着从太原南下,其实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李密已经兵临洛阳城下了。
  虽然皇帝赶在李密攻破洛阳前就回到东都,还带回去了数位大将,可也只是稍稍缓解了下洛阳的危急而已。
  当皇帝进入洛阳后,李密主动解了偃师城之围,并把兵马退回到了荥阳的虎牢关。从表面上看,当然是皇帝的龙威震住了李密,可罗成分析过情报。
  知道李密不过是暂避皇帝锋芒,可他依然还控制着虎牢关这个重要的关城,这意味着,李密依然还掌握着主动权。
  他随时可以再发动进攻,或者撤退。
  事实证明,李密的撤退并不是没有作用。
  他一退,虞世基等人便狂拍皇帝马屁,说皇帝如何如何了得,吓退李密等等。而另一面,各地告急的叛乱奏报文书,却如雪片一样的送入京。
  虞世基等人继续隐瞒大部份严重的奏报,然后又找理由奏请皇帝让李景、薛世雄、杨义臣这些大将返回自己的驻地。
  虞世基等人让李景去平窦建德,让薛世雄去平王须拔,让杨义臣去平魏刀儿,让张须陀去平李密,让李渊去平孟让。
  同时,裴蕴还奏请皇帝,请皇帝到巡幸江都。
  其实几个宰相也知道此时中原形势不容乐观,好几股大的叛军,都是号称一二十万之众,尤其如李密,更是占据虎牢,拥众四十万,他还有兴洛仓之粮,可谓中兵多粮足。
  为了避免再出现一次雁门之围一样的洛阳围城,于他们想办法找理由劝说皇帝南下江都。表面上自然是去江南散散心,实际上他们还是对李密的实力很畏惧。
  江淮的叛乱要轻一些。
  另一方面,自兴洛仓被李密攻占后,也时刻在威胁着洛阳城的军民用粮,虽然洛阳城外还有一座大粮仓,可荥阳被叛军攻占后,东南的粮食却已经是无法再过来了。
  张亮送给罗成的最新消息是皇帝还没有决定是否南巡江都,但李密却是已经在密谋着准备再次进攻。
  河南安抚使张须陀已经奉旨率部前往讨伐李密,不过他手下只有一万刚勤王回来的兵马,而且这些兵马因为未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兑现,因此都很不满意,军无战心。
  “李密应当成不了气候吧?”宋老生疑惑的道,之前李密随杨玄感叛乱时,可是被他们杀的落花流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