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4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3/1095


第567章
拜封节度使
  “我觉得倒是可以帮下王世充,这人挺有本事,很会讨皇帝喜欢,你帮他,他也会记下这个情。而且,李渊是你外舅,让他到淮南,也不是坏事。”魏征咪了口烧酒,再夹了一颗豆子入嘴,有些满足。
  魏征的话倒是让罗成心里一动。
  李渊。
  他对李渊虽然一直也很警惕,觉得李家父子跟他并不怎么同心,但让李渊到淮南来,并不比他在江南差,或者若是他这次不出手,可能李渊不太可能有机会任道一级使职。
  如魏征所说,不管怎么说,在外人眼里,李渊跟他都是姻亲,这个时候拉他一把,那也是壮大自己同盟的力量。
  毕竟宇文述虽然被赶去云南,可并没有就此倒下,宇文家在朝中还有很强的势力,尤其是罗艺告诉他,裴蕴虞世基这两个宰相那是很厌恶他们罗家人。
  罗艺这次得去交趾,朝中没有了宰相撑腰,以后还不知道会如何变化。
  ……
  “臣觐见至尊。”
  罗成入殿,拜礼。
  今天皇帝没有头顶九旒珠冕,也没有穿那玄上纁下的礼袍,他今天只戴着顶黑帻巾,身上穿一件明黄色的衮龙袍。
  皇帝笑着道,“起来吧。”
  殿里还有其它几位宰相,六位宰相,如今宇文述的参知政事衔已被免去,罗艺的也即将被免去,不过他今天还是被召来,但宇文述则没被召来。
  除了五位宰相外,还有一位中年男子,长的很高大儒雅。
  “这位是皇后之弟萧瑀,朕已经拜他为内史侍郎,加参知政事衔。”皇帝给他介绍。
  罗成心道原来是这位,他是萧后的弟弟,后梁明帝的第七子,梁靖帝萧琮的异母弟。他七岁的时候在后梁封王,后来姐姐嫁给杨广,他便跟着到了长安,可以说一直是跟随姐姐生活长大的,也是杨广看着长大的。
  本来杨广对他很不错,不过萧瑀这人比较耿直,看不惯的地方肯定得说,经常直言相谏,于是惹的杨广十分不快,几次把他贬到地方上去。
  这次皇帝接连把宇文述和罗艺两位宰相外放,于是又把这个小舅子召回朝中,还授他宰相之职。
  其实以前杨广也授过大舅子萧琮为宰相,不过不是实授,毕竟萧琮以前当过皇帝,不过是拉出来摆摆样子,安抚一下荆襄之地的后梁子民而已。后来等皇位坐稳,很快就把萧琮踢下去了。
  不过对萧瑀,杨广还是跟对萧琮不同的,毕竟这位是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也不曾当过皇帝,对西梁更谈不上什么感情。
  “早闻萧公忠直敢言,十分佩服。”罗成拱手。
  萧瑀也打量着罗成,这还是两人头次见面,不过萧瑀明显对罗成观感不错,“罗帅为朝廷平灭高句丽,可谓不世之功,否则迁延日久,还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损失。”
  他笑着道,“若非罗帅太过年轻,其实倒适合入朝为兵部尚书。”
  罗成连忙摆手,他对做兵部尚书还真没什么兴趣,这兵部尚书跟十二卫四府职权分的太乱,并没有什么可当的。
  这时杨广回到御座坐下。
  “罗成,你之前跟朕提议的实道一事,朕思虑许久,又与诸位相议过后,觉得可行。今天召你过来,就是想让你也一起来参与下关于如何划分道与使职之具体事务。”
  罗成不过是一个留守,还是入京朝集,现在却得以入宫跟着众宰相一起议事,这简直就是万分破例了。
  虞世基呵呵笑道。
  “罗家父子二人同殿议事,传出去可是千古美名呢。”
  罗成对着这个大奸臣笑了笑,这家伙拍马本事第一,而且笔杆子确实厉害,不但字堪称当代大家,而且这文章写的妙笔生花。
  对这种人罗成没好感,可也没想要去得罪,只要他不过份的来惹自己,罗成也不想去动他。
  毕竟,小人难惹。
  “臣以为,十三道可行,但节度使无必要。”虞世基直言。他的论调是节度使职权太重,毕竟按罗成的建议,这个节度使其实就是过去的使持节大都督,或隋初的大总管。连观察使和安抚使这样的大员,都得受节度使节制。
  而裴蕴也出声。
  “臣也以为十三道可设,但节度使不必要,甚至,安抚使和观察使设一便可以。”
  而裴世矩则表示,不如按过去的制度,在边郡,设立都督兼太守,以统领军政。或在紧要之处,一都督统数郡之兵。但道一级,不设更高的统领军政的节度使,而是大小都督都受安抚使统辖。
  比如说在河北河南河东三道,河南道就完全没必要设立都督,而在河北道,可以在涿郡设都督,以统领涿郡、渔阳、北平、上谷四郡之军事。而河东道,可设立马邑都督,或雁门都督等。
  这几位宰相都是反对设立节度使这样能够统辖十几二十郡的地方统兵大帅,认为将来可能尾大不掉。
  甚至裴蕴直接进言,认为留守一职其实没有必要保留,可以一并废除。
  “罗成,你认为呢?”
  “陛下,臣以为,几位宰相之言老成持重,十分稳重。不过,国家决策也当顺时适势,过去征讨是由征军总管和大总管统领部队临时出征,事毕则解,所以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则师还,并无久镇。缘边之地,其在边疆,虽设军镇,可毕竟我朝府兵制度,府兵多在中原,边地兵少。
  过去大隋实力强劲,无人敢犯边,而如今虽然大隋依然强大,但朝廷多年开疆拓土,如今东边已经深入到了辽东和朝鲜半岛,北边也已经控制着河套平原漠南之地,而在南边,大隋不但远及交趾,而且现在还要重入中南之地,在西边,平灭吐谷浑之后,朝廷在那里设有四郡,未来还打算进入西域。”
  “陛下,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如今都已经扩张到极致,距离中原腹心,那都是数千里之遥。边关形势严峻,辽东还有高句丽,随时可能还有叛乱风险,所以必须驻大军镇守,一步步不断的威压才能把高句丽彻底吞并下来。”
  “西北吐谷浑灭亡已数年,但到现在叛乱都还未停过,所以也一样得常驻军队稳固。”
  ……
第568章
赐号忠武军
  罗成的意思就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以前的战争都是短期战争,征召兵马,大军开过去,打几仗结束,然后各回各家。
  可如今不同了,要久镇边疆,要消化那些土地,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行的,甚至得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
  所以过去府兵制下的边疆军镇制,已经行不通了,毕竟军镇大的不过一两千,小的才五八百人,如何能够有效的防御作战,而要把边疆的军镇驻兵,甚至是边疆的后备力量动员起来,那些镇将则级别不够。
  因此罗成才建议在新的形势之下,于边疆之地,设立节度使,在边疆增设镇、堡、戍,增派兵员,同时派兵军垦屯田,移民实边。节度使统边疆之地,能够更积极和更灵活有效的镇守边疆。
  “陛下,如今的边疆形势,在吐谷浑、高句丽等平灭之后,大的国与国战争已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的持续性的叛乱之战。原来那种以几百人甚至一二千人为单位的镇戍部署,完全无法适应。”
  “我们需要在边疆之地,建立驻有集中指挥的大军团军镇。而这样的大军镇,必须得是常备型的,如果还是由原来隶属于各卫府的府兵临时征调组成,则反应太慢。”
  “一支军队拉起来,要从各地卫府征召府兵,要从京师各卫将领中选将,动员、训练、发兵,以及后勤的粮草征召转运等,这些都需要太多的时间,待这些做好,那些叛乱的敌人早就跑了,那些来劫掠的敌人也已经换了地方。”
  虞世基反对。
  “我大隋立国之根本便是府兵制,府兵闲时耕种,战时为兵,如果常年驻扎在边疆,那府兵岂会愿意?”
  这是一个问题。
  “陛下,我以为,征召府兵戍边,可以边耕边战,屯田戍边。对府兵,可以实行轮戍制或者是移驻制,既然府兵可以入京轮戍,那也一样可以到边疆轮戍。只要不是太频繁的轮戍就行,比如一次两年期,然后隔多少年再轮一次,在边轮戍期间,朝廷还可以给予他们的家人钱粮补贴,而府兵在边轮戍,耕种戍边,也可以将屯田所出除供军之外,余者分赏将士,或者给予其它赏赐。”
  “哼,你说的倒是轻巧,可如果要给钱粮,你知道这会是多大的开支吗?”
  罗成不理会裴蕴,直接对皇帝进言。
  “陛下,辽东之地,我大隋前后三征,耗费了百万之兵,几百万之民夫,以及无数钱粮才拿下,难道就要随便的再浪费?如果不常驻一支边军,那么臣敢说,朝鲜道的五郡不但可能永远都不能收回来,而且辽东四郡,都有可能重新被侵。我们不能等失去之后,再来叹惜。”
  这句话倒是打动了皇帝。
  “罗成,你可有相应的计划?”
  “回陛下,臣以为,边关之地,必须设立能统一指挥的军团,这军团未必是统领一整道,但只需统领边地就行。如辽东朝鲜两道,这里是新收复之地,所以当驻一支重兵,可以把现在辽东的五万一千府兵,皆划到一起,不过是在把现留守衙门改为节度使衙门而已。”
  “而如中南之地、岭南之地、河套之地、青海之地,这些边地,都可以设立军度使,屯驻一支重兵。比如中南之地,现在还未收复,所以可以将整个中南四郡,皆设为节度使辖下,驻派两到三万兵马。”
  “而岭南可以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设立一个节度使,在此驻两三万兵马。”
  “青海四郡可直接设一个节度使,统两三万兵马常充。”
  ……
  “那照你这么说,这岭南道最南的三个郡设节度使,这节度使和岭南的安抚使谁大?”
  一直不吭声的罗艺道,“那倒也简单,可以把岭南分成两道。”
  萧瑀则道,“对辽东、中南、青海这样的用兵之地,可以干脆与其它道区分开来,这些道可以设节度使,节度使在安抚使之上,或者干脆只设安抚使,至于观察使,他行使的是监察之职,不冲突。”
  杨广则在考虑,如果这一步放开,那会不会影响到他的统治。
  “陛下,对河北河东这样的地方,则可以设立使持节都督,统领一郡或几郡之地,但他需受安抚使节制。”
  皇帝思虑良久。
  “我觉得这个倒是可行,辽东道和朝鲜道可合为安东道,设节度使和观察使、安抚使,安抚使管行政钱财,观察使管监察司法,节度使则位在安抚与观察之上,掌总军旅。”
  “岭南道,可拆出一个安南道,以郁林、宁越、交趾、九真、日南五郡列入辖下。设安南节度使和观察使、安抚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