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1095

  两万隋军顿兵坚城平壤之下,强攻不下,而此时孤军深入,偏偏敌军大兵回师来援,前有坚城阻挡,后有大军压迫,只怕这两万人是凶多吉少啊。
  “现在就指望着水师的来护儿了,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半点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
  “是啊,这个来护儿,自平壤兵败,就再也找不见人影了,等回去后,我定要御前参他一本。若不是他贪功冒进,我等也绝不有此之败。”
  大行城的守军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能看到有水师的船从大行城附近的海上经过,可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一条船。
  “诸位将军放心,我之前已按罗大将的安排,早派了几支兵马到江口海上的几座岛上观察,一旦有水师船只经过,肯定能有发现的,到时联络上就好。”
  “你听,高句丽人鸣金收兵了。”
  “今天天色还这么早,高句丽人怎么就撤了?”
  于仲文也有些奇怪。
  那边城下,高句丽军如潮水般撤退,留下成百上千具尸体在城下。
  高句丽军帐。
  高建武见到乔装而来的乙支文德,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时候乙支文德怎么来了,更不明白他为何要乔装一个轻骑兵前来。
  “这是为何?”
  “请将军让亲卫把守好营帐,任何人敢私自靠近格杀勿论,更勿透露半点我到来的消息,我有重大消息相告。”
  高建武莫名其妙,可最后还是如此安排了。
  “说吧,何事?”
  “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乙支道。
  “什么意思,什么叫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
  “我回晚了一步,我回到平壤前,罗成就带兵攻破了平壤城,还攻破了内城和宫城,他擒住了国王,然后杀了,他还驱赶平壤及周边共二十万百姓,把整个平壤城给拆毁焚没,如今平壤城已经没了,我们的大王也没了。我此来,就是要赶在渊太祚知道这个恶讯之前,请将军立即率兵去国内城,抢在渊太祚知晓消息前,在陪都国内城继大王之位。”
  “这怎么可能?”
  高建武一脸懵逼。
第396章
开仓
  齐郡。
  章丘城中,通守张须陀召集了县令杜如晦、县尉罗贵以及长白府长史柴孝和等诸人。
  “灾民越来越多,任其下去,这些受灾百姓就会成为饥民,然后便会成为流民,最终就会变成四处劫掠抢夺的变民反民。罗县尉,章丘还有多少粮食?”
  罗贵之前是县录事,但因为这段时间罗贵带着章丘的郡营乡团剿匪平贼有功,于是张须陀亲自保举他为章丘县尉,儿子罗成在辽东军功勋著,已经是襄阳侯还成皇帝新宠,而罗艺又晋为燕国公,襄阳罗家如今是红的发紫,东都留守朝廷当然没有人驳回这个小小县尉的授职。
  于是乎,现在罗贵便也成为章丘县尉,与杜如晦一起搭档主持章丘县务。
  听张须陀询问,罗贵如实道,“章丘县还有不少粮食,官仓里的粮食还是满的,另外义仓里粮也是满的。只是这仓粮,若未得朝廷之令,地方是不得私自开仓放粮的,按律,私放粮一粒,也是斩首之罪。”
  隋朝最注重粮食征收,尤其是在租庸调制之下,田租的收成是极大的。而同时隋朝的户口管的严,隐户逃户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官府按丁征租的情况下,百姓手里大部份的粮食其实最终都收到了官府手里。
  另一方面,朝廷又在地方设立了义仓,百姓按田亩纳义仓粮,相当于又加征了一笔地税。
  无数的粮食从民间汇集起来,最后朝廷把这些粮食一点点的转运汇集,各县都有转运仓,而在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更是设有许多更大的转运仓。
  沿着运河与黄河这条水陆命脉,隋朝还有六座巨无霸式的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
  每仓其实就是一座仓城,储米百万石以上。
  而其中的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的巩县,建于大业二年,仓城周长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能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座兴洛仓,能够最大储漕米两千四百万石,不但供应东都洛阳数十万军民的粮食,而且还能随时通过运河、黄河向天下各地输运粮食。
  可以说,隋朝几十年积累的粮食是一个天量的数字,按朝廷所估算,现在六大仓和各地仓库里的粮食,还能够供朝廷食用四五十年。
  本来说,有这么多粮食在手,隋朝是不怕天灾的。
  但问题却在于,田地产出是有限的,朝廷征的多,那百姓手里的粮就少。平时还少,一遇灾年就不免青黄不接了。
  而偏偏古代交通运输极不便利,粮食大多集中起来储存了,真要调运也极艰难。就如这次征辽,为了供应辽东百万大军,朝廷不得不征发三四百万的民夫运粮。
  每往辽东运一石粮,耗费却高达七石。
  而另一方面,官府手里虽粮多,但对仓粮的管理朝廷也极为严格,任何仓库开仓放粮,没有上面层层审批,是坚决禁止的,谁敢私开仓放粮,那就是重罪,轻则丢官免职,重者掉脑袋。
  “今夏黄河水灾,水淹河两岸四十余郡,受灾百姓多达百万之众。如今青黄不接,百姓成饥民,苦等朝廷批复,还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饥民们都嗷嗷待哺,等不等,再等就要成变民,先不要管其它的,先开仓放粮安抚灾民要紧。否则,我们今日剿了裴长才,明日又来个石子河,后来又来个秦君弘,这贼是剿不尽的,而这些贼匪原本皆是我朝良民百姓。”
  罗贵也不由的点头。
  虽然这段时间,他们东征西讨,在齐郡始终没能聚集起像样规模的贼匪,可是越剿匪越多。
  今天这里平灭一伙,明天那里又举起一堆。
  为了填饱肚子,无数的饥民已经扛着锄头拿着柴刀反了,他们去攻打县城,抢夺乡村,就为了一口吃的。
  张须陀来章丘坐镇,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流民向着章丘这边靠拢,因为这里有长白山,饥民们还是希望这里能有个庇护之所。
  “放粮吧。”
  一直没吭声的杜如晦也道,“所有章丘转运仓还有义仓,都打开放粮。不过放粮前得做好预案,以防到时发生混乱,还请通守和县尉多派兵员把守仓库,让人维持秩序。”
  “这是自然,我让郡兵把守各仓,杜县尉派乡团维持秩序。”
  杜如晦又道,“光是开仓放粮还不够,我觉得可以趁此机会赈灾同时,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修城墙、道路、桥梁,疏浚河流渠道,也算是以工代赈。”
  放粮施粥,然后让灾民做事,这比起单纯的放粮确实好多了。
  “杜县尉不愧为干吏啊。”张须陀夸赞道。
  “其实这也不全是我想出来的,之前士诚还在章丘的时候,我与他经常聊一些县务,其中就有聊到关于赈灾的办法,这以工代赈还是士诚提醒我的。”
  在灾时,以工代赈,不但能够借机兴修水利,修葺城墙道路,而且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能够把那些不稳定的青壮灾民,先组织起来。而有了官府的组织,也能大大减少出现骚乱暴动的可能,这也算是釜底抽薪之计了。
  “好,就按杜县令的计划去做,至于私开粮仓若有什么后果,都由我张须陀一力承担。”
  “若真有事,我也愿一起承担。”杜如晦表示,他会给祖父去信,把这里的情况详细说明,让他帮忙去与朝中相关衙门通气商议,希望早点能拿到正式开仓许可。
  开仓赈灾的事情商议的差不多了,几人一起喝茶。
  “这马上就要进入九月了,辽东也差不多要天冷了,这征辽怎么还没有成功?”杜如晦担忧的道。
  “是啊,马上九月了。”张须陀叹声。
  九月,意味着辽东开始变冷,要不了多久更会开始下雪,到时辽东就很难继续展开军事行动了。
  而天一冷,这几百万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也会更加艰难。甚至再冷点,河北的运河也将冰封停航,到时粮草辎重的输运更加成问题。
  仗打到现在,也没有听到什么真正的捷报,只怕今年这场庞大的东征怕是要虎头蛇尾了。
  一次失败的东征,不知道耗费了多少民力。
  “也不知道士诚在辽东怎么样了,此刻,不知道是不是在平壤城下呢。”罗爹担忧起远在海外的儿子罗成。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当父亲的一样担忧。虽然之前他也恼罗成在外面跟那阎家娘子犯的错事,可时间一久,他还是挂念起儿子来。
  算算时间,那阎家娘子的肚子怕也得有七八个月了,怕是快要生了。
  “哎!”
  三人突然一起叹息了一声,大家对视,都只感觉满满的无奈。
第397章
罗艺大破新城,李世民初显威
  “这便是三娘?”
  新城下隋军大营,左武侯大将军、右六军大将、燕郡太守、燕国公罗艺身披御赐铜甲,手按着玉具剑,目光在那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人身上打量。
  李三娘一身银甲,外面罩一件银袍,手持一杆银槊,佩一把银剑。她一手捧着银盔站在那里,笔挺飒爽。
  连罗艺见了都不由的心里赞叹了一声。
  巾帼不让须眉。
  “末将李秀宁拜见大将军。”
  李秀宁冷面带霜,不苛言笑,可越是如此,罗艺反而越欣赏这姑娘。其实关陇贵族多是军事起家,哪怕是当初的那些陇右豪门也多文武兼修,因此这些贵族之家的子弟个个都十分勇武。就算是贵族之家的女子,好多也是能骑的了快马,开的了角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