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1095


第313章
山东沸反
  “爹,东莞也被贼帅秦君弘、郭方预攻破了,二贼破城之后,杀尽城中官吏,破豪强大户之家,裹挟青壮,掳掠妇人,无恶不作。据说,如今正往北海而去。”
  罗继祖匆匆赶到章丘县衙,跟老爹通报了一个最新的消息。
  “呸,狗日的世道。”老爹罗贵吐了口唾沫,一脸忧色。
  这大业八年刚开始,结果就是如此恶劣的局面,坏消息一个接一个。
  先是王薄、王勇二贼攻破北海郡北海县,杀官造反,聚贼数千。然后又是渤海的孙宣雅聚贼数千破渤海郡盐山县,紧接着平原郡的郝孝德破高唐县,招亡命逃民数千。
  这年刚过,秦君弘、郭方预二贼又破了高密郡的东莞城。
  仿佛是一夜之间,这黄河两岸就遍地烽火。
  每天都能听到这里又有人造反,那里又有人杀官,一伙伙的贼匪如雨后春笋般起来,多的数千上万人,少的也是几十数百。
  以前百姓最怕的是蝗灾,这蝗虫一起,铺天盖地,飞到哪就吃光哪,见青就吃,等它们吃完飞走,那个地方也就再呆不了人了。
  而现在,四起的贼匪,比蝗虫群厉害多了。
  不管是北海的王薄王勇,还是渤海的孙宣雅、刘霸道,又或平原的赫孝德,还是这刚起的高密秦君弘、郭方预,这些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杀人如麻,四处抢掠。他们攻破县城,杀官造反,还洗劫豪强富户,强逼青壮百姓从贼。
  动荡越来越厉害。
  老爹担忧的道,“虽然我们齐郡现在还没出现大股贼匪,可平原、渤海、北海、高密皆在我齐郡的边上,贼匪如蝗虫一般流动,我很担忧他们随时会流窜到我们章丘来。”
  他最担心的还是这一路路的贼匪最后联合起来。
  “爹,咱们齐郡有张郡丞在,他可是当世猛将,之前王薄王勇等都几次流窜过来,可都被击的落花流水,惶惶如丧家之犬而逃,他们不敢来我们齐郡的。”继祖道。
  “这可说不好,那些贼匪又不事生产,只知道杀人打劫,可多则上万,少则几百上千,而且这人数还在不断上升,跟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哪个地方供应的了。他们便只能如蝗虫一样,吃光一地,便往下一地去。等没粮吃了,别说齐郡,就算是洛阳他们也敢去抢。”
  老大继祖叹声气,“怎么突然的就这么乱了呢。”
  老爹没吭声,他现在是章丘县录事,不再是过去只挂名的录事,而是实打实的在县衙里做事办差,他毕竟也曾是殿前侍卫,不论眼光还是本事都是有的,杜如晦虚心请他帮忙,老爹便也很用心的在做事。
  身为一县录事,老爹很清楚眼下的局面为何糜烂至此。说到底,早年开皇时比较开明些,天下也安稳,百姓日子还好过些,尤其是那个时候人口远没现在这么多,百姓手里多少都有些土地,新成丁的年轻人,也能多少均到些地,因此不遇灾荒之时,其实还是能够糊口的。
  可从仁寿开始,二十余年的天下太平,让大隋的人口大爆炸,均田均田,慢慢也无田可均,兼之还有豪强勋贵们的占地,更加让百姓无地可耕,许多成丁的年轻人,其实都是无地者。
  而原来均过地的一些人慢慢老去逝世后,他们之前均的地却要交回。一个家庭里,有地的老人去世交还口分田,而新成丁的年轻人却又无地可均,于是乎,许多隋朝百姓家慢慢的也就变成了无地无产者。
  偏偏自今上登基以来,又大兴土木,每年课役繁重,不断征召百姓服役,百姓既无地少地,又还要承担沉重租调,现在连时间都没了,这日子如何过?
  尤其是东征开始,河南河北两地更成了兵员、民夫的源地,无数青壮或为府兵或为民夫,纷纷被征召离开家乡,前往辽东。
  而不少地方官府恶吏,这个时候更是趁机搜刮百姓。
  当百姓再无法活命的时候,他们也就豁出去了。
  因此当有那些胆大的,终于拼命跳了出来,带头造反后,许多郡县的百姓面对这些贼匪时,都是干脆跟着全家一起当贼去了。反正这世道活不下去了,不当贼要么就饿死。
  青黄不接的这个冬春,更加的难熬。
  大户豪强们要么往郡城、洛阳等大城跑,要么就只能招募丁勇加高院墙自守。
  眼看着就要开春了,可没有谁还有心思在今年的春耕上。
  郡中一半以上的男人要么当兵去了,要么做民夫去了,剩下的一半,还有小半已经从贼,剩下的还多是老弱。
  就在昨天,章丘县又派出了五百人的民夫,他们每人负粮三石运往涿郡。两人结伴,轮流用一辆鹿车运六石粮。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不说如今天寒地冻,光是鹿车运六石粮其实就非常吃力艰难,何况,这六石粮还是公粮,他们不能动用,一路上到涿郡上千里,还得另自备干粮。而这一路上这么遥远,到处是烽起的群盗,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但诏令下达,各地官府都只能遵令。
  百姓也别无选择,除非逃亡。
  “老大,你明天抽个空,带队人回乡里,把家里你娘和你兄弟媳妇他们都接到县城。处处不太平,到处是贼匪,乡下不安全。”
  “那家里怎么办?”继祖有些舍不得乡下的产业,毕竟如今家业也不小。没人在家,万一被贼人抢了怎么办。
  “都这个时候了,还惦记着那点身外之物做什么,真要有贼人来抢,那就让他们抢好了,只要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重要。”
  老大哦了一声。
  “要是五弟他们还在章丘就好了,有他们在,管他什么贼,也不敢来犯。”
  如今闹的正凶的几伙贼人中,可有好几个都是老五曾经手下败将,比如那北海王薄、王勇、渤海刘霸道等。
  老爹望向北方,“小五在辽东哪里一时半会回的来呢。”
第314章
还乡团
  大业八年。
  正月初五的早上,章丘县令杜如晦紧急下令,召县郡兵营和五个乡的乡团赶到县城集结。
  “泰山贼裴长才、石子河率万余贼人,已经越过泰山进入我齐郡之地,贼势浩大,我们章丘虽不首当其冲,可也必须聚兵早做防备。”
  章丘县郡兵营校尉如今是罗成的大哥罗继祖,他现在接管县郡兵营,不过先前县郡兵营在罗成手里时是兵强马壮,可后来县郡兵营直接转为长白鹰扬府,县郡兵营重新招募人手,却是大不如前了。
  而现在,因为征辽之役,章丘县青壮都没多少。县郡兵营原本倒也有五百之数,可好多都被召去服役了,现在能召起来一半都难。
  不但是县郡兵营如此,五个乡的乡团乡兵,情况还更差。一团乡兵五百,可估计三成都不剩。
  各乡乡团本来有守乡护土的责任,可是现在也管不了乡下了,只能先集中守好县城。如今贼匪四处流窜,虽然齐郡有张须陀这位猛将在,但郡兵数量少,也左右难支。
  长白山还驻有一个鹰扬府,但罗成带走了大半人,留下二百府兵还要分驻长白山各堡,要不然,长白山随时就可能成为积聚贼匪的大本营。
  杜如晦把城防的任务交给了罗贵、罗继祖父子俩。
  本来要去乡下接人的罗继祖,便只好派了一个郡兵回去,让他找老二承宗,让他带着长白乡的乡团顺路接上罗家人来县城。
  罗承宗是在午后的时候接到的信,他在南山村对面的长白乡营里训练手下。乡营五百人,现在缺员严重,营里只有几十人,承宗派人四下通知还在乡里的乡兵们回营。
  可也不过凑齐了一百五十多人。
  另一边,义儿营中,此时罗成让兄弟代为收养的义儿却已经达到三百之数。这些少年多是十岁十一二岁的少年,多是些乞丐孤儿,被收养过来,作为罗成麾下那些阵亡弟兄的继嗣子,因此被称为义儿。
  他们每天一起生活,学习武艺,读书算数,能吃饱穿暖,比起以前的生活自然是好的多。
  罗承宗带上一百余乡兵,也把这三百义儿带上了。
  过得河来,南山村里,村民们也已经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行李,都听说了贼匪消息,又见隔壁的乡营都要拔营,自然也不收再呆。
  大嫂二嫂四嫂都是产后不久,生产还不满百日,这个时候头上包着毛巾,抱着哭闹的孩子手忙脚乱。
  罗母和小妹以及王慧娘则收拾了大包小包的东西,恨不得把家都搬走。
  倒是罗成的妻子单彬彬,却跟好姐妹张红线,一人牵了马匹,做了男人装束,背弓负刀。尤其是单彬彬,牵着高头大马,居然还持了杆单家枣槊出来。虽然这把槊不是罗成那种二十三斤重的重槊,这只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十二斤马槊,可一个女人,持槊也非常吓人了。
  老四媳妇刘三娘道,“我要不是还没满百天,肯定也跟五弟妹一样,骑马提刀,看哪个贼匪不开眼敢来。”
  承宗看着乱糟糟的家里,叹声道,“收拾好些细软带上就好,其余的就不用带了。杜婶,你看这几口大箱子没必要带,到了县城,都有现成的家具等。”承宗看到杜如晦的母亲跟妹子,正在费力的搬着一口大箱子,只好笑着劝道。
  “这箱子里是伏威从辽东让人送回来的赏赐,都是上好的绸子。”
  承宗只好让人帮忙搬上车。
  最后罗家女人们收拾了几大马车的东西,要不是承宗拦着,她们还能再装上几大车。
  罗承宗一把大锁把家里院子门锁上,然后带着全家一起往县城赶。
  百余乡兵,三百义儿营少年,护着罗家家眷十余人,后面还跟着南山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的几百号民众,大家携老扶幼的跟着走。
  有年长些的,说起几十年前大隋还未统一天下之时,这齐鲁之地也是经常混战,又是兵来又是匪,经常得背井离乡逃命。
  好在这次有承宗带着乡营和义儿营护着,大家便都跟着往县城去,不管怎么说,县城的城墙总是很高大,比村墙总强的多。
  上次王薄王勇也打到章丘城下,可不也被罗五他们兄弟击退了吗。
  乡团的百余乡勇,人人手里一杆长矛,看着倒还整齐。而在他们身后,是三百个义儿营少年,他们个头矮小,尤其显眼的是统一剃着短发,看着倒跟个小和尚似的。虽说这些人还是少年,甚至都没到束发的年纪,可毕竟这短发还是有些显眼的。
  少年们虽小,可却手持长矛,腰佩横刀,背负弓箭,装备居然比乡兵团的还好。
  而且他们虽年幼,但行进之时却整齐有序,有年长高大些的少年在前面带队、举旗,有少年专门喊着号子,他们不苛言笑,表情严肃,每人除了自己的武器,还背了一个大包袱,里面装了自己的衣物毯子等,另外还背了一个干粮袋,装着够七天的干粮以及一个小盐包。
  “这些孩子真精神。”
  有乡亲们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