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1095


第265章
马蹄阵阵烟尘起
  “石护卫,你这弯刀不错,我看你们十八骑都一人双刀,敢问三千燕云铁骑,可是人人都有此刀?”罗成打破尴尬问。
  石猛脸还红着,眼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股子傲气,似乎是被罗成二十三斤重的马槊给镇压了,他回道,“我们这刀叫圆月弯刀,最初我们燕云铁骑一开始只有十八骑,后来罗虎贲慢慢的选拔精悍,带着我们与塞外胡人作战,用血与火、刀与剑把这支人马练出来了。”
  “我们有次在与契丹人作战时,攻破一个部落,发现这个部落的战士都擅用刀,而且都是弯刀。后来我们审问俘虏后得知,契丹这个部落所在有一个露天的铁矿,因此这个部落的人向来擅炼铁,他们练出来的铁,称为镔铁,铸出来的刀便是镔铁刀,十分锋利。而且他们的铸刀师通过代代改进,造出了极适合马上作战的弯刀。”
  “这种刀弯似圆月,经过不断的改良,使得更适合马上作战,甚至不需要骑士自身的力量,光靠马匹的冲击就能很轻易的将敌人的头颅割下,这样便能很好的弥补契丹人体型和力量的缺陷,使得他们在与突厥人、室韦人、高句丽人等的争斗中提升战力。”
  说着,石猛还拔出一把弯刀递给罗成观看。
  这刀说是像圆月,其实还是有点夸张了。
  刀的刀刃弯部份长长伸出,而靠近刀柄的部份还是直的,不比弯刀靠近刀柄的部分比较长,这样能够保证不会误伤自己,当骑兵一冲入敌阵的时候,可以轻易拔出马鞍一侧的弯刀,借着马的冲力,很容易把敌人连人带盔甲削掉,大大节省骑兵的体力。
  “不需要劈不需要砍?”齐胖问。
  “不需要,拔出弯刀,张开,借着马速冲过去,这股力量足以轻松切开盔甲,割掉人头了。”
  石猛说着还演示了下使用动作。
  罗成拿着弯刀也试了几下,这刀并不重,大概三斤不到,用石猛的话来说,这种刀不需要劈砍,所以不需要太重。弯刀刃则更适合力学,这是顺切杀敌。
  不得不佩服下契丹人,他们不但炼制出极有名的镔铁,还打造出了极锋利的杀人利器马上弯刀。
  比起隋军大量使用的横刀,这种弯刀明显才更符合人体力学,更容易发挥出威力,可谓是力半功倍。
  隋军骑兵用的近战却还是横刀,只不过比步兵的横刀还短些,但那种直刃的横刀,明显肯定没这种弯刀更合适。
  横刀是直角单刃,更适合对付南北朝以来坚固的铠甲防御,拥有格极强破甲效果,而契丹人的弯刀明显是走另一个路子,在马上对付缺少铁甲的游牧部落骑兵明显效果很好。
  “契丹那个部落的男子,人人皆是双弯刀,后来罗虎贲便也让那俘虏的契丹铁匠打制弯刀,我们燕云铁骑也学契丹人战法,人人双刀。自从装备弯刀,使用此战法后,在后来与突厥等诸部胡人的交手中,我们燕云铁骑更是如虎添翼,所向披糜。”
  说到这里,石猛有些得意的道,“我们燕云铁骑的骑射学突厥人、弯刀模仿契丹人,却又有华夏历代兵法大家们的战法军阵,所以我们称雄塞上,无人可挡。”
  “师夷长技以制夷,罗亚将了得。”罗成也不得不称赞罗艺一句了,短短十年间,就能从无到手,练出一支横行塞上的燕云铁骑,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突厥人的骑射、契丹人的弯刀、中原的铁甲,这三者合一,自然就成就了无双的燕云铁骑,佩服佩服,我齐胖子服了。”齐胖拱手。
  “齐校尉随鱼总管镇守五原河套,使突厥人不敢在塞上牧马,这份威风我们燕云铁骑也是佩服的。”石猛也回赞道。
  他们互相吹捧的样子很恶心,但罗成却知道双方确实是打出来的威名。
  “燕云铁骑,丰州镇兵,想一想你们威镇塞上的样子,就让人心驰神往啊。”罗成叹声道。
  看着云淡天高,罗成道,“也不知道这一路上会不会太平,你们说真会有高句丽人吗?”
  “辽河西岸,高句丽人可不少。”
  “那若是高句丽人来袭,我们挡的住吗?”罗成笑问二人。
  “那要看来多少了。”齐胖子看了眼行进中的队伍,六千人马。
  两千战兵,四千民壮,虽说战兵才两千,可他们的装备却是相当可怕的,说是步兵团,可实际却是一支拥有重装铁骑、轻骑兵、重装步兵、重弩步兵在内的一支豪华团。
  只是实战经验这方面,可能还稍有不足,没有经过真正的大战硬战打磨。
  “那齐校尉以为我们能挡下多少人?”
  石猛直言道,“没有五千高句丽骑兵,别想吞掉我们。若只是重伤我们,估计有三千高句丽骑兵就足够了。”
  “三千高句丽骑兵就能重伤我们?”罗成有些意外,他以为自己有这么多装备,怎么也应当战斗力更强些的。
  “三千打你两千,你能不全军覆没,难道不应当自豪吗?”
  “有什么可自豪的。”罗成摇头。
  刚出怀远时,一路还能看到一些镇堡戍墩,堡墩外还有屯田。但越往东北行,就越荒凉起来。
  草深林密。
  一片荒芜。
  曾经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据河北的燕国便不断的向北和向东扩张,扩张的同时,燕人不断的在新拓之地修建燕长城。
  燕长城西起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围场、辽宁朝阳,一直到了辽河东岸的开原。
  到了汉朝时,中原朝廷还扩张到了朝鲜半岛的中部,辽东四郡包括了辽东半岛和大半朝鲜半岛。
  一代代先民奔赴边疆,移民拓土,在这里繁衍生息。
  汉朝之所以伟大,与汉人不断的对外开疆拓土也是分不开的,汉开拓了西域,开拓了岭南百越,开拓了辽东等许多地方。
  只是后来汉末,天下混战,虽中间也有短暂的晋一统,可短暂一统过后便是更混乱的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时代,三百年的大分裂,使得西域、辽东等地,渐渐的都失去了。
  当年无数开拓边疆的汉人,要么回了中原,要么就被异族统治,甚至许多人都慢慢的被融入民族之中,连自己的祖先是谁都早遗忘了。
  繁华的辽东,也变的荒凉了。
  曾经的沃田千里,阡陌相连,如今只是一片蛮荒,因为大战将近,辽河边的这数百里地带,更是成了鸡犬不闻的无人区。
  一连十日,都平安无事。
  第十一天。
  一大早,罗成却没有拔营起程,相反,营中还在拼命的加固营寨。
  午后。
  马蹄阵阵,声如雷动。
  罗成站在营中高高立起的箭塔上,目眺远方。
  只见营地前方的那片荒野,尘土漫天,人马隐现!
第266章
乌云压城城欲催
  石猛站在罗成的身边,他神情严肃的盯着那烟尘。
  据说高明的将领,都有看烟尘断兵马的本事,仅仅通过烟尘,就能判断出兵马的数量。石猛明显就是个高手,他打量了一阵,声音冰冷的告诉罗成,“起码三千,而且都是轻骑,咱们遇上麻烦了。”
  他们已经离开怀远镇十天了,虽然每天行进缓慢,可十天也走了二百里。
  怀远镇已经在身后二百里远了,但高句丽人控制的武厉逻城却只相距百里。
  其实罗成对高句丽人的出现,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前天,赵贵的斥候营就回报发现有高句丽轻骑的影子在附近出现。
  而昨天,赵贵他们就发现更多的小伙高句丽轻骑,而且双方还爆发了斥候骑兵之间的交战。
  所以昨天罗成提前就停止行军,开始安营扎寨。
  他今天也没有拔营,而是加强营寨防御,一面派出更多的轻骑四面侦察,一面派出信使回怀远报信。
  本来希望遇到的只是些高句丽的探马,但高句丽人这么快就杀过来了,还是有些意外的。
  “罗亚将先前说十天后与我们汇合,可现在已经十天过去了,人还没见。”罗成手指敲打着箭楼的栏杆,心里有些紧张不安。
  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三千高句丽轻骑啊。
  没有人会轻视高句丽人的战斗力,这些苦寒辽东的蛮子,并不完全是野蛮人,高句丽立国七百年,侵吞了当年汉辽东四郡的底子,多年发展,也是一个半耕半猎的国家,甚至可以算的上已经进入了农耕为主的农耕封建国家,所以才被隋帝视做心腹之患,一心想要灭而并之。
  农耕国家的可怕之处,还是在于战争的潜力。他们有坚固的城墙,有稳定的粮食产出,可以生养更多人口,养更多的兵马。而粮食的充足,又让他们可以有余力发展其它方面,比如说炼铁、铸造兵器等,而高句丽人也没有抛弃他们渔猎骑射的本事。
  高句丽最让隋朝不安心的还是他们的地盘和人口,草原上的游牧部族,如匈奴、突厥等强大时虽然一统草原,可人口始终有限。
  但高句丽的人口却极多,据情报显示,高句丽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
  大隋多少户?八百九十万户,人口四千多万。高句丽居然有六十九万七千户,那人口起码是近四百万,差不多是接近隋朝十分之一人口。
  隋朝虽然也有许多隐户逃民,但经过开皇年间的户籍加强管理,其实逃民数量不多。但高句丽却是个不算开化的封建部落国家,拥有大量的奴隶,这些是不在户籍上的,所以大隋朝廷判断,高句丽人实际人口数量起码五百万。
  再加上依附于高句丽的一些靺鞨部落,又让高句丽实际增强不少。
  高句丽带甲三十万。
  虽然突厥最强大时,控弦之士四十万众。
  可突厥人是游牧民族,骑上马就是战士,四十万控弦之士,差不多就是他们全部的丁口。但高句丽的三十万带甲之士,其实却只是他们的士兵数量。
  实际若是全民皆兵,还能远远高出这个数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