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1095

  杜如晦道,“这句倒不是瞧不起我等书生之意,此处应是激将之语。”
  三人都不由的叹声。
  “但愿罗成能够凯旋,只是我可能要等不到这天了。”张仪臣拍了拍栏杆,“马上要走了,可还真舍不得这章丘城呢。”
  “使君是高升,这是喜事。”
  章丘这两年可谓是大事不断,几次都捅到了朝堂上去了,不过虽然惹的事多,但每次处理的都不错。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到任后,这个小地方就更发引得朝堂大佬们关注了。
  作为在章丘任职满三年的张仪臣,最终上面的评语是虽有小过,但功比过高,算是瑕不掩瑜,因此直接给他升官了。
  张仪臣家族也打点了下,于是这次升任司隶台的正六品司隶刺史之职。
  大隋有十四个司隶刺史,不过这个刺史跟文帝时的州刺史不同。文帝时全国实行州县二级制,刺史是州的长官,但如今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已经废除了州一级。
  不过大业天子朝却有十四个司隶刺史,这十四个刺史,实际上是隶属于司隶台的官员,六品官职。
  大隋有五省六部,九寺五监,还有十二卫四府,另外还有个三台。
  这三台就是御史台、司隶台和谒者台。
  杨广继位之初,便罢御史直入禁中之制,于是御史台就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机构,御史也从天子监察官转为国家监察官。
  御史们职掌纠察弹劾。
  而杨广又设立了谒者台和司隶台,作为巡察机构。
  其中谒者台的职掌就是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有冤狱则受而奏之,长官为谒者大夫。
  司隶台职掌则是巡察京畿内外,长官为司隶大夫,副职为司隶从事,司隶台置司隶刺史十四员,负责分部巡察、监察京畿、东都及郡县官吏。
  其实这个司隶刺史,其实就是杨广把汉魏以来的分巡地方的巡查官司隶大夫和刺史分二为一,设司隶刺史,职责便是激浊扬清,有权罢免贪黩的郡守,上报有功的地方官,加以旌勉。
  不过虽然十四个司隶刺史分道巡察,比如有专门负责河南道的司隶刺史,但刺史每年定期巡逻地方,并没有固定的治所。
  这其实是相当于中央巡查组。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以前便做过司隶刺史,这是一个品级虽不算高,但绝对权重,且清贵之官。
  从七品县令,直升为六品司隶刺史,这可绝对是高升。
  “以后张刺史分巡河南,我们可还要多仰仗你啊。”杜如晦笑着道。
  张仪臣高升司隶刺史,所分巡的正是河南一道。而他一走,空出来的县令之位,却是由县尉杜如晦接任,至于县丞房玄龄,这次也调入齐郡,任七品齐郡主簿。
  三人目送着远去的罗成,都清楚,章丘这块地方,过去这两年,若不是有罗成搅动这池子水,还真不会有如今这般大好政绩,可以说三人升官,都算是傍了罗成一些功劳了。
  罗成骑着马一路狂奔,远远的将章丘城甩在身后,他知道大家还在目送他,他怕这牵挂,于是干脆奔走一点。
  队伍北上,往黄河渡口而行。
  他们这次北上的线路,是直接往北行,而不是沿济水先往西行,到达运河后再北上。运河坐船虽有便利,可如今是冬季,黄河结冰,往北的运河更是结冰,船不能行。况且他们还带了许多骡马物资,便干脆直接过河北上。
  此时新年刚过,离兵部限定到达的日期还有好几个月,虽然到达日期从之前的七月前,改到了四月前,可依然还有近三个月时间可以赶路,倒不是很急。
  罗成的队伍很庞大,六百府兵,另带了大约三百匹坐骑战马,此外还有四百匹马骡。二百骑兵每人一匹战马,不论步骑每火十人还备了六匹驮马或骡子,而队头以上军官都有坐骑,罗成的直属队,也都是轻骑。
  这么多人马,还带着三十辆大车。
  可谓是浩浩荡荡,幸好是大隋境内行军,大家只须携带少量的粮草,其余的可在沿途的官府取用粮草。
  第一天,走了四十里路,罗成便干脆下令安营休息。
  第二天,多走了二十里路,走了六十里。
  每走个十里路,罗成便要让队伍停一下整顿,走二十里便要休息小半个时辰。每天下午还很早,便开始停止行军,准备安营。
  虽然是境内行军,但兵部却也有要求,是禁止他们入城的。一路上,他们只能在野外扎营,哪怕沿途都是城镇村庄,也不得入城入村,只能野外扎营,还不能毁坏了庄稼之类的。
  好在这是冬季,虽然野外有点冷,但扎营的地方较多。
  几天下来,大家倒是迅速习惯了这种行军节奏。
  早上天不亮,听着牛角号起床,洗漱吃饭喂马,然后把东西装车装马起程,到了半晌,就开始择地方安营,做饭休息。
  如果旁边有村镇城池,还会派人入城采购肉蔬,遇大城则还要入城领取粮草。
  出来的时候,每个士兵都带了九斗粮食,不过走了多天,却一点没动用,每过一城都就近取粮补充。
  而且大家吃的都还不错,伙食挺好,新鲜的蔬菜没断过,还经常能吃点鱼啊肉之类的,就算有时采买不便,可也有军府里带来的腊肉香肠这些,蒸饭的时候里面放点,又咸又香。
  用了四天时间,罗成一行才到达黄河边上,租用了许多船只,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渡过黄河。
  过了黄河,便进入了河北地界。
  北岸,渡口边有座关城,鹿角关。
  鹿角关镇将看着罗成这支卫府兵装备齐全,精神抖擞的样子,不由的点头,“这些兵看样子很精悍的样子,或许我们可以找他们帮忙。”
第239章
阿舅贼
  河北,平原郡,鹿角关。
  秦统一天下,设立诸郡。汉高祖建汉后,从齐郡分置平原郡,晋朝改为平原国。宋魏复名平原郡,隋初,废郡并州,废平原郡置德州,大业三年,大业天子又复名平原郡。
  平原郡多数时候都是隶属于黄河南岸的齐郡,只是后来才分割出来另置平原郡。从地理形势上来说,虽然一河分割两岸,但是河北岸的平原郡却是一马平川,没有齐郡的泰山为依托,其实战略上没有地利可依。
  鹿角关,也不过是扼守黄河渡口北岸的一个镇堡。
  刘镇将亲自率着属下军官们出关来迎。
  双方述明身份,刘镇将听说这支兵马居然是去年才新增置的军府,都惊讶万分,不过听说统兵之人是罗成后,又松了口气。
  “原来是齐郡白虎罗成,久闻大名啊。”
  老四在边上呵呵道,“那刘镇将可听过我齐郡猛虎罗存孝之名?”
  “听过,当然听过,齐郡章丘罗家四虎嘛,这个如今已经响遍黄河两岸了。”
  刘镇将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看着也起码五十年纪了,胡子都花白了,不过一张脸却红通通的,总感觉来之前喝了二两酒。这人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不过罗成却知道这位肯定有事相求。
  否则,一个正六品的镇将,没理由跑来迎接他这个正七品的府司马。
  隋沿北朝以来旧制,在军事要地设置镇戍,各分上中下三等,分别置镇将、镇副、戍主、戍副,统率士兵守御镇关戍堡。
  关于镇戍的兵力,比军府要少一些,上镇一千,中镇八百,下镇五百兵。而上戍三百、中戍八十、下戍五十。
  上镇将军更是高达从四品,比如大业二年十月,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
  此镇兵千人,便是上镇,镇将就是从四品。
  鹿角关驻守平原郡南面,把守黄河渡口,驻镇兵五百,虽是下镇,可镇将依然是正六品职。
  镇戍制度是北魏时传下来的,在以前,镇将地位极高,北镇前期镇将都是都督诸州兼带刺史,后期大镇悉废,镇将不再兼刺史,但也带郡守之职。
  等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镇将地位再次下降,转而变成郡守兼镇将。
  再到北周北齐之时,便多是镇将兼任县令,再到后来,则成了县令兼镇将。
  到了隋朝,虽然县令不再兼镇将,但镇将的品级也是不断降低,如今镇将虽然依然镇守关津要隘,可品级已经不高,一个下镇将才六品而已。
  可不管怎么说,正六品镇将,也没理由巴结邻郡一个路过的从七品府司马的道理。
  刘镇将在鹿角关城里设下了宴席,请罗成他们赴宴。
  虽然不清楚他为何这么热情,可既然人家来讲,罗成也不好拒绝,反正这里是平原郡,又不是辽西郡,不用担心太多其它意外。
  酒宴菜式丰盛,刘镇将很殷情。
  不停的劝酒,还叫来了几个歌伎做陪。
  直到酒过三巡之后,刘镇将才开始跟罗成诉苦。
  原来镇戍的地位在本朝不断降低,他这鹿角关虽说有五百镇兵,可兵都是由地方上派来的,轮流戍卫,朝廷又拔了些田地给镇兵们屯田耕种,以补充军粮。本来是好事,可是近年来,地方上派来的兵多是些刑徒罪犯。
  罪犯嘛,自然是不好管束的,再加上又得屯田,便没什么精力训练。
  这么一年年下来,鹿角关的镇兵是战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出现了兵员不足的情况,他也屡屡上报兵部,可迟迟得不到解决。
  而不久前,兵部却还下令从鹿角关调走了三百兵马去涿郡集结,使得鹿角关只余二百兵。这么点人,屯田都不够了。
  “我在河北,亦听闻齐郡罗家四虎威名,剿匪平贼,无往而不利。不瞒罗老弟啊,我这鹿角关啊,别看着小,可要管的地方却多。往这北面去,便是平原郡与渤海郡交界之处,那两郡交界之处,有一个几百里大的巨大盐泽,称为豆子卤坑。那里是负海带河,地形深阻,高齐以来,群盗便多藏匿于此。”
  豆子岗,这个罗成倒是听闻过,河北有两个地方是藏匪聚盗之地,一个就是这个豆子岗,另一个便是高鸡泊,两个地方,一个是大湖泊,一个是大盐泽,都是那种很容易聚贼藏匪的地方,就跟河南的大野泽、长白山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