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1095

  “都愿去?”罗成问。
  “干嘛不愿去,当了府兵不就是为了打仗立功嘛,立了功才有机会授官赏爵啊。”老四倒是把这一套整的很明白,他当兵就是为了当官发财。
  “东征可是很凶险的,当年开皇十八年先帝派三十万大军东征,结果可是几乎全军尽没,却连高句丽蛮子的人都还没瞧见呢。”罗成提醒他们。
  “那不过是因为遇暴雨毁路,断了粮道,后来又发了疫病,非战之败,不算。”
  一众刚授职的军官们,个个士气高昂,恨不得现在就出兵,直接杀到高句丽去,然后破了平壤城,擒了高句丽王,也挣个公侯爵位才好。
  府里八百府兵,也都是这个态度,居然没有一个怂的。
  到唯有罗成,才是不愿意去东征的。
  “既然都愿去,那便抽签吧,抽到谁去就谁去,没抽到的就留守。”
  “大姐夫留守如何?”罗成问周德威。
  大姐夫有些无奈的道,“我也想去辽东挣军功呢。”
  罗成望向其余人,结果老四他们更是直摇头,谁都不愿意留守。至于齐彪和李豹二人,也更不愿意留下来,他们更想重回战场厮杀。
  他暗暗思量了下,柴孝和负责留守,这里还有二百府兵,肯定还需要一两个校尉军官的。这毕竟是他的老家,他也怕走了之后,到时贼匪又来,可不能被抄了老巢。
  士信他得带着,虽然现在开了窍,可毕竟年少,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人也还太年轻,留下不放心。
  至于他的五大金刚李君羡郭孝恪王铁汉五人,猛虽猛,可资历太浅,才是个队头,根本不足以提此重任。
  老三老四坚决不肯留下。
  于是最后罗成只能委屈下大姐夫周德威和四妹夫周新了。
  “你们二人一个兵曹参军事一个仓曹参军事,不如就委屈一下,留守吧。家里这边,也能照应一下。”
  周德威年纪大点,听罗成这么说,倒也就笑笑答应了,可周新是十分不情愿的,最后劝了他半天,才勉强同意。
  而八百府兵,则通过抽签,最后抽出了六百幸运儿出征。
  这六百人,便是按一团骑兵两团步兵的搭配。
  不过按隋朝军制,这六百人等罗成带到了涿郡大营后,是要重新编制的。历史上杨广第一次征辽,便下诏集结天下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另集结数万人马于东莱为水师。
  当时集结于涿郡的大军一百多万,后来左右两翼,左右两翼军又各分十二路,每路军马设大将、亚将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百人置一大纛。十队为团,团设偏将一人。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
  这个编制就是战时编制,已经不再是平时卫府兵的编制了。
  一军一万二千人,四千骑兵加八千步兵,骑兵是一千人为一团,步兵则两千人一团。除战兵之外,还有大量辅兵,又有杨广亲自指挥的中军。
  第一次征辽,集结于涿郡的大军一百多万,罗成带着这六百人去,那真是苍海一粟。
  “出征的兵将都选好了,如今还有段时间准备,我们必须按兵部要求,准备好军械和粮食以及驮马。否则,到时会被责罚。”罗成与一众军官们开会,直接点出了一个当下迫切的任务。
  府兵出征,是要自备军械的,还得准备粮食,另外还要备好马骡等。
  做不到这些,那么到时就要受罚。
  “我们刚弄了笔钱,这就算要买,也来不及了吧?”
  长史柴孝和道,“买是来不及了,好在我们是新设军府,所以兵部对我们放宽了条件。出征的府兵,每人只需要准备好府兵七事,然后一伙备骡马六匹,并带军粮九斗便可。至于其余的装备,则向卫府交钱,发给凭证,然后到了涿郡,便可领取租借,战后还回便行。另外除行粮外的军粮,我们也可以先上交粮食到军府,然后拿着凭证,沿途路上找官府取用。”
  府兵七事就是指衣服、被子、鞍辔、弓箭、刀矛等几样基本装备。
  如果一般府兵出征,那是得备齐装备,可既然是新设军府,条件放宽,带上点衣被行粮然后一人一把横刀一杆长矛就行了,就算弓箭备不齐都没事。
  先交钱,交了钱就行,等到了涿郡后那里自有朝廷准备的各种军械,那时再租借所需军械,打完仗再还回去,花点租金就行,这也算是兵部的一个折中方案了。
  粮食也是,每个府兵路上必须得带九斗麦饭。当然,要到涿郡去集结,这一路可不近。九斗可能都不够,怎么办呢,先从自家交粮到军府里,领一个凭证,相当于粮本,上面会记录你交了多少粮。
  然后你一路上行军去集结,只要路过郡县,便可以凭这粮本却找地方官府支取粮食,支多少记多少,只要不超出你存的粮食就行了。
  这也是给府兵们大开方便之门。
  当然,有些装备还是必须得置办的,比如说一火十个兵,你六匹马骡必须得备齐,没有马骡子也行,没骡子驴也行,但数量得够。
  再一个,军府里还得给府兵们备好帐篷,这个不能少。
  至于锅和饭盆这些也得备好。
  然后其它的什么筐啊铲啊锯啊,什么牛筋索啊之类的各种东西,都可以到了集结地租用或购买。
  租用肯定比自备的花费多些,还不一定那么趁手,但没有情况下,这也是唯一办法了。
  “那就等到了涿郡再租吧!”
  众人都觉得多花点钱,可比较省事一些。
  于是乎,最后决定,二百骑兵人人备好马,步骑都配上基本的刀、矛,有弓的就带上弓箭,没有弓的就不管了。
  最后罗成还让准备一面新的长白鹰扬府的旗帜,这旗帜不能少,另外各团、队,也必须准备好旗帜,还得是崭新的。
  “都回家做好准备吧,让你们母亲和媳妇为你们缝好征衣,备好征粮。把马骡喂的壮实点,刀磨的锋利点。好好在家过完这个年,等年一过,我们便正式启程出发。”
  “记得多带点钱在身上,如果能换成金银最好,在外面钱很重要,有时还能保命,切记。”罗成交待大家。
第235章
唐国公
  荥阳。
  历史上还有东虢、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名。
  所辖之地,在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以北、黄河以南。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既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又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
  尤其是在大业天子营建东都洛阳之后,荥阳更是成为东都的东大门。
  荥阳治所成皋,即虎牢。
  太守府。
  荥阳太守李渊正在喝茶,他身边站在一个英俊男子,面如冠玉,书生意气却披坚执锐。身上一件明光铠甲,腰间一把环首横刀,手中还执一杆丈八马槊。
  站在那里显得卓而不群,英俊潇洒。
  二十出头的这个丰神年轻人,却是李渊的长子建成,刚刚行加冠成人之礼。
  李渊放下茶杯,对长子道,“又到打猎?跟郑家子弟一起吗?你虽说跟郑家结亲,可也不要整天跟着他们一起玩闹。”
  李建成只是笑笑。
  “笑什么?”
  “爹,我并不是跟他们一起胡闹,父亲让我与郑家小娘结亲之意,我心里很清楚。这荥阳郑氏之名,于我们李家有帮助。尤其父亲在荥阳为官,更需借助这些地头蛇的力量。”
  “大郎,你跟郑家子弟也多有接触,觉得荥阳郑氏如何?”李渊问。
  李建成笑而不语,他站在父亲身侧,虽然才刚成丁,可却自有一股气势,这不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倚仗父辈之势,而是身为八柱国家之后,身为唐国公府嫡长子经过这多么年来努力学习生成的气势。
  许多人都说,五姓七家,名满天下。说这荥阳郑氏,是当今五姓之首,关东领袖。说他们联姻满天下,如何掌握学术,如何在关东拥有巨大名望。
  这些寻常百姓自然是津津乐道,可作为大兴城最顶级的关陇贵族核心,唐国公府的嫡长子又并不怎么把这些放在眼里。
  再怎么说,关东五姓七家其实也不及关陇豪门。对于执掌天下的关陇贵族们来说,他们虽然也需要拉拢关东士族,不过是需要借他们的那点旧名望家声给自己锦上添花罢了。
  关陇贵族们打造了西魏、北周、隋三个王朝,他们是马上打天下,这天下,又还有谁能用这些虚名吓到他们呢。
  五姓七家若真的那么牛逼,也便不会只是居于乡野,而由他们掌握庙堂了。
  李渊拿起一封书信,摇了摇头。
  感慨着道,“我们与郑家的联姻,最在意最乐意这亲事的是郑家,而非我们。别看这些所谓五姓七家,嘴上喊的好听,好像瞧不起我们关陇贵族,说我们暴发户,哈哈哈,就算他们五姓七家有几百年的门望,可再往前,那不也都是一样的普通出身?所谓不愿与关陇联姻,其实不过是喊的高调,以自抬身价罢了。你看看如今,真要有机会与我们这些门阀联姻,他们其实是巴不得的,就如你与郑娘子的亲事,其实也是郑家主动来求的。”
  “当初你姑母嫁给太原王氏家长嫡子,同样是他们一心求娶。”
  “五姓七家现在都普遍的以家族庶女卖婚了,你以为他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所谓卖婚,算是如今关东士族比较普遍的现象,自北齐被灭后,关东士族便处于被打压的地位,为了能够维持家族地位,他们便开始各处联姻,甚至不惜把那些旁支或庶女,嫁给那些出身普通的官吏,甚至是一些富商大贾,名码标价,让对方出巨额的陪门财。
  所谓陪门财,便是自诩门第高,嫁女给低于自己门第的人家,便要人家补他们钱财,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卖女儿,世人都称之为卖婚。
  虽然嫡系的子女不会卖婚,可既然都卖了,那这也不过是留最后一道摭羞布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