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1095

  隋朝不同,隋朝立国之初时,当时特别是在关东地区,就是以前的北齐地区,百姓很不配合,动不动就隐匿户籍,或诈老诈小。啥意思?就是不登记户口,做黑户。或者登记了,但明明是三十岁的年轻人,非登记成自己只有七八岁,又或者干脆登记自己七老八十。
  为何要这样呢,当然是为了逃避课役税赋。
  因为大隋的税赋制度的根本是以丁为本,国家均田给百姓,然后向丁男征税派役。分了地,丁男才需要交租纳调,老和小是不用交租纳调,也不用服役的。
  而如果是黑户,自然更不用交租纳调服役了。
  所以朝廷对此很不满,然后派地方严格清查户籍,还特别要求地方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这就是大索貌阅。
  通过这种方法,当年新增了几十万户,一百多万人口。
  而后来还要求析籍分户,则是因为虽然大隋收租派役是以丁为本,可有些杂瑶摊派等,却又是以户为单位的。
  比如说义仓粮,义仓粮是朝廷让地方设立的一种储备粮仓,让地方百姓每年交纳一定粮食,然后备荒之用。
  本来开始是自愿交多少就多少,后来朝廷规定了纳粮标准,必须得交,人人都要交,一开始是按田来交,一亩地纳粮两升。后来又规定,无地的商贾等,也一样要交,怎么交呢?定户等,按你家的财产多少,来定等级,然后每年就按相应等级,交纳相应数量的粮。
  再到如今,变成了既要按亩纳粮,又要按户出粮。
  这样一来,如果你一大家子四五代同堂,都登记一户,那官府就要少收很多钱。甚至地方上许多杂派,也都是按户来征,户少就影响征收数量。
  因此,朝廷特别规定,大功以下必须得分户。
  但是呢,因为民间习俗,所以朝廷一面立法要求大功以下分户,一面又鼓励大家同居共财。
  就是你要到官府来分户,各弄一个户头,但是呢,官府又鼓励你们一家子人开开心心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住,财产共有。
  总之,这样既满足到朝廷征税派役的需求,又照顾到大家的生活传统习惯。
  罗成家现在就两代人。
  “你不是收了义子义女吗?”杜如晦道。
  之前罗成收了阚棱四人,也给他们上了户籍,谁料到这也成了分家的理由了。
  “其实也不影响你们什么,就是在这里分籍另立几个户头,然后你们想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不受影响。”
  “要说影响,顶多就是一年多交点义仓钱而已。”
  官员不必交租纳调服役,但是义仓粮却是王公以下,都要缴纳的。甚至连那些孤寡残疾,也一样得交。
  这种义仓粮,其实就是近代地税的雏形了。
  身为官员,罗成当然无法拒绝杜如晦的这个要求,说来,确实也没多少钱。毕竟,他现在也是拥有良田千顷的大户官僚了。
  于是第二天。
  罗成一家子便到户司办理分籍立户。
  本来说罗成带四个义子女分出去就行,后来想想,干脆就分户吧。
  按隋朝的分家法,分家有三种分法,第一是出分,也就是父母还在,留幼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外,其余儿子都分出去另立户头,将来呢,父母留下的财产都由老小继承,父母在时也由幼子负责赡养。
  还有一种分家法,则叫生分,父母还在,所有子女全都分家出去,父母由诸子轮流赡养,将来父母去世,财产诸兄弟平分。
  最后一种分法,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家,等父母老了或临终前,提前交待身后事,把家里财产等做好分割,等去世后诸子照此分割,这种叫预分。
  不管哪种分法,分家都必须有主持人、见证人、保人等,分家的父子等都要签名按手印,甚至可以请官府派官吏进行公正。
  立下的分家文书,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后谁敢不承认,要多分要闹事,衙门就可以抓人处罚。
  “干脆你们兄弟一人立一个户头吧。”
第183章
杞人忧天
  老爹直接发话,“老大老二,年后可以自己盖个院子搬出去住,老四年后成亲了,也可以另盖个院子分出去住,老三老五老六,等你们娶亲后也可这样办。”
  “至于家里财产,分出去的我一人给一百贯,田一百亩,就这样,也省的分来分去麻烦。”
  老爹是个很干脆爽快的人,本来复杂的分家之事,到他手里倒是简单多了。
  先分户,然后成了家的儿子就另起屋过日子,至于钱财这些,一人给一百亩地和一百贯钱。
  老大继祖和老二承宗对此倒没意见,家里以前穷,也没什么家当,现在有的也是今年刚起来后才攒下来的,说起来这点家当还都是小五小六老三老四他们的功劳,他们能分一百亩地一百贯钱,那当然没意见。
  “大哥二哥年后盖新院子的钱,由我来出吧。”罗成道。
  老爹道,“家里出也是一样的,不过你要是真有这心,也好,都是一母同胎的亲兄弟,随你了。”
  小六于是道,“那我给大哥和二哥各买两头牛耕地。”
  继祖和承宗不由的感动道,“谢谢五弟和六弟。”
  “谢啥,都自家兄弟。”
  说定之后,二姐夫王子明亲自帮他们办理登记。
  一番手续之后,罗成一家子于是便从一户分成了七户人家,罗成的户头上,户主是他自己,然后还有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王慧娘四个义子义女,人倒还是满多的。
  而大哥二哥,每人户头上便只有自己夫妻两人。
  老三老四老六,户头上更是只有自己一人。
  老爹户头上,则还留有他们老夫妻俩和一个小女儿。
  分好户,罗成便顺便把义仓钱给交了。
  杜如晦交待的,罗成他们七家,都被他定了个上上户。毕竟就算分家,每户名下都有一百多亩地,有房有牛的,确实算的上县里的上上户了。
  户分九等,这个等级很重要,几年一定等,定等之后,以后很多税捐等都是按这个等级来纳粮交钱的。
  比如义仓粮,上上户便要出粟五石,另外还要按亩征粮,每亩纳粮二升。
  罗家现在一户变七户,还都是上上户,于是家家要出五石粟,一下子三十五石粟就没了。另外罗成之前有一千亩地,如今又给了二百亩永业田,成了一千二百亩。二百亩职分田,倒不需要另交粮,一亩二升,千亩二十石,这里又是二十四石。
  “五十九石粟啊,我们家今年虽然增加了不少地,可那都是秋后增加的啊,按说应当从明年开始交吧?”老大继祖有些心疼了。
  五十九石粟啊。
  这差不多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了,以往吃的少点,还吃不了这么多呢。
  “算了。”罗成倒懒得去为这点事麻烦了,“可以折钱吗?”
  “按规矩是不行的,不过咱家里没粮,我可以联系下粮商,买粮缴仓也是一样的。”
  如今大米价格差不多是斗米二十文,缴仓的是粟,要便宜一些,大概一石也要一百五十钱左右了,五十九石粟起码得八千多钱近九千钱。
  这还是罗成是官,二姐夫是户佐,他们出面粮商会给点面子,否则这个年末时节,要买这么多粮估计还会被抬价一波,出上万钱都可能。
  “那麻烦二姐夫帮我们找粮商买粟缴仓了,回头我送一万钱来。”
  “要不了这么多,有八千差不多。”
  “不占他们那点便宜,另外让户司兄弟们帮忙,总得请大家吃点酒的,买粟剩下的几百钱就请二姐夫代我请大家喝点酒好了。”
  “小五你就是太讲究太客气了点。”王子明笑着答应下来。
  交完义仓粮,罗成又让王子明把罗家以前拖欠的钱粮账目调出来看了下,其实真不算多,加一起也才折合约几千钱。
  但对于以前的罗家来说,这却不是个小数字了。
  罗家以前的租调其实倒是没欠过,拖欠的主要还是义仓粮以及一些额外的各种摊派,县里经常有各种摊派,每次数量不多,但架不住三番五次的摊,于是乎,便越欠越多了。
  大哥继祖还在那里算,“如今五弟是官人,明年可以免租调庸,也无须服杂瑶,不要交摊派,可我们分户另过,却要交租纳调了。”
  “有田百亩,但租却依然按丁交,一丁不过纳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倒也是能负担的起的。”罗成安慰道。
  以前没田地的时候,这两石租两丈绢三两绵就真的压力不小,可现在老大有地百亩,那摊下来其实一亩地也不过是交租两升。而一亩地起码能收一石,就算扣除成本人工等,也就三十税一左右,可以说对有地的自耕农来说还是不高的。
  隋朝百姓真正压力大的不是租调,也不是一年二十天的正役,恰相反,最苦百姓,最压榨民力的是隋朝各种各样的杂瑶役。特别是大业天子继位以来,好大喜功,各种工程不断,又工征西讨的,天下郡县百姓征召不断,大家都没空在家好好种地生产了,受召服役既误农时,又劳累身体,特别是等到东征高句丽一起,朝廷调派一百一十万大军征辽,而征召了几倍的民夫运送粮草和器械。
  几百万的民夫被征召,千里迢迢运粮运械,送一石粮食,自己路上得耗七石,真正搞的天怒人怨,最终天下沸反。
  “交点租调没什么,现在你们也有官身和吏身,起码不用担心服役了。”
  二哥承宗道,“可我们现在都忙着衙门的事,明年家里这么多地谁来种呢?”
  “二哥你也真是太过杞人忧天了,我们没空种,可以请人种啊。我们家不还有二十多个奴隶吗?更何况,奴隶种不过来,还可以把地佃种出去,或者雇请长短工啊。放心吧,别说一千二百亩地,就算是两千亩地,敢不用担心种不过来。倒是要担心明年的天气好不好,不要有什么水旱蝗虫之类的就好。”
  这么一说,大哥和二哥倒也轻松了不少。
  罗成看着一大家子人,心里想的却不是他为家里新增了上千亩地,而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为大家谋到了一个官身、吏身,起码年后,他们一家子男人,再不用受衙门征召,到各地去服役了。
  父兄不用去涿郡打制军械,三哥也不用去东莱郡造船,四哥不必去洛阳修城,他也不必再去河北挖河沟了,甚至连几个姐夫们明年也一样不用担心这折腾人的杂瑶力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