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95

  除了一些人是因为犯事逃进山的,更多的还是那些家里无田可种,却要承担丁役租调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之下才会逃进山去垦荒种地,以躲避课役,勉强求生。
  罗成家以前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就只有几十亩地,严重授田不足,但租赋课役却一点不少,要不是家里以前有个铁匠铺子能填补点,这日子一样的过不下去。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因此在这岁末年终,大家不顾天寒地冻,纷纷赶来。
  县衙里。
  罗成还在与县令张仪臣和县尉杜如晦商定关于郡兵营改革的最后事项。
  “百姓应募的反应超出我们的预期,十分踊跃啊!”张仪臣也早听说了城外军营门口的盛况。
  “大家对土地的需求确实强烈。”
  杜如晦道,“我只是有一事不明,你既然要招募新兵,可为何却要限制年龄,只招中男呢?招年轻的丁男,岂不是更好?”
  罗成解释道,“丁男多数已成家,家里负担大,牵扯也多。所以我们更愿意招些更年轻的中男,他们年轻热血,又无牵无挂。”
  “已经确定了要招纳的数量吗?有多少人离开?”杜如晦问。
  原来的五百郡兵中,还是有不少的齐县他县郡兵,郡兵改为募兵后,这些人不可能长期留在这里。
  “其实大多数人都愿意留下来,他们也想分田,可是那些外县的我们也无法留下他们,他们原籍不可能会放他们迁来的。”
  杜如晦能理解这种情况,户籍人口那是一县根本,谁肯放人走呢。
  这些人想留,可罗成没法留,因此大概会有一百二三十人离开,其中不乏一些轻骑队、弓弩队、斥候队的老兵,这对郡兵营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
  可也没有办法。
  改革后,虽然现在会流失些老兵精锐,但起码剩下的人可以长期留住了。
  剩下的其它人,都表示愿意留下。
  他们留下来,也一样能够享受分田的待遇,因此大家都不想走。
  连老王他们那十个老兵教头,也愿意留下来。他们本是张须陀的部曲,多是些原籍无牵无挂之人。
  “我们可以帮他们落籍。”杜如晦也知道这些残疾老头的厉害。
  部曲是一种依附于主人,不算良民但又不是奴隶的特殊人群。部曲可以与良人成婚,也可以与奴隶成婚,但若是与奴隶成婚,那么子女也就只能是奴隶了。
  同样的,部曲只要主人愿意,给他们一道文书,然后到官府登记一下,他们就能成为自由的良民,这是与奴隶最大的不同。
  但当他们还是部曲之时,他们便不是国家的户籍人口,不用纳税服役。
  但部曲也无法享受均田分地这样的国家福利政策的,只要老王他们得到张须陀的放免,然后章丘县就可以接纳他们,给他们入籍落户,郡兵营也就能给他们分田授地了。
  “那就是大概只要招一百一二十人了,但现在你营外来报名的估计两三千人不止啊。”
  “那也没有办法,只能择优录选了。”
  这个郡兵改革的方案已经快马上报了郡中,已经得到了郡丞的回复,说允许章丘县试行。因为章丘县刚出过反贼,而且长白山以往贼匪也多,对郡兵的依仗很大,张须陀也希望郡兵营的战斗力能够更强,而不是只是一种轮值的形式而已。
  “那么就初定每个郡兵授五十亩地,所授之地便是山中原逃民们所垦之地。”杜如晦道。
  到了最后,罗成还在给自己手下弟兄们争取,“郡丞,山里的土地比较贫瘠,要不山里授五十亩,然后再想办法在郡兵本乡再拔十亩地?”
  “一人十亩,五百人可就是五千亩。”杜如晦道。
  “县尉,本县五乡,平均一乡也就千亩。挤一挤,总是还能挤出点来的。”
  “五十亩在山里,十亩在原乡,也不便照顾吧?”杜如晦道。
  “总会有办法的,这十亩地也可以交给他们家中父母兄弟们帮忙耕种啊。”
  张仪臣也劝道,“县尉就答应他吧。”
  “好吧,一人再加十亩原乡授田,不过可不保证这十亩地是好田。”
  “知道,有十亩地就满足了。”罗成点头,“不过我还想请求县尉,山中给郡兵一人授田五十亩外,还可以允许郡兵能够自垦五十亩荒地。另外,山中土地贫瘠,我希望县里能够给郡兵们先免三年的杂捐摊派。”大隋规定,成丁才开始交租纳调,未成丁不用交纳。可除了这正赋之外,其实地方上的摊派还是很多的。
  “过份了啊。”
  “县尉就帮个忙嘛。”
  “最多免一年。”
  “两年吧。”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最后答应了。
  “县尉,县里再给郡营拔点田军屯吧,以补充军营用度,这训练啊养马啊军械损耗啊都比较费钱啊。”
  杜如晦对罗成这种无赖也没办法,最后只好答应,只要郡兵营在山里能找到地,种的过来可以拔此给他们。
  “谢县尉。”
  “你也别谢的太早,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能帮的也就这些了。我们对郡兵营只有一个要求,能够保卫章丘,守境安民。”
  “一定做到,请县令和县尉放心!”
第178章
福利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齐鲁大地出英雄豪杰。
  都说燕地多悲歌,赵城出名将,齐民重忠义,鲁域尚礼仪。讲忠义的齐地男儿,同样也任侠尚武。
  章丘城外郡兵大营门口。
  人山人海。
  无数齐地男儿争相报名,踊跃参选,都想进入郡兵营。
  刚刚,都尉罗成又当众宣布增加了几条进入郡兵营的福利。第一便是当选郡兵营的除了能拔山里五十亩地为口分田外,还在本乡拔十亩地这永业田。授田分地的郡兵们不但可以等到年满二十一成丁才开始交租纳调外,罗成还特意为他们向郡县请到了一项极大的福利,那就是成丁之前,免除他们的杂瑶摊派。
  本来朝廷制度,大隋是以丁为基本授田和收租调服庸,年满二十一就得交租纳调,每年还有二十天的免费正役要服,除了这二十天的正役外,此外还有不少杂役,比如修城筑墙,为官员修墓,兴修道路水路等等,另外还有如服白直、执衣、仗身、防阁、庶仆、力士等役,还要轮值服民壮、衙役、郡兵等役。
  可以说,百姓其实最怕的还是力役,尤其是正役之外的各种杂瑶。毕竟正役规定一年就二十天,超出服役还能减免调,可杂瑶却是没有什么具体规定期限的,随时可能征发。
  而且服役的年龄是进入中男就要开始承担,比租税正役要负担大的多。
  而现在罗成为他们争取到成丁之前都不用承担田租、调、正役和杂瑶了。真正的无负担一身轻,可以安心的种田、当兵,直到他们二十一岁成丁。
  这个福利一宣布,大家想加入郡兵营的心情更迫切了。
  但是到最后,罗成却宣布此次招兵名额总共只有一百五。
  “诸位乡亲,我知道大家都愿意加入郡兵营,保境安民,但是郡兵营名额有限,因此此次募兵,条件较紧,年龄限制为十六到十八岁,户籍必须为本县良人,家中独子不取,家中长子不取,非身强体健者不取,身有残疾者不取。”
  “各乡团乡勇如条件合格,可优先录取。”
  “梁户佐、王户佐,麻烦二位与户司的兄弟们帮忙登记与核对户籍、年龄。”
  罗成对二姐夫王子明和另一位户佐道。
  前来报名的人太多,只能经过层层筛选。
  为此,今天郡兵营全体出动,在营外设立了层层警戒,严禁发生混乱。
  王子明对此阵仗倒也习惯,以前乡兵营招新,一样是这样挤破头。
  “先让大家按各乡各里排队,还要让各乡的里长、村正们在一边协助、核对户籍身份,并为他们做保,另外每个来报名的人,必须有本乡里五人具保。”
  这年头也没有什么电脑系统可实时查询身份,为了防止有人谎报身份,因此只能让各乡里和村保的人来帮忙核对,还要让报名的人请同里村五人具保,以确保身份真实无误。
  “还应加上一条,若有人敢冒充他人身份,或谎报户籍家庭情况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报名资格,并笞二十大板、罚钱一百。若为他人做假具保者,也须笞十板,罚钱五十。”
  梁叔言提了一个建议,在足够的利益面前,谁也无法保证会不会有那样胆大的家伙。
  “可以。”罗成点头,连后世都经常出现人冒他人身份读大学之类的,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老四提着他的长挝,佩着长刀,骑着马有些威风的在马上对着来报名的人喊,“排队排队,全都到那边排队,看到那边的那些牌子吗,每个乡一块牌子,同乡的人都排到那牌子下,然后那乡下面还有几块牌子,是各里的牌子,那里有你们的里正村长,你们也都按自己家所在的里,排到那牌子下,不得乱站,不得插队,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报名资格!”
  各乡的里长村正们,这个时候也都过来大声的招呼。
  让本乡本里的人都站到他们那边去排队。
  “不符合条件的不要进来凑热闹了,凑热闹也没用。”
  长白山南山里新任里正罗继祖今天也穿了身长袍,高声地喊道。因为大哥二哥并不怎么愿意到郡兵营里呆,所以罗成便给他弄了个里正的身份。
  大隋县以下是乡,乡以下是里,里类似于后世的村委,但隋虽设乡,却没有乡长,而是由乡下的五个里正轮流当值理事。里正们属于县的吏员,是基层干部,不过也一样只是吏不是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