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0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095

  留着长大干嘛?当然是吃啊。
  虽说如今养生粉没有以前那么火爆紧俏了,但大家确实都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蝗虫成为大汉百姓又一餐桌新食物了。
  蝗虫出来了,衙门休班,学校放假,工厂都停工,大家都全家老少齐上阵,一起捕蝗虫,哪里有就哪里捕去,甚至最后还得抢。
  去晚了就没了。
  捕到的新鲜蝗虫也不卖给朝廷或皇家,不稀罕那点粮食了,直接弄回家自己吃。
  裹上面粉油炸,或是直接晒干了碾成粉,若是捕的多吃不完,就拿来喂鸡喂鸭,鸡鸭吃了虫子长的快还壮。
  “咱们洛阳城啊,士子们最喜欢吃的一道菜,飞蝗腾达,就是这油炸煌虫,咱们洛阳城十几万的读书人,就没有没吃过的。”
  罗存孝忍不住哈哈大笑,“说起这玩意,还真是让人怀念,我自到丽江就藩,还真没再吃过这玩意了,这回得好好偿偿。”
第1529章
民心所向
  云南那边的蛮人喜欢吃虫子,什么毒蝎毒蜘蛛毒蛇虫子都吃,但想在那边吃点蝗虫还真不容易。
  “到了京师可真得好好尝尝这蝗虫,各种做法,层出不穷,咱们京师的蝗虫甚至都是供不应求呢,据说都有那胆大的商人,自己盖棚拉网养殖呢,还赚的盆满钵满的,这蝗虫卖的比粮食还贵呢。”
  这么些年来,向来重视粮食安全的朝廷,对粮食抓的很紧,到处都是粮仓,年年朝廷都要统购任务,导致的结果就是粮食储量异常丰厚,且由于朝廷调节粮价,就形成了如今天下各地粮价相当,没什么差异,甚至十年来粮价平稳,没有什么跌落起伏,因为丰年之时,朝廷会提价收粮,保证农民收益,而灾年之时,朝廷会早做预备提前调粮开仓平市。
  斗米十钱,这个价,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
  从洛阳到长安,从太原到辽阳,从范阳到金陵,再从产粮的交趾到西北的武威,再到西域的高昌、伊丽,各地一年到头,官仓售粮价格都是维持在斗米十钱。
  这背后,正是朝廷强大的粮食储量,以及异常强大的粮食运输调配体系,哪怕是十余郡的大灾,现在都不会出现过去那种遍地流民的情况了。
  每年在海上、运河上跑的船中,都有许许多多的粮船,这些南粮北运,东粮西输的政策,保证了各地粮食有足够的存储量,可以应付百年一遇的灾情。
  各地粮价平稳,反倒是那些副食品倒是不便宜,就如洛阳城有名的几样小吃,烤蝗虫、炙鸭、烧鹅这些都很贵,而猪羊这些反倒供应量大价格稳定不贵。
  这里面是朝廷对民生保障的特有逻辑,凡是生活必须的民生用品,必然是量足价稳不高,而那些不是必需品的,反倒可能就比较贵,皆因对于这些非必需品,朝廷是不会深入参与的,但对粮食、牛羊肉、布匹、皮毛、药材等等这些,朝廷都是强力参与并控制的。
  好比农民买耕牛,耕牛不但不太贵,且不必交税,买了之后还会有额外的官府补贴,但如果你是买马当坐骑,那就得另交车马船购置税,还要交契税,每年还要年检。
  如果你买来不止是家用还要运营做生意,那就还得另交营运税、交易税等等。
  这就是朝廷的逻辑。
  跟买地一样,得保障百姓的基本耕地数量,而对那些地主们额外的土地买卖交易,那是要课以很重的契税的,甚至这契税还是阶梯性上涨的,每超一个档,纳的契税越高,从一档的二十税一,到二档的十税一,再到三档的十税二,一直到四档的十税三,五档的十税四,最高能达到交易额的四成契税。
  京师的住房也是如此,给城中居民有分给规定数量的宅基地,但对于外地人购买,那税可就高了。
  这就导致,本地居民都能有起码的住房保障,但是市场流通的住宅或地皮又贵的离谱。
  许多外地在京任职的京官,都买不起房,只能住衙门后堂,或是住官府所建的官邸。
  一个小院子起码也得几百万钱起,若是京师主城区,尤其是其中的黄金地带的上东城区和上西区,那可就更贵了,随便一栋宅子都是数千贯起。
  罗存孝拍了拍自己的大肚皮,“我觉得咱们大秦不抑工商,但抑兼并。虽然工商大贾动则身家万贯,甚至百千万贯者也比比皆是,可朝廷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对底层百姓关怀备至,给予了他们最基本的保障,起码做到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
  “是啊,咱们京师,数百万人口,可街道整齐,市井小民虽匆忙行色,但却无人有菜色。”
  洛阳这样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连一个乞丐都找不到。
  有手有脚的不可能让你当乞丐,你若是实在无产业,官府也会给你安排去做工,甚至给你移民到新征服的边地去落户分田。若是残疾孤寡无人奉养照顾,也会有专门的机构收养,会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以换取自己的衣食照顾。
  就算是那些因病而破产、贫困的百姓,也能够向朝廷官府申请大病无息贷款,以及一些补助等。
  起码不用如以前一样,一人重病,可能把全家拖的破产,或是因为饥荒病痛而借高利贷,最后不得卖屋卖地,甚至是卖儿典妻的悲惨境界。
  朝廷对于底层的这些普通百姓,是非常仁厚的,也正因此,朝廷虽然这些年用兵不断,甚至工商方面有许许多多的税务,但百姓们依然极支持朝廷,依然忠于皇帝。
  就是因为大家觉得自己如今的日子过的有保障,有钱可以买大宅置车马,没钱那就安贫乐道,起码也能过上安稳的温饱生活的。
  更何况,三年初小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是让无数贫家子弟得到教育的机会,而皇家惠民药局、安乐医院的大力推广,也是让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受惠得利。
  两税法下,普通百姓承担的税务并不重,也没有瑶役等人身束缚捆绑,大家有田耕种,有空时还可以去做做工赚点钱,粮价安稳,兵灾匪患,也无苛捐杂税,对百姓们来说,这就是圣王在世,大治盛世了。
  “皇帝再当四十年,百姓都乐意呢,可皇帝才六十岁,身体还这么好,就想着退位,真是想不通啊。”
  存孝拍着肚皮叹道,若是他有兄弟这样的本事治国,能这么得民心,身体又还这么好,他都恨不得能在皇位上当到天荒地老,怎么还可能会想着退位呢。
  “可不,圣上诏令一颁,不知道多少百姓惊动,这段日子以来,每天都有无数地方的官员百姓上书朝廷,请圣上继位在位,甚至还有许多百姓跑来京师,在皇城前跪求的呢!”
  “民心啊!”存孝叹道,他在云南、丽水那边,虽然也有很高的威望,但那都是凶名,百姓是惧他畏他,而皇帝呢,那是真正的得万民拥护。
第1530章
直叩宫门
  存孝没等船停到水门码头,还有一段距离,就提前下了大船,坐一条小划子上了岸,带着儿子德芳还有那位皇城司的官员一起走在官道上。
  没有带那些凶悍的侍卫,也没有穿上惹眼的蟒龙王袍。
  存孝头戴一顶黑色的软脚幞头,身上穿一件染成蓝色的交领棉布长袍,腰间一条黄牛皮带,又系了副蹀躞,上面零碎挂着些解手小刀、栽纸刀啊、还有香囊、钱袋、纸扇、纸笔等。
  挺着个大肚子,满脸横肉,大把的胡子,看着倒像是一个粗鲁的爆发户商贾,那位皇城司的六品官员,也换了身青衫,手里一把扇子,倒有几分商贾管事的样子,至于瑞光郡王德芳,在腰间挎了把刀,算是充当护卫随从了。
  几人也不骑马,反正临近城门,就是骑汗血马你也跑不快。
  人马一律左行,宽阔的道路分出来往两边,每边又还划出了步道、车道来,大家都很守规矩的行路,没有人乱来。
  这比起存孝封地上好的多,在那边,可没这么多规矩,虽然也引进京师的道路管理制度,可遵守的人不多。
  “这都是鞭子和罚款或劳役的功劳,几十年前刚出台这道路规定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愿意遵守,骑马赶车的不分左右,甚至加塞到步道上来,也有步行的非要走到车道上去的,后来嘛,洛阳府派专人整治,一面是大力宣扬,一面则是大力惩戒,一旦抓到违规者,要么罚钱,要么挨鞭子,要么做几天劳役,去扫马路或是清路边公厕,如今也是用了足足十几年的时间,才算是彻底的把人的这观念给扭转过来,终于形成了如今这良好的道路规则。”
  “罚有钱人抽鞭子,罚没钱人钱,罚有地位的人做劳役,这才是最狠的。”存孝笑着对儿子道,“京师之地,鱼龙混杂,但从不缺那些勋戚官员,更别说那些纨绔和狐假虎威的贵人家人随从等,若是让他们自选,这些人肯定愿意掏点小钱打发,那么下次他们照样还是会乱来,反正罚钱不痛不痒。可是洛阳府尹狠啊,对那些有钱的商人,不罚你的钱,而是要当众抽你的鞭子,也抽不坏你抽不伤你,但就是抽的你脸面俱无,那些有势的就更是了,让你去扫马路清茅厕,让你更加没脸,而那些普通小民罚他们钱,也一样让他们肉疼,比抽他们鞭子罚他们做役还管用,德芳啊,你可要好好学着点,这才是官吏治民的精髓呢。”存孝对儿子说道。
  “大王厉害,一语道破本质。”皇城司中年官员赞叹道。
  罗德芳点头,“洛阳不愧是京师,果然规矩就是严。”
  “无规矩不成方圆嘛,管理数百万的人口,没点规矩,还得了?若是连这京师几百万人口都管不了,那朝堂诸公,又如何管理这天下亿万百姓子民呢?”
  越是这些点滴细节,越是让罗存孝对皇帝弟弟佩服万分,这是一个超越秦皇汉武的皇帝,可为何他如此治国有方,却要在这样的年纪退位呢?
  一路上,存孝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没看到兄弟的信前,他怀疑洛阳发生了宫廷政变,毕竟这些年皇帝一直让太子在前面摄政,太子当了快四十年的太子,早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实力和威望,谁也不能保证太子不会等不急。
  又或者,发生了其它的意外。
  但看到那封信后,他不再认为京师发生了政变,虽然皇帝再三说明自己退位的原因,说是时机成熟,要让太子即位,自己在后面还能扶太子上马再送他一程,可存孝却认为皇权不可分享。
  以前让太子摄政,跟如今传位给太子退位太上皇,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里面必然有隐情,或许是皇帝身体出了大问题,皇帝感到迫切,才这么急着突然要传位太子。
  步行入城,用两条腿一双眼睛沿路观看打量,看洛阳,也看路上的行人,也看城中的居民百姓。
  存孝一直来到了天津桥前。
  桥北面,就已经是闲人止步不得靠近的禁区了。
  存孝站定,对身后的皇城司官员道,“你过去打个招呼,就说我要入宫面圣!”
  官员有些为难,一切都有制度,一切皆有规矩,这般突然前来,就是没规矩。可存孝瞪了他一眼,他犹豫了下最终还是往前走。
  在桥前,他就取下了自己的铜符腰牌,高举头顶,大声报唱,“皇城司六品参将郭荣!”
  对面把守天津桥的禁军早就有了警觉,听到这自报身份后,倒也没敢怠慢,毕竟皇城司是一个特殊的衙门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
  皇城司的长官为提督皇城司公事,简称提督,其下置有都统三名,都统以下又有六名总兵,总兵以下有副将、参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
  皇城司并不在军队系统之中,所以他们的官职也是另有一套,这与锦衣卫其实是一样的,锦衣卫长官称锦衣卫都督指挥使,下面有五军都督,再下面有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督参军、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
  守卫天津桥的是禁军体系,他们是由三十六镇中抽调的将士入京番卫,再划编到京禁军各部之中,分担不同的任务。
  “郭参将?”
  负责当值把守天津桥的是一位中郎将,各镇番上之兵,在京划入禁军各军卫,各军卫下都有一个翊府,翊府便是由一位中郎将掌管。
  而左右卫则除了翊府外,还各有亲勋府,并且是一亲二勋二翊。
  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五品以上的高级军官在京是不直接统兵的,只以五品的中郎将统领各个翊府,分掌宿卫之职。
  禁军兵权是比较分散的。
  “原来是刘中郎将,事情是这样的,我奉本司长官之命到荥阳迎丽江王存孝和其子瑞光王入京,丽江王说要马上面见圣上,让我来通禀一声,还望刘中郎将能行个方便,替我往里面通传一下,我知道规矩,会退到桥南边等候结果。”
  刘中郎将是右骁卫翊府中郎将,五品武将,统领京师禁军的一府,管着一千人马,他警觉的朝桥南边打量了会,看到只有大肚便便身着布衣的罗存孝,还有个只挎了把刀的罗德芳,心里倒是稍松口气。
  就这爷俩,倒不用惊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