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509

  红纱垂梁,流水案席。葡萄美酒夜光杯,二八佳人舞正欢。
  丹墀之上,头顶紫金冠,身穿五瓜龙袍的宇文化及满脸通红,笑的正酣。
  “本来,今日这宴会是得在大军胜利之后才进行的。但是,朕实在是等不及了,朕太高兴了。这一次,我宇文氏终于要成为天下之主了。八国之盟已经缔结完成,朕乃八国盟主。而且,私下里,我们与后隋、东吴、突厥三国的盟约也十分成功。朕实在是太高兴了,陈破军啊陈破军,当初你不过是我宇文门下的一只狗而已,居然也想成为天下之主,哈哈哈。到头来,你也终究只能居于我宇文氏之下。”
  宇文士及也笑道:“陛下现在只怕已经想到下一步的打算去了吧?”
  “没错。”宇文化及一点头。“八国盟约即成,这陈国也将没几日了。只要陈破军一倒,这天下才真正是好戏开唱。那时,才是我大许国威镇天下之时。成都啊,到那时,朕还得依靠你这柄无双利剑来踏平天下啊。”
  宇文成都一直面色平静的坐在殿中,在他的上首是他的两个义兄宇文成基和宇文成趾。说来三兄弟过去的关系还是很好的,虽非亲兄弟,但成基和成趾却也一直把他当亲兄弟看待。
  但自从宇文氏入主关中,建立大许国以来。这份兄弟之间的情谊却也恍然发生着变化,宇文成基成了太子,宇文成趾成了晋王,他则成了蓝田王,三兄弟之间不再单纯的只是兄弟,而成了君臣之分。
  宇文成都的能力是看得见的,先帝时就赐他横勇无敌的金牌,勇猛无双,当初大隋年轻一辈的将门虎子如薛家四虎,裴氏双雄,罗家三英等等,都不及他项背。大许立国之后,宇文成都一直镇守关中东大门潼关。
  其中率军打了三次大仗,第一仗出兵蔳阪与杨暕争雄。他只是一员年青将领,但对方却是裴仁基、董纯、鱼俱罗、吐万绪这样的名帅。不过最后,他并不落几大名帅分毫,不但夺下了蒲阪城,而且还最后迫的杨暕无奈退出了河东,此一战,是宇文成都真正成为名将的第一战。
  第二战,宇文成都出散关,进兵汉中,再度与杨暕交手。这一战,变守为攻,步步为营,一步一步的如同一根索命之绳绕在杨暕的脖子上。如果不是最后之时,西秦霸王薛举攻到了长安百里之处,宇文化及急召他回关中,也许这一仗,宇文成都就能单凭一人之力,就将杨暕手下数位名帅击败。
  宇文成都的第三仗,才是真正让他成为当世名将之战,那战过后,甚至已经隐约称的上能与李靖、王仁恭这等名帅并列了。当日西秦霸王一路势如破竹,直攻到了长安百里之处,惊的宇文化及坐立不安,差点弃城逃跑。结果接令急行军赶回关中的宇文成都,日夜兼程,倍道而行,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然后就是没有半分犹豫的发起了狂潮一般的进攻,那一战,西秦霸王薛举有十万大军,宇文成都只有五万不到,还全都急行军之后疲惫不已。可就是如此情况之下,宇文成都亲率骑兵冲破了秦军的阵形,然后就是如潮水一般的攻击。
  那一次,薛举败了,三天内连败了十八次,败退了三百里,损兵折将近半。而宇文成都,却只伤亡不过三千余人。那一战,宇文成都彻底威震天下,他以他的惊人战力,证明了他不愧是宇文门阀这个以军事起家的关陇豪门之后。
  不过成为名将之后,宇文化及虽然对他更加器重,但他却感觉到了两位兄弟之间隐隐的提防。
  他明白那是什么,权力使然。他虽无意对家主对皇位有什么企图,但他的兄弟却害怕他了。
  畏惧,然后便是讨好,拉拢。
  这一切让他心下黯然,也越发的低调起来。平时驻守潼关,绝不出军营半步,也不与大臣们交往。如非有诏令,绝不回长安。
  此时,听到父亲如此对称称赞,他立即感受到身边两道目光射在身上,他心中叹息一声。起身行礼,朗声道:“陛下的意愿,就是儿臣的长剑。君命所指,长剑所向,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好。”宇文化及对这个养子的表态十分满意。宇文化及别的本事没什么,但自认对于看人却绝对不会差。当初在辽东时他就看出只是一个小小郎将的陈破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现在,同样的,他早看出自己的这个养子有名帅之风,大将之能。更加可贵的是,他看得出来,这个养子十分的本份,并没有窥视宇文家天下的意思。
  这样既有才能,又本份的儿子,正是他最需要的。自己的长子成基能力不错,但终究只是不错,比起卓越的成都来还是有很大距离。如果成都真的有那种非分的想法,也许他就会对成都有另一种安排了。门阀之中,子弟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身份和门阀传承。许国的天下,是绝不能让一个不是流着宇文氏家族血液的养子继承的。
  “成都吾儿,此番盟会之上,朕已经与诸国议定,朕为联盟之主,而杨义臣则为联盟大元帅,沈落雁为盟军军师。成都你则为盟军先锋都元帅。此次联盟已经决定中原七国共发兵二十万,加上突厥的四十万,总计六十万大军。突厥人那边我们管不着,但我中原七国的二十万大军,将分为两路,一路将由成都你率领十万之数,出潼关、薄阪攻河东,直指太原、雁门。另外一路则由杨义臣率十万攻江陵、襄阳,然后直指洛阳。你的十万兵马,除了我许国五万之外,还将有刘武周三万,薛举两万。另外李轨不出兵,则负责十万石粮草,一百万贯钱财。对此次出兵,你可有把握?”
  “儿臣绝不负父皇所托,拿不下太原,到时儿臣愿意任凭处置。”宇文成都对这个联盟的出兵方案并不看好。在他看来,陈军的战斗力太强,联盟出兵二十万本身就有些少了,看在时间紧迫的份上也就算了。可本来就只有二十万,居然还要分成两路,这无疑是自弱其军。
  在他看来,真正的做法,应当是集结各国所有兵马,然后直捣河东,猛攻太原。
  此次大战,真正的主力还应当是突厥人。所以联军能做的,就是与突厥人形成合力。陈军的雁门防线十分坚固,前有雁门,后有太原,陈军可进可退。稍有可能,这场仗最后就会打成持久战。而持久战,对突厥人来说绝对是致命的。突厥人是耗不起长久的。而一旦突厥人进攻失败了,那紧跟着倒霉的就将是联盟各国了。
  因此,最佳的策略应当是避免去攻打洛阳这种天下坚城,而是合力强袭太原。只要能拿下太原,那陈军就真的是腹背受敌了。就算一时拿不下,也能牵制陈军大部份军力。可现在各国却还要分兵,一个打太原,一个打洛阳,这算什么?
  心中叹息一声,他当然明白很多事情没有表明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比如这分兵两路,其实后面的牵涉太多,说白了就是四国秘盟中早有约定,许国得河东,后隋得中原。正因如此,才会有这个分兵两路的计划。一来算是各有打算,二来其实也还有相互提防的意思。毕竟如果杨暕也派兵打太原,那太原夺下后,将来谁得?再说了,明知太原已经分给宇文氏了,杨暕又哪还肯出兵帮他们攻太原。
  终究还是相互算计啊,这样的盟友虽多,但又能有什么用呢?宇文成都对于攻下太原其实根本没什么信心,确切地说,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希望。但既然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他也唯有硬着头皮保证了。
  “成都,有一事你须牢记。此番出战,刘武周和薛举也将各派大将随征。他们眼下虽是盟友,但却得随时提防。甚至适当的时候,也许也可以牺牲一下。”说到这里,宇文化及阴恻恻一笑:“面对天下群雄,你要记得,我们须要做的只有三件事情。第一,想尽办法把所有人拉为盟友。第二,在我们的盟友之中再找人结成更紧密的盟友。最后,就是当你发现你的盟友有对你威胁的时候,抢先你的盟友一步,先把他除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你明白吗?”
  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吧。宇文成都心中一凛,面色复杂的点头。
  “诸位,一起举杯,祝此次马到成功,凯旋得归。灭了陈破军,下一步,我们就将扫平陇上刘武周,陇右薛举。这两个人就如同两个刺一般的扎在朕的背上,一直让朕难以安心。下一步,我们就要把他们彻底扫除,据关中而得河东,西可夺河西,东可谋河北,南可争中原。如此我大许国基业稳固,霸业可图也。”
  “贺,吾皇万岁,大许永固,江山万年!”
第894章
赤火
  辽河东岸的笔直驰道之上,一支黑衣轻铠骑兵正在飞速奔驰,渐渐进入了群山相夹的峡谷。
  正是晨曦茫茫的清晨时分,曦光之中,那两山相夹的峡谷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怪兽正张开着嘴吞云吐雾,这就是辽东有名的峡谷。在这条峡谷的西面出口就是宽阔的辽河,渡了河便是三百里连绵沼泽,过了沼泽便是著名通往中原的辽西走廊。
  而在这峡谷的东面,却是笔直的与新城遥遥相对。往南,是辽东的中心,如今大陈的陪都东京辽阳城,往北,就是金山城,再往北便是契丹、室韦、靺鞨、辽东的交汇之地扶余。
  这条二十余里长的峡谷虽算不上是天险要塞,可却也因东西联通着辽西走廊、南北相连辽阳、新城、金山、扶余,而重要起来。
  特别是在数年之前,陈朝皇帝陈克复以一支仓促组建的新军,就在这个峡谷伏击了高句丽的十八万大军,大战数日,最后取得他最后掌控辽东关键性的一次大捷之后,金山峡谷也就改成了大胜关峡谷。
  三年前,陈军调拔了一支军队驻扎于此,并征召了十万民夫,这些修城筑关。到如今,在金山峡谷的西面出口辽河附近,已经建立起了一座巨大的大胜关城。
  大胜关不但是一座极其坚固的巨大棱形堡城,而且还以东岸的大胜关为据点,在辽河上修建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悬桥,极大的方便了辽东和辽西的交通。而且大桥的东部正好是直接修在了大胜关的一座卫城之中,坚守大胜关,不但扼守住了峡谷,还同时扼守住了辽东辽西的通道。
  而在峡谷的东面出口,以及在峡谷之中,陈军还一连修建了八座稍小一些的棱堡。对于这条陪都辽阳城的重要门户,陈军是极其重视的,几番建设下来,如今的大胜关峡谷,已经完全如同长安城之潼关,洛阳城之虎牢,坚固地守护着辽阳的门户。
  东面前有辽河天险,兼之如今又有了大胜险关,再加上东面的小辽河,小梁河,以及新城、金山、安市、白岩诸城相卫,如今的陪都辽阳城依山傍山,坐拥天险,环绕群山,傍于渤海,可谓是大陈最坚固的一个后方。当初朝廷的相国也是考虑到天下混战,经营辽阳陪都,也未尝不是留一条退路的打算。
  不过先前中原形势一片大好,倒让朝廷诸相们觉得当初有些过于紧张了。只是如今随着中原最大的一场战争的临近,朝廷也未免对战争多做了一些安排,原本几年来一直很悠闲的大胜关上又接连数次接到朝廷尚书省以及幕僚本部,以及二十四卫大将军府的数次严肃军令,让得镇守于此的陈军大将镇国大将军,镇东侯陈火将军也不得不认真了起来。
  陈火也明白相当和诸位元帅们的意思,这一次的大战事关重大,万一朝廷失利,到时中原能不能保的住还是两说。但就算保住了,朝廷的形势也将不好。到时,辽东就将是朝廷最稳固的一块基业了。因此,当此之时,辽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起来,而作为辽东门户的大胜关当然也就更加重要了起来。
  虽然前面还有辽西与中原的门户临渝关,不过陈风最近也加紧了守军的操练来。天刚刚亮,大胜关九个大小城堡的军营中就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全军出操。
  第一遍号角刚刚吹过,几通出操鼓就响了起来。
  这是卯时点名的鼓声,三声鼓响未到者,将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轻则打板子,换到现在这个紧张气氛的时候,甚至有可能被树做典型,除名流放砍头都有可能。
  当那城头上陈字大旗迎风招展中,守门的城门尉带着一队士兵按时打开城门之时,那队黑色轻铠的骑士正好驰到了关前。完全由铁汁浇铸而成的两扇巨大的铁门在四头牛的拉动下,带动着绞盘才缓缓的把城门打开了一线之时。那队赶到的骑兵却并未停下半分,几人跨下战马十分通灵的一声轻啸,从那才打开一线的城门缝中一跃而入。
  这番动作引得城头上的几名守军大声叫好,城门尉虽早看清了几名骑兵身上的陈军制式铠甲,这个时候却依然尽职的带着士兵拦在了几人面前:“什么人?”
  “幕僚本部宪兵司校尉于正,紧急军情在身!”
  说完,马上的骑士从怀中掏出了一面铜质令牌,另外指了指他手臂上的一个鲜红的袖章。这袖章的样式却正是战场上让陈军将士们畏惧的宪兵标准式样。
  宪兵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隶属于幕僚本部,直属于元帅幕僚总长。不过事实上,这些宪兵司的黑衣袖章宪兵们却连幕僚总长李奔雷元帅也无法指挥的,他们名义上属于幕僚本部,但事实上所有的陈军将士都知道,这些黑衣宪兵和另外三支闻名于耳的组织,特勤司、调查司、安全司全都是直属于皇帝陛下本人亲自指挥的。
  宪兵司的宪兵们虽然更多的时候担负的职责是战场督战,平时纪律督查。不过既然是直属于皇帝的属下,那么他们的地位却是无限提高了许多的,说起来,这些黑衣宪兵们是仅次于那些御前侍卫的牛人。加入宪兵司的官兵中,就没有几个善茬子。
  听到眼前之人是宪兵,而且居然还是一名最少也是中队长的校尉,城门尉立即客气了许多。语气也带着一点讨好,他认真的检查了三遍令牌,以及众人的身份后,立即登记后放行了。
  晨曦之中,数名宪兵如同一片乌云一般,迅速的穿过了大胜关城,驰入了数十里长的大胜关峡谷。骑士们都已经没影子了,那城门尉还一直望着那方向,目光中全是对那支小宪兵队伍的羡慕之色。
  二十余城的峡谷,宪兵小队五连穿越了九道城堡,最后终于来到了辽东索桥之上。
  宽阔的辽河对岸,便是辽西。
  数百年以来,辽东虽然一直名义上属于中原王朝,但实际上,大多王朝的真正控制力便都止步于辽河西岸。甚至在当初大隋于高句丽大战之前,高句丽人早已经偷偷的发展到了辽河西岸,也正因此,当初大隋才如此不能容忍高句丽,非要灭之而后快。
  如今的辽河两岸都已经为大陈所控制,在辽河的东岸是新建的大胜关。而在辽河的西岸,则是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时所建下的辽西三镇。
  通定、怀远、泸河三镇,就是当年隋军攻辽的前进基地。
  泸河镇在左,通定镇在右,怀远镇在中,这三座城镇虽名为镇,但实际上却十分的庞大,城高墙坚。特别是陈克复经营辽西以来,由于大量的移民,三座原本纯军事要塞,也渐入住了许多的平民,渐发展成了三座巨大的城镇,如今更是成为了辽西三个府的官府驻地。
  不过虽渐入住了许多平民,但三镇依然驻守了许多兵马,一旦战争爆发到了这里,那么这三镇随时就能转变成为辽东最坚固的前线要塞。
  宪兵小队赶到怀远镇之时,天早已经大亮,晨风之中,许多百姓、渔夫、樵夫、猎人、商人等都已经开始陆续出城。
  骑兵小队速度不减,为首的那名校尉从马上的袋中取出了一支红色小旗插在了背上。靠近城门时大喊道:“金牌信使、紧急军情,行人速让!”
  城门处的守军早看到了奔来的小队,只打量了一眼,他便看出了那马上骑士背上的正是代表着最紧急的赤火令旗。亮起赤火令旗的信使是不能有任何耽误的,否则信使有权杀死一切阻挡之人,而无罪。
  “让开、让开,全都让开。”城门军官大声喊道,让众人给信使让出一条通道来。
  宪兵小队飞马入城,怀远镇中今日明显比往日要严密了许多,一路之上,差不多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不时的能看到大街之上有穿着亮银铠甲和金色铠甲的华丽军官们策马巡逻而过。
  宪兵军官背着赤火旗一路顺利的来到了城北的军营,刚到军营门口,立即被阻挡了下来,营门的军官对他身上的赤火旗视而不见。
  宪兵军官直接道:“洛阳刚刚飞鹰送到的长安五星赤火军情急报!”
  营门守门的军官一身亮金色华丽铠甲,闻言不由眉毛一挑,有些惊讶地道:“陛下早有吩咐,所有特勤司与尚书省的信都不需通报,直接面君。你且随我来!”
  宪兵军官留下了几名属下在营中,自己跟着金甲御卫一路穿过数道营房,最后来到中间一座稍大,但却也十分普通的大帐前。帐前一名年轻的军官正如雕像一般的坐在帐口,双手柱着一柄横刀在地。
  如果不是那金甲御卫亲自带他来到这里,那宪兵军官都有些不相信,堂堂大陈皇帝,一国之君巡视怀远之时,居然会落脚在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帐子中。要知道,他当年也是大隋禁卫出身,也曾做过杨广的侍卫。杨广在位之时,常年巡视在外,那场面,哪一次不是动不动几十万人,走到哪巨大的轮宫就拉到哪里。
  “陛下,长安特勤司急报!”帐口的年青将军看了一眼宪兵军官递上的书信,朗声朝帐中道。
  “咣”的一声,帐内好像撞倒了什么,只听一阵急促脚步声,帐中主人已经快步迎了出来。明亮的晨光之中,他身披着一件孔雀织金裘,眼角带着些疲惫,颌下留着寸长的短须,整个人厚重中透出刚毅英健与从容镇静。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大陈的皇帝,大陈数十万将士们效忠的对象,无数将士心中的崇拜者陈破军。
  “终于有消息了吗?”陈克复眼中有着一股期盼,也带着一点紧张,望着羽林将军陈雷手中的那封特勤司情报喃喃道。
第895章
先发制人
  “陛下,今晨辽阳行宫接到洛阳飞鹰发来长安五星赤火急报,卑职立即来报。长安急报,八国已经结盟,两个半月之后发兵二十万,与突厥南北同时夹攻我大陈。”宪兵军官于正顾不得一路疲惫,一脸担忧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