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509

  之前陈克复的封爵之事,勉强也能算的进庆典之中。封完爵位之后,不少的大臣们原先想在这元会之上,直言反对税赋改革一事。不过陈克复的一着封爵,削去了大多大臣的不满。最后虽然心中还有些不满新的摊丁入亩税赋改革,但是顾虑到今日的大朝会,再加上先前也得了封爵的好处,众人也没有人再提起此事,只等日后再提。
  按照固有的礼仪制度仪式,元旦大朝会一项一项的进行,一切安好。唯一的一点不足,那就是本应当出席的天子,却被告之身体不适无法出席。
  一直到了午后,这繁复的元旦大朝会才算结束。
  陈克复下令,宫中赐御膳。
  待得满朝官员吃饱喝足,这元会也就算结束,各回各家。
  不过普通的官员们可以离开,但朝中的重臣们却被传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为加参知政事衔的宰相们的议事办公之所,就在紫禁宫中的南门附近的顺华阁中。
  北京朝廷的大多官制都是依隋朝,也实行的是群相制度。三省六部中,除了尚书令一职为虚职不授外,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左右纳言,内史省左右内史令六位主官,自动为宰相之位,除这六人外,按新制,还须从在京从三品以上大臣中调三位大臣加授参知政事衔,补齐九相之位。
  九相每日在政事堂聚集办公,九相位置相等,无高低之分,轮流执掌政事笔,七日一轮。
  如今朝廷,陈克复名为大丞相,却并不是宰相,而是比之宰相更权大,相当于监国的摄政王,在皇帝成年亲政之前,朝廷政事由他暂摄。
  如今的朝廷九相之中,毛喜刚刚被陈克复加封了无权的三公司徒位,却被罢去了相位。
  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高士廉为左内史令、鲁广利为右内史令,魏征为左纳言,长孙无忌为右纳言,兵部尚书李靖加参加政事衔,金吾卫大将军李奔雷加参知政事衔,新晋吏部尚书陈节加参知政事衔。九人共同为相,皆陈克复之心腹。
  毛喜自辽东起事以来,一直就是陈克复的文官之首,只是如今,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位毛伯执政,已经与他和他的这个朝廷,开始有了差距,总是无法节奏一致。再考虑到毛喜终究是年龄大了,特别是因这次河北世族之事的处理上,他的观念与自己的相关太远。因此,最后陈克复加封他为三公,罢他的相位,却又将同是陈家庄出来的老家臣鲁广利,由吏部尚书晋为右内史令的相位。
  而陈节就是过去的李节,自当初李阀被灭后,他就转而投靠了自己。这几年由武转文,表现出色,这次也将其提升为相位。
  新晋为右仆射的杜如晦道:“殿下,如今朝廷名义上所收复占据的郡已经多达六十个,三百多个县。而且随着朝廷陆续收复更多的土地,那么郡县数量还会激增。大业七年之时,朝廷已经有二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中央尚书省要同时管理两百多个郡,根本无法同时高效的管理这么多的郡。所以臣请提议,按先前已经试行的方法,继续推行州、郡、县三级制度。”
  魏征反对,上前道:“早在大隋代周的大象二年,天下已经有211州、508郡、1124县。当时许多郡甚至只有一个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朝廷与百姓的负担。后来文皇帝才撤去郡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到了大业三年,先帝又改州县为郡县二级制,目的也是减少庞大的地方官僚体系,减轻百姓负担。如今右仆射又要恢复三级制,这无疑是在倒退。”
  高士廉也上前道:“朝廷如今虽然有两百多个郡,但是早在先帝之时,就已经在郡之上增设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监察州。监察州行监察考核之权,官府体制并不大,官员也不多,却能很好的代替朝廷监察地方,还能很好的消除地方庞大的官僚体系,此是利国利民之事,如今我朝也吸须如此照做即可,无须恢复州制。”
  对于这个监察州,陈克复并不怎么看好。事实上,监察州不是如郡县一般的行政单位,而只是一个中央派出的监察单位。地方上的二百多个郡,依然得由朝廷的尚书省直管。尚书省不但要处理全国政务,还要管理着这两百多个郡,以此时尚不发达的通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实行三级制,由中央管理到州,州管理郡,这无疑能让中央朝廷的反应更迅速。甚至地方上的政务处理起来也更快,如地方上发什么什么灾情动乱,也能更及时的处理。
  不过如魏征等人所说,增加一个州级体系,无疑也有弊端。一来是让地方的官僚体系更加的庞大,二来也有可能造成冗官,甚至还有可能让地方的权力过大,架空中央朝廷。
  凡事有利有弊,一切都有两面性。
  陈克复是个穿越者,他深知历史走向,明白历史上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都是三级行政区划。最大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朝廷的地盘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东汉末年,天下只有十三州,分辖一百多个郡。经过三国割据,南方荆、扬、益、交等州有较大发展,到西晋统一时增加到十九州。而现在的朝廷却足足有着两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早超出了以前。
  仔细地把辽东等改成三级制度试行的前后思虑许久,陈克复才慢慢道:“如果继续实行郡县二级制,那么等朝廷重新统一天下时,那时中央面对数百个郡,上千个县,将无法有效管理。而如果只是一味的继续实行九州监察制,也一样无法改变这种情况。本王倾向于增设州制,但魏大人与高大人所言也不能不重视。”
  “朝廷既要增加效率,加进中央集权,可也必须防止出现冗官,免增加百姓朝廷的负担。所以本王的意思是,在现有的郡县基础上朝廷改革,避免过去一郡只有一二县的情况。凡郡,必须至少辖四县,每州也必须辖四郡之地。如此一来,才能既解决朝廷的办事效率,也避免地方造成冗官冗僚,平白增添朝廷与百姓的负担。”
  商议许久之后,最后议定,在辽东军的直属的辽西、辽东、河北、山东、淮北区域,朝廷设立了海州、罗州、韦州、燕州、辽州、幽州、翼州、云州、赵州、青州、兖州、徐州、琉州共十三个州,其中原来辽西辽东室韦共五州,河北之地为四州,山东为四州。州设刺史、长史、司马等官职。
第575章
李靖论战
  刚刚在山东平定了山东世族叛乱匆忙赶回来的李靖,元旦前两日才赶回京城参加元会。
  原本是准备元会过后,就要再次匆匆南下回到山东,却没有想到,元会之日,先是被授予了卫郡公的郡公爵位,还得了六千户的真封食邑和六千亩的永业田。
  饶是出身关陇世家贵族,自小优越的他面对如此厚重的封赏也不由的动容。这次的朝廷可是只封赏了四位国公,其中毛喜和李奔雷,那是辽东军中元老的元老,一直位居文武首位。另两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入辽东军晚,又是文臣,但是他们两人受陈王的器重却是非同一般,两人此次更是晋升为左右仆射,身居朝廷的首相次相之位。
  而自己并不是辽东军的元戎之臣,一个半路加入的武将,一入辽东军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且一直能将临统领一军在外,这份信任之深由此可见。
  此次除加封四位国公,次一级的郡国公爵位,一共加封了十八位郡公,他一个非陈王嫡系将领出身的关陇贵族,能获得十八个郡公位之一,这份厚赏让他顿有一种世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封爵的激动还没有过去,朝廷再次下诏,他以兵部尚书职加参知政事衔,首次入政事堂,成为朝廷九相之一。在大殿时,感受着同僚们恭喜羡慕的眼神,让他既兴奋,又感觉压力很大。辽东军比他资历高的文臣武将多的是,论起来,不论是陈王当年陈家庄的旧臣,还是辽东跟随他一路拼杀的臣子,还有如长孙及高家这样的陈王后族,每一个都比他更有这资格。
  如今他却不但成为十八个郡公之一,而且还成了九相之一。
  这份厚重的封赏,与他在大隋朝虽年出身名门贵族,少年时更是早早扬名朝廷,可到了五十出头,却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从五品郡丞。如果不是那次洛水河边的阴差阳错,也许到现在,他也只还是一个小小的马邑郡丞吧。
  两相一比较,去越发的觉得陈王对他的这份知遇之恩的厚重。
  李靖心中激荡翻腾,他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虽然早年心中一直感叹怀才不遇,但后来渐渐壮志消磨,甚至想着就此平淡度过一生。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当他想甘于平淡时,他的生活却又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着,这算大器晚成,还是苦尽甘来?想起陈王的知遇之恩,多年来渐渐被他埋于心底的那番雄心壮志猛然破土而出,迅速的发芽壮大,在心中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他坐在一侧的软垫子上,听着陈王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高士廉等讨论着改革郡县制度之事,讨论的那么的热烈,可自己却根本插不进嘴。
  他胸中有百万兵,却无治一县之策。
  让他统兵百万,攻城伐国,他毫无畏惧,可是让他来处理这些案牍政事,却是让他不知如何开始。他努力的听着他们的议论,想让自己也沉入其中,哪怕提出一两个建议也好,总不能枉费了殿下一番看重,提拔他入政事堂为相。
  可他越是努力的听,却越发的感觉自己的思绪飘远,不一会就又沉浸到了自己的兵书战策之中去了。没片刻,他已经沉浸于那翩翩脑海中的宏大战事之中,自得其乐,居然在政事堂讨论之时,开了小差。
  “卫郡公,你看如何?”
  “卫郡公”房玄龄回头本想也征求一下李靖这位宰相的意见,毕竟他也是宰相之一。而且虽然大家叫他首相,叫杜如晦次相,但这只是一个传统称呼,事实上,如今的政事堂九相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唯有执政事笔之人,才是九相之中的最高一位。可政事笔却是轮流执掌,七天一轮。
  不过当房玄龄叫了一声没回应,再叫时,却惊讶的发现,这位刚刚晋升为卫郡公、宰相的李药师李靖大人,居然坐在那里,微闭着双目,神飞万里了。
  这边的异常,很快就让政事堂的其它人也都发现了。
  甚至有一旁的内侍都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在陈王殿下面前,在这么庄重的政事堂中,居然还能发呆出神,那太监都不知道该如何佩服起这位李大将军了。
  “李将军,山东军情急报!”陈克复看着李靖出神的样子,不由好笑,走上前几步,突然对着李靖大声地喊道。
  果然,房玄龄叫了李靖数声,李靖都没反应。一说山东军情急报,这位相国大人,却突然跳了起来,“快呈上来。”等李靖发现,自己此时正站在政事堂中,身边的都是朝廷的宰相,以及摄政王陈王大人时,不由得也老脸一红,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臣失礼,请殿下责罚!”李靖请罪道。
  陈克复笑了笑,“卫公刚才想什么事情呢,居然想的这么入神?”
  李靖讪笑几声,“刚才老臣本来也在想殿下与诸位相国所议之事,奈何却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兵法战事之上去了,一时入迷,还请见谅。”
  陈克复挥了挥手,“卫公所长者兵事也,乃朝廷一方大帅,让卫公来听这些琐碎之政事,只怕是让卫公有些不耐烦了。不过本王倒是很想知道,卫公刚才所沉迷之军事,又是何事?”
  一说到军事,李靖立马就来了精神,眼睛也明亮许多。
  “老臣刚刚在心中仔细的全盘考虑朝廷如今的战略布局,对整盘局势推演了一遍。”
  “卫公可有何想法?但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朝廷之战略布局虽也是朝廷中诸将考虑许久后做出的决定,但难免会有些漏洞,卫公是兵法大家,这专业方面的事情你可不能藏私。”
  李靖笑了笑,如果是在今天以前,李靖肯定会是另一个态度。他早知道,朝廷如今整个的战略布局,大都是陈王提出,然后由参谋本部的将领们完善的。这个计划就是入河北后,立即抢占太行山各条通道关隘,将河北与河东之间的通道尽皆据于已手。然后派军援助江都,再派兵马打通山东淮北一线,阻江南兵马于长江南岸。再然后才是出兵平定河北南部,收复整个河北后,继续大军南下,彻底占据山东。与此同时,再派一支轻骑入河东,联结河东、陇右等地方豪强势力,联手打压太原的李渊,既起到消耗李渊与河东、陇右豪强实力的同时,也能保证河东的李渊无法北顾。等到朝廷据河北山东两地,休养生机,恢复到一定实力时,再一举攻入太原,甚至同时进攻河南。总的来说,朝廷的计划就是自北向南,最后再由东向西的计划。
  这个计划看起来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中上的计划。
  但是在李靖这样的兵法大家来看,这只是一个中下之策。如果不是如今的局势对朝廷有利,也因朝廷的兵精将广,无人敢北上首先攻打朝廷,那么这个计划就是一个碴。
  不过李靖在隋朝坐了几十年的冷板凳,最后都只是一个郡丞,这事情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有的时候,紧跟着上司才是对的,至于上司是对是错,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陈克复的这个计划虽然碴了一些,但毕竟辽东军的强悍在那里摆着,光凭着这强大的战略,虽然谋略差了一些,但一力降十分,也是能补足的。只是,总归在他这样的兵法大家看来,有些太不上台面罢了。
  如果是今天之前,陈克复问他,李靖是绝对不会说你的计划很烂,我随便想想就能想出更好的。因为这是历来上位者的大忌,做臣子的怎么能比君更聪明呢。要是碰到一个不好的君,说不定就会因此惹祸上身。
  不过今天的元会之上,陈克复对他如此看重厚赏,封爵郡公,提升入相,这样的知遇之恩,让他把心里的那些猜忌的想法都抛诸了脑后。
  他仔细的整理着脑中的思路,决定将自己心中的一切想法尽皆说出来。就算到时惹陈王不快,那时也算是报达了陈王殿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
  “殿下,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殿下,如今中原这场天下之争,就是一场如棋般的局势。而围棋者,讲究格局,同样的,如今争天下,也离不开中原之地理格局。夫战,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地利,即是地理之格局,至关重要。”
  “从战争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天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江淮和岷蜀是其四角,河东、山东、荆襄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华夏中原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李靖一出口,就立即将中原分为九大块,四角四边及中原。仅一个开头,立即让陈克复眼前一亮,静待其说下去。
第576章
平天下策
  虽然开头短短几句,却已经道尽了中原天下的军事山川地理格局,天下九大块四边四角加一中原的分法,也让政事堂中的这些宰相们一个个提起了兴趣。
  特别是李奔雷也同样是一个征战一生的大将,对于政事堂的那些政事他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但是一听到讲起战略,他却是立马来了精神。本来有些低沉的脑袋也是立即转向李靖,一双目光更是锐利无比。
  李靖朗声道:“在这个棋盘型格局中,关中、河北、江淮和巴蜀分处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也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一方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据之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如今我们朝廷,就是占据河北这四角之一,才有如今之大好局面。”
  “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地势上,关中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从而使关中能进能退、可攻或守的态势。这也是秦汉周隋等最终夺得天下的根本。”
  “而我们朝廷如今占据的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军都关、临渝关、松亭关、北口、冷口、卢龙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孔道。太行山脉为河北的右侧翼的重要屏障。飞狐陉、井陉关、滏口等关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脉的往来通道。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滹沱水、漳水等,更是能成为我们抵挡来自南面威胁的坚固门户屏障。”
  “而江淮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历来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巴蜀居长江流域的上游,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其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长江三峡是其与东面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孔道。两个方向的往来孔道俱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历来都是天险之地,易守难攻。”
  “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大多能成就一方霸业。”李靖缓缓地道。
  陈克复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四角之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居于四角,进可攻、退可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