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509

  马上的几位老将军这个时候早已经跳下了马,站在杨暕的身后,虽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可是整个人却渊渟岳峙,有大将之风。
  杨暕来到一位和苏威看上去差不多年纪的满头白发的老人面前,这是几人中唯一着文官服的人,“这位是我大隋之柱国,建安侯、民部尚书,原东都留守、河南慰抚大使,七十二岁的樊子盖樊老大人。此次父皇对于辽东十分看重,特意从河南将老柱国调入辽东,为辽阳郡太守兼辽东副留守。”
  杨暕说的好听,其实樊子盖之所以入辽,还是跟他在河南剿匪有关。他的三光剿匪策略,杀了无数的人,结果收效甚微。反而将原来张须陀在任时差不多平息的山东、河南之地,又再一次的给剿的全都起来造反了。越剿盗匪越多,局势越来越烂,杨广也震怒了。原本要问他罪,不过念其上次留守东都之时,表现十分忠诚,面对杨玄感的大军,守住了东都。杨玄感最后一挥手,这位已经七十二岁的帝国重臣,直接被调入了辽东。
第287章
名将入辽
  辽阳郡是新改的名字,因为在辽河的西面已经有了一个辽东城和辽东郡,所以朝廷把辽东的这个辽东城改成了辽阳城,以辽东城为中心的这个辽东七郡之一的新郡,就命名为了辽阳郡。
  樊子盖入辽东,可以说是被贬谪,不过辽东副留守、辽阳郡太守这两个职位,说明杨广对他还是十分倚重的。辽东副留守,这是位高权却不重,如果再兼任辽东第一大郡辽阳郡太守,那就真正是位高权也重了。
  对于这个明明就是一干瘦小老头的樊子盖,陈克复真是久仰大名。不过仰的是他滥杀、狂杀的大名。见到他人,真无法把眼前的这一干瘦小老头和那个杀人魔王联系起来。樊子盖是一文臣,可就是这么一个文臣,在清算杨玄感时,他一次性坑杀了三万多人。
  去了河南江淮一带剿匪后,更是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房子,杀光人口。大军过境,寸草不留,赤地千里。说他残暴,可是这位历任枞阳太守、辰州刺史、武威太守、金紫光禄大夫、民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的老头,却为官清廉谨慎,不纳贿,治军严,甚至还得到很多百姓的拥戴。这样的事情,就好像在他身上,一面是传统文人的那种儒家思想,是天使的一面。可一面却又是位残暴,简单,无视百姓生命的刽子手,这是魔鬼的一面。一半天使,一半魔鬼,这样的人接下来就是他的直属副手,这让陈克复真是大感压力很大。
  在来之前,虽然被发落到来辽东,杨广却又给他晋爵,从建安侯晋爵位济国公,也算是对他的安慰补偿。
  陈克复想着他的那个爵位就差点想笑,李渊唐国公,一般称唐公。他是辽国公,人称辽公。眼前的这位杀人魔王是济国公,那自己岂不是要叫他济公?
  “破军见过济国公老大人!”陈克复微微打起笑脸,向着樊子盖一拱手,心里却是有些不太乐意。这样的一个即忠心于隋室,文武又都能来上两下的老头,跑来当他的副手,还将是辽阳郡太守,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樊子盖也认真的回了个礼,“陈大人虽然年青,可是为大隋建下的功业却已经让老朽羞愧不已。以后老朽就是陈大人的部下了,只希望这把老骨头,最后几年,还能为陛下,为大隋管理好辽东这块土地,不辜负上百万将士的流血牺牲。”
  大隋的官员千千万,什么样的都有。即有如杨玄感一类家大国小的世家大阀,也有如裴世矩这类一心只顾着奉承帝王心思的倿臣。但也还有如张须陀、樊子盖这一类为了朝廷,甚至不惜自己名声的忠心臣子。越是乱世,这样的臣子越显稀少珍贵。
  介绍过了樊子盖,杨暕又亲切的拉着陈克复手,走到另一位身着铠甲的老将面前。
  一眼看去,只见那人同样头发花白,不过看年纪应当和李奔雷的年纪差不多,六十上下的样子。不同于樊子盖的干瘦,这位老将却是身高八尺,满头白发,可是脸上的皮肤却没有半点折皱,反而是红光满面。和那老将的双眼一对视,陈克复惊讶的发现,这老头居然和项羽传说中一样,目中双瞳。居然是双瞳,两眼对视的时候,给人一种干分怪异的感觉。
  “这位是我朝老柱国、高唐郡公鱼俱罗鱼老将军,于老将军二十岁即入禁卫军中。后来南征北战,都有老将军的身影。曾以百骑而破突厥人大军阵形,是为我大军中无双猛将。老将军久镇边疆丰州,突厥人数次入侵丰州劫掠,但全部都被鱼老柱国擒杀,从此以后突厥人畏惧鱼老柱国而离去,不敢再在塞上牧马。老柱国本来在江淮剿匪,这次陛下特委老将军以重任,调任辽东新城郡太守。”
  鱼俱罗用那双双瞳眼睛上下打量了陈克复几遍,干笑几声,嗓音十分洪亮,“王爷不用替我说好话,说实话,这次在江南我是栽了。打了数月,居然连一个小小的叛匪也没有剿平。陛下震怒,也是应该。只是没有想到,陛下还能委我如此重任,让我入辽为新城太守,我实在是惭愧。”
  一听眼前这位就是鱼俱罗,陈克复也是大吃一惊。据他所知,鱼俱罗今年不过五十岁,但却是属于大隋立国之时的那批大将之一。和张须陀一样,鱼俱罗曾经跟着杨广、杨素作战,特别是和杨素的关系十分的好。鱼俱罗有个弟弟以前跟着他打仗,后来当了车骑将军,但是却十分喜欢虐待士兵。性凶暴,虐其部下,令左右烤肉,遇不中意,以签刺瞎其眼。有温酒不适者,立断其舌。杨广看在他是老部下的份上,不舍得杀,但是却对旁边的大臣说:“弟既如此,兄亦可知。”
  从此鱼俱罗就开始倒霉,被除了职,后来又是杨素两次保他出山,连打数次胜仗立下不少大功。可结果杨素一死,他儿子造反,当时鱼俱罗幸好在边关离的远,要不然他也能逃牵连。可就是如此,最后也是被调离边关,让他去剿匪,结果剿匪不利,杨广要杀掉他。
  还好虞世基求情,说是把他发配来辽东。杨广本来对于陈克复在辽东也是有些不太放心,总觉得没有人掣肘的了。现在中原兵马又调动不开,最后也同意了虞世基的建议,干脆将他发到辽东来。
  对于陈克复来说,鱼俱罗是一位他穿越前就久仰大名的人物。不同于樊子盖是杀人太多他知道的,鱼俱罗让他记住的是因为小时候听过的隋唐英雄传。在那里面,李玄霸是天下第一好汉,手中一对雷鼓翁金锤,那是碰谁谁死。可就这样的牛人,最后还是被人杀死了,杀死他的就是眼前这个鱼俱罗,那书中说他是兴隋九老之一,隋朝大都督。虽然穿越到了隋朝以后,他就知道隋唐英雄传不过是一小说,但是对于这鱼俱罗也是了解过的。是真正的老将,大将,和张须陀一个等级。
  甚至可以说,他比张须陀还要厉害一点。张须陀没在边关打多少仗,后来基本上都属于地方的二线部队的统领。虽然动不动就是打败了几万,十几万人,但那些都是盗匪,农民。而这个鱼俱罗可是一直在边关打仗的,威名镇的突厥人都不敢在他的防区附近放牧,由此可知他的厉害。这次剿匪失败,其实也不能怪他,他失败并不是打输了,只是数次打败盗匪,却没有剿灭干净。让早就因他和杨素关系好而猜忌他的杨广,找到了个削夺他手中兵权的机会而已。
  “久仰前辈威名,以后有鱼柱国驻守辽东,定能威慑四方群小。”对这样的一个猛人,陈克复确实是很敬佩。不过敬佩之后,他的心里更加沉重了。刚介绍了两个,就全是重量级人物,剩下的两个,还不知道杨广给他派来的又是什么人。这样的老臣,虽然没带兵来,但是他们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了。
  鱼俱罗笑了笑,拍了拍陈克复的肩膀道:“我也来给你介绍一位。”说着指着他旁边的一位老将道:“这是我上次去江淮剿匪时的搭档,毂城郡公、左光禄大夫吐万绪吐万将军。吐万将军和你可不是两家人,老大人出身关陇世家将门。吐万大人原为辽河对面的怀远镇留守、左屯卫大将军,上次陛下调他与我入江淮,结果打了一辈子仗,却栽在了几个泥腿子手中。这次也被陛下发来辽东,算是有个伴了。”鱼俱罗对于贬到辽东,倒不是很在意,那大嗓门很随意的笑个不停。
  陈克复现在是左屯卫大将军,而这位已经六十五岁的吐万绪却正是陈克复的前任左屯卫大将军,说来确实是一家人了。吐万绪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但却也是关陇军事贵族世家出身。他自己、他父亲、他祖父,都是柱国,全是统兵大将。吐万绪最初曾经是杨广为晋王时的心腹,但是后来又跟着杨素打过数次仗。吐万绪不但善于打仗,也善于治理地方,是个能文能武型的将领。
  杨玄感叛乱后,杨广对他也产生了猜忌,于是将他从怀远镇调到江淮剿匪。最后和鱼俱罗一个结果,虽然大破叛军,却因为杨广的猜忌,找了个借口,夺了兵权,赶到辽东来了。这次入辽,他的官职是扶余郡太守。
  陈克复笑着上前打招呼,脸上面色不改,可心里却已经快翻了天。一个个的全是老字辈的开国级大臣,三个人,一文两武。剩下的这一个,不用猜,也肯定是哪路大神。看到这些老头子,陈克复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造反的事情已经有人向杨广告密了。要不然,杨广怎么可能一下子派了这么多帝国文武重臣过来。
  先是一个张须陀和苏威,这张须陀刚死。马上又一次来五个,一个亲王,外加四个威名赫赫的老臣。这让陈克复心情无比沉重,这些人可没有一个好相与的。
  最后一个杨暕亲自介绍,果然没出他的预料,又是一位重量级人物。
  董纯,左骁卫大将军、顺政郡公。同样是关陇贵族世家将门出身,最初曾经是杨广身边禁卫军的左备身府将军。后也同样跟着杨素打了几次仗,以功封柱国。先后担任汶山太守、榆林太守、彭城留守,而且近几年和张须陀一样,连续和农民军交手,每战必胜。有一次直接斩首一万多级,首级直接垒起一座万级京观。去年又彻底的剿灭了东海贼彭孝才,将其车裂。不过他有着和鱼俱罗等一样的资历,那就是跟着杨玄这个名帅打过仗,而且打了很多次。
  杨广在东都尽诛李氏,并且开始进行了对隋朝关陇豪门世族的大清洗。杨广依靠着朝中的新贵族,开始全力打击那些自西魏、北周再到隋朝,一直都掌握着朝中巨大权利的关陇军事贵族。先是尽诛李氏,然后和李氏有关联的,基本上被不留情的打压了。接下来,杨广旧事重提,翻出了杨玄感叛乱案,只要是和杨素曾经有关联的关陇贵族,特别是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基本上都是被清洗的对象。
  鱼俱罗、吐万绪、董纯,三人都曾经是杨素的部下,又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更兼还是关陇贵族出身。杨广当然不会对他们客气了,都是找了个莫须有的借口,将三人贬谪辽东。不过董纯的家族势力很大,属于杨广要重点打击的对象,本来已经对他定了死罪。不过董纯还有一个少数人才知道的身份,那就是原齐王现在的辽王杨暕的铁杆支持者。
  最后虞世基等杨暕心腹一齐出手,董纯家族又拿出了大量的财宝送给宇文述,最后才终于记杨广改了决定,发配到了辽东。此次董纯入辽,为平壤郡太守。
  不过最后真正让陈克复惊讶的是,宇文化及这次居然也是调任辽东。陈克复原本以为,他只是担任护卫一类的职责,哪曾想最后宇文化及居然笑着对自己道,他是新任的国内郡太守,而且还兼任着左屯卫将军一职。辽东有八万兵马是左屯卫府兵,而左屯卫将军,是仅次于陈克复这个左屯卫大将军的佐贰官。
  这算是杨广对辽东军打入的第一个钉子吗?陈克复心中冷笑了一下。这几位高级官员,原先特勤司的情报之中都没有。这突然的到来,让陈克复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不过仔细的分析了下后,他觉得杨广应当不是直接冲着自己来的。这些人从辽王杨暕到鱼俱罗等老将,基本上都是被发配贬谪的。特别是几个老将,全是被夺了兵权之后来的。
  反倒是这个宇文化及的到来,很有些微妙。在收到几个宇文化及的眼神之后,陈克复也算有了点底。杨广一下子贬谪了这么多旧阀贵族到来,却又将宇文化及之个新阀的嫡子调入辽东。那这很有可能是杨广想借自己这个新贵,来帮他看住这些旧阀大臣,宇文化及的到来,明显是来加强自己的力量的。
  一想到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陈克复心里真有些哭笑不得。什么时候,这辽东居然成了流放之地了?
第288章
辽阳兵变
  高句丽有民三百万,经过数年大战,亡国后又被陈克复残酷清洗。作为原先主导地位的高句丽族被清洗,剩余的也被贬为奴隶,大部份被卖掉。清洗过后,三百万高句丽人人口不过一百五十万左右,陈克复的辽东军民有三十三万。又从中原招来家眷亲属近五十万,而且可以预计,一年内还将会有近百万汉人入辽。
  如果就算不加上契丹附入辽东的大贺氏,和一些自愿入辽东的中原百姓,整个辽东目前就已经有人近五十万户、人口近两百万。整个辽东划为七郡,四十九县,平均一郡有民尽三十万,每县有民四万余。这点人口,相比中原很多繁华的大郡相差很大。不过杨广直接裁定,辽东七郡四十九县全为上郡上县的等级标定。
  大隋改汉时中央朝廷只任命各地主官,其余属吏一律由各郡太守自辟幕僚的做法。规定所有正九品以上的流内官员,必须由朝廷吏部进行任命。每任三年,不得连任,且县佐级官员必须回避本县任职。
  州郡牧守自辟僚佐,是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属吏和举主之间,由于形成了牢固的封建依附关系,往往唯主之命是从,而置封建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自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大族垄断了品第人物;荐举官吏的权力,州郡僚佐的辟署,实际上又为世家大族所左右。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央集权。隋文帝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全国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杨广暂时能留陈克复在辽东,就是因为辽东改郡县,兵收府兵。所有的官员都是从中央朝廷任命,这就是为了防止陈克复坐大。
  朝廷将辽东七郡定为上郡,各置太守,上郡从三品。置通守为次官、郡丞为第三。其余诸县根据其政务之繁简及地域之主次以定县令之等级。各县均置丞及主簿如故。此时除了辽东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诸郡每年年终太守或佐贰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
  杨广解散辽东行营,将军队一分为三。除了陈克复外的大将军保留外,其它的将领最高也不过是正四品。而现在辽东七郡,七个太守却全是从三品,刚好比那些将领们高上一点。整个辽东的基调,杨广要的就是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如果辽东真的按照朝廷设想的那样,那用不了十年,整个辽东就能成为一个和河北一样的中原汉家之地。
  七郡太守从三品,通守从四品、郡丞从五品,郡尉从六品,另外每郡有佐官属吏共146人。
  四十九县的县令是从六品上,县丞从八品、县尉从九品,属官99人。
  此次入辽七郡地方官吏就足足有六千人,而身为左屯卫将军的宇文化及又带来了五千左屯卫府兵兵马,这五千人全部都是拖家带口,举家迁入辽东落户屯口。再加了杨暕的五千侍卫同样是举家迁入辽东,再加上辽王府的一些幕僚,整个这次入辽人数居然达到十万人。不过目前来的是第一批,那大部份的家眷都还是第二批,第三批。
  听着宇文化及等人笑着介绍,陈克复心情很沉重,十分沉重。他简直有种自己的老巢就要被人占领了的感觉,这样下去,这辽东用不了两三年,绝对是这群刚刚从武将转成文官的太守们说了算。想到这里,陈克复心里冷笑了一下,杨广肯定想不到他的天下接下来会是怎么的一种江河日下。
  现在他陈克复不过是在进行整合,以彻底掌握手中的兵马,另外也是在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时机出手。但是不管这个时机会是在什么时候,也绝对用不了两三年。笑吧,辽东是他打下来的,他又岂会如此的轻易送给别人。既然来了,就好好的应付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城外一番介绍,又介绍了其它两个太守,却是两个杨广朝中的新贵,一位是虞世基的族兄,虞世钦。一位却是裴阀人物,裴安。樊子盖等人入辽,那是贬谪。但是如虞世钦、裴宽这样本来官职不高的新阀之人来说,入辽东为官三年,就能一下子升上从三品,这样的好事他们是求之不得的。
  又聊了几句之后,陈克复也就请辽王等人开始入辽东城。到了辽东西城门,这里早已经有了数万军士在列阵迎接。一看到众人到来,更是鼓乐喧天。一进入城门,街道两旁更是人山人海,辽东城的近三十万人都出来迎接了。
  杨暕虽然为了野心,最后来了辽东,但是他想来,这辽东肯定是边塞苦寒之地。人烟稀少,物资奇缺。但是此时走在足有一百步宽的白虎大街时,心中还是有些忍不住露出了惊讶之色。
  那挤满了街道两旁的百姓商人,那宽敞的大街,街道两旁招牌幌子林立的店铺,都让他有种依然处于洛阳的感觉。虽然各方面比起洛阳来都还差了不少,但是比起他东都来辽东一路上经过的那些中原城市,竟然还要繁华几分。这可就真的是从没有想过的事情了,一瞬间,他甚至有种真该早点来的感觉。
  除了樊子盖,此次入辽的大部份将领其实都来过辽东。大部份都是二次征辽、三次征辽时来的,只是每次都只能站在辽东城外注视着这座辽东第一要塞,此时头一次进城之后才发现,原本这个新命名为辽阳的城池,居然也这么的繁华、安定、富贵。樊子盖打仗不行,但是对于管理地方却是一把好手。特别是一直担任户部尚书这个职位,对于那些经济民生的事情十分的关注和在意,一路上,他不断地去仔细观察那些百姓的穿着,街道旁店铺的装饰,甚至里面卖的货物。
  一路走,一路看,越看越惊心。辽东城的百姓,不管是隋人,还是那些明显一看就是辽人的百姓。每个人都穿得很整齐,如中原那种衣不蔽体的情况居然没有看到。更加惊讶的是,一路上他一个流民乞丐也没有看到。像辽东这样的战后,居然没有看到流民乞丐,这样的发现,让他不由的频频抬头去注视前面那位年轻人。
  宇文化及带来的五千士兵,和杨暕的五千士兵都留在了城外扎营,入城的是那六千多官吏。六千多官吏,其实大部份都还是五品以下的官吏。进入城中,五品以下的官吏安排到了城北营房休息。
  “陈大人,这位是陛下派来的通事舍人周光大人,他负责给辽东将士传达陛下的旨意。”杨暕对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向陈克复介绍道。
  通事舍人级别不高,不过传的是圣旨,代表的就是皇帝的威严。陈克复忙点点头,传旨地点就直接选在城北大校场。辽东行营中所有此时辽阳城的从九品以上官员都被召集过来。
  “大隋皇帝令,辽东诸将士听旨!”
  众将士跪倒听旨,等到那位通事舍人大声地唱出了这道圣旨后,已经有不少的军官议论纷缘分了。
  “臣等领旨!”
  这道圣旨的内容大部份是陈克复早已经提前知道了的,辽东行营解散,兵马分为三部份,由陈克复等行营将领做最后的分割调派,完成之后,辽东行营即告解散。而陈克复等人,也不用再回京上交兵符。陈克复手中的帅卬和虎符将交由通事舍人,带回京城。
  陈克复除辽东行营元帅职,转任辽东留守兼知辽东七郡军事大权,还加封纳言。陈克复以下的所有将领都没有任命,他们的新职务,得由陈克复重新分割兵马后,再按不同的位置分任职务。
  真正让将士们激动的是,圣旨中宣布,原先所有给将士们的升官、赏钱都换成辽东的田地,按官职、赏钱多少算成田地,具体的由陈克复和各郡太守一起完成转换。和当初李奔雷所担心的一样,一听到这样的结果,所有的将士们都不愿意了。
  辽东行营之中,各级的军职品级都很高,特别是杨广后来又下圣旨,给所的伙长以上军官越级加了散官。就是一个伙长也有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可是现在,一切都没了。皇帝耍赖了,除了陈克复,整个行营中,如李奔雷这样级别的将领,接下来都只能任正四品官职。
  而原先如鲁世深这样的七军总管级的,只能是从四品了。副行军总管级的只能是正五品,而各营总管,甚至只能降到从五品。至于各营总管级的,那就只能是正六品了。而校尉本来就是正六品,现在原样不变,队正正八品,队副从八品,伙长干脆又成了白身。
  原本战场厮杀,战后论功行赏,哪怕没有官升,也得赏赐钱财。可是现在倒好,皇帝一道圣旨下来,所有人原先的官职不升反降,甚至那些人数最多的伙长们,干脆又回到从头了。而所有人的战功赏赐也没有了,全成了辽东的土地。现在辽东要说什么最不值钱,那一定是土地了。只要来辽东,都能分到不少土地,而如果你愿意垦荒,一样还能得到许多土地。辽东的这些土地,基本上都是按百亩来分的,现在却要把他们在战场之上生死拼杀回来的战功,换成这么一点不值钱的土地,谁愿意?
  如果之前没有升上去还好,这封赏下来的官位还没有坐热乎呢,这又要撸回去,这哪个能受的了。大校场中,此时足足有五六千军官,尤以伙长、队正这些底层军官最多。而他们也是这个收回官职封赏旨意之中,最倒霉的那批人。众将士群情激愤,已经从小声议论,变成了大声喧哗。
  通事舍人宣旨前那代表的是皇帝威严,宣完旨就成了普通的从八品小官了。看着下面激动的数千军官,周光脸色变了数变,走到陈克复的面前为难的道:“大人,你看眼下这情况,是不是要安抚一下将士们啊?”通事舍人属于门下省,而门下省的两位主官纳言,苏威和陈克复此时就全都站在他的前面。
  辽王杨暕看着下面乱哄哄的样子,走上台前,大声的道:“这是皇帝陛下和朝中大臣一致的决定,你们这个样子是要干什么?难道想造反不成?”
  不过对于他的话,底下的军官们没有一个理踩的,甚至在听了他的话后,反而反应更加激动起来。不少的军官,甚至已经在脱衣解袍,在大冷天的雪地之上,袒胸露背,展露出身上的一道道战斗中留下的疤痕。
  “朝中大臣可能看见我身上的这道疤痕?我的身上这样的疤痕还有数道,可曾看得见?”一名五大三粗的伙长,指着胸前一个大大的贯穿疤,脸红脖子粗的大声吼道。这样触目惊心的疤痕让人惊讶,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样在这样的疤痕下活了下来。
  更多的军官脱下衣服,基本上所有的军官身上都带有伤。大大小小,在辽东十余战,这些处于最底层的军官们,在战时基本上都是要身先士卒。做战最勇敢的是他们,伤亡率早高的也是他们。
  不少的军官早就将目光注视着陈克复,可是陈克复却沉着脸一言不发,今天的情景他早就预料到了。不但没有事先做半点正面工作,反而派出了不少调查司的密探混在了下面,今天他不但要坐视不管。反而要在这些官吏们上到辽东的第一天,就让他们知道,辽东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杨暕在上面先是大声喝斥,到后面甚至软语相劝,可是那些军官们看到陈克复并没有制止他们,反而声音越来越大,越闹越凶。杨暕垂头丧气的下来了,樊子盖又上去了,最后宇文化及也上去了。可依然一点作用也没有,最后连鱼俱罗等三个老将都看不下去了,也上去平息,可是依然没有半个人听他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5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