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28

  李璟曾经想过,利用自己的知识搞点什么小发声,弄点小生意,在这滨海自由生活。可经历了刚刚那场才过去的无妄牢狱之灾之后,他才彻底醒悟过来。这里是晚唐,这里不是盛世。
  晚唐乱世人命不如狗,黄巢军、蔡州贼那都是拿人当军粮的黑暗时代,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王良那狗东西不过是勾结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库官,就可以轻易的置自己于死地。如果不是那道大赦令,此时说不定他都已经成了赤山镇外的几个骸骨。
  将生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是绝不应该的。自己的命运,应当由自己掌握。
  这乱世中,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乱王草头为王,拳头大的就是老大,兵马武力才是这世界最强大最核心的力量。
  当兵,成为一个军人,才有机会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李璟转首,正好望见桂娘与婉儿一左一右的站在韩氏的身边,在她们后面,李家的其它几个人也全都到了。望着这一家人,他心中有过一瞬间的不舍,可下刻,他又马上坚定了自己的念头。留下来,也不过是能多贪得片刻的安宁,晚唐乱世的浪潮一起,谁也无法独善。
  乱世,唯有保住自己,壮大自己,才有机会能保护身边的人。
  一众村民还没有搞明白通告的内容,那个文吏却已经拿过来一个陶罐,对着众人大声的喊道:“王李村一百五十八户人口,按十五户抽一丁之法,这陶罐里面一共有一百五十八颗卵石。这一百五十八颗卵石之中,只有十颗浸染了墨水。你们每一户派一人来摸一个卵石,摸中染墨水卵石的十户,必须各出一丁应征入伍!”
  这一个所有村民都明白了意思,一时间没有一个人上去摸。
  “我来!”李璟大喊一句,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第一个走上前去,在众人惊呼声中,将手伸进了陶罐之中。
第15章
团结兵
  李璟一声大喊,大槐树下一众老少村民顿时安静下来。上百道目光一直注视着李璟的身影,屏息静气的看着他将手伸入陶罐之中,然后握着拳头伸回了手。
  “快打开,抽到了没?”周围众村民比李璟还要心急,在旁边大声的催促道。
  李璟将握紧的拳头伸到众人面前,缓缓张开。
  “啊!是白色的,没抽到!”一阵惊呼声响起,其中有的是为李璟高兴,庆祝他免去了抽丁入伍的差事。却也有些人有些失望的叹息,毕竟陶罐里虽然一百五十八个卵石中只有十个是染墨的,可如果李璟抽中一个染墨的,他们也就多了一分避免抽到染墨石头去入伍的机会。
  晨风拂过,李璟望着手中那颗灰白的卵石,却是心中暗算失望。别人都不想去当兵,他心里想去,结果却反而抽不中。
  众人议论纷纷,一时间却再没人上去摸石头抽签。
  那个一直在树下半闭着眼睛的配刀军官,却是突然饶有兴趣的抬眼上下打量着李璟。
  这一次征召的是团结兵而非招募的正式官健,团结兵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军队﹐又称团练兵、土镇、土团。唐朝开始设置,到武则天时广泛设置。团结兵由团练使统领,到了晚唐此时,团练使大多由州刺史兼任。
  春夏归农,秋冬追集,这就是团结兵。
  团结兵由地方官府征发入军﹐不登记入正规军军籍﹔服役期间发给本人身粮酱菜﹔协助藩镇官健在境内防守﹐或配合作战﹔不长期脱离生产﹐军事任务结束之后﹐随即遣返回乡。
  虽然朝廷对团结兵的征集遣返做了许多详细规定,但到了此时,中央朝廷的政令基本上大多走样了。团结兵本来是在地方防务吃紧的时候,由地方官府按一定比例征发,且还得供给口粮酱菜。并且这些团结兵只是负则本地境内协防,并不长期脱离生产。每年秋冬两季集结,到了春夏则返家归农。不过到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名义上召集的还是团结兵,实际上却已经属于类似于雇佣兵的性质。经常一征集就是几年不得回,甚至除了协助防守,还得上战场打仗。
  甚至有些地方团结兵还不如各藩镇下面的官健,团结兵打仗没有粮饷,只负责基本的身粮酱菜。武器铠甲等全由自备,且服役时间不定。他们与唐初的府兵类似,却又没有府兵相应的待遇。这种团结兵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兵役,百姓们对这种兵役是惧怕不已。
  应募去各藩镇下当官健,还有粮饷,算是一条吃饭的路子。可当团结兵却是免费的,完全类似于苦役。
  那军官从伍多年,这次征集团结兵他也去过好几个村子,那些人一旦被抽到无不惊惧万分,甚至有痛哭流泪下跪求免的。而那些没抽中的,也都不免喜形于色。
  唯独眼前这个年青人,却十分淡定。之前无人肯上前来,他主动第一个上前抽签,没有半分紧张担忧。当幸运的没抽中时,他却又并没有显现出半点兴奋失态。这个年青人太镇定了,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质。看他年青健壮,气质俱佳,听说还是个曾取得过科举资格的乡贡。这样的人要是能收入麾下那是极好的,可惜了,他居然没抽到。
  “下一个!”王老村长见无人上前,费力喊道。
  “俺来!”王铁匠家的王小石头满脸激动的跑上前来,一把将手伸入陶罐中。
  “俺抽中了,是染墨的。俺要去当兵了,俺抽中了。”王小石头摊开巴掌,一枚漆黑的卵石躺在他的手心。他却激动的喊叫起来,似乎他也和李璟一样早有投军的打算。
  李璟心中思绪万千,回到家人身边。一家人都围了过来,兴奋的看着李璟手中的那块灰白的卵石。她们可不希望李璟抽中染墨的卵石,家里只剩下了李璟一个男人,再被抽去当了兵,这个家可咋办。
  不管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一个接一个的村民上前摸出了一个石头。
  有人高兴有人忧,没摸到染墨石头的一家高兴大笑,抽到的,脸色灰暗叹息连连。李璟注意到,不但小石头抽中了染墨卵石,王良也抽到了一个,另外老村长也抽到了一个染墨石头。
  王良握着那块黑石头面色无比的难看,大有一口把卵石吞下肚去的想法。看他这样表情,李璟忽然心里舒畅了许多。
  那个文吏早已经将抽到染墨石头的十户人家登记在册,大声道:“抽丁已经结束,王李村一百五十八户,十五户抽一丁,共抽十丁。现在,抽到的十户马上收拾下东西,午后抽到的十丁必须启程往登州治所蓬莱。丑话说到前头,午时一到,哪家抽到丁员有敢不到者,将以逃兵罪论处绞死,全家流放三千里。”
  有几家听到这话顿时哭泣起来,社树下一片嘈杂。
  “肃静,哭个什么哭?抽到当兵是你们的运数也是你们的造化,真要战场上杀敌立功,到时也少不了发财升官。另外,每两丁需自配一匹马,无马驴骡也行。此外,还须自带武器铠甲。没有者,可到蓬莱后再向营房领取,但每人全套装备需付钱二十千。”
  这话一出,下面被抽到丁的人家更是愁云惨淡一片。这村里各家都是农户,哪有备好的武器铠甲。拿不出武器铠甲,就得出钱二十钱,这不是要命嘛。
  好几家人已经开始向那文吏和老村长哭诉。
  “听我把话说完,听我把话说完。”山羊胡书吏尽量的安抚百姓,焦头烂额道:“上面早有考虑到此问题,上面有令,抽到出丁人家,无需承担其它。所有的马驴或者武器铠甲等装备,皆由全村其它未抽到丁人家平均承担。”
  这一句说完,其它本来还有些庆幸自己运气好的那些人家,也一下子愣住了。
  抽到的出人,没抽到的出钱。
  王李村抽丁十人,需要马驴五匹,另外如果装铠甲等全折算成钱,那还得二十万钱。这二十万钱就得由剩下的一百四十八户平均承担,每家得承担一千三百五十一文钱。
  一千三百五十文钱还不是全部,还得加上五匹马驴,就算全用驴,一头驴至少也得不少钱。早年间斗米二十文时,一头马得十千,一头牛得五千。现在斗米二百钱,虽然有灾荒缺粮的原因,可米价暴涨,也带动了其它各种物价的飞涨。原本一头驴也就一千到二千多的价钱,现在却暴涨了差不多三倍,一头驴至少六千钱。五头驴加起来又是三万钱,分到各家,还得多加两百文钱。
  一千五百多钱,大部份人家都还拿的出来,可李家却是真的半点都拿不出来了。
  刚刚才高兴了片刻,李家众人又全都陷入了一片愁云之中。
第16章
替人从军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现在,李家就被这一千五百多文钱的分派给难住了。
  上次李璟上镇里,不但陷入了一场无妄的牢狱之灾,还把当时家里的最后一点钱帛换回的粮食也给被没收入官了。后来李家为救他出来,又被王良一番摆弄,不但把家里最后的六十亩地给拿去救李,还连带着把王铁匠家的二十亩地也给弄没了。
  现在的李家,除了一座三合院外,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大家人,最后的一点粮食也用来给李璟昨天的完婚仪式用去了。现在的李家上下八口人,再过几天连下锅的米都没了。这个时候,一千五百多文钱,李家如何还拿的出来。
  桂娘也很清楚李家的现状,她挽着韩氏的手道:“阿娘,媳妇还有副陪嫁的金钗和臂钏、手镯。一会拿出来到老村长家都换成钱吧。”
  唐时的妇女基本上都会有一两套首饰戒指什么的,有钱人家的会是宝石珠玉,次点的也会有赤金。连普通的百姓家,也会置上几件银子首饰。这些大都是妇人们的娘家时准备的陪嫁,有的甚至是代代相传的,有母女相传,也有婆媳相传。这种东西都是十分宝贵的,完全属于妇女们的私房,老公都无权管的。此时韩氏见桂娘刚入门,便要把自己的陪嫁首饰给变卖持家,感动之余却又不肯接受。
  “要卖首饰也还轮不到你的,我屋里也还有几件首饰,是当年三郎祖母传给我的,将来本来也是要传给你的。哎,现在只好先变卖了,撑过这一关再说吧。”
  李璟看着大嫂也开口要卖自己的首饰,心里既是感动又是内疚。
  忍不住道:“阿娘,儿有件事情想求娘答应。”
  “有什么事儿就直说,还说什么求啊。”
  李璟郑重道:“儿想好了,我要去应征入伍。”
  韩氏等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话都说不出来。
  “母亲!”李璟前所未有的认真道:“母亲,大嫂二嫂,还有四姐五姐,婉儿、桂娘。这件事情其实我考虑很久了,就是今天上面不来抽丁,我也打算自己前投军的。”
  韩氏握着李璟的手,“儿啊,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好男不当兵,何况你还是读过这么多书的乡贡。眼下虽然是个坎,可咱们还能想办法过去的。实在不行,卖房子卖首饰,我们都能暂时撑过这个坎去。你是乡贡,先前耽误考试。可只要静下来再复习下课业,以你的学问哪会考不上。今年现在已经快十一月了是错过了,可朝廷科举一年一次,现在准备,等明年十月京城考试,你一定能中的。只要中了进士,那咱们一家也就柳暗花明了。”
  不但韩氏是如此想,其它的几个嫂嫂姐妹们也都是这般想法,就是桂娘也劝他一心读书,以应明年科举。
  李璟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要说以原来这个李璟的学问,虽非朝廷州县官学和中央官学正规出身,可却也是认真自学的。他的学问能力还是不错的,早几年前就拿到了州县官员的举荐信,取得了参加科举的乡贡资格。真论才气,李璟相信他考个进士是有五六分把握的。
  只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大唐朝的科举可不光有才就行的。唐朝实行的可是不糊名考试,而且还得提前找到在朝官员的赏识与担保才行。如今的大唐朝廷腐败无比,他一个小小的平头百姓,想过科举那独木桥可不容易。
  更何况,就算真能考上,李璟也并不愿意走这条路。现在是唐末啊,明年可就是王仙芝与黄巢掀起的唐末大民变。再过几年,连皇帝都得匆促逃离京师,跑到蜀中成都去。
  乱世末年,真正的出路不是科举入仕,而应当是当兵。唐末,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的世界。
  “阿娘,眼下世道渐乱,做一个文官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保护家族。儿想好了,要去投军,当一个将军,要护得我李氏家门兴盛。”
  虽然李家往上数代都是武将军官,可韩氏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科举入仕,而不是去当一个武夫。不过李璟将如今李家迫切的困局摆出来后,韩氏也只能无奈的点头。
  李家现在却是太窘迫了,眼下不但家中粮尽,而且就是这千五百文钱李家也根本拿不出。更何谈如果李景要参加科举,就还得出钱打通州县关节,取得州县里的举荐信。然后又得一路提前进京,还得拜会在京官员等。这些盘缠、礼金等等,李家哪又拿的出来。
  “儿啊,娘对不起你,耽误你一生了。”韩氏哭泣道。
  李璟又安慰了韩氏几句,便让两个嫂嫂及桂娘她们一起先回去。然后便直接去了村东的王老村长家里,一进门,王家上下也正愁着呢。
  王老村长是王李村的首户,甚至还是清宁乡的首富。他家有良田千亩,牛马就有七八匹。王李村好多人家自家地不多,都还在他家佃田耕种。王家在村东头有片三座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如同一座庄园。在赤山镇上,王家还开了一家粮行,可谓是家大业大。
  王老村长忙碌一辈子,早两年也打算将家业交给长子打理,自己享受清福。结果天有不测风云,王家老大坐船下江淮运米时,在海上被海贼劫了。船货被劫,王老大也葬身海底。
  老村长便让老二接管家业,可王家老二有次在镇上的青楼中与人争风吃醋,结果却不小心得罪了崔镇将的儿子。结果王家老二被崔镇将的儿子打了个半死,抬回来后虽然捡了条命,却成了残疾,半身瘫痪。老村长就这么两个儿子,一下子一死一残。剩下的两房虽然都有儿子,可几个孙子最大的才十四五岁,根本还没到成熟的年龄。这几年,李家的农业半是由老爷子管理,半是由王家的姑娘打理。
  王村长的这个女儿也才二十五六年纪,早十年前就出了阁,嫁的是县城里的一家布庄老板的儿子。可惜那人不是个有福的,结婚不过几年就去世了,偏偏还没留下儿子。丈夫死了没两年,公婆又先后去世。夫家的族人便闹上门来,想要赶她出嫁,好取回家产瓜分。后来闹了两三年,最后也不知道怎么达好了协商。她将夫家的财产一分为二,一半归还给了夫家族中。另一半则归了她,一众夫家族人从此也不得再来拢她。
  王月英却很有经商头脑,这几年下来,她掌管下的丽丰布庄生意越做越大,反超过了先前夫家经营时的规模。如今老王村长无力经营家业,王月英便开始帮着主掌王家的家业。
  王家有钱,很有钱。可偏偏,这次抽丁,王家却偏偏抽到了一枚染墨的卵石。王老村长早已经离开拐仗就走不了路,家中的几个孙子又都还小。唯一一个丁男却是个躺在床上的残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