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628


第976章
秦军总兵力四百三十万?
  “我打算裁军!”李璟突然抛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话题。
  一直竖耳注意着李璟与盖寓谈话的几个秦藩重臣们都震惊到了,裁军?军队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其它的藩镇都是恨不得把所有的青壮都武装成军队,可李璟却在想着裁军。秦王到底是怎么想的?如今的形势虽然稍好,可也并不算是乐观吧。还有那么多的藩镇,大唐传统疆土还有起码三分之二没有拿下。面对着几十个藩镇,加起来起码有各式各样超过百万的藩镇军队,这个时候裁军,合适吗?
  “可以裁撤掉一部份蕃军,如今秦军中蕃军比例很大,这样下去,军队成份太杂,会影响到战斗力,且让太多蕃军在军中,会有不小的后患。”敬翔忍不住出声了。他觉得李璟提出裁军,指的可能是蕃军。毕竟之前为了对付东北战局,尤其是东北的独特地形,所以才会大量招募蕃兵,以胡制胡。可如今东北战事已经解决,那也就没必要保留太多的蕃兵,以留后患了。
  李璟点了点头,“蕃兵确实要裁撤一批,不过我说的裁军不完全是指蕃军,其它的部队也得裁撤一些。”
  这下,众人是真的吓了一跳了。军队可心说可是根本,尤其是在如今战事不断的情况下。虽然说秦藩这些年军队不断扩充,带来极大的后勤压力,但裁军可是自减实力啊。
  “裁军是我经过认真考虑过后的想法,军队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在如今我们已经彻底的控制了东北地区之后,现如今,在关外,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而我们在东南,也同样也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敌手。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手主要是河东河南河北。中原的战事,我们也将会以步步为营,逐步蚕食为主。因此,保留太多的军队,并不需要。兵在精而不在多,过多的军队,会下降军队的战斗力,增添后勤的负担,并且影响到民事方面的生产等。因此,现在裁撤一部份军队,我觉得完全可以。既能精简军队,又能减小开支,一举数得。”
  大家都有些犹豫不决,刚刚已经要把那些臣服的部族军大部转为农兵,这一下子又还要裁军,这可不是小动作啊。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甚至会影响到秦藩的未来局势。
  “子明,如今我们有多少军队?”
  敬翔身为参谋院使,马上不加思索的回答道:“目前我们拥有陆军野战军十六个军团,八十万兵马。此外,还有水师部队二十万人马。边防军二十万,护路兵十万,各地的城防警备军二十万,此外还有京畿近卫部队二十万。另外,还有招降的新编尚让等四个军团二十万人,以及渤海整编十个军团五十万,契丹、黑水、室韦、鞑靼等各部族整编军十二个军团六十万人。另外,我们还拥有三十万在册团结兵,四十万乡兵,六十万民兵!”
  当敬翔报出一连串的数字之后,大家都有些惊讶,有些意外。这动不动就几十万的数字确实吓了大家一跳。大家没有料到,不知不觉中,秦军居然有了这么多的军队。
  光是嫡系野战军就有八十万,另外京畿近卫二十万,水师二十万。另外可以算是二线的边防军二十万,地方警备军二十万,护路兵十万。这些数字加起来足有一百七十万人了,这还没有算上招降的那些降军和各部族军,加起来又有一百三十万。另外再算是预备役的团结兵、乡兵、民兵,又有一百三十万。
  不加不知道,一加吓一跳,秦军总兵力四百三十万?
  “有这么多吗?”众人都露出了这样的神色。四百多万啊,真是投鞭断流,吐口唾沫都能淹掉对方一座城了。
  敬翔笑着解释道:“当然,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数字,真正的兵力当然没有这么多的,不过,秦军如今兵马也确实不少了。”
  事实上,秦军如今真正的精锐部队是十六个野战军团,外加水师的二十万人和近卫部队的二十万人。不过就是这些,也足有一百二十万了。当然,这其实还是有些水份的,因为秦军把所有的军事院校,以及那些大型的军械制造单位,都算在了里面,人员也都算成了现役军人。这些后勤部门和军校学员们如果除掉,还能减掉许多。实际上,是能减掉差不多一半。秦军的军校很多,尤其是童军学校,从七岁到十八岁的各届,加起来有近十万人。这是秦军职业化中,最大的优质兵员来源。而为秦军提供装备后勤的相关后勤人员,从兵器研究到军械制作到,并且包括战马场以及各式相关后勤人员,加起来更是有多达五十万人。因此,如果扣除掉这些也算在军队中的人员后,真正的现役战斗部队只有六十万人。野战军十六个军团,以及其它各军实际上都没有满员。
  不过就算战斗人员只有六十万,可秦军还有大量的预备役,和降军。怎么算,都是数量惊人。
  “我计划将非战斗部队的人员一律都退出现役编制,比如各军校学员、各军工坊、军马场等,都退出现役。他们只属军工后勤部门,但非现役军人。”现役军人和非现役军人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虽然只是一个名头转变,但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起码,如今秦藩的军人待遇是极好的,把几十万非战斗人员撤出现役,秦藩的军费支出就要减少许多。
  “某同意秦王的提议,秦藩的军人是神圣而又荣耀的,非战斗人员,应当退出现役,与现役战士区别开来,以此更显出将士们的特殊来。而且,非战斗人员退出现役,每年的军费也将缩减许多。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很好。”敬翔马上同意了李璟的提议。
  李璟要裁军,当然不可能只裁这些。
  “边防军保留二十万人的规模,不过护路兵和地方守备军要裁撤,一部份并入边防军一部份裁撤。他们原来的地方守备任务,将交给团结兵和乡兵共同承担。”
  “水师部队也要裁撤,就照目前的二十万人规模减半,保留十万人马。将一部份岸防部队并入团结兵和乡兵,一部份陆战队转入陆战部队。”秦军的水上基本没有敌手,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一支庞大的水上力量了。十万人的规模,已经足够了。
  “另外预备役也得缩减人数,目前十八个行省,每省保留一个军五千人的团结兵、乡兵各一,民兵则以每州一军的规模保留。”
  秦藩如今的地盘大了,许多地方都成了大后方,也就没有必要如之前一样保留大量的团结兵和乡兵。虽然说团结兵和乡兵是预备役,但每年也得至少轮训三个月,军方也得负责不小的费用。按李璟的计划裁撤之后,将缩小三到四倍,乡兵和团结兵各保留在十万人以下,民兵则在二十万人上下。整个预备役总数将从原来的一百三十万,缩减到四十万人。
  当然,裁军重点的重点,还是裁撤蕃兵。虽然不是说全部裁撤,但李璟要求蕃兵总数不得超过军队总数的两成,并且不再保留纯蕃骑部队。
  这是一个极大的动作,在李璟的全盘裁军计划里,首先就要把军校生和军工部门的六十万人裁撤出现役部队,然后是对蕃兵下手,先是那多达一百十一万的由各部族老小青壮甚至妇人一起组成的部族各军团要重点裁撤,这些人实际上并非真的全是军队,不过是李璟把他们从东北带回来后,以军队编制管理而已。如今,他们全都要解散,大部份要调到生产兵团,少部份安置到各地,也有一小部份转入军中。
  再加上原来各部队中的蕃兵,也有一部份要被裁撤,最后,从野战军部族到边防军部队,一百多个大小部族的蕃兵,总共只保留了十万人,分散编入各军之中。
  按李璟的计划,最后秦军划为京畿卫戍部队、野战军部队,边防军部队,地方守备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京畿近卫部队,也就是燕京和附近重要的关城,保留二十万人。野战军部队,最后保留三十万人。边防军二十万规模保留。而地方守备部队则由团结兵和乡兵部队合并组成,地方守备部队性质介于常备军和预备役之间,二十万人规模的地方守备部队,实行的是轮役制度,非战时,只保留四分之一的在役,部队分四批轮值,每批一个季度。只有在战时状态,才会全部集结。另外四十万民兵则成为了预备役,每年农闲时训练两个月时间,战时征召。
  二十万京畿卫戍部队,三十万野战军,二十万边防军,二十万地方守备部队,十万水师,四十万民兵预备役。当然,还有一个最大规模的建设兵团集群,整整二百个建设兵团,将拥有六百万男女农兵。
第977章
上原驿
  但除了农兵,秦军的现役将为一百万人,外加四十万辅兵,而且一百万现役当中,实际上有二十万是轮值,意味着,真正的实际数量是八十五万人现役常备军。
  一百万现役,其中蕃兵十万,比使保持在一成左右。
  “会不会裁撤的太多了一点?”
  有几个人担心的问道,从四百三十万巨额军队数量,一下子变成了八十五万,这怎么看怎么有些太狠了啊。
  “就算是八十五万,这个数量也不少了。诸位,三千万人口养一百万军队,这已经是个很沉重的负担比例了。看看我们这几年,日子过的可是很紧巴啊,军队不断膨胀,最终带来的可不光光是后勤供应问题。”
  军队太多了,难免管理就会不到位,军纪甚至也会松驰。而且李璟一直在防范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将领们手中权力的过大,最终不受约束,出现新军头的情况。尤其是这几年,战斗不断,秦军的编制不断扩大,以往非战斗时,营一级为最大单位,可到现在,不但厢、军无数,甚至还出现了长期设置的军团,军团长手握着十个军五万人马。这样的势头不好,时间一久,难免就会有山头派系出现了。
  攘外必先安内。
  趁着眼下形势有些缓解,李璟准备先好好梳理一下内部。一味的只盯着外面,可是不行的。
  借着裁军,李璟又抛出了他的第二个计划,那就是重新整编军队。对付山头派系军头,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经常调换军官,但这样还不够彻底。因此李璟借这次裁军以及削减蕃兵之事,顺便抛出重整编各军的计划。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整编,秦藩一百万军队将分成二百个军,一千个厢,二千个营。从厢级开始,就实行全军排号,从第一厢一直到第一千厢,而各军也从第一军到第二百军。并乘此机会,李璟直接把原来的各个军团给打乱了,并且一律撤消了各个军团的编制。军团编制没有了,军团长们自然也就没有了。撤消军团之后,将领最高只能统领一个军。
  而且在非战时状态,营级以上的厢、军只保留基本的编制,但所有的军官都不在部队,而是统一呆在燕京的五军都督府之中坐办公室,客串下军校的客座讲师教授。只有在战时,他们才能依靠军令兵符调动自己的部队。非战时,部队以营为单位分驻各地,由营主为最高实际主官带领各营。这也是按隋唐最初的十二卫的府兵制度来实行兵将分离,控制军权,防止出现军头军阀。
  尤其是对京畿的二十万近卫部队,更是交由多员将领分别统领,层层制约,处处监督。秦藩的实力越强,李璟开始越加的注重内部防范。可以说,到了如今,外部力量击败秦藩的可能性已经极少,最大的可能还是内部出问题。历史上不少的枭雄,一手打下大半个东山,结果最后却差了一步一统天下,最大的问题还是内部的矛盾难以调和。如比曹魏被司马家夺了江山,北周北齐,甚至是南北朝的诸多短命王朝,哪个不都是如此。英雄一世的枭雄,最后王朝都不长命,很大的原因不光光是后世无能,还主要是因为一开始王朝根基就不稳。就好比五代十国,这些君主都可以算是枭雄,但最终都没有成功一统天下,与内部的不稳是有极大关系的。
  “秦宗权、尚让、葛从周、张归牟、钱镠和杨行密六个控制的六个军团如何安排?”盖寓问了一句。在刚才李璟的计划中,却是一直没有提过这六个名义上隶属于秦军的军团的。
  对于这六个所谓的军团,李璟刚才没有提到,自然是因为这六个军团实际上并不由李璟控制的。那只是名义上的臣服,不但钱镠和杨行密如何,就是尚让等四个降将也一样如此。
  钱镠和杨行密就暂时不去管他,这两人现在慑于秦军的威势,虽然渐有脱离自立之心,但一时也还不敢轻举妄动,既然如此,李璟也就打算先就维持这样的状况。至于尚让等人,这些人虽然降了李璟,可实际上双方也更类似于合作而非隶属的关系。李璟现在有心利用他们,因此也并不打算就急着去吞并他们,以免引起他们的反弹。
  “嗯,给他们六个从第四十一到四十六,六个新军团番号,其余的不变。反正,军费自给,兵额给他五万,他要是想多招也无所谓。嗯,暂时也不要去动豫西四州,省的他们胡乱猜忌。尤其是尚让等黄巢四将。留着他们在豫西,早晚还用的着的时候。”李璟是早看明白,这些军头是不太可能直接就真心归降的,他们有地盘,有兵马,岂会这么容易就归顺。不过李璟也无所谓,他也不太在意那几个州的地盘,留着他们卡在洛阳南面,最不舒服的人还是杨氏兄弟,是朱温。李璟需要做的就是坐等,他们早晚肯定还会有争斗,等到他们鱼蚌相争之时,也就是秦藩渔翁得利之时。先由着他们去吧,不然李璟若是过早插手,只怕反会弄的他们跟秦军反目相争,白便宜了朱温和杨氏兄弟。
  “总之,目前我们有三件事情要做,是当务之急。首先第一条,裁军、整编军队。第二,建立生产兵团,招募奴隶、流民,以及胡人们前往关外屯田垦荒,开发东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全面准备明年的河北之战,做好全面准备。”李璟一面向隆隆走过的受阅军队挥手致敬,一面沉声对诸重臣说道。监军国事李倚、平章军国事李汭和李保三人站在一侧,目光不时的望向李璟这边,他们隐约的感觉到李璟正在谈论着什么重要事务,可隔着一段距离,却什么也听不清楚。虽然名义上,李倚是监国,是燕京官职最高的人,而李汭和李保,也是仅次于李倚和李璟的秦藩第三人和第四人。但他们心里也都清楚,这不过是名义上的而已,实际上,他们是被排斥在燕京的核心圈子之外的。
  李倚不过十岁少年,看着下面一支支威武的方队开过,兴奋万分。他甚至有些忍不住想要去拉李璟的手,叫这位皇叔一起来观看。可是一名佩带着勋剑的勋卫却如铁塔一样,一声不吭的挡在他的面前,根本没将这位监军国事放在眼中。李倚推了勋卫几下,最终发现他根本推不动他。而李璟,却一直认真的在和一座属下交谈着什么,至始至终,都没有将目光向这边望上一眼。
  这时,公孙兰一身宫装礼服从后面出现,侍立的亲勋翊三卫侍卫们却毫不阻拦她,直接放行。
  “殿下,河南情报,李克用刚刚过了黄河,已经进入洛阳,再过了郑州,就将到达汴州了。他率了两万兵马南下,直奔汴州而去。”
  李璟点点头,脸上泛起一丝微笑。杨复光终于要对朱温出手了,而且果然没有出乎他的所料,杨复光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并没有直接对朱温下手,而是调了李克用这个超级打手出马,从河东带了两万人马南下。
  驱虎吞狼,杨复光确实好手段。
  “大王,李克用此时南下,不如我们去抄他的老巢太原?”王重提议。
  李璟摇了摇头,这虽然有些让人心动。但李克用此时敢南下,岂会没有半点布置?太原河东中心,是大唐的北都,这可是北方的中心啊。岂是那么好打的,再说了,相比于拿下太原,对秦藩现在来说,按步就班的夺取河北二镇才是最重要的。与其去冒险攻打太原,不如实实在在的准备打魏博成德。魏博和成德已经是板上的肉一块,但此时攻河东镇,却有可能激怒李克用和长安杨氏兄弟,最终使得刚达成的协议破裂。这对李璟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兔子急了还咬了,真把杨氏兄弟吓到了,他们真的来拼命,这对秦藩来说,不值得。
  既然多花点时间,就能稳稳的一步步蚕食过去,那又何必弄的自己满身伤痕呢。对于现在的秦藩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了。如今的秦藩,综合各方面都是远超各镇,时间拖的越久,他们的实力就越没有秦藩发展的快。眼下的秦藩,战术上当以稳重为主,步步蚕食,完全沿有必要再去冒险行险了,因为那样收获与风险比不符。秦藩行险的时侯早已经过去了,如今的秦藩,完全没必要行险。行险,弄不好还会给对方翻盘的机会。
  “朱温那边是否该提醒一下他了?”公孙兰问。李克用南下,是打着长安朝廷的调令幌子,名义上是率军去增援朱温的。因此,名义上没有半点不是之处。
  “好戏还刚开场,咱们急什么。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再等等看。”李璟笑着回答。
  河南汴州,宣武镇帅府节堂。
  朱温正看着刚刚收到的消息,朝廷和秦藩议和的事情终于已经公布了。这件事情大大出乎朱温的意料,完全占据着优势的李璟,居然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同长安议和。而且朝廷和秦藩的议和条件,看起来对李璟并不算什么多吸引,可李璟怎么就同意议和了呢。
  朱温收到的这份和议内容,并不是完整的。上面少了几条,比如长安朝廷将汴州和毫、颍、蔡、陈五州划拔给秦藩,比如,长安朝廷承诺将朱温人头交给李璟。还有,杨复光交给朱温的这个和议结果,上面反而写着朝廷与秦藩达成和议,颍蔡毫陈四州,归于朝廷。而毫颍陈三州,朝廷将之划归给朱全忠的宣武镇。
  这个结果,让朱温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居然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四州明明就被李璟给占了,怎么到头来,李璟却拱手让出?
  不过疑惑归疑惑,朱温还是很高兴的。若是朝廷真的把颖毫陈三州划给宣武镇,那真是太好了。如此一来,朱温的宣武镇就和西面的金商镇和陕虢镇连成一片了。
  高兴之余,朱温立即迫不急待的派出几支人马拿着和议书前去陈毫颍三州接管城池。谁知道,派支的三支人马一去不回,很快,再次派出去打探消息的探马带回一个让朱温愤怒无比的消息。他的三位使者和随从们,全都被干掉了,人头还挂在陈、毫、颍三城的城门上示众呢。
  这下朱温真的怒了,怒不可遏。明明说好的事情,你们居然反悔,而且还敢杀我的人。当即朱温就下令召集兵马,兵马刚刚召集,马上又传来一个消息,秦宗权正率蔡州兵向他们的唐州进发。正当朱温有些惊怒的时候,又有探马急报。
  “报!禀报梁王,晋王李太尉率两万兵马前来增援,目前已到汴州边界,派来前来通报。”
  “哦,晋王这么快就到了吗?来的正是时候,狗日的逆贼竟然不遵守约定,不但不交出颍毫陈蔡四州,居然还敢杀我使者,如今又出兵侵犯的唐州,真是岂有此理。本王正要率兵去教训这些逆贼,正好晋王到了,有晋王一起,这次定能打那些草贼一个落花流水。来人,调侍卫营,随本王亲自前往迎接晋王大驾。”
  朱温手下大将朱珍也是十分高兴,李克用这人虽然傲了一些,但本事还是让人佩服的。毕竟这些年,能跟李璟一直打到现在,还没被灭的,估计也就李克用了。有这样的大将在,对付黄巢的几个余孽,那还能有什么问题。
  “大王亲自去迎接飞虎子,就让某在家准备酒宴吧!”
  “嗯,好。李克用此人为人狂傲,酒宴一定得隆重,再多准备些劳军酒肉,一会慰劳河东军。”
  “酒宴就安排在上原驿,如何?”
  “上原驿?”朱温想了想,“不错,那里刚翻修过,很是精致,就安排在上原驿款待李克用吧!”
第978章
梁藩
  抵达宣武镇境内之前,河东军先经洛阳,向东出东都东大门武牢关。武牢关又名汜水关,虎牢关,唐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名讳改名武牢。这座传说本周穆王在此养虎而得名的险关,是洛阳的东大门,相对洛阳而言的重要性,就如同潼关对于长安的重要。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出关之前,天下兵马都监军使兼东都畿都防御使杨复光再次秘密接见李克用。武牢关北面是黄河,西面是牛口、洛口,往东则就是汴口。东出武牢,经汴口就是宣武镇控制的郑州。此时,杨复光控制着河南府洛阳城,比起去年三年前李克用等南下,并收复洛阳之时,洛阳的防御已经增强了许多。杨复光在洛阳拥有八万兵马。而洛阳与郑州之间重要的关隘武牢关,更是秘密增驻了一批精锐,此时,武牢关城上,足足有三万兵马。
  杨复光早已经在安排李克用对付朱温之时,已经着手准备了。只等李克用拿下朱温,东都兵就会立即接管郑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