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628

  “看看蔡州的位置!”李璟笑着道,“这个位置可是很好啊,淮河的上游源头,其北面就是陈许,再往北就是洛阳,西面是金商,再往西就是关中长安。其东面是颍、毫,再往东就是我们的徐、宿。往南,是大别山山脉,又有鄂岳和荆南两镇,再往南是长江,江南就是湖南和江西,长江在这里,西可直通山南东、山南西,直达剑南西川,顺流而下,则可直接到达淮西、淮南、宣歙、两浙。看清楚没有,这里四通八达,往东淮河,往西汉水,往南是长江,而且不管是距离长安还是洛阳,都是说近不近,可说远也不远的地方。尤其这里有大别山,绝对是一个立足的好地方,特别是这附近的藩镇都不太强,蔡州的秦宗权,和齐军是纠缠不清,荆南、鄂岳早在数年前就被草贼几次流窜攻击,彻底的元气大伤了。”
  “只要我们支持他,他们就能稳住颓势,恢复元气,然后,你想想看,杨复光的大后方是不是就得糜烂了?荆南鄂岳淮西江西诸地,虽然军事实力不行,可这却是杨复光他们的粮仓,米袋子。齐军在这里扎跟,既糜烂他们的后方粮仓,也随时在威胁着他们的洛阳和长安,尤其是对河南的豫西之地,我们的势力本已经占领了徐宿,推进到汴河和淮水,加上淮西的杨行密,如果有一个钉子在豫西发力接应,颖、毫、陈、许等洛阳南部外围,可就不保了。”
  无疑,李璟的意思是利用齐军残军,让他们如一颗钉子插入到豫西,以牵制杨复光这个联盟的蠢蠢欲动。
  当然,只凭着这个是不够的,李璟想,也许他可以去联络下田令孜,如今杨复光兄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他们也许应当可以联一次手。应当还可以做点什么,或者他应当派出派战部队,深入敌境各镇,制造事端,比如以朱温手下身份去行刺李克用,听说李克用对朱温一直不太看的起。或者,直接把杨复光兄弟干掉,这样一来,那个联盟群龙无首,肯定得混乱一阵子。李璟脑子里一时有许多初步的方案,不过这些方案还不成熟,他并没有说出来。
  “你刚才说有好消息,是什么?”李璟改变话题。
  “好消息是,在我们的暗中策划推动之下,如今渤海沦陷区内,那些渤海贵族豪强们都被煽动起来了,他们正在招募人马,准备跟那些要对他们‘斩草除根’的部族兵们勇敢对抗,渤海的百姓也有许多被煽动起来了,尤其是在那些我们控制的地方,现在有无数的渤海贵族成为了我们的内应,无数的渤海百姓成了我们的向导,甚至我们拥有了一支庞大数量的渤海运输队,以及一支踊跃参军的渤海军团。”公孙兰笑着说,“当然,好消息不止是这个,重大的好消息是,东线的部族联军,如今有不少的将领,在我们的策反下,已经开始动摇了,甚至有不少暗中投诚了我们。连黑水靺鞨的大都督也在犹豫之中,整个东线,如今已经有些摇摇欲坠了。不管西线的契丹人如何顽固,可如果东线动摇了,那到时他们也就完蛋了。”
  “阿兰,干的漂亮!”李璟称赞道。
  “还是殿下谋略有方,特别是派出那些已经投降的靺鞨等部族军,带着一部份秦军返回黑水部落中去,这一招,可谓是一下子正中了许多靺鞨将领的软肋。在这里的战事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难堪境地,而他们的老家又在被我们一步步威胁之中,他们动摇,也属必然。”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靺鞨人动摇了,室韦人也会动摇的,到时,其它的小部族更会动摇,就算契丹死硬顽固,我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了。”李璟喝点杯中最后一口牛奶,笑着道。
  “三郎,你嘴边还有点牛奶。”公孙兰指了指李璟嘴唇,然后站起来俯下身来,经唇靠近,朱唇轻启,伸出那抹香舌在他唇上一舔。
  “干净了!”
  李璟不由的也伸出舌头舔了下刚刚美人香舌舔过的地方,感觉犹有余香。
  嘿嘿一笑,李璟的心情确实轻松了许多。渤海的战局,双方博弈了数年,堆积了无数大军,动用了无数的物资,可最后,却很有可能是一场虎头蛇尾的战役,人越多,这仗越难真的打的起来。这样的对局,其实到开战之前,双方的局势就已经明了,胜负已决。
  契丹人,你们既然想要坚持顽抗到最后,那等待你们的只有毁灭。顺势而生,逆流而上的则往往被激流拍的粉碎。
  李璟抬头看了看窗外,也许,自己该收拾行装,准备打道回府了!
第947章
第三个皇帝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郑畋在朝廷一直是比较倾向支持李璟的,这并非说他得了李璟什么好处,而是他认为李璟这些年在东方的所做所为,确实很了不起,做到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当今天子即位以来,李璟的治下是少有的安宁之地,不但原本北方第一大港的登州,几十年没打过大仗本来就富裕,而且在李璟这近十年的治理下,更成为整个大唐最繁华富裕之地。就连当初那脱离大唐百余年的辽东之地,这些年也在李璟的治理下繁华起来,他听过许多到过辽东的商人,都说辽东如今甚至比河北还要繁荣,尤其是辽南和辽西之地,甚至超过了河南。
  郑畋仕宦多年,自己也确实依靠了当年父亲的好友,宫中的权宦西门思恭的支持,才能进入政事堂中。可不管他是如何上位的,但他心中也确实有读书人的那份坚持。就如秦报上说的一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薯药。
  许多人都说李璟其实是一个奸臣,一个权臣,就如西汉之王莽,东汉之曹操,魏之司马昭,他们表面上一直举着唐朝的旗号,是尊隋,可实际上却是真正的割据军阀,早晚那一天,会谋朝篡位。郑畋对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抱几份支持的,但他心里又总还抱着几分希望,觉得李璟此人也许不一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只要李璟一日没有做出那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们这些一心想要中兴大唐的臣子们,就不免对李璟寄有希望。毕竟,这李唐已经糜烂如斯,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了,如今,也唯有李璟才有能力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不把希望寄托于他,难道要去寄希望于田令孜和杨复恭?杨复光这人有些看不透,虽是太监但似乎对李唐很是忠心,可杨复光只是个太监,他终究不同,虽然如今势力不小,可依然得借助于李克用和朱全忠、秦宗权、王重荣、李昌言这些军阀,而他很清楚,这些人虽然如李璟一样都是地方统兵大将,一方诸侯,可他们又与李璟绝对不同。把希望寄托于他们之手,只会让大唐越来越糟糕。
  他相信,如今已经到秦藩李璟麾下效力的于琮、辛谠、于琄、李琢、杜慆、张自勉、曾元裕、崔安潜、崔芸卿这些当世极负盛名的文武大臣们,肯定也是怀着和他一样的期望的。
  只是他们这种期望,在田令孜看来,就是和李璟相互勾结,如今杨复恭也是一样的想法。
  当初,他怀着对李璟的那份期望,与李璟合作,积极的组织关中联军勤王反攻长安,可当关中局势稳定之后,这些太监们立即暗中联络了李昌言造他的反,把他赶走。他离开凤翔军后,被召到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书书门下平章事之职,主管军管。可在成都行在还没有呆到半年,他就被田令孜和杨复恭一起排挤出朝,被迫到了担任州刺史的儿子身边去休养。
  虽然被彻底的排挤出了朝廷,郑畋还是十分关注朝野大事。这两年朝野混乱不堪,成都行在的太监们终于还是内斗了。田令孜挟持了皇帝,囚禁了张泰和西门思恭,赶走了杨复恭。杨复恭到了关中,很快与杨复光一起收复两京,斩杀了黄巢。正当他欣慰之时,却又突然听到杨复恭元旦扶立寿王杰为新帝,遥尊李儇为太上皇的消息。
  现在,在他的面前,摆着两道圣旨。
  一道是加封他为太傅、侍中、同平章事、颍川郡王,请他入朝为相的旨意。另一道则是加封他为太师、中书令、同平章事、琅琊郡王,同样请他入朝为相的旨意。
  可当这两道黄绫圣旨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这两道圣旨不是一个皇帝发的。前一道是成都的天子李儇所发,后一道则是刚刚在元旦登基的新天子李杰所发,如今这位寿王即位后刚按例改名李晔。
  不过郑畋很清楚,这两道旨意都不太可能真的是天子之意,成都那道诏书无疑是由田令孜发的,而长安那道旨意则是杨复恭发的。
  他也不相信前不久他还遭两人都厌烦的他,如今居然这么抢手,两边都争着他去当宰相。他心里清楚,他们需要的只是他的那个名头,借以争些声势。不管他去哪边,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把他当擦脚布一样扔到一边去的。
  黄巢余孽还没有剿灭,天下还四处盗贼蜂起,百姓饱受战乱流离失所,这个时候,那些人不想着重整山河,安民治地,反而还弄出来两个天子,两个朝廷。这好不容易看到的一点大唐中兴的曙光,一下子又全被乌云给摭住了。
  李儇今年才不过二十二岁,虽然先前算不上什么明君英主,可也主要是因为受田令孜和卢携等人的蒙蔽,本质上还是一个好皇帝的,起码他很努力过。可这样的一个年青的皇帝,如今却被他曾经视为阿父的田令孜劫持,被他视为真正可靠的杨氏兄弟废除帝位。如今,杨氏兄弟扶了寿王即位,那虽然也是个聪明的宗室,可他才十五岁而已。舍李儇而立李晔,摆明了是太监们争斗的结果,他们都想要握着皇帝在手,都不会真的让皇帝掌权,只不过想要一个皇帝傀儡罢了。
  郑畋身为西门思恭半个养子,对于李儇这个皇帝还是有感情的,可他也清楚,杨氏如今势力更强,远超田令孜,新帝已经扶立登基,中原诸藩镇的节帅,几乎都是杨氏兄弟收的干儿子,李儇这个皇帝成为太上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想改变,也不可能了。
  李晔的登基,意味着李唐朝廷原本那微弱的一点平衡被彻底打破了。原来,安史之乱后,朝廷还勉强维持着一点平稳,建立越来越多的藩镇,让地方藩镇互掣肘牵制,而在朝中,则让宦官和宰相们相互平衡,用宦官防止权相,用宦官统禁军,同时又用宰相们限制宦官。虽然说,最后南北衙之争,以宦官势力越来越强,宰相们斗争失败,但起码,还有着最后的一点平衡。
  而现在,宦官们和那些地方的藩镇军阀们勾结在了一起,朝廷的宰相文官们是彻底的成为了宦官的傀儡,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最后一点平衡打破,那么李唐这栋危楼便随时就会坍塌。根基不存,楼宇又如何不塌。
  就在这分,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郑畋本来就心里烦,抬头向屋外望了望,没好气的道:“何事喧哗吵闹,没个规矩!”
  “是公子回来了!”仆人快步走进书房回禀,“公子刚刚骑马回来。”
  “垂芳回来了?”郑畋听说是嫡长孙回来了,脸上不由露出几分微笑,垂芳是长孙的字,乃是他的长子郑凝绩的长子,名叫绍余,今年刚十六岁,能文允武,很得郑畋喜欢。几年前,李儇西狩,郑畋派长子郑凝绩随驾身边,后来到了成都,天子授其为兵部侍郎。等郑畋龙尾陂大败尚让,捷报传到成都,李儇又特授郑凝绩为兵部尚书。不过随后不久,郑畋被免去凤翔节帅之职,郑凝绩也因此被贬为壁州刺史,郑畋到成都不久后,就也到了壁州儿子身边。
  正说着,郑绍余已经走入书房。
  几句寒喧之后,他挥退了仆人。
  他的目光扫过桌上的两道黄绢圣旨,轻笑两声:“给老大人何封赏?”
  郑畋把两道圣旨移到一边,落寞道:“不过是借我这老骨头仅剩下的一点名声罢了,当不得真的。”
  郑绍余年纪虽青,却是一脸的成熟样子,“祖父大人还是不接为妙,这些太监没有一个好东西。”
  “垂芳,慎言。”郑畋有些不满孙子的轻佻样,太监也并不是全没好东西,如西门思恭,就对他如父亲一般。
  “你今日怎么回来了?”孙子最近在成都读书,且每天空余时还拜会一位在成都的老将军学武。他和儿子都不反对孙儿习武,若是从前他肯定会反对的,但如今这个兵争乱军,光读书也不行了,若能学得些武艺,懂重领兵打仗,将来也还是可以报效天子的。
  “父亲让孙儿回来的,父亲大人让孙儿带封信给祖父大人。”
  郑畋有些奇怪的接过孙子递过的信,他不明白儿子怎么写信却要孙子来送。毕竟,儿子就和他一起在壁州,而孙子却是在成都。
  打开信,郑畋越看眉头皱的越紧,一封信他反反复复的看了足有半个多时辰。
  “祖父大人,信里写着什么?”郑绍余有些好奇。
  郑畋没有回答,此时他的心里实在是太过纷乱。这封信确实是他儿子写来的,不过内容却很惊人。儿子在信中告诉他,秦王李璟的人来找过他,意思很清楚,就是想请他们父子去燕京。
  至于请他们去燕京做什么,也说的很明白。李璟对于如今太监们随意废立天子十分不满,因此,他打算请郑畋等朝廷忠贞之臣前往燕京,共同商议,重新选择一位睿智贤明的宗室即位,一起辅佐新帝,重振李唐。在这封信里,李璟还告诉郑畋,他还同时向几百位名宿重臣,耿直忠贞之士发出邀请,邀请他们一起前往燕京,再造大唐!
  “李璟也要策立一个天子,如此一来,天下就将有三个天子。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这是动乱之源啊。”郑畋心中一阵叹息,可心里又隐隐有些心动,任由杨复恭和西门思恭这样乱来,天下只会越来越乱。如果李璟真的有意再造大唐,也许这是一个机会。他,或许应当去燕京,为大唐再出一把力。
  可是,李璟真的会忠于李唐吗?这个问题,他没有答案!
第948章
李家有女可为后
  李晔坐在龙椅上,正伏在御案前,不断用朱笔御批呈上的奏章。
  “还剩下最后几本,陛下。”新晋杨国王杨复恭笑眯眯的向他保证,“这是这处罚田令孜的谋逆大罪,特请陛下颁诏下旨剥夺其所有的官职爵位以及封邑,其兄弟陈敬瑄的官职爵位亦就好全部剥夺。”
  刚在元旦登基即位三天的李晔尽量让自己表现的如同一个君王的样子,一本正经认真的在两张翰林承诏学士拟就的诏书上御批朱字,他先小小翼翼的把毛笔蘸满朱砂,然后用那只白嫩的手握着书写。诏书上留下一行漂亮的字,那是如今最风靡的字体,瘦金体字。
  李晔的瘦金体写的很好,甚至与开创这个字体的李璟的真迹都有些不相上下的感觉。
  杨复恭在御案旁边也有一张座位,他就坐在那里看着由他一手扶立的天子。看见天子认真的写着瘦金体字,甚至脸上还露出一丝满意和得意的神色,他就无比的郁闷。娘的,这个小家伙似乎对李璟好感十足啊。连写的字,都是完全模枋李璟的瘦金体。他心里实在是有些不爽,辛苦扶立的天子,心里却好像极为亲近李璟。这都是什么事儿,若非另一个适合的皇六弟吉王李保突然失踪了,早在李晔当初说什么二崔二郑二于是什么忠臣的话时,他就有心想要换掉这个不懂事的孩子了。
  可惜,懿宗李漼生了不少的孩子,可惜在当初扶立李儇做太子时,就把排名老五的李儇的前面四个哥哥都干掉了。上次逃离长安时,走的匆忙,结果就带了吉王和寿王两个宗室亲王,留在长安的那些宗室,不是失踪了就是死于黄巢之手。收复两京后,确实也找到了一些室宗,可要么年纪太大,要么远枝旁系,并不适合。
  最后,杨复恭犹豫在三,还是把寿王李杰扶立为天子。
  不过他现在越来越有些后悔,也许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是适合的人选。他总觉得李晔很聪明,可做的事情却总那么让他厌烦。
  疲惫无比。他感觉自己太困了,严重缺少睡眠。虽然坐上龙椅的是那个少年,可最忙碌的却是他,兄弟杨复光负责军事,协调各镇,而他则负责朝廷宫中,负责调整这个小皇帝。各种各样的事情,千头万绪,这个小家伙表面上事事听从,绝不反抗,可他心里总感觉到不舒服。新皇帝终于登基即位了,可接下来还是有太多的事情要忙碌。新的皇帝策立了,接下来就得是分果子的时候了,得给联盟内的那些家伙分得好处,还得尽量公平。
  虽然那些家伙叫他们兄弟干爹,可这干爹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若是能从他们这里得到满意的好处,他们自然干爹叫的好听。可若是得不到满意的好处,这些干儿子随时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尤其是最让人头痛的是东部的李璟,这个家伙太让人难以对付了,到现在,他们兄弟也还没有想好要用何种态度对待李璟。究竟是要强硬,还是先妥协?
  “这道诏书是对秦王李璟的加封诏书,秦王李璟功勋着著,为大唐拓地千里,中兴名臣,尤其是在讨逆期间,一直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对大唐有再造之功。臣等商议过后,认为当对秦王大大嘉奖。”杨复恭把又一份诏书举到李晔面前。
  李晔听到李璟的名字,眼中亮了一下,他把目光望向诏书,一目十行,迅速的扫过全文。脸上露出些惊讶的神色,在这道诏书中,先是说了一堆李璟的功勋,然后以黄巢已经伏诛为理由,表示收回李璟讨逆时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并收回假黄钺。正当李晔以为杨氏兄弟准备要和李璟开战时,却又看到后面一转,朝廷收回李璟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假黄钺的同时,又特别加封李璟为天策上将,许开天策上将府,赐天子剑,御用铠甲和飞龙坊御马三十六匹。赐李璟嫡长子李德裕河南郡王、嫡子李德秀北平郡王、嫡子李德芳东莱郡王,赐李璟庶子李德昭嫡子身份,兰陵郡王,赐李璟庶子李德林嫡子身份,赐雁门郡王。赐李璟其余三十八子郡公爵位,赐李璟长女瑞雯燕国公主爵,其余三十六女皆郡主身份。议选秦王李璟嫡长女燕国公主为皇后……
  看到这里,李晔脑子完全混乱了。
  这道诏书到底是什么意思?
  收回李璟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收回假黄钺,看起来要和李璟动手。
  可紧接着又加李璟天策上将,允开天策上将府,这就又完全不对劲了。这天策上将,可是当初唐高祖对唐太宗封无可封的时候,所特别册封的职位,位在百官之上,整个李唐也就封过太宗一人而已。天下兵马大元帅名头很响,可比起天策上将来同,似乎却还是要差上一点的。这难道说,杨复恭选择和李璟妥协,想要拉拢讨好李璟?
  但随后的册封又让他疑惑,封李璟五个儿子为郡王,三十八个儿子为郡公,还封了一个女儿为公主,三十六个女儿为郡主。这让他除了感叹李璟真的是儿女众多的同时,也不禁又要疑惑。为什么要给李璟三个嫡子以外的两个庶子封郡王?而且还特别赐他们嫡出身份?尤其是这两个庶子的身份让他不得不惊叹,庶子李德昭是庶长子,其母亲是王惋君,若是因为他庶长子身份,封他个郡王,给他嫡出身份,也还说的过去。可为什么给李德林也嫡出身份,加郡王爵位?李德林的母亲可不简单,那可是刘芸娘,原本是李克用的妻子,就算如今,也并没有嫁给李璟,并没有名份。她的儿子李德林在诸庶子中,排名不前,年纪也很小,突然得个嫡出身份,郡王爵位,这岂不是给李璟的家务事制造麻烦?
  当然,最让他震惊的还是杨复恭居然没经李璟同意,就把李璟嫡长女选为他的皇后。李晔今年十五,还没有正式娶妃,但身边的女人也是有不少了。若论起来,李璟的嫡女做他的皇后,无论是身份还是什么,这都是很合适的。他高兴还来不及呢,但关键的是,李璟的嫡长女今年好像是才七岁还是八岁?就算皇帝立皇后,为了与李璟联盟,可以不在乎年龄,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就这样选李璟的女儿当皇后,问过皇后她爹李璟吗?
  若是选李璟嫡女为后的消息公布出去,结果最后李璟又不肯同意,那到时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杨复恭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或者说他根本不在意这些,只见他拿着一大叠的诏书,在那里不停的递过来。
  “这张诏书授郑从谠荥阳郡王、太师、同平章事、侍中。”
  “这张诏书授王铎太原郡王、太傅、同平章事、中书侍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