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5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1/628

  无奈胡人的军队如山似海,数量远超雁门军,而且胡人以逸待劳,既然雁门军不休不眠的在塞外奔走,也不能将追兵完全甩开。一路上且战且逃,最后他们只得撤入这座险要的废弃山寨。胡人追兵随后包围了寨子,挥军四面攻打。惨烈的攻防战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天,寨内的雁门军由一万余人减少到了万人,余者且大多负伤。寨中粮草不继,只能从敌军尸体上割肉而食。
  “我们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另一雁门大将康彦章大声的向李嗣源问道,“大帅可有什么妙策带我们脱离险境?”
  李嗣源凝视着火堆,慢慢的说道:“此时所能仪仗的唯有勇猛,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能回到突出重围回到长城之内,也许还有几分希望!”
第848章
陆士
  能够进入龙山军校,一直都是杨威利十分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情。
  龙山军校,全名是登州陆军士官军事学堂,学校地址在登州新城南郊的龙山脚下,是一所虽然开校历史很新,但却拥有诸多一流水准的教员,以及位列秦藩参谋院、五军都督府、兵部重点督办的军校。与燕京讲武堂这样的高级军官学校相比,龙山军校相对要基层许多,因为他们招收的都是一些年青的学员,培养的是最底层的军官。
  可这所学堂却能在秦藩所有的军校之中位列前五,因为这所学校的校长由李璟亲自担任校长,也不仅仅因为李璟是校长。
  陆军学校拥有四个学科,步科,骑科,炮科,和工科。此外,这四科还又分别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本科各两年,预科读完后,还得进入军中正式服役一年,才进行本科学习。这所学堂招收的对象基本上是十四岁以上的童军学校优秀学员,或者县学也就是新学制下初中毕业生,学校重视军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为军队培养输出优秀的职业军官。
  外面一般称呼这所学校龙山军校,不过学校的学员们更喜欢自称为陆士。陆士最注重向学生们灌输效忠秦王的思想,以及为了秦藩不惜肝脑涂地的思想,以非常严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们的军人风范。学校的第一校训就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学校虽然只开办了五年,可却已经有大批的学员加入到了秦军陆军各军之中。
  杨威利今年十四岁,原本只是一个孤儿,老家安南交州,在南诏国与大唐的连年战争中,他的举族都毁于南诏、大唐、南蛮的混战中。五年前,他九岁,却已经流浪了一年多,就当他绝望无力再挣扎下去时,登州来的海商带着他返回了登州,然后把他交给了登州的秦军,最终他被送入了登州童军学校,在那里他不但每天能吃饱饭,而且还有了崭新的衣服穿,而他要做的,只是每天早晚学文识字绘画算术,然后参加每天的军事训练。
  有的同学初来时还会为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而叫苦,但他从来没有吭过一声。学习文化的时候,他比所有人都认真,虽然一开始时,因为他是从安南来的‘南蛮子’甚至连语言有时都不太熟,可他没有气馁。军事训练的时候,顽强的精神,让他更是得到许多教官的夸奖。
  五年,五年的刻苦训练,让他从一个小萝卜头,变成了如今健壮的少年。几乎每一年年末的考核评定中,他都是佼佼者。五年,他已经早赶上了同龄人,完成了初中的文化课程,对于一个比许多同龄孩子晚了三年上学的他来说,用五年完成了别人九年的学习,极为了得。更何况,他比起乡小学、县中学的那些孩子们来说,他这个成绩还是在同时接受半学半训练的童军学校的特殊教育情况下完成的,就更为难得了。
  在终于年满十四岁后,杨威利即被登州童军学校保送陆士,没有半点阻碍的最终进入了这所由秦王亲自担任校长,由参谋院使敬翔担任教育长、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林威担任总教练使,尚书右仆射李振任总教导使,其余的校领导和校教官等,皆是由秦藩高层和军中大将们担任,可谓是将星闪烁,星光灿烂,在整个秦藩来说,陆士在这方面,甚至还超过了讲武堂。
  对于每一个能够最终进入这所学校的年青学员们来说,进入这所学校,就表示他们已经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从此成为秦王门生,前途无量。
  陆士到现在已经一共招收了五期学员,每期每科招收一个营500名学员,四科共2000人。预科两年,中期军中实习服役一年,然后继续两年正科毕业,授衔任官分配军中。
  杨威利,陆士第五期骑科预科骑营甲都左队队头,上士军衔。
  龙山脚下陆士骑兵训练场边,杨威利带着本队的学员们刚结束训练,解下人马铠甲后,正牵着马在河边涮马。对于骑兵来说,战马不仅是自己的坐骑,更是自己的生死伙伴。珍爱战马,是每一个骑兵都需要做到的。杨威利的伙伴是匹黑马,黑的如炭一般,浑身没有一丝杂毛,被杨威利伺候的十分的健壮,油光水滑,如缎子一般。马鬃和马尾也剪的十分的平整。
  马如龙人如虎,大黑马配上杨威利的黑脸膛黑皮肤,倒是相得益彰。
  虽然是队头,不过杨威利一向有种亲和力,跟自己的同学们总能相处的极好。既不失威严,又不失亲和,这个度他把握的极佳。
  一队五十骑一起在河边涮马,一边开着些玩笑,说些新闻。不出意外,在陆士的五年时间里,他们这一队人都会如兄弟一般的在一起度过。就连中间那一年实习期,他们也会整队一起下部队实习,因此大家都很在意平时的友情。
  “最新一期卫报和铁血周刊到了!”赵小宝是一个十分高大魁梧的青年,今年已经十八岁,在普通只有十五六岁年纪的陆士第五期学员中,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这家伙原是一个辽东行省的乡兵,刚录入乡兵中,还没来的及受过训练,结果契丹骑兵袭掠边境,打到他们的乡上。县里乡兵们仓促随团结营一起集结守卫城池,这个黑熊一般的年青人,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下了斩杀三个契丹打草谷辅兵,并砍下一个契丹狼骑战兵首级的丰功,而他付出的只是背上挨了几刀,除多了几道以后随时可以向人炫耀的疤痕,什么事都没有。
  事后,上面论功行赏,赵小宝因功获赏了一百贯钱,外加一道嘉奖令外,上面还特别保送他进了陆士学习,一进陆士,还获得了中士的军衔。从一个新录乡兵,一下子连升了七级军衔。因为实打实的战绩,赵小宝进入陆士后,被委任为骑营甲都左队的旗手。若不是赵小宝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没什么文化,说不定当个队副都有可能。
  不过进入陆士后,赵小宝也发现自己没文化与同学们的格格不入,开始拼命的学习起来。好在有杨威利的耐心为他补课,倒也是突飞猛进,认的字越来越多了。认的字多了后,赵小宝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订了卫报和铁血周刊。卫报是一份军报,由兵部主编,而铁血周刊也是军事专刊,由参谋院主办。这两份报纸刊登的多是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十分得军人和军校的学员们喜欢。
  刚刚赵小宝却取东西,见到这两份报刊刚好发下来,马上迫不及待的就打开看了。
  “小杨队,小杨队,卫报和铁血周刊最新一期下来了。”赵小宝乐颠颠的跑向河边,在队中,牛高马大,且比大家普遍大出三五岁的他,与队头杨威利的关系算是最好的了。很多时候,他更像是杨威利的跟班。不过,赵小宝却总喜欢在叫杨威利队头时,前面加个小字,让杨威利十分无奈,说过他许多次,可却总是没有结果。
  “我知道,大熊。”杨威利听到那个小杨队的称呼时,一脸无奈的冲跟个黑熊似的赵小宝摇了摇头。哎,也不知道这黑熊的父母当初怎么给他取这么个名字,小宝。想来就好笑,在队里,同学们平时都是一致称呼他为大熊,三百多斤的大块头,身高八尺,全身毛发又特别的茂盛,满脸的络腮胡,加上那厚厚的胸口毛,真跟个野熊似的。本来当初保送他进陆士,学校让他去步科。这样的块头,当一名步兵,不论是盾兵,还是陌刀兵,本来都是极为有优势的。可惜,赵小宝却坚持要当一名骑兵,非要去骑科。学校若是不肯,他就要打包回家。
  最后,学校无奈,只好让赵小宝展示下马上本领。谁知道,出生于辽北之地的他,打小就开始跟随父亲打猎,骑马开弓放箭,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加入骑科完全没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要配他这大块头,坐骑很难找。
  加入杨威利的队后,凭着那块头和本领,他当之无愧的就当了左队的旗手。有这样的彪悍家伙在,左队的旗帜绝不用担心在战场上丢失。
  “小杨队,刚下来的这期卫报和铁血周刊上都登了你最崇拜的那个学长,叫郭桃什么的……”
  “是郭涛学长!”杨威利听到郭涛二字时,已经丢下了手中的刷子,直接冲上岸来,从大熊手里抢过了卫报和周刊。
  其它的学员们也都跟着围过来,一起学习了小半年,大家早都知道自家队头最崇拜的人就是这个郭涛了。对于郭涛,他们也都早从杨威利的口中听说过了无数遍。
  郭涛是杨威利在登州童军学校时的学长,比他高上一届。他们是同一年被带到了登州,然后当时还同在一个临时营地中,郭涛比他大一岁。那时杨威利刚从安南来,连中原官话都不会说,瘦小无比,一起的孤儿们都不和他说话,十分孤独,唯有郭涛主动和他说话。在临时孤儿营中,他们就如一对亲兄弟一样好。后来,他们又一起送入了登州童军学校,只是郭涛长他一届。在童军学校,郭涛表现十分的抢眼,在诸多同学中早早脱颍而出。从小队长一直担任中队长,大队长。去年,甚至因此被选调加入学军随军出塞北伐。
  郭涛加入北伐学军之后,更是表现出色,特别是在突袭奚王汗帐时,率麾下一厢千员学军骑兵,立下了斩杀俘虏三千余奚军的大功。上次他打听到郭涛消息的时候,这位哥哥已经升任了学军第一军的军主了,手下带着五千骑兵,真正的纵横在辽阔的塞外草原战场上。
  “郭学长是不是又打胜仗了?”有学员们问。
  对于这样一个跟他们几乎同龄,可却已经早早迈入沙场,成为一个经历战火检验的秦藩军人的学长,他们都崇拜不已。
  “嗯,郭学长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契丹草原的那个什么土河边,背水一战,以弱击寡,秦学长率领五千骑兵大战一万五千契丹狗,结果杀了他们一个落水流水,斩首无数,尸体把那土河都染成了红河了……”赵小宝刚刚也只是随便看了一点,加上他还有许多字不认得,因此这时也是胡吹一气,引得一群不明真相的同学们哇哇大乱,兴奋的脸红脖子粗。
  杨威利迫不急待的打开报刊看着。
  这确实是一场大胜,土河大捷,北伐的林威军团土河一战歼灭一万五千契丹兵马,而这一战中,却尤其以小将郭涛的表现出众。身为学军骑兵军主,却在此战中充任了中流砥柱,决定了战局的最后胜利。这个消息发回,立即使得中枢赞叹,最新的卫报和铁血周刊,立即以郭涛为中心发行了最新一期,在这最新的一期中,两份报刊几乎都同时把郭涛塑造成了一个英雄,一个少年战神。
  杨威利仔细的看着这一战的详细过程,当时,林威军团兵力分散,突然在土河遭遇乙室契丹兵马一万五千骑,乙室发起猛攻,林威的中军只有一万骑兵加上一万步兵,且被堵在土河岸边。当时,林威元帅临危不惧,一面以步兵车阵背水结营迎战,一面派兵马召集分散各部回援合围。战斗打的十分激烈,乙室部一万五千骑狂冲猛撞,一次次的冲锋,想要把秦军冲入河中。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林威以步兵结阵对抗骑兵,然后每当敌军进攻的空当时,又派骑兵出阵袭扰。双方激战一天一夜,林威的中军战兵五千骑兵和一万步兵都损失惨重,而这个时候,增援最快的一支骑兵也还有半天的路途。
  同样损失惨重的乙室契丹,见啃不下这块骨头,损失了近五千骑的乙室部首领得知秦军的援兵正飞速赶来后,心生退意,下令撤军离开。这个时候,林威派出了唯一一支一直保持着完整实力和精力的郭涛第一学军骑兵部队,让他们缠住乙室万余兵马,不让他们逃走。
  接下来是一场三天三夜的缠斗,郭涛以五千少年学兵骑军对付凶悍的一万契丹乙室骑兵,在茫茫的草原上战斗。最终拖住了这支契丹骑兵,等来了合围而来的其它援兵,让军团一举将这支一万五千骑的乙室精锐骑兵全部歼灭。这一战中,郭涛所部以五千追一万,三天三夜,大小战无数次,不但拖住了远超于自己的敌军,而且还歼灭了多达三千骑乙室骑兵,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他们自身的损伤,战后却只有五百战死,千余伤员。以一成的战死,两成的伤员,以一敌二,换来的居然是一比六的战损比。就算是正规的精锐秦军战兵,也不一定能有这样的骄人战绩。
  杨威利看的热血沸腾,心中充满自豪感,涛哥,了不起!
  就在这时,龙山山顶上的那个高高的钟楼,突然传出一阵阵急促的钟声。
  “是紧急集结号!”赵小宝大叫一声,“发生什么事了?”
  “紧急集合,全体上马,立即返回校营!”杨威利大声喝令,率先奔向自己的战马。
第849章
铁骑
  穆陵关,位于青密忻三州交汇之处,是沂山东麓古齐长城的隘口,曾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相争的战略要点,也是齐长城沿线的这座最古老,最雄伟,最险要的关隘。
  这座齐国故城早毁于史上的战乱之中,李璟控制山东半岛之后,有见于穆陵关所处的重要位置,实为山东半岛东南第一门户,因此重修此关。新城设在沂山东脉大岘山上,关楼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宏伟高耸、巍峨壮观,门南北有陡峻的大道,关门内走廊平缓,关口左右为绵延千里的齐长城居高凭险,布局合理,构筑坚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新穆陵关正是山东半岛东南门户,东连沧海,西接泰岱,北走临淄,南控徐淮,是秦藩防范河南、淮南等方面敌军自南面平川通衢北犯的要塞关卡。当初要塞落成之时,李璟曾在关城上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在秦藩一度还只是在山东半岛一带范围内发展时,穆陵关为早期的秦军提供了巨大的安全保护。
  如今,秦军往南已经扩张到了淮河之南的楚州,往西扩张到了黄淮重镇徐州。穆陵关已经从边关变成了内部关城,远失去了当年的重要作用。
  不过这里依然是守着山东半岛的门户,把守着沂沭河谷要道,李璟也一直没有撤消这座关城守卫。不过,原来的守军多数调走,穆陵关,成了如今秦军三十六大马场之一。在这里,大岘山一带,驯养着足足五万匹战马。
  如今的秦藩,因为拥有关外辽东、辽西、安东、热河这一广阔的产马地,又加上李璟对骑兵的重视,秦军历年来十分重视驯养战马。到如今,秦军拥有三十六个军马驯养场地,拥有整整七十二万匹战马,加上散养于民间百姓手上的战马,和民间私有的战马场,秦军境内所有战马加起来已经达到百万匹。这是一个笑傲天下的数字,就连大唐最盛的时候,不过养战马八十万。
  整个秦军现在有正式骑兵十二万人,另外学军、团结营、乡兵序列中,也拥有许多预备骑兵。整个秦藩,三十六个军马场,光是在编的养马官吏和养马员,就达到了八万人数之众。
  养马场不但自己繁殖战马,还将大量从关外运来的烈马、野马,进行驯服。一匹强壮的马,并不能马上就成为战马,他们还得经过驯服。经过马场的严格驯服调教后的马,将不再是生马,告别过去的许多兽性、野性,变得温驯,灵敏,能够与人接近,经得起许多刺激,易于发挥乘骑功能。一旦战争需要,就可向重骑兵、轻骑兵等提供不同类型、经过初步训练和足够数量的战马。分到骑兵手中后,这些战马略加熟悉就可使用自如。
  秦军的骑兵训练,实际上从军马场已经开始前期训练了,这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流水加工线,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批量打造骑兵。
  大岘山,骑兵训练场,无数骑兵正在训练,这里是五胡整编受训兵马的一个训练场地,足足五千名五胡部族精锐骑兵,在这里接受秦藩新式骑兵训练,按计划,总共十万名整编胡军中,有四万名胡骑,他们至少得接受一年的新式训练,然后才送去东北补充到各支骑兵部队中,扩充秦军的骑兵力量。
  大校场上,胡骑正在分队训练,王重、高仲武、郭镇山、高荣、秦宗守等一众将官站在检阅台上认真观看。
  整编的五胡骑兵,编制全部与秦军骑兵相同,十人一伙,五十人队,百人都,五百人一营,两营千人一厢,五厢五千骑一军。
  胡骑的单兵素质很强,特别是从五部落百万胡人中挑选出的四万骑兵,更是百里挑一的强者。单论个人马上勇武,骑术、骑战、骑射,他们绝对能打败一大批的秦军骑兵。不过李璟对这些胡骑的整编训练要求只有一个,在保留他们个人勇武的同时,训练强化他们的团战优势。
  这支多达八个骑军共四万人的胡人骑兵,原本是要最终分散补充秦军各骑兵军中的,但现在,形势变化,李璟已经刚刚改变了这一决定。四万骑兵将与部份秦军骑兵一起,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新的骑兵军团中,秦军只有两万,而胡骑有四万。这支全新的拥有十二个军的骑兵军团,即将被授予铁骑军团称号,李璟将亲任这支庞大骑兵军团的军团长。
  李璟对于胡骑整编训练的第一要求就是绝对严明的纪律。
  胡人彪悍勇猛,可他们却也缺少纪律,特别是团队精神。
  李璟给这些胡骑的装备很精良,半身钢板甲,锅式钢盔,圆形小钢盾,骑兵枪,马刀,骑弓,骑弩,震天雷,钢斧,钢鞭……
  但李璟明令禁止他们骑战时射箭,而是要求他们产排成整齐密集的队列,先是慢跑,然后逐渐加速到大步,最后飞驰冲向敌人,以冲击力而非远程射击去发挥骑兵最大的功效。
  校场上,整整一个营的胡骑身披半身胸板甲,手持骑枪,腰带马刀,展开队列冲锋。
  校阅台上,王重等人只见这些胡骑只经过了半年的训练,如今竟然已经能在纪律的约束下整齐划一的行动,他们展开集体的冲锋时保持着马挨着马,肩膀并着肩,就像是一堵快速移动的铁墙。这堵墙时刻保持着集体力量,避免散阵后各自为战的混乱厮杀。
  在奔跑冲锋中,保持着骑队密集队列,这是远比个人马背武艺要高难的多的整体战术行为,也是秦军新式骑兵战术下的基石。
  身为高家将之一的高仲武,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这些正在冲锋演练的居然是半年前才刚归附的胡人。他们做到了,不依然个人的勇武,而是充满了团队配合,他们冲锋时甚至都不再需要用手控缰,因为左右同伴的战马就会带着他的战马一直向前冲锋。
  这样每个骑兵都可以释放两只手来战斗,一手持马刀,一手持弩。
  如墙行进的骑兵队列并不需要太高的奔驰速度,那样,反而会打乱阵形,影响冲击力,因此他们使用的是整齐的慢跑冲锋。
  训练场上,王重等人亲眼观察了采用铁墙职列冲锋新式骑兵阵蓝袍骑兵营,与采用传统战术的红袍骑兵营之中的演习对战。结果惊人发现,双方骑兵白刃战时,总是会出现红袍骑兵一把弯刀总是同时面对两三把蓝袍骑兵马刀的局面。
  红袍骑兵营以优良的骑术武技硬拼蓝袍骑兵们团结的纪律,结果总是被毫无悬念的击溃。而蓝袍骑兵们,既然在冲散了红袍骑兵营之后,也依然能够保持整齐队列,始终集体作战。
  王重感叹:“先前秦王提出‘铁墙骑兵战术’时,军中大多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轻骑兵不是重骑兵,冲锋破阵做战,并非长项。轻骑兵们传统的作战方式都是以骑射、游走为走,很少硬碰。不过今天看到这场演练,我终于相信,轻骑兵并非真的只能告游走骑射做战的,当他们以铁墙般前锋前进时,又有几个能挡的住?”
  高仲武在旁边补充道:“事实上,这种铁墙战术,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塞外胡人骑兵的战术,在开阔的无垠草原上,双方骑兵对骑兵,没有了步兵的长矛阵和车阵,也没有了克制骑兵的堡垒城池濠沟,可以说,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骑兵战中,这种铁墙战术,确实没有多少限制,可以发挥出骑兵们最强的潜力。在接下来的秦王亲征胡人之战中,我似乎都已经看到了他们铁墙推进,将那漫山遍野的部族联合骑兵们打的节节败退的场面。”
  代北之地,地形更接近塞外,也因此极适合草原胡骑作战。开阔的草原,没有城池堡寨、濠沟鹿脚,胡人骑兵的优势极大。秦军要对付胡骑,最佳的选择就是以骑克骑。不过比人数,李璟的骑兵没有胡人骑兵多,因此,利用装备优势,以严明纪律打造出一种全新式的骑战法,便能使胡人传统战法的骑兵成为最大的劣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1/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