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628

  结果这群感化军本来就是半醉,一哄而起,拿着刀兵一到了街上之后,很快就已经转变成了当街抢劫,甚至有人借机调戏、奸淫妇女。
  许州城中顿时一片混乱,薛能被从睡梦中叫醒,登上内城城头,询问乱兵原因,才知道是感化军酒后闹事,索要赏赐等等。薛能看见这群老部下一个个拎着刀吓的酒也醒了,对下面的老部下们几乎是有求必应。
  如此折腾了大半夜,感化军乱兵酒醒的差不多了,混乱才慢慢平息。
  乱兵们带着抢到的各种战利品,满意的回去睡觉了。
  话州城中的兵马,此时正由忠武军大将周岌率着前往溵水。不过周岌对于这个任务并不上心,有李璟和高骈的榜样在前,为什么还要学曹全晸?因此,虽然出发了很早,但周岌所部走了几天,却依然还在许州附近,并没有离开太远。
  结果,他很快收到了家丁带来的感化军在许州闹事的消息。
  周岌与部下将士们的家眷也都在许州城中,听到这个消息他先是愤怒,但随后稍一转念,不由的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感化军的时溥不就是兵变登上节帅之位的吗,他能这样,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节度使的将军自然也就不是好将军。
  周岌是个想当节度使的好将军,带着几分兴奋之色,他当即下令,“杀回许州,教训这群欺负我们忠武军兄弟姐妹的感化军。”当然,感化军做乱,主要还应当归罪于薛能的吃里扒外。
  在周岌的煽动之下,担心城中家眷的许州军将士们立即愤怒起来。他们迅速调头转向,当晚的下半夜,周岌就带着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了许州城中。
  忠武军是许州本场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又是突然袭击。
  因此,这一战,根本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三千还在醉意睡梦之中的感化军,无一幸免。
  杀光了感化军,周岌又煽动着士兵直接又杀向了帅府,要薛能出来给个交待。
  薛能早在听说周岌率兵杀回城中的时候,就预感到了不好。直接带着家人连夜坐马车逃走,结果半路上,还是被周岌派出的骑兵追上,一家人全都被杀。
  杀了薛能之后,周岌迫不急待又顺理成章的自封为忠武军留后,并向朝廷上书请封。
  不过忠武军下辖三州,许州、陈州、蔡州。而薛能现在控制的,也不过是一个许州而已。
  正在蔡州的秦宗权,得知许州发生兵变之后,与孙儒一商议,便以平叛为名,集结手上兵马,突袭了蔡州刺史,然后自任刺史。
  同时,陈州的军头们听到兵变的消息之后,同时并不接受周岌的管辖。历史上,陈州本来是由陈州的军头赵犨兄弟控制。不过如今赵氏全族都迁到了登州。但是赵犨走了,这里自然有其它人代替。
  当初崔安潜在忠武军时,建立了黄头军忠武八都,后来崔安潜虽然调任朝中,但八都依然成了忠武军主力。此时八都便驻守于陈州。
  兵变的消息传来后,八都将中的老大鹿宴弘一狠心,与其它七都将兄弟们一番商议,便有样学样,赶走了陈州的刺史,鹿宴弘成为陈州刺史。下面的七个兄弟,也都是各发了一笔小财,瓜分了陈州的府库。
  转眼之间,忠武军一分为三,蔡州系,陈州系,许州系,以州为一镇兵马。
  正坐镇溵水防线的诸镇指挥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忠武兵变,薛能被杀,忠武军一分为三,各据一州。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齐克让惊的目瞪口呆。
  经此一变,溵水防线的主力忠武军已经一分为三。
  这个时候,可以说,周岌、秦宗权等诸将都已经是行同叛乱。齐克让和其它几镇的军队呆在忠武军的地盘上,已经是不安全了。谁也不知道,周岌会不会继续前来把其它的感化军也杀了,会不会干脆造反!
  思来想去之后,齐克让却是不敢继续呆在溵水了,一面向东都和长安奏报,一面当天连夜率泰宁军后撤。
  溵水防线其它各镇的兵马第二天一早,突然发现防线指挥齐克让节帅和他的泰宁军突然全消失了。随后忠武军兵变的消息传出,各镇兵马震惊之余,却是纷纷跟着撤离。
  转眼之间,原本三万多战兵,数万青壮辅兵,多达十万人的溵水防线,转眼就已经不再而弃!
第669章
人口
  杭州湾,钱塘江。
  港口,一支由十艘明州船组成的海商船队正在做启航准备。
  “主桅、前桅、后桅,还有帆,全部再仔细检查一遍。长生,你去看下淡水。大头,你给老子滚一边去,别碰那罗盘,那是你小子能动的么……”
  船队的东家谢成深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远远望着依然笼罩在晨曦白雾之中的杭州,心情充满着复杂。
  终于要离开生他养他,祖辈世代居住的家乡了。
  他忍不住回头瞄了一眼船舱口,那里面,十几个孩童正在擦洗着甲板。
  谢成今年刚好三十,步入而立之年。他本是靠近钱塘江的越州西陵谢氏子弟。谢家乃是越州大族,虽然不能与兰陵萧氏这样的南方顶级豪族相比,可谢氏在钱塘江一带,甚至就是越州都是前十的家族。
  不过谢成的父亲虽然是谢氏的当代家主,但是他的母亲却只是一名卑微的侍女,家主的一次酒后乱性,十月之后有了他。做为一个母亲连妾都不是的婢生子,谢成在谢氏的地位很低,不说不能与那些嫡子兄长们同样待遇,就连那些妾生的庶出子地位也比他强太多了。
  他在谢氏,其实就相相当于一名仆人。至少,他从小说不能称家主为父亲,也不能称那些兄弟们为兄弟。
  不过做为家主之子,他的命运比普通的仆人还是要强一些的,自小也有机会跟着读书,稍长后,还开始跟着族中管事学做生意。他的命运早就注定,如果没有意外,长大后,家中的一切财产和地位等都与他无关,他没有半点继承权。不过告着身上的谢氏血脉,也能做一个不错的管事,帮着打理谢氏子弟们并不愿意花费精力的商铺等事。
  不过自小读过书的谢成很聪明,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
  偶然的机会,谢成与当初还只是一个镇将的安东郡王李璟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李璟这些年青云直上,谢成的生意也因此突飞猛进。
  到如今,谢成一边给谢氏经营,一边慢慢的给自己积攒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如今,他终于决定,抛弃谢氏的一切,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母亲,举家迁往辽东。谢氏家主也早知道这个婢生子与李璟的关系,这些年谢成为谢氏赚的钱是整个家族以往百年所赚到的财富。
  谢成一开始劝谢氏家主举族迁往辽东,认为能给谢家带来更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还有可能是权势上的。不过谢崇犹豫不决,舍不得谢氏在越州数百年的传承经营。或者说,谢崇对于前往辽东之地,明显还是有些担忧的,毕竟那里是蛮胡的地盘。
  最后谢成决定脱离谢氏,谢崇答应了。他拒绝了儿子以及族中兄弟们提出的让谢成净身出户的决定,他知道这个儿子,短短几年的时间,能给谢家带来这巨大财富背后的原因,谢成与李璟一直经商往来。虽然,谢成在李璟的眼中也许算不得什么,但谢崇不想做太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站在甲板上,谢成也是心绪起伏。虽然他并没能劝动谢崇把整个谢氏迁移到辽东,但他也知道,国人家乡观念根深蒂固,让谢氏背井离乡,举族迁移,前往辽东的蛮荒之地,并非易事。凭他费尽唇舌,想尽办法,也免不了最后失败。
  谢成倒并未因此而失落,这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能成功。
  除了如他这样的庶出子弟,或者是没落的世家豪强地主,若未遭大变,他们的确不会轻易的就受到几番话语的诱惑。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辽东,那几乎就等于野蛮、苦寒等同起来。
  与这些人比起来,反倒是谢玄这些常年奔跑于辽东、登州以南东南沿海一线的海商们,清楚的看到了辽东这一块地盘收复之后,其上面所展现出来的勃勃商机。只要有利可图,商人们都全然无惧。别说辽东如今已经成为了安东郡王的地盘,郡王手握二十万兵马,横扫辽东。就算是东北依然还是那些野蛮胡人的地盘,可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一样敢深入虎穴。
  谢成把这些年在越州置办的一些商铺还有田庄,全部转卖给了谢氏。最后,谢成所有的财产,换来了这十条明州大海船,每条船都是五桅三千石大船。
  这次除了谢成一家北上外,他本来还说服了与他差不多的一些大族豪弱家没继承权的庶子,以及一些穷困文人,甚至是一些追逐利益的胆大商人,不过到现在,船就要启航了,可最终还是有近半的人退缩了。
  不过他并不沮丧,他们要去的地方,他们要做的事业,是那些软弱胆小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谢成在安东郡王攻灭高句丽国的时候,才从辽东返回。他清楚的知道辽东眼下是个什么样的局势,那里现在遍地都是机遇,满地都是黄金。
  无数的矿山都已经堪探测绘好了,只等着商人们拿钱拍下开采权,就能开采,那些煤、铝、黑油、铁、等各种矿物,那都是暴利的行业。还有那辽河两岸无数的田地,在中原,一亩上田要十贯钱,而现在在辽东,一亩土地只要两贯钱而已。像是那次一些的山坡地,最便宜的更是只要五百文一亩。
  此外,在辽东除了开矿、种田,更大的商机在等着他们。无数的工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商品发明制作,随便抢到一样商品的经销权或者是生产代工权,都能大赚特赚。
  这次最后愿意随他前往辽东的人中,有三十来个商人,他们先前已经跟随他前往登州辽东考察过。谢成已经与他们签了合约,一众商人最后成立了一家新的商行,按股份,谢成的拥有百分之六十的股份,成为了这家商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剩下的还有大约两百多名文人士子,这些人都是穷困文人,出身平民,科举不第,又无法进入官府幕府中做事,家中也无余钱长期负担他们这样一直读下去。最后,听了谢成等人的描绘,最终从谢玄这里拿到了每人二十贯钱的借款后,终于决定闯关外。
  几十位商人合伙人,再加上二百余文人,以及他们的家眷,就已经有千余人。不过他有十条三千石的船,每条船都能装一千余人。谢成此时手上并没有多少本钱,他们的船除了一些杭越等地的土产,剩下大量空舱,却无法装满。
  不过精明的谢成是不肯空船北上的,如今的安东郡王手下,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按郡王所颁下的规定,所有的商人,只要能想办法介绍带来新的移民,只要不是绑架抢来的,都能得到一笔介绍费。其中以各类文人的介绍费最高,然后是各类技术工匠,再次就是农夫,然后是青壮男女,就连孩童少年,只要带到镇国军地盘,都能得到一笔不菲的介绍费。
  除了大唐子民不许绑架贩卖外,若是各商队从其它各蕃国贩运蕃奴到安东郡王地盘,却是能进入官府控制的蕃族奴隶专卖场的。
  算来,奴隶交易算是眼下最火爆最暴利的一样买卖了,但由于奴隶买卖有诸多限制,谢成却是无法做这生意。不过这次新商行的第一单买卖,除了做些丝绸、茶叶、瓷器买卖外,他们的第一票主打生意就是运送人口往辽东。
  一个成年工匠,按技术不同,可以从郡王那里拿到五贯到二十贯不等的介绍费。就算是普通的青壮,也能拿到二到五贯的介绍费。哪怕最低的孩童,都拿拿到五百文介绍费。
  一船若是装两千人,光介绍费就能收四五千贯介绍费,更何况,这一路运送到辽东,船票钱和路上的饭钱还是要收的。另外他们还给这些闯关外的人提供借款,虽然不是高利,但利息也不算少,这同样是一笔收入。
  如果十条船装满,其实利润比起贩运粮食来,还要高。
  想到这里,谢成对于自己的新商行,充满信心。
  “大官人,马上就要开船了。”一个童仆走到他的身后,提醒道。
  谢成从思绪中回过神来,轻轻嗯了一声。这小孩子又黑又瘦,个头不高,脑袋却不小。谢成问过他年纪,差不多有十二岁了,但看起来,却似乎只有七八岁的样子。谢成这一趟十条船上,一共有三千多个这样的小孩子。
  这些孩子从四五岁到十三四岁,全都是杭越明湖常诸州中的乞丐孤儿。这些都是他费尽辛苦才找来的,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找来这些孤儿,又在他的各个庄园中收养了一小段时间。
  这些孤儿当中,其中一部份聪明伶俐又长相端正的孩子,被挑出来做了家僮侍女,再长大些,他会送入自己的商行中安排做学徒伙计。剩下的那数千孤儿,他则打算送给郡王。辽东最缺人口,这些孩子虽然还做不得什么事情,但辽东却是来者不拒。
  这些孩子在各州县都是没人要没人管的孤儿,可谢成要带走他们,当初却还是付了官府一笔不小的钱粮。这还是以收养孤儿的名义,虽然州县平时不管这些孤儿,但当地人丁数量增长,其实也是官府的考核政绩之一。因此,官府都不愿意本地的人口流失,就是谢成与那些合伙人带走的这些家丁家眷,甚至是佃户伙计,都还是请了谢氏族长出面,然后又花了一笔重金才让官府开具了公凭。
  若没有这凭证,在港口是不允许登船的,否则被查到的话,将是重罪。
  谢成这一趟出海,所带的茶叶、丝绸等都是轻便之物,并没有占多少空间。其余的,全部装人。十条船三万石的容量,原本是载一万五千人标准,最后谢成和他的合伙人,硬是弄来了三万人。
  三万人,谢成只办了不到一成的凭证,其余的都是无证的人,虽然说重金收买了众官员,可这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起锚罗!起桅罗!”
  十余个大汉的声音齐整宏亮的叫了起来,顿时唤回了正在出神的谢成,他不由转过头去,只听见桅杆下的转轴发出“嘎嘎”的巨大声响,但这声响瞬间就被淹没在众多水手们兴奋的叫喊声中。帆船上的桅杆在转轴的带动卜,数丈高的后桅、高达七八丈的前桅、还有那根十丈有余的粗大主桅,缓缓的竖了起舰。
  “啊,哦,哦!”带着无比的惊叹,一阵尖锐的孩童声音大叫了起来,顿时吓了谢成一跳,他看着身边的这个“小童仆”,但这个“小童仆”却全然忘记了他,又是兴奋,又是震惊的呆呆望着眼前巨人的主桅,嘴里聆自发出单调的叫声。
  这个来自市井的小乞丐,显然是头一次见到如此的场面,激动之下,早将这些日子在越州庄园中刚学到的规矩抛到了脑后,完全是没有规矩的又叫又跳。
  谢成脸上浮起一阵微笑,又有几分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