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628

  “卿不必多言,即使是砸锅卖铁,朕亦要灭了河北四镇!”天子强硬的向延英殿诸重臣宣布。“大唐的疆土,绝不允许乱臣贼子割据自立!”
  “陛下圣明!”
  延英殿中,众臣都拜了下去,高声附和皇帝的豪言壮语。虽然如田令孜等绝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以为然,但这个时候,却也无人反对。
  李儇有些心清澎湃,目光望向枢密院的左右枢密使。
  眼下的枢密院使有着宰相之上的宰相称号,设立之初他们的职责本来只是做为政事堂与皇帝之间的一个中间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到了现在,枢密院却掌控着朝廷的军事大权。与政事堂可谓是平起平坐。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枢密使杨复恭出列,微微躬了下身子,尖细的嗓子说道:“陛下,枢密院上下两院商议,已有结果。”
  “是何结果?”李儇问道。枢密院的权柄极大,左右中尉直接掌兵,枢密院则掌调动之权。
  眼下朝中的兵部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利,朝延平时都是延英殿重臣们一起君臣议奏决定重要军事决定。除此外,真正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的是枢密院。
  身为枢密使的杨复恭,在眼下的平叛问题上,内心充满矛盾。杨复恭早年出任外镇监军,对于军事并不陌生。一方面,他对于眼下南北两面的叛乱的判断,比朝堂上许多人判断的要严重恶劣许多。他与李蔚一样,根本不相信朝廷能在一年之内平定叛乱。不说河北四镇向来强悍,光说一个草贼黄巢,平了四五年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平定,反而是越流窜越壮大,到处攻城掠地,连高骈这样的名将都无法平定。更何况是割据了这么多年的河北藩镇。
  而另一方面,对于这次的战事,他又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
  田令孜有内有神策军,外有高骈。
  张泰与结交了李璟。
  西门思恭虽然被打击的厉害,但右神策军中也还有很大势力。
  反倒是他杨家,现在神策军中几乎没有势力,唯有兄弟杨复光在外出任讨草贼都监。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复恭代表枢密院提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支持李蔚的调胡兵入河北平叛的策略。
  “陛下,臣与枢密院以为,朝廷并不需要调动各镇,兵多反而不利于统一指挥。因此,臣与枢密院之计划是,兵需精而不需多。首先调李璟率镇国军入关平叛,以其为平叛主力。同时,再以郑从谠的河东军,以及五蕃骑兵配合李璟进攻。在南面,以崔安潜和张自勉集结河南兵马驻守洛阳,再调山南东道、西道、荆南三镇兵马镇守武关一线要道,防草贼西进。另外,臣还请陛下征诏高骈军中沙陀李国昌率沙陀军北上参战,并下旨赦免李克用之罪,令其率沙陀兵入河北平乱。”
  “沙陀人,李国昌父子?”李儇听到这个名字微微皱了皱眉头。
  “臣闻李克用远走塞外之后,便认识到了当初的错误行为,常深感自责,一直想寻求机会将功赎罪。如今李克用阴山北,有兵马万余,陛下可赦免其罪,招其入关平叛。沙陀军战力强悍,若用其部,当能建功。此外,还有塞外的鞑靼、奚、回纥等族,都一心归附我大唐。陛下也可以下诏招各部入关平叛。只要陛下答应要河北之财帛酬谢,便可不费朝廷一粮一草,得强兵劲卒数万。”
  杨复恭和杨复光两兄弟都与李氏父子有旧交,这些日子,李国昌派使者求见杨复光,提出希望他们兄弟帮助,求皇帝赦免李克用之罪,并招沙陀入关的请求。当然,李国昌保证沙陀人以后愿为杨氏所用。正一心想要有一支自己兵马的杨复恭没多作考虑,便同意了下来。
第663章
待价而沽
  为了获得皇帝的同意,杨复恭继续说道:“陛下已决心一战,平定河北。枢密院以为,若调动各镇兵马平叛,一千五百万军费的开销是决然不够的,就算调动诸军参战,但若期以速战速决,期待以一年之内取胜,只怕难以达成。臣以为,朝廷至少要有准备打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的准备。而且朝廷除对河北外,对流窜的草贼也不可不防。荆南、河南、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诸道兵马都不能调动北上,必须加强防备草贼西进。”
  “此外,河东、关中诸镇兵马亦不能离镇,需保持戒备,以防有不测之变,保持京畿之地安全。”
  杨复恭先是把这些困难都指出来后,以提高自己的策略的可行性。
  “若是调蕃兵入河北平叛,党项、吐谷浑、安庆、萨葛、契必五部可用之兵能有三万。另外如果再征召沙陀、鞑靼、奚、回鹘四族蕃兵,还可以在年内募集至少五到八万蕃兵步骑。光是九部蕃兵,就能得兵十万众。而且这些蕃兵只要答应以河北取得之财帛酬谢,连粮草供给赏赐都可以免除。”
  九部十万蕃兵,这绝对是一股不容小视的战力。
  让蕃兵去对付河北叛军,朝廷还不需要支付粮草,这是多好的事情。朝廷需要付出的,只是给这些胡族首领加封一些官职爵位,允许这些蕃兵在河北取得战利品,说白点就是容许他们劫掠城池百姓。不过河北之地既然是叛军的地盘,这也就并不是问题。
  朝廷的兵马保持不动,既可保留实力,又可以做为第二道防线。同时,还能监视叛军和蕃兵。
  当然,在杨复恭的计划当中,也不能完全指望这些蕃军。
  在枢密的整个详细计划之中,整个河北战场,绝对的主力位置依然是留给了李璟的镇国军。
  而为了制约李璟,朝廷将在河东组建西面行营,由郑从谠任西面行营都统,李璟的老师于琄和辛谠任副都统,由他们来节制指挥九部十万蕃骑,并将调河东、振武、大同三镇的两万唐军参战。
  而在南面,由崔安潜和张自勉、杜慆坐镇东都洛阳,他们负责防御,而不进攻。南面行营由崔安潜任都统,张自勉和杜慆任副都统。
  另外在东面,也要组建一个东面行营,将以义昌军节度使郑汉卿为东面行营都统,以义昌军为主,并调集天平军、义成军、泰宁军三镇各守本镇,防止叛军南侵。
  最后,北面还将组建一个北面行营,将由李璟的老师,淄青节度使崔芸卿担任行营都统。
  至于李璟,杨复恭提议,给李璟加一个河北四面行营都统,做为各路都统的都统。
  整个计划,表面上是以李璟为河北平叛的总指挥,但实际上却是以九部蕃骑为平叛主力。这个计划,不管李璟肯不肯出兵平叛,朝廷依然能够平定叛乱,却不用调动太多兵马。
  除了郑从谠西面行营的两万唐军,朝廷其它几路兵马,就只有调往洛阳和山南要道上的两路兵马,全加一起,不超过五万人。剩下的各镇,都是坚守本镇,并不需要朝廷供军。
  如此一来,枢密院的计划,兵力上不比原先的少,但需要供应的却少了三分之二。
  朝廷供应五万兵马的粮草,却拥有二十到三十万的平叛军队。
  河北四镇,虽然卢龙镇接连动荡,但兵马也有不少。兼之成德与魏博这两大镇,四镇加起来,马步全一起至少二十万人。精锐之兵也不下于十万。而且四镇都在招兵买马,短时间内,还能武装起十万之兵。
  河北民风彪悍,这些青壮装备起来,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战力。
  在计算朝廷这边军力的时候,枢密院因为搞不清李璟的态度,因此最后没敢真拿镇国军做为主力,反而把九部蕃兵做为主力。朝廷各镇按兵不动,也是出于对李璟可能此时叛乱的而做出的对应之策。
  河北叛乱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可是朝廷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的平叛方案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李璟态度暧昧。
  早在长安收到河北叛乱的消息之后,天子李儇便与政事堂延英议事,随后便立即派出使者飞速前往辽东,向李璟宣旨,令李璟率镇国军入关攻打河北叛军。
  结果,李璟对使者回复说他已经向朝廷交出了镇国军兵权,因此他无权调动镇国军。
  使者带着这个结果又一路赶回长安,听到李璟的这个回答,举朝哗然。
  李儇一直认为李璟应当是忠于朝廷忠于他的,可现在李璟的态度却是这么的暧昧,明显有观望的打算。
  这个结果,可以说让朝中君臣都挨了重重的一棒。虽然李璟没有跟着叛乱,但这已经是个十分不好的信号。李璟现在的态度已经并不想入关,反而是想要观望。接下来,李璟要么便拥兵不发,坐地观望,这还是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李璟很有可能会与河北四镇叛军勾结,如当年李希烈一样的叛乱。
  对此,虽然李儇心中极为愤怒,感觉李璟对他背叛。可却对此无能奈何,李璟手握重兵,呆在遥远的辽东,朝廷现在跟他隔着一个叛乱的河北,根本对他们没有半点办法。
  而且眼下这个时候,朝廷也根本不敢做出什么激烈的举动,以免刺激到李璟。若是李璟本来还只是观望,却因为朝廷的举动而使得他也叛乱了,那朝廷可就真是陷入噩梦之中了。
  现在枢密院的平叛计划,也不敢用李璟的镇国军做为平叛主力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敢把李璟抛下。
  原本朝廷对李璟和镇国军还并不太担忧,觉得李璟在登州不过五年,根基不深。
  可是现在,当河北一反,朝廷第一次发现他们是这么的需要李璟,需要李璟的钱,需要李璟的兵。也第一次发现,李璟原来拥有了如此大的势力,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李璟不再对朝廷上供,不再听从朝廷调遣后,满朝君臣茫然发现,他们根本连个制裁李璟的手段都没有。
  特别是当李璟现在这个暧昧不清的态度时,朝廷更加的感叹,李璟现在完全是摸不得,打不得了。根据张泰和后来前往辽东的使者带来的消息,虽然朝廷先前下旨解了李璟的兵权,又提拔李璟的部下,拆分镇国军,升任五镇节帅。
  可实际上,李璟依然控制着这支军队和这十六州的地盘,而且,不但李振等人对李璟忠心耿耿,就是李璟的老师崔芸卿,也依然支持着他。
  李璟不听调令,朝廷不但拿他没办法,甚至连叫斥责的话也不敢说。一旦惹急了李璟,他带着二十万兵十六州地盘直接扯旗造反,那才是出大事了。
  给李璟一个四面行营都统之职,名义上的河北战场最高指挥,这是个很高的荣誉了。
  不过,田令孜、西门思恭和卢携、豆卢掾、崔沆、于琮、李蔚等人却都清楚,这个职务完全不够。
  杨复恭心里也是清楚的,一个小小的四面行营都统,绝不能让李璟就此听从朝廷的号令率兵入关平叛。可他也不敢提太高的职位,这个,只能由天子李儇来提议。
  果然,李儇听到枢密院提议李璟任四面行营都统之职,无奈摇了摇头。
  现在李璟需要的不是什么都统之职,而是需要朝廷把解除他的兵权重新拿回去。要不然,李儇相信,李璟绝不会听从朝廷的调动,发一兵一卒的。
  李璟这是选了个好机会,待价而沽啊。
  李儇开始有些后悔,不该那么轻意的去解李璟的兵权。
  但是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再把拆分的五镇再并回去,更不能让李璟一人再兼五镇节帅之职。若是这样,朝廷的脸面何在,只怕崔芸卿、李振等人从此更加坚定和李璟一条心了,以后只怕永远难以触动李璟了。
  宰相豆卢掾想了想后出列,“陛下,臣以为将五镇划为东北道,然后以李璟为东北道元帅之职,节制原镇国军五镇兵马。”
  唐朝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等职。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般都是太子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一般也是由亲王担任。另外所设的如河东副元帅、河北副元帅等副元帅之职,则是授予各道战区大将,统一指挥。如郭子仪、李光弼等都担任过副元帅之职。这些元帅之职,一般都是战时临时设置,一旦战事结束,职务也就撤消。
  道本是自北魏就有行政规划,在州之上。唐初本有十道,后来有十五道。不过到了如今,各藩镇也都称一道,全国道的制度已经混乱,天下有四五十道。现在豆卢掾的意思是把原来镇国军的地盘设为一个新的道,建东北道,然后以李璟为一道元帅。这样,便能节制李璟原来的兵马,朝廷既不用撤消原来的旨意。而且因为元帅是临时差遣,等战事平定后,朝廷还可以收回。
  李儇坐在御座上皱眉想了想,虽然他现在对李璟相当愤怒怨恨,可也知道如今李璟的重要性。最后,还是咬了咬牙,沉声道:“立即拟诏,以淄青、辽西、登莱、恒清、建安五镇为东北道,特加封李璟为东北道元帅,节制五镇兵马。”想了想后,又道:“另外加李璟河北道兵马元帅,兼河北四面行营兵马都统,指挥各军平定河北叛乱。”
第664章
我弃之如敝履,尔视之若珍宝
  十月初,李璟在辽东城再次迎接了长安而来的天使。
  一路匆匆从长安赶来,每天跑了八百里,先骑马到登州,然后坐船到辽东湾登陆,再沿辽水北上,三千五百里路,使者拼了命只用了五天时间就从长安赶到辽东城,带来了皇帝的圣旨。
  他到来的时候,正赶上辽东城中镇国军正全军欢庆,庆贺高句丽的灭亡。风尘仆仆的使者听说高句丽竟然已经被李璟大军灭亡之后,也是惊讶万分。
  不过随即又高兴起来,上次李璟拒绝朝廷征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李璟认为当时正是灭高句丽的关健时候,所以将在外,君命亦有所不受。
  现在高句丽已经灭亡,李璟总应当接受朝廷的调遣了吧。特别是这次朝廷还给李璟加了东北道元帅,把镇国军的兵权重新归还了李璟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