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3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628

  据传闻,林月如祖父本长安任职御史,后辞官归乡自耕自读。在林月如还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的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林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中,让座沏茶,还热情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神方》。后来,经过不断的练习实践,在张小娘子二十岁前,她就已经成为了一位精通外科的著名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
  后来,她嫁给了父亲的世交好友之子,其公公曾任朝廷刑部郎中,在冯翊乃是有名的医生,就是她婆婆也对医药十分精通。她嫁入夫家后,一面把她的外科医术传授给她的丈夫,还跟着公婆一起研习医术。
  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婆婆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
  在这个时代,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观念的束缚,往往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林月如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她将公婆传授的医生与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录》。
  李璟在登州开设医学院和建立综合医院,四处邀请娉任各方的名医前来。
  林月如既精通外科手术,更擅长妇科,李让亲自前去请她。本以为会很难请,却不料丧失寡居的林月如听说并不是单单请她去给有钱人治病,而是镇国军大帅李璟在登州开设了专门的医学院,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女子学习的妇科、产科、儿科和护理几个科目,邀请她去给女学生们担任老师,并且主持登州医院这所统合大医院的几个科室时,她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林月如到达登州之后,立即投入了工作。李璟听过李让数次报告,说林月如干的很出色,他一直想找机会见她一面好当面感谢,只是一直没机会,没想到,今天会在这样的场合下遇见。
  马车上的人,除了李让等几个一直摭着脸外,其它几人倒是有些跃跃欲试的想上前搭讪。不过林月如虽然长的只有十六七岁样子,可人却是已经三十出头了,因此,几句话就轻松的把他们挡到了一边。然后干脆从随身的小包里拿出了一几大张写满了字的纸张打开摆在面前。
  那几个刚来登州的商人和士子都有些好奇的看着那上面的字,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书籍。上面似乎记载着各种消息,甚至有近日发生的一些消息。
  几个年青士子和商人都被林月如手中的纸吸引了,可又不好凑的太近观看。
  倒是前面赶车的车夫也看到了这个,笑着道:“没想到姑娘还是个识字的,这就是报纸吧。”
  林月如轻笑了下,“师傅你还真是见多识广,这报纸可是新出来没多久的呢。”
  “我在邮局见过,听说现在只是什么试发行,不过据说试发行很成功,很受欢迎呢。听说下个月就要正式发行了,邮局的老梁还和我说,让我以后每天给顺路帮他卖报。不过据说这个报纸一份要过十文钱呢,真不便宜。”车夫虽然嘴上说贵,但心里却是高兴的。他已经和邮局说好了,以后从旧登州城顺路往新登州邮局带报纸,另外还帮着在马车上给客人们推荐卖这报纸,说好了,卖一份报纸他能得一文钱。一天要是能卖个十份二十份,一月下来,那就是好几百文钱呢。
  “姑娘,这报上写的都是些啥啊,能念来听听不?”车夫笑道。
  林月如倒是没什么架子,“十文钱一份报纸,我倒觉得还算划算,整整四大张纸写满了呢,可惜就是字太深,年纪大点的,估计得用那放大镜和老花镜才能看的清楚了。”
  说着便挑了一段新闻念了出来,林月如的声音软糯好听,听她念报,其它人倒好似在听戏一样。
  李璟倒是早看过这报上的内容了,随着邮驿系统的成功实行,李璟便新成立了一个出版局,专门主管现在因为造纸术、印刷术等十分成功,而导致的印刷出书成本的降低,而繁荣的出版市场。由出版局统一管理,所有出版的书内容要经过审核,而且对外出售方面,也要受到管制,比如涉及到农业以及手工业还有军事方面的书籍,是严禁向大唐以外出售的。而诗经、音乐、佛经、道藏等这些,就完全不受约束。
  在出版繁荣之时,李璟便着手成立了九州报,九州报现在还在试发行,九州报采用对开八版面,是大报。登载的内容很多,第一版头版就是镇国军长安进奏院发回登州的邸报上的朝中大事等。后面还有地方版,以及要闻、经济、时事、诗歌、甚至一些小说、歌曲等等。李璟计划将来还要发行图片版,以及广告等。并且还要发行内部阅读的参考版,以及周刊等。
  报纸是最后的宣传和掌控舆论的工具,因此李璟早想好,报纸和杂志等将来一定要控制在官方手中。把报纸分为普通报和内部参考消息版,也是如此。普通报要多宣扬一些好的消息,而参考版,则会通报一些重要的消息,以及一些要恶性的事件等等。
  今天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一个相当重磅的消息。
  久不露面的黄巢军在沂州兵败后终于再次出现在天下百姓的视野里,不过他已经从东海边的沂州西进了上千里,直接出现在了东都附近的河南府阳翟县,并且攻破了阳翟,距离东都洛阳只有数百里地了。
  而这,还不是最震憾性的消息,更震憾的消息是,早在数月前在沂州被斩首送往长安的草贼首领王仙芝死而复活,率领尚君长等一票草贼,攻破了距离阳翟南面只有数十里地的汝州境内郏城。
  两支草贼几乎同时出现,黄巢破河南府阳翟县,王仙芝破汝州郏城县。
  这个消息一出,可谓是震惊所有人。这个消息登州并不是最先知道的,事实上,这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长安的天子和田令孜与西门思恭、杨复恭等人高兴了没几月,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不敢相信。
  但事实上,洛阳的杜慆和忠武的崔安潜都已经确认了这个消息,并火报长安。
  黄巢突然出现洛阳附近,攻破了阳翟,这还算不上太让人吃惊。真正让他们吃惊的还是王仙芝的死而复生。不管怎么说,当初王仙芝首级送往长安后,加上草贼黄巢败逃,王敬武被俘,天下其它各地大大小小的各路叛贼确实消声匿迹,低调老实了许多。可现在随着这两人的出现,各地官府已经在飞报四地贼子们再次乱起了。
  皇帝第一时间召宋威入宫应答,宋威这时也是一口咬定,王仙芝已死,连人头都送长安验印过了,不可能有错。事情只有一个可能,草贼弄了一个假王仙芝出来,只是为了借王仙芝的声势。
  至于说黄巢和王仙芝旧部整合,他也回答这绝无可能。沂州城虽然是他先制造了混乱,引起了草贼内讧,但无论如何,草贼确实内讧了。而且王仙芝一死,双方的仇恨更大,是不可能汇聚的。眼下的形势,只说明了双方是在共寻出路,不能说他们全流了。不过,看他们弄出一个假的王仙芝来,就更说明了草贼如今非昔比,已经势不如前了。
  这个说法得到了朝中大部份人的同意,但不论如何,草贼突然再起,而且一下子杀到了洛阳附近,这已经威胁到了东都。东都若有失,便会天下震动。因此,田令孜、卢携等一商议,向皇帝奏报,继续让调各镇围剿叛军。田令孜想要再次借机把西门思恭和杨复恭踢出长安。
  不过这一次,西门思恭和杨复恭却不肯上当了,联合了张泰,终于在皇帝面前卖了回老,得皇帝批准留京。最后天子下诏诏沙陀军监军使杨复恭为招讨草贼都监军使,仍以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不过宋威也不肯再出京了,上次好不容易打了个大胜仗,谁知下次还有没有这么好运气。因此只是托病不出,皇帝也没免他职务,只是令崔安潜为招讨副使。
  同时,命崔安潜率忠武军迅速出兵从后方追剿草贼。再命昭义节度使杜审存率步骑五千,会合义成镇节度使李种派来的援兵守卫东都的行宫。
  再调宣武节度使穆仁裕赶往洛阳,协助另一位新任招讨副使的杜慆负责防守洛阳。
  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山南西道节度使于瑰各精选步骑两千,挨近通往汝、邓二州的要道。
  再命命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綯从各自镇兵中,抽出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卫长安的东大门陕州、潼关。
第574章
粮票
  “哎呀,朝廷怎么不调咱们李大帅率兵前往啊。要是李大帅带着镇国军一去,什么黄巢、王仙芝通通都得完蛋。他王仙芝就算再有妖术,我就不相信他还能再活过来一次。”
  一个洛阳来的中年商人,听说草贼打到洛阳门口了,都是充满了担忧。虽然报纸上面说朝廷已经调动了诸路兵马,可有心人一听就明白。朝廷的调动根本就不是围剿草贼,虽然出动数路兵马。可那几路兵马,一路保洛阳,一路保潼关,还有一路守通往汝、邓的路,也是防止草贼进入山南,从武关一带逼进关中。
  真正对付黄巢的,也唯有崔安潜所率忠武军从背后追击了。
  朝廷不调李璟入京,当然也是有多个方面考虑的。一来是镇国军太远,远水难解近渴,而且李璟早禀报了朝廷,说是在动员准备收复辽东。田令孜巴不得李璟跑去辽东那个鬼地方,离中原越远越好。区区草贼,不过是流窜的快一点而已,再调李璟来,岂不是白送军功给李璟。因此,田令孜授意,卢携为首的政事堂是坚决不调李璟和镇国军。就连与李璟关系密切的新任天平军节度使康承诲和泰宁军节度使崔芸卿也不在调动之列。
  不过李璟收到这消息的时候,心里不但没有半点失落,反而是十分高兴。不用接旨前去中原自然是最好了,就算皇帝下旨,他也要找借口拖延。而且从田令孜的态度来看,似乎自己在淄青镇的那番动作虽然很猛,可只要自己容忍了王敬武他们,并且分了一半地盘给他们,自己也依然将重心放在登州辽南后,田令孜对自己的防范之意要小了不少。这证明,他们的计划确实成功了。
  朝廷的调兵不像是要在汝州歼灭这两支草贼,而是防止他们进攻洛阳和长安,要把他们赶回河南东面。
  “这仗有的打呢!”那几个教习叹气道。
  “和中原一比,这登州倒真像是世外桃源了,处处生机勃勃!”有商人叹道,“等中原乱势稍平,得立即把家眷接来登州,以后就做个新登州人!”
  “洛阳繁华,你这么快就舍得了吗?”有同行商人问。
  “如今世道,繁华可不管用,一路来,你看被草贼乱过的城池,全都成了废墟。洛阳可没有镇国军和李大帅这样的守护者,还是呆在登州安全啊。而且,进入登州以来,你看到的这一切,你不觉得,将来登州会更好?”
  同行商人不由的点点头,也生出了要搬家的念头。
  因为是周末,郭涛的两位义兄今天也要回来,按照惯例,每到周六的晚上,就是郭涛寄养的郭家一家人雷打不动的吃团圆饭的时候。因此,这一天的晚饭也是格外的丰盛。
  放学后,郭涛赶到家中,跟提前回到家中的养母王氏一起拿着钱和户口本和身份牌,先去钱庄拿钱换了钞票。
  郭涛将扛在肩头上的大搭链放在柜台上,将里面的六十四斤十贯钱交给钱庄柜上的营业员,换取钞票。
  “你好,十贯钱全部换取钞票吗?”营业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妇,长的很是耐看,微笑着在柜台后问道。
  王氏笑道:“换四千块钱,三千块换一百的,另外换一千零的。其余的六贯钱存到这个存折里!”王氏微笑里充满了自豪。
  营业员笑着按要求办理,将六贯存入存折后,又取了三十张一百块的红色钞票,又把剩下的一千块,换成了零钞。
  “大娘真幸福,孩子都这么大了,这是在给他存娶媳妇钱吧。”
  王氏笑了笑,“这是寄养在我家的孩子郭涛,在登州军校是个中队长呢。不过结婚还早,现在才十二岁呢。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可不如他出息,老大现在二十五了,还是个光棍,在捧日军,前几天来信,说刚提了个伍长,升了军士,是个下士。比起这孩子差远了,老二今年也二十了,更没出息,还在团结军里呢。”嘴上这样说着,可是心里,王氏却是十分得意自豪的。
  老大可成了镇国军的下士伍长了呢,超过了下等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了,已经成了伍长了。听那小子说他们队官挺看重他的,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还说这周末要来家里见一见。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真是双喜临门啊。这不,急急把这月一家的薪水拿来,以往都是只留一千钱的,这次可是留了四千钱,就是一会要去买些好米好面好肉,好好准备招待老大的上司。
  营业员少妇呵呵笑了笑:“我家也有个寄养的孩子,十岁的女娃,心灵手巧的,上次已经考进了医学校,听说得了小院长小医仙的看重,要直接收做学生呢。我看那孩子和你家这孩子倒有些合适,有机会让他们也见一见,再过几年,学校一毕业,就可以直接办喜事了。”
  王氏连声说好,最近镇国军新出了规定,鼓励早婚。还新成立了一个什么婚姻所,有专门的官媒和官员管理着所有人的户籍记录,男子一到二十,女子一到十五,就到了正式的成婚年龄。成婚之前,得到婚姻所登记,然后六礼过后,才算是正式成婚。不过男子十六女子十三,也是可以结婚的,但是再早就不允许了。不过如果男子过了二十五,女子过了二十,还没成婚,婚姻所就会有官媒安排对象,并且到结婚前,得交纳晚婚罚金,每年一千钱。
  要是到了男三十、女二十五还未婚配,便要在一年之内强行配婚。就是寡妇鳏夫,丧偶五年后也得开始婚配,如果五年后未婚配者,要交每年千钱罚金。
  老大今年刚好二十五,过了今年可就要交罚金,而且官媒还会直接插手。王氏和老郭这些天一直担忧这事,现在好了,老大得上司队头看重,要把女儿许配,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郭涛听她们如此议论自己的婚姻大事,不由的觉得有些脸红。虽然在军校,他是个带一百人的中队长,平时也很有几分威望。但现在,他却只是个害羞的少年。
  “阿娘,我们还得去买粮呢。”郭涛只好提醒道。
  “看我这一说话就忘记时间的毛病,妹子咱们下次有空再聊啊。”
  “大姐你先忙去吧。”
  走出钱庄,郭涛都不由的轻抹了一把汗水。
  拿着换好的钱,两人直奔粮管所,这也是新的官衙,专门管粮食的。最近登州的各种物价都大降价,特别是粮价,一斤粟才十文钱,麦十二一斤,大米十五一斤。其它的也都是大降价,一匹绢价一千,布五百文。绢价上涨了些,布价却跌了许多。
  物价大跌,甚至跌回了二十年前,但大家的工钱却没有跌,登州的最低薪水还是一千五百文一月。就算最低的薪水,工作一月也能换一百五十斤粟了。
  不过随着新物价出台后,也多了许多新规定。比如这买粮食,就不能随意的买了,必须得到粮管所来先拿钱换取粮票。
  粮管所规定,按黄孩、小男、中男、成丁、老年五个等级制定了粮食标准,分别是三岁以下黄孩月标准给粮一斗五升、三岁以上十岁以下称小男,月给粮三斗,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称中男,月给粮六斗。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称成丁,月给粮九斗。五十岁以上老年,月给粮五斗。
  按这个标准,镇国军下在册百姓,只要凭户口本身份牌,便能以平价购买粮票,然后在任意登州境内粮店购得粮食。
  不过,镇国军的粮价是实行阶梯价,标准内是按平价,但如果超过标准量,超标三分之一,加价一成,超标三分之二,加价两层,如果是超过定量一倍,那就是加价三成。再往上,就得按双倍粮价。每往上超一倍,就加价一倍。当达到三倍标准时,就是三倍价钱,且规定,最高不得超过三层。超过,再多的钱也不给粮票。
  而那些饭店、酒楼的购买粮食不用粮票,但也有份额,且比普通百姓的粮价要高出许多。在饭店用餐,不需要粮票,但会很贵。
  特别是对于酒和茶,都是专卖,并加收重税。不过盐的价却是降了许多,一斤盐,只要两文钱。
  而且郭涛听说,镇国军镜内所有的粮食,都不得出境。一经查处,就是重罪,得送往辽南劳改。而其它商人从外地购买的粮食要从登州过境,也得征收重税。
  总之,登州辽南现在粮食很便宜,但也只是相对的。粮食都有定量,虽然这个量都有富余,但却不能够倒卖粮食,倒卖超过一石,就要入罪。吃不完,可以把粮票退回,甚至粮管所还会补偿一点利息。
  有了这些详细的规定,和镇国军仓库中的那些丰富的存粮后,粮价才能顺利的降下来,并且一直维持下去,并且带动其它各种物价开始大量下跌,恢复到了宣宗朝时的水平,甚至还要低些。
  如今的镇国军境内,粮票是最值钱的也最稳定的,然后是铜钱,还有帛、钞票,另外还有金银币。
  一千文钱等于一金币也等于一匹绢,等于一百斤粟米粮票。一金币也等于五个银币,一银币二百文钱。一匹绢也等于两匹布。
  钞票也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一千文五个面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