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4/628

  “这老花镜和放大镜,对于上了年纪之人来说,可是福音。有了这两份样东西,以后看书写字,再无半点吃力。这两样东西每样有一百个,底价每支一百贯,诸位出价吧。”
  起拍一开始,顿时就热闹起来,几乎所有的年纪大的都参加了拍卖。不过这些东西因为数量多,竞拍倒不算太激烈,一百贯的起拍,每样各一百件,只花了半个多时辰,最后就全拍光了。二百价最后拍出了十万贯,均价五百贯。虽然大家都清楚,李璟既然能一下子拿出两百件来,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有更多出现,那时价钱肯定更便宜。
  但在座的哪个不是身家十万、百万的,身家万贯的只能勉强取得入场资格而已。因此几百贯的价钱,他们还真不在意,在意的是马上能拥有这神奇之物。
  稍后,又拍卖了各样玻璃器皿,有玻璃酒杯、茶杯、酒壶、茶壶等等,这些东西都只是小件。但是那晶莹剔透的样子,还是让人赞叹。特别是当成套的玻璃器皿展示的时候,更加迷人。那装着腥红葡萄美酒的透明酒瓶,式样独特,十分美丽,配合那高脚杯,有种异样的美。
  还有香水瓶,小小的瓶子,同样是造型独特。美酒加酒瓶酒杯,香水加漂亮的玻璃瓶,几样东西一组合,立即让本来的价格上升了十倍不止。这卖的已经不光是酒,是香水,而是稀奇的宝物。几十款不同式样的各种酒杯酒瓶茶杯茶壶还有香水,立即被人竞拍一空。看这些人的样子,李璟估计那些酒他们是不会喝了。
  紧接着又展示了几十样玻璃饰品,各色各样的玻璃饰品,虽然是小件,可也价格不凡,甚至玻璃珠子项链拍出了十倍珍珠项链的价格。一支玻璃的手镯,甚至比金手镯还贵数倍。
  拍卖会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时辰,终于要到了压轴之时。
  公孙兰召了剑舞阁的舞姬和歌伎们上场,表演歌舞。这个时候,戏院里的许多人才终于感觉憋的不行,连忙起身去更衣。放水的放水,透气的透气,甚至还有不少人见刚才的竞拍激烈,料到后面宝镜的竞拍会更加激烈,因此连忙派人去找四海钱庄的掌柜兑换更多的飞钱,以防万一。
  大戏院中一曲歌舞过后,竞拍继续。
  再次开始竞拍后,陆续是数十款各式不同的玻璃镜子,多数是小镜子,也有一尺见方的镜子。这些镜子造型各样,美伦美奂,李璟有些后悔,要是今天的竞拍,邀请一些贵妇们前来,肯定能赚更多的钱。
  由于李璟声明,这些镜子每款都是一百件,而且以后还会有更多销售,因此底价并不高。不过单价虽然不高,但最后件数多,合起来一算,收获还是巨大。
  当最后的那面落地大衣镜压轴出场时,那些早准备好一掷千金的富豪们,都是跃跃欲试。
  谁能拿下这件宝物,无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沿海之地众人传唱的主角。对于这些有钱人来说,争的就是一个面子。
  “底价十万贯,每次加价一千贯,竞拍开始!”公孙兰的语气之中充满媚惑,似乎她说的不是琉璃宝镜,而是她自己,仿佛今天谁出的价高,谁就能带走她。
  “十一万贯!”立即有人出价,是青州崔氏,做为淄青镇第一大族,崔家保持着他们的声势。
  这压轴宝物的出场,几乎就将是各大家族的争夺,其它人都识趣的闭嘴观看。
  “崔家如今可是气势正宏啊,崔安潜任忠武节度使兼使相,崔芸卿又刚升任泰宁军节度使。特别是崔安潜这一支,崔安潜之兄崔慎由,乃宣宗时宰相,先后任剑南节度使和河中节度使,再往上一代,崔从也担任过淮南节度使。另外崔氏在朝中和地方有诸多子弟任职,声势正隆。”李振坐在李璟的身边,笑着对李璟说道。崔氏确实很强盛,而且崔氏不止一支,五姓七门中,崔氏就占了两支,而这两支这些年过去,又分出数个分支,其中崔芸卿的青州房,也一样很强,出过数名宰相。
  “十二万贯!”兰陵萧家老夫人的侍婢高声加了一万贯,加一万贯钱,却并没什么语气激动,好像只是寻常人买了十几文钱的青菜一样。
  崔家很强,萧家同样不弱,萧家一直是江南首望,但自当初与李璟有了合作后,李璟和萧氏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越来越亲密了。一开始,萧家没把李璟当回事,还想放李璟的高利贷,但随着李璟的迅速崛起,后来萧家寻常的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到了如今,萧家已经开始放低身段,寻求的是李璟的支持了。
  百十万贯钱,对萧家来说算不得什么。李璟拍卖是为了筹款买粮,这是一件大事,萧家当然愿意全力支持李璟。况且,现在可不止萧氏一家希望得到李璟的支持,崔家、于家、甚至是韩家、杜家、王家等,哪个不是想和李璟加强关系。特别对于萧家来说,萧家这些年在朝廷及官场上,没有多大的进展,因此特别想要通过李璟的支持让更多的族中子弟入仕,同时,也希望搭借李璟的商业计划,与李璟合作,赚更多的钱财。
  青州崔氏和兰陵萧氏一起开了头,后面的其余各个自认为可以与他们并提的家族自然不甘示弱,这个时候争不争到宝镜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态度,展示各自家族的实力。
  韩家、王家、李家等各家族纷纷开口,转眼间已经加了五六轮价。
  一面玻璃镜子,已经竞拍到了八十多万贯的价格还在喊价。这个价格,已经相当于一小支远洋船队的价格了。
  各家还在报价,但已经没有先前那般火爆了,每次出价前,都得思量好一会。倒是渤海国的一名豪商一直喊价,新罗与大食、拜占庭帝国等的几名巨商一直坚持。
  李璟看看,再喊下去,要是几个蕃商退出,那这笔买卖就有些麻烦了。毕竟几大世族现在都是支持自己的,没理由为了一块玻璃镜子让他们拿出上百万贯钱来。他们不是拿不出,而是以后自己还要卖的,到时肯定会让他们心里不满。
  眼看着渤海国的豪商喊出了一百万贯的价格钱,李璟立即向公孙兰示意。公孙兰握着小银锤也是手心出汗,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面镜子居然拍出一百万贯钱来。估摸着这渤海商人买这镜子,肯定是要进献给渤海国王大玄锡的,当即领会李璟的意思,迅速的问了三遍后,一锤定音,将拍卖敲定。
  随着一声锤响,场中的诸多大族也算是心里松了口气。真要让他们花一百万贯买块镜子,他们心里还真不太乐意。这钱,还不如直接赠给李璟,名头还好听一些。
  最后一件拍卖品拍出,这次拍卖也算是结束了,李让兴奋的捧着帐本小跑到李璟的面前,“赚了,赚了好大一笔。”
  “到底多少?”李璟却并没有太过兴奋之情。
  “今天拍出的一百类几千件物品,一共拍出了三百万贯,门票钱还有十万贯,加上我们的税钱六十万,外加四海钱庄转兑也赚了一笔,就算除掉这笔,我们一天就赚了三百七十多万。”李让不是没见过钱的,他身为汴宋首富,家财千万贯。但这钱不是他一人赚的,是他们李家祖祖辈辈一代代赚下来的。可他今天,却看到李璟一天就赚了三百多万贯钱。
  “这点钱,还差的远,别忘记,我们要买的粮食可是两千五百万。我们现在手上的钱加一起,只够买一半的,如果再留些备用周转,我们至少差一千五百万贯钱。”
  “我们一个月后不是还有一场拍卖会嘛,相信那时来的人更多,一定能拍出更多的钱。”
  李璟摇了摇头:“物以稀为贵,第一次拍定然是能大挣一笔,但后面的就不会这么值钱了。下一场拍卖会就算我们增加拍品,最后能再赚五百万,以后就没这么容易了。我打算扩大产量,把这些玻璃制品销售到海外各国去。”
  李让眼神一亮,玻璃制品在登州如果拍卖两次,那确实很难再卖出高价。不过如果运去更远的海外,那就又能大赚一笔。
  虽然说以后玻璃制品肯定会降价,但李璟相信,最便宜,这玩意也会卖的比瓷器贵。只要保守秘密,这买卖就能一直做下去。这玻璃可比烧瓷器简单快捷量大。现在李璟考虑的就是把这买卖迅速的做大做强,光凭镇国军自己的商队肯定是不行的。
  “七郎,我打算以后我们只负责制造瓷器,销售这环节可以交给其它的商队,把更多的商队和我们捆绑起来,大家一起赚钱。”李璟沉吟道。
  李让想了想,也马上明白了李璟的意思,如果只镇国军一家做这买卖,规模便很难真正打开,那么就适合做精品,往小做,走高端路线。而大帅现在计划的,无疑是要把这个玻璃买卖做到。那么镇国军商队的能力就不足,但把其它的商家一起拉到一条船上来做这个生意,就能依靠其它商队的商业网络,迅速的打开市场,将这玻璃商品销售到各地去。
  虽然这样一来,产量提升了,价格必然下跌,而且还得和其它商队分享利润,但这生意大了,摊子大了赚的钱也更多了,就算大家一起分,最后能得到的钱也一样会多。
  而且可以想象,玻璃制造规模大起来后,还可以立即在镇国军境内带动其它许多发展。这是一个良性链,很好的主意。
  “我计划干脆按我们的白酒和香水、冰糖这些产品一样,实行经销商模式。把整个市场分成无数块,然后招募各地的经销商。如此一来,不需要我们扩展市场,就可以利用那些当地商人的网络,直接把我们的产品销售出去。不但可以把大唐境内分成各个不同经销区,就是海外诸蕃国,也可以如此划分。”
  原本李璟也考虑过代理商模式,但最后决定选用经销商模式。代理商就是代李璟销售,拿的是代理销售佣金。而经销商,则是李璟把商品卖给他们,他们按照各自自的区域再销售。除了都是分区外,代理商卖的商品还是李璟的,而经销商卖的商品却是已经从李璟那里买过来的自家商品。
  但相比于拿佣金,无疑经销商们拥有更自主的销售,也意味着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对李璟来说,直接把货卖断给经销商们,李璟便能省掉许多环节,能更快的拿到钱。不管经销商们想卖多少钱,但他只要把自己想要的利润定好,就好了。
  “你去做好准备,将招纳经销商的消息传达给那些有实力的商家,等一个月后的拍卖会结束后,我们就顺势召开经销商大会,让各商家投标竞争各地经销商的名额。”
  李让点了点头,“没有问题,我回头就办。另外,我觉得那些商队的粮食,我们不一定要付钱的。我可以约见他们,看能不能直接用玻璃制品代替粮款。”
  李璟想了想,觉得这个计划可行,虽然这是一笔巨款,但玻璃商品现在很火,这些商家应当愿意拿粮食换玻璃。不过,如此一来,大竹岛的玻璃工坊就得加快进度,赶工烧制玻璃了。
第558章
侵吞五千禁军
  淄青大帅宋威终于离任返回长安,新任泰宁军节度使崔芸卿和新任天平军节度使康承诲,也同一天离开青州前去赴任。镇国军大帅李璟带着三千轻骑赶到青州,前来为三人送别。
  三人的离开,和李璟的到来,成了这些天青州城最为重大的消息。
  青州城外前来送别的人差点挤破了城门,场面热闹。特别是镇国军骑兵接掌青州各处城防之后,许多人都抢着要一睹镇国军的风采。无数的人看到镇国军的那气势后,都争抢着想要加入镇国军中。
  也有许多人都说镇国军来了,就不会再走了,李璟毕竟是平卢军留后,青州乃是平卢军牙城,李璟没理由来了还离开,反而拱手把青州送给王敬武吧。
  自李璟下达移民令后,青州的富户多被强迁,原来繁华的州城,现在却街巷冷清,连以往三分之一的人都没有。
  青州城门十里长亭中,李璟坐在宋威、崔芸卿还有康承诲三人的下首,亲自打开了一瓶用玻璃酒瓶装的腥红葡萄酒,然后装桌上的四支玻璃高脚杯倒上。
  宋威三人打量着这套玻璃酒瓶和酒杯,还有杯中的红酒,笑了笑:“怪不得前些天无数商人大户赶往登州,更有人一掷千金,为一面镜子花费一百万贯。这物事确实巧夺天工,美伦美奂。”
  崔芸卿望着李璟的目光中充满欣慰,“先前你说要迁走淄青镇一半百姓入辽东,为师还以为不妥,担心百姓迁移,却无法供养,但现在看来,光凭你这手本事,就算再养一百万民也不是问题。我和宋帅、康帅这些天也思量许久,你把淄青镇一分为二,这样做倒是稳重。木秀于林则风必摧之,你现在知道妥协退让,而不是一味用强,这很好。你还太年青,升的太快了,这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王敬武能做节度副使兼青州刺史,这不光光是田令孜的意思,其实,这也是朝堂大多数官员的想法。你太年青,官位太高,手中权柄太大……”
  李璟端起红酒抿了一口,微笑点头,“学生明白这些,退一步海阔天空,淄青镇先留给王敬武吧,我先去把辽东和辽西收复。”
  宋威脸色有些灰败,但心情还不错,他眼下也算是功成身退,临死之前得封国公,又有剿灭草贼之功,宋氏一族以后无须担心。“你这家伙,向来不是省心的,就是一只小狐狸,你退后一步,我绝不会认为你是真心后退,这只是一步陷阱罢了。”说了这么几句话,宋威就有些累了,停顿了下道:“我们都知道的,王敬武是叛贼,当初不但反叛,而且还和草贼联合,他和薛崇与李系关系可不好。不要忘记,薛崇本来有机会和李系击败草贼,是王敬武突然出兵与草贼一起大败了薛崇,然后又败李系,围李系于沂州,差点杀了他。眼下薛崇和李系贬职,一个任莱州刺史,一个任淄青镇司马。你小子不和他们乱战,反而直接分地而治,将淄青镇分成两半,这招可是很狠。你不主动惹王敬武,他们肯定也不敢来惹你,剩下的,便只能是三人内乱争斗了。”
  李璟嘿嘿一笑,崔芸卿和康承诲也不由哑然失笑。
  看李璟这个样子,两人都知道宋帅将李璟心中所想猜透。这个门生啊,总是如此,他的年青,总让人忽视他的思绪缜密,行事老辣。
  “如果可能,三年之内不要动王敬武!”宋威突然很认真的说道。
  李璟面色肃然,郑重的点头。宋威自然不是为王敬武求情,如果可以,他早杀了王敬武。这句话,只是为李璟着想。眼下朝廷声势正隆,李璟越发的需要低调。有道是狡兔死,猎狗烹,只要李璟缩在辽东,朝廷便不会太在意他。但如果李璟对淄青镇下手,朝廷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满与不安,到时李璟就有可能会被调入长安或者调任他地,那样一来,李璟就将陷入遵旨或者抗旨的两难之中。
  “朝廷的五千禁军到了,我打算交给你。”宋威又说了一句。
  李璟知道这五千禁军,这五千禁军也是上次被田令孜大清洗时清除出来的。田令孜将他们派出京城,名号是应宋威之请,调三千步兵两千甲骑加强宋威军力。不过这五千人一路上走的并不快,因为朝廷供给的粮草总是断断续续,结果其它各镇补充的禁军都到镇了,唯独这支禁军却一直在路上。李璟宋州攻王仙芝之战,六镇曹州攻黄巢之战,乃至宋威沂州攻黄巢之战,他们都没赶上。
  等王仙芝身死,王敬武投降,黄巢逃窜不知所踪后,朝廷下令各镇返回本镇。这时这支禁军才刚走到宋州,他们本来也想要返回长安,结果奏折送入长安后,田令孜却下令让他们继续前往青州,归于淄青镇辖下。
  眼下,这支五千人的禁军刚刚赶到青州,正驻于城外。
  田令孜的打算是将这支禁军交给李系,毕竟他虽然要用王敬武对制衡李璟,但却也不会忘记王敬武之前还是一个叛贼。这也正是他调王敬武的对头薛崇和李系入淄青镇的原因,田令孜最终的目标还是让李系来接任淄青镇,而不是王敬武。
  不过,这五千禁军是拔给淄青宋威的,而现在李璟是淄青留后,田令孜也不能直接把军队交给李系,因此最后的命令只是归于淄青镇。
  “这五千人的统率是曾元裕,官任左散骑常侍,出身武将世家,有谋略,好胆识,骑射功夫极佳,乃是一员上将。只可惜,因一向与宦官们关系不睦。因此最后被调到了门下省中,职掌规谏过失,侍从顾问,虽然尊贵,但无实权。这次田令孜,直接把他调来担任这支禁军统领,也是有败谪他出京之意。”康承诲对于禁军将领倒是很清楚,详细为李璟解说这支禁军主将的身份。
  李璟点点头,实际上他早已经知道这支禁军的成份和主将的身份了。
  散骑常侍,为皇帝侍从。
  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本隶门下,南北朝属集书省。梁曾另设散骑省,旋省。隋属门下省。
  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一个尊贵之官而非要职。
  当李璟知道各军还镇,唯独这支禁军却被要求继续前往淄青镇后,他就已经开始派骁骑司打探他们的详细资料了。三千步兵两千甲骑,这五千神禁军并非那种冒名从军的那些,虽然训练可能有此不足,但兵额却是充足的,而且没什么纨绔子弟,要不然,也不会发配到淄青镇来了。
  至于曾元裕,一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璟就不由的惊讶了下。历史上,曾元裕好像是在草贼从沂州西进往洛阳的时候,朝廷调派各路兵马,曾元裕出镇洛阳。随后成为了宋威的招讨副使,之后宋威病,讨贼之事几乎都是由曾元裕主持。
  曾元裕先后数次大败黄巢,并于乾符五年,在申州大败王仙芝的部队,击杀万余,以此功取代宋威出任招讨使。接任招讨使不久后,既在黄梅大败王仙芝,并斩王仙芝首级。此战后,接替宋威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这人确实是有本事的,而且历史上,曾元裕最终咸鱼翻身,不是因为他的本领,而是因为他最终投入了宰相郑畋的门下,变相的成了大太监西门思恭的人,得西门思恭和郑畋的支持,才得以取代了宋威。
  不过现在,连西门思恭都被扫地出京,刚刚才凭大败草贼之功回到长安,自顾不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4/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