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2/628

  铁枪王彦章挺枪跃马,冲入阵中,目射神光,威风抖擞。远远的直奔白马银枪高思继而去,口中大叫:“那个小白脸休走留下,与俺会上一会!”
  刘寻也是齐驱并驾,手持长槊策马直冲而来。
  乱军之中,白马银枪见到敌军大部而来,且是从他先前来时方向而至,又是大战之后模样,心下便知其父有失。心下震惊,妫州白马骑兵此时更加是惊慌。先前全凭着一股气势,才对阵万人而不败。可如今已经人疲马困,战了半天水米未进,战马也都装备不堪。这个时候镇东军的到来,让所有的人心底涌起一股凉气,已经是惊慌万分,心中叫苦不迭。
  高思继知此时再难坚持,便要率部杀出一条血路来,谁知却见远远的敌阵之中,突然有两骑直冲杀过来,且其中一个黑个少年,竟然指名道姓的搦战。心下不由愤怒,“何敢如此相欺耶!”
  高思继见军心士气低落,愤怒下准备拿这两个一看都只不过十五六岁,却穿着校尉铠甲的来将拿下,以振士气,杀出重围。当即一枪挑落身边的一名辽南骑兵。大喝一声:“某乃妫州白马银枪高思继事也,来者休得猖狂!”言未绝,已经一夹胯下白马冲杀过去。
  铁枪王彦章对旁边的刘寻大叫一声:“刘大哥把这小白脸让与我来对付!”说罢,竟然又摘下一把枪,一手一枪,挺双枪直取高思继。
  一般将领,多是用槊,其余用枪矛者少。就是用枪,也多是走的轻灵路线,扎挑等路数。可王彦章这个异数,用的却是铁枪不说,竟然还有门绝活,那便是能操双枪而战。两把铁枪在手,却似两把铁鞭一般的舞动。
  铁枪王彦章对上了白马银枪高思继,两人捉对撕杀起来。高思继虽然才不过二十许,但高家在妫州乃是边地豪族,世代边将,在妫州号称高家将。高思继自小习武艺军阵战术,打小就出色无比。李茂勋起兵攻幽州,高思继率高家家丁随父出征,第一次就打了个漂亮仗。随后李克用兵马攻妫州的宁武军,高思继更是在那一仗中表现极为出色,正式获得一个白马银花的称号。
  而王彦章此阵只是初阵,但他却丝毫不惧敌手。得李璟青睐看重,不但将他这个快要饿死的流民招募为兵,而且还破格将他提拔为亲卫都将。王彦章想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既是对李璟的知遇之恩,也是对那些一直不太对他服气的下属们的一个证明。刚才,他早看出这个白袍将领的勇武,此时正一心要拿他立威。
  两员小将,三把长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杀的难分难解。
  另一边,刘寻将对阵高思继的机会让给了王彦章之后,提槊直接对上了高思继的两个兄弟,高思详和高冕二人。这二人虽然没有高思继这么大的名气,但论勇武也差不了多少。刘寻一人直接挑二,一手精妙的槊术舞的如蛟龙出海,又似银蛇乱舞。
  李璟在帅旗之下观战,见到对方的三员将领久战之后,对上他麾下最彪悍的两员小将居然斗的难解难分,不由有些惊讶。这刘寻和王彦章可谓五代名将,特别是这王彦章先天的勇武,武力还在刘寻之上,人又聪明。刚招募之时还不会骑马,现在都已经能骑马冲锋。
  “与王铁枪相斗者何人?”李璟环顾众将问道。
  飞鹰营李维回道:“此人当是幽州镇妫州大将高顺励之子,此次前军先锋兵马使高思继,武艺不凡,前不久跟随高顺励击退李克用进攻宁武军,有外号称白马银枪。另外两个,应当是他的两个兄弟。一个是亲兄弟高思详,一个是其叔高仲武之子高冕。”
  一听白马银枪四个字,李璟不由的惊讶了一下。高思继,白马银枪,后世曾有人评价为五代第一枪。其不但武艺极高,更加让他记忆深刻的是高思继家族乃是高家将,也许在现在高家将还不怎么闻名。但高家贯穿整个五代,代代有大将。特别是到了高思继的曾孙乃是北宋的开国大将高琼。
  高氏家族五代七人封王,七代三十余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史称“女中尧舜”的皇后。在整个北宋,高家达到颠峰,高家将乃与杨家将、折家将等齐名。
  李璟此时不由生起收服高家之意,更喜高氏三兄弟的勇猛。当即下令将他们围起来,不得放箭。
  王彦章与刘寻两个对阵高家三兄弟,打的难分难解。高思继一手高家枪法极为厉害,枪影重重,如梅花绽放。但王彦章的铁枪却是势大力沉,每一记都如一所铁锤砸下。
  打到一百多个回合,高思继人困马疲,渐渐有些不支,王彦章的两把铁枪举重若轻,在手中似拿着两根木棍,可砸在亮银枪上,却让高思继一次次震的虎口发麻。
  最终跨下白马支撑不住,前蹄一跪,整个摔倒,高思继赶紧摘鞍滚落马下,才免被战马压住。王彦章骑马追来,嫌马上骑术不够精通,干脆跳下马步战。
  两人又斗了数十回合,这时李璟的兵马已经将那些白马骑兵大部份围困起来。
  余者还要逃跑,但镇东军的骑兵战马却是体力正足,没跑多远,又都被围住。
  这时,负责在河边打扫战场的林武赶到,他给李璟送来一个惊喜。高顺励和高仲武兄弟两人都被河水冲入下游,没能逃脱掉,被俘虏送到。李璟大喜,连忙把两人拉到阵前,喝令王彦章等停止交手,让高思继兄弟及其部下骑兵投降。
  高思继兄弟等本已经陷入重围之中,自料难逃,不料又见到父亲叔父被俘虏押到,终于无奈放下武器,全部投降。
  见高家将和白马骑兵归降,李璟亲自为高顺励和高仲武兄弟解绑,并将高思继拉到身边,仔细打量。果然不愧为白马银枪,整个人是玉面郎君,俊郎青年。
  高家将既降,固安城那区区不到千人也不战而降。李璟轻松夺取固安。
  高家五员战将,高顺励兄弟俩,李璟皆赐为兵马使之职,而高思继兄弟三人,则都与王彦章一样,赐为营十将。
  高家带来的前军本有一万人,步军七千,马军三千。不过此时,步兵战死重伤者多达四千余人,投降被俘虏的还有二千余。骑兵三千人马,因为最后投降,损失不大,只是人困马疲而已,也还有将近两千人马。
  李璟把这四千余降军也没有直接打散,而是把镇东军的两个军官侍卫营两千人马,加上辽南兵被打的元气大伤的六千剩余兵马重组,将伤员暂时抽出之后,重组成两个厢十营一万人马,骑兵四千,步兵六千。
  妫州兵和辽南兵还有镇东军三部人马全都打乱重编之后,军营营的那些军官和士官们大量任职中层军职。两个厢,都里镇的王普和高顺励各任一厢兵马使,又把两厢分开,分别编为左前军和右前军。
  李璟的整编令下达,辽南兵再不是过去的那般独立了,不说单独的厢,就是单独的营头都没了。现在从伙到队,都到营到厢,都是三部兵马整合一起。虽然辽南兵占有近半人马,但镇东军在其中却担任了大量中层职位,而又有妫州兵的归附,辽南兵形势大不如以前。
  不过眼下辽南兵劫后余生,石守诚等将领虽然知道李璟这是趁机整编,可他们也没有办法。
  当天夜里就完成前线整编,虽然有些匆忙,不过李璟并不太在意。镇东军一万人马,只抽出了两千人马整编进去。他还有八千精锐保持着纯粹,不用担心战斗力的问题。
  休整了一夜之后,李璟并没有继续停留在固安,而是准备趁幽州兵不备,继续扩大战果。
  “传令会昌的王重将军,让他分三千人马前来守固安。另外,这次的两千伤兵也将留在固安。”李璟在当夜整编之后,立即提出了继续进攻的提议。“眼下幽州的五路兵马我们已经拿下了前军,而这个消息一时间还不会马上传到李茂勋的耳中。眼下原前军驻守的昌州乃是一座空城,我打算立即挥兵夺取昌州,然后直攻李茂勋本部。只要能痛打李茂勋,那么这一战就能结束。”
  幽州这一战,需要打,但李璟不准备打个天长日久的持久战,而是要迅速结束。要结束这一战,最关健的还是李茂勋。
  李振等人对于李璟的计划也无意义,当天晚上便商议了最后的细节。
  第二天天未亮,四更造饭,五更出发。
  镇东军留下了两千伤员之后,因整编了降军,虽然辽南兵此时已经只有一半兵马出发,可最后出兵的人数仍然达到了两万人马。与离开会昌时的人数相当。
  两万人马沿着高家前军出兵的路线,原来杀向昌州。第二天午后便到达昌州城下,高顺励自愿前去诈城。李璟便让他带着新编的左前军换上了原来的衣服,前去叫城。城上的昌州守兵见到高顺励回来,并没有多做疑心,当即打开城门。
  左前军一涌而入,迅速的夺取了城门,随后,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在城中人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之前,已经将城中的那仅有的一点守兵扫光,成功的夺下了昌州城。
第377章
李茂勋气急身亡,镇东军兵发幽州
  夜已深,可是李茂勋却无半点睡意。烛火之下,他眉头紧皱,唉声叹气。他派刘仁恭给李璟送信,信中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只要李璟肯退一步,那么他甚至愿意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李璟做妾。而且,李璟所提出的要四城暂借,他也没有反对。如果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愿意与李璟为敌开战。
  只不过他的退让,明显被李璟看成了懦弱。那个该死的家伙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提议,甚至丝毫都没有考虑他信中暗示的威胁。
  难道非动手不可吗?可他实在没有多少信心,卢龙军虽有九万人马,但掌控在各个大小军头的手中,他真正能指挥的,也只有他最初的一万兵马,和后来招募的一万人马。正因为了这两万人马,他才勉强的坐稳了现在的位置。可是和李璟对战,这点人马明显不够。虽然范兴隆和刘岳等老军头此次也出兵了,但这些人究竟有几分可靠?
  正叹惜之间,刘仁恭在外面求见。
  “进来!”
  “禀报大帅,大事不好,高顺励前军兵败而降,昌州也已经丢了。李璟正率两万兵马向沃州城杀来,前锋已到滨海城下,距离我们只有三十余里。”刘仁恭一脸惊慌的报道。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过骇人了,李茂勋完全不敢相信。
  “这怎么可能,高家父子并非蠢人,一万人怎么转眼间就败了?”李茂勋瞪大着眼睛,颤抖着声音问道。
  刘仁恭将自己听到的消息报告,“据报李璟佯攻固安城,却以精锐兵马伏击在固安城北河之南岸,在上游筑堤蓄水。待前军骑兵过后,后面步兵半数涉水过河之后,突然半渡而击,掘堤放水,水淹前军,高顺励大败被俘,然后骑兵也被包围,近而投降。那高顺励投降之后,还主动的为前驱,诈开了昌州城。”
  李茂勋当下又气又急,又惊又惧,竟然怒火攻心之下,直接气血上冲,晕倒在地。
  滨海城,乃在昌州与沃州城之间,城虽不大,此时却驻有兵马三千。要攻沃州,便得先下此城。
  李璟向高顺励相询,可有破城良策。
  高顺励道:“滨海城守将高庞,乃是我高家子弟,论辈份,乃是我之从弟。今感郡公大恩,无以为报,某愿意亲往劝降,让其开城来归。”
  李璟听了自然是十分高兴,当即让张宏准备了一份厚礼和书信交由高顺励。高顺励带着一几名随从叩关求见高宠。入城之后,拿出李璟交给他的礼物,乃是黄金千两。又拿出李璟的亲笔书信,信中李璟特加封高宠为右前军副都知兵马使之职。并说好,只要高宠率军归降,城中的三千部下,各赏钱十贯。
  高顺励对高宠道:“眼下局势,李璟乃是猛龙过海,李茂勋岂是他的对手。就算李茂勋能撑过眼下这关,可经此一战,他还如何能约束号令卢龙诸军?到的那时,又将安好?不如趁眼下之机,多做考虑。”
  高宠沉吟,“李璟真有兄之所说那般好?你我兄弟投他,只怕难受重用吧?”
  “非也!”高顺励摇头,“那李璟起家时间尚短,部下虽然兵精将强,但观之,也是各部混杂。既有早年招安的海盗,也有攻灭吞并上司后的旧部,甚至连辽南的那些势力也尽收在手下,我观之,李璟对待诸将及各部兵马还算不错。再说,我们高家世在妫州,上次若不是李茂勋打着陈贡言的旗号,诈我们出兵,我们又岂会跟随于他。眼下,改投李璟,也算不得什么背叛,乃是李茂勋欺骗我们在先而已。”
  高家在妫州原先并非是李茂勋的部下,李茂勋为清夷军使,而高顺励为宁武军使。纳降军使陈贡言在幽州极得众望,曾经对高家有恩,因此当初李茂勋打着陈贡言的旗号招他们出兵的时候,他们没有半点犹豫就出兵了。也是直到攻入了幽州之后,才发现上了李茂勋的当。不过那时木已成舟,才承认了即成事实。
  高宠最终被高顺励所说服,生活在幽州这块割据藩镇之上,早见惯了城头变换大王旗,朝三暮四,也并不是什么大事。谁更强,就投谁,这是弱肉强食下的生存法则。
  李璟率部进入滨海城,没有食言,当即对高宠的三千部下进行了赏赐。趁着这个机会,李璟又把自固安、昌州和滨海城中的那些库存钱粮,都拿出来做为赏赐,犒赏三军。
  之后,李璟又从镇东军左厢中抽调了两千人马,与高宠的三千兵马混编,组成了一新的厢,新厢暂名左二厢,以高宠为兵马使。并调镇东军军官为副。
  李茂勋失了滨海城,又气又急,但却不敢出城来战。只是派出飞骑往其它左右两路兵马催促,让李全忠与刘岳的左右军急来沃州汇合。一面又暗中通知儿子李可举,让他坚守幽州,不要出城。
  另一方面,李茂勋再次派出刘仁恭为使者求见李璟,希望两家休兵。并提出愿意筹集两百万贯和十万石粮食给镇东军,并愿意把镇东军通往大同的那四座城池暂借李璟所用。而且,直接把女儿送到李璟军中。
  不过李璟并不为所动,眼下虽然吃掉了前军,可还未真正打痛李茂勋。此时放过他,难保李璟入大同之后,他不会再有其它想法。当即李璟把李茂勋筹集送到的二十万贯先期款收下了,可却并没有给刘仁恭答复。
  当天夜里,李璟直接将兵马分成三部,以新整编的左前军、右前军和左一厢一万五千人马围攻沃州城,另外八千镇东军分成两部,在沃州城两面设伏,随时准备应对幽州左右两路兵马。
  一万五千人马围住沃州城中李茂勋一万人马,四面攻打。城中李茂勋却按兵不出,攻到第三天,左路军李全忠率左路兵马已经赶来。李全忠一到,立即先围攻滨海城。滨海城此时秦举率三千从会昌赶来的辽南团结兵防守,李全忠一到立即猛攻城池。
  姜举坚守不到半日,城头就几度被李全忠攻上去,虽然拼死将李全忠兵马赶下城头,但团结兵死伤惨重。姜举向李璟求援,李璟按兵不动。李全忠举火夜战,猛攻不止,到半夜,滨海城南门终于被攻破,李全忠率军杀入城中。
  这时李璟得报,沉吟了片刻对李振道:“李全忠倍道而来,日夜兼行,本已疲惫,今日又攻城猛战一日,到现在左路军还没有吃饭。眼下左路军攻破滨海城南门,正是兴奋之时,定然警惕不足。我等当于此时出击,正好可以将疲惫的左路军一举击败。”
  李振也点头:“此时左路军正是最疲惫之时,此时正是动手之时。”
  当即,李璟率五千中军兵马,控鹤、飞骑、游骑、飞鹰、银鞍五个骑兵营出击。大军突然杀到滨海城下,此时一万幽州兵左路军,大半已经从攻破的南门入城,一部份还在城外。
  镇东军五千骑兵杀到,顿时势如狂飙,如秋风扫落叶,疾风卷过平原。
  转眼间,城外的左路军就已经被冲破,击溃。留下一个营头继续扫荡这些溃兵,李璟率众直接杀入滨海城中,城中姜举正率部拼死抵抗,眼看着就要不行了,突然后面火光阵阵,杀声大起。李璟已经率骑兵冲入城中,左劈右砍,李全忠措手不及,手下的兵马正分散于城中街巷,根本挡不住镇东军骑兵的小队冲锋。
  镇东军大败,李全忠见机不妙,立即摔出城外,李璟率兵追击了一阵,斩首三千有余,方乃退兵。
  李全忠的左路军经此一败,一直后退百余里,退到了玄州城中,才慢慢的收拢溃兵。最后清点,左路军一万人马,退回玄州城中的只余五千人马,竟然少了一半。其中被镇东军斩首三千,俘虏千余,还有上千的溃兵直接做了逃兵。
  李全忠念着李茂勋,带着两个儿子李匡威和李匡筹准备继续前去沃州救援。但左路军李全忠虽然是主将,可实际上这路兵马却是由易定诸州的各部兵马组成。本来就是好不容易才拉起来的兵马,眼下吃了如此的一个大亏。当下,再没有人肯陪着李全忠继续北上了,李全忠无奈之下,也只得留在玄州城中。
  刘岳、范兴隆所率的右路军本来已经出了潞县,走到了一半,离沃州不过数十里路了。听闻李全忠部被伏击大败,溃退百里,当即毫不犹豫的立即原路返回,退回了潞县,按兵不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2/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