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628

  王彦温是王敬武的本家侄子,志大才蔬,做事浮躁,一直都不怎么让王敬武喜欢。倒是眼前的这个叫刘寻的侍卫都将头,却是十分得他喜欢。刘寻年纪不过十五,可身高七尺,虎背熊腰,天生神力,能骑善射,能开三石强弓,提起千斤石担。不过如此真的如此就以为刘寻就只是一个蛮力莽少年壮士,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刘寻密州人,家中世代为官,父亲为河丘县令。史载他幼有大志,好兵略!在唐末五代,这是一个很有风范的名将。先是在青州牙军中为小校,跟随王敬武,后来渐崭露头角,成为王敬武之子王师范为节度使时的重要将领,后王家兵败,归附了后梁朱温,成为一员后梁大将。有“一步百计”之称,刘鄩死后,被诏梁末帝追赠为中书令,时年六十四岁。
  眼下他虽然才只十五岁,可勇武绝伦,却又聪慧无比,早已经让王敬武刮目相看,亲自拔为自己的侍卫营的一名都将头,并一直随侍左右。
  刚一进书房,王彦温立即焦急的喊道:“叔父,大事不好了……”
  王敬武武将世家出身,身高七尺有余,身材修长,一张方脸膛,面色微黑,浓眉大眼阔嘴隆鼻,一脸的打卷络腮虬髯。整个人举手抬足间,总有着一种武将特有的气势。
  看到不成气的侄子如此惊慌的样子,王敬武不由双眼一开,怒瞪了他一眼,一开口,声如雷霆,“慌慌张张像个什么样子,让你去登州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王彦温有些畏惧的往后缩了缩身子,小心道:“是真的出事了,侄儿与张校尉一起前往登州。可去时那个李璟正好率兵去了辽东,张校尉便亲自去了一趟辽东青泥城求见李璟,结果李璟脸大的很,只是收了书信却不见人,也不给回复。后来李璟打了胜仗后回兵沙门岛,张校尉便让我回来禀报。”
  “就这点事情你刚才惊慌什么?”
  “不止是这个,叔父在青州可能还不知道,李璟这次真的很厉害,他大败都里镇和卑沙城,然后又趁青泥城李灵甫死了,成功的得到了青泥城,并且还一举拿下了卑沙城。”
  “不过是海外之地,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李璟先前不过数千兵马,可是连打了几次胜仗之后,他现在是兵强马壮,足足两万多大军,不但战舰数百艘,连骑兵都有好几千,现在他足有兵马两万余。而且那些兵马我亲自见过,俱都是铁甲铁盔,军容鼎盛。特别是李璟军中拥有的那个神火和飞火,一个用于海战,可以在水上燃烧,没有战舰能够挡的住。还有一种是飞火,用投炮抛射,能够发出惊雷一般的巨响,而且扔在海中,可以炸起十丈高的浪头。”
  “此话可是当真,你没有夸大吹嘘?”王敬武听到这些,也不由大为惊讶起来。
  “真的没有一点吹嘘,叔父你是不知道,李璟在辽东打的那几仗,现在整个登州那边都在传唱。什么李璟三千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虏了都里镇的三千骑兵。更是曾经只以两千亲兵,就敢直杀到卑沙城下。而卑沙城五千兵马夜袭,却被他早早预料到了,反布下埋伏,一举就歼灭了五千来袭之兵,吓的卑沙城中的大族自愿为内应,发动兵变帮李璟拿下了卑沙城……”
  说起那些在登州时听来的各种传闻,王彦温说的是会声会色,都忘记了自己真正要说的了。
  等回过头来时,才看到王敬武一脸的阴沉,连忙道:“我在要回来时,听说叔父大人借那什么洪什么的马贼之事,要调李璟前去淄齐剿匪?”
  “确有此事。”王敬武点了点头。
  “居然真有此事,那这是哪个蠢货出的主意,这岂不是引狼入室!”王彦温把自己记得张校尉所说的话都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却没有看到王敬武的脸色又差了几分,还自顾自的道:“那李璟如今兵强马壮,又一直都是那崔芸卿的门生,而崔芸卿可是和宋威是坚定的站在一起的。现在李璟借这个机会,带着足足六千精锐兵马正往青州而来,其中骑兵就有差不多三千。而且他们肯定还带着那种厉害的神火和飞火。我听说那洪什么的马贼才只有八百人,李璟手下兵马这么厉害,打了这么多仗,还未偿过败绩,不论是辽海海贼还是都里镇的联合舰队,甚至是卑沙城的马贼,都不是他的对手。如今对付八百马贼,用的着兴师动众的出动六千精锐兵马吗?就连我都能看的出来,李璟这是没安好心,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他带这么多兵不是来剿匪,而是奔着青州来的!”
  王敬武脸色大变,他回头看了一眼刘寻,刘寻也同样脸色十分难看。
  “你说李璟带了六千兵马?其中还有三千骑兵?”
  王彦温这时才发现叔叔的脸色十分难看,却还不明白是哪里不对,点头道:“是的,三天前李璟就已经从沙门镇率兵出征了,他们走的是水路,用船直接从海上出发然后进入黄河,逆河而上,直接往青州来的。对了,李璟出兵前,突然把他的兵马,给整编了一下,自立了一个镇东军的军号。镇东军五都一营,五营一厢,五厢一军,足足二十五个营,两万五千人马。”
  “好了,你先出去吧。”王敬武打断了王彦温继续说下去。
  等这个有些脑壳显明不够聪明的侄子走后,王敬武望着刘寻道:“刘寻,你觉得事情真的如彦温说的那样,我刚出了一个愚蠢的招数,正帮着宋威招来一支足以灭掉我们的强力援军吗?”
  刘寻为难道:“将军,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卫都将,这些事情轮不到我开口。如果将军真想找人商量眼前局势,小将以为,不妨去找正在城中的左金吾卫骑曹参军事李将军。职下听说这李将军与将军关系匪浅,且其人十分聪明,不妨找他问一计。”
  王敬武微微有些犹豫,这金吾卫骑曹参军事李振乃是前来青州押取一批贡品回京的禁军将领。这李振乃是兴唐名将李抱真的后人,家中世代为官,不过传到他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有些中落。他先是学文,可惜多次进士不第,遂改投军中,如今已经是金吾卫的正八口的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
  这次来青州,王敬武有心结交,倒是与他关系打的不错。听到刘寻的这个建议,他犹豫的是李振毕竟乃是一个外人,这样的机密之事,万一泄露出去就麻烦了。“刘寻你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末将以为,之前我们都小看了这个李璟,原本只以为他是登州胡打胡闹的一小角色。可眼下看他,他的实力早就超乎我们的预计了。如果王校尉刚才说的那些话是属实,那李璟带来的六千精兵则相当可怕。宋威如今本就与监军院早就是联合一起,他们在青州的兵马都已经有万余,不过那些兵虽多,但都是些新兵,无须过虑担忧。可李璟的这些兵不一样,那是能在辽东打下一片地盘的强兵。若他与宋威联手,那我青州兵危矣。末将有一个提议,不如趁眼下李璟未到,我们来一个先下手为强,趁乱打乱,先出手干掉宋威,然后迎战李璟。”
  王敬武犹豫不决,迟迟不能下这个决定,最后道:“你去帮我请李振将军前来,我问下他的意思。”
  刘寻点点头,转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对王敬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将军速做定夺!”
第302章
谋士双璧之李振
  四月二十五日,天已入夏,渐渐热了起来。王敬武披着一件缺胯袍,做军中装束,腰间一把横刀更是随时携带在身。此时他坐在椅上,双手扶刀拄地,眉间却皱出一个深深的川字。本来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嫡子,这是一件令他十分高兴的事情。可谁知道,偏偏这个时候,那远在登州的李璟居然成了气候,自己还傻傻的要调他来淄齐剿匪。可以想象,当时宋威和崔芸卿那两个老贼听到自己的这个提议的时候,表面上虽然装作为难,其实心里肯定是笑开了花,当时还不知道如何的骂他蠢呢。
  六千精兵,有近半骑兵,假途灭虢之策啊,自己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
  青州牙兵这些年的训练一直没有落下,论战斗力,虽然不能与当初为天下第一强藩时的战斗力,但至少与天下闻名的河北三镇中的魏博镇的八千牙兵也是可以有的一比的。更何况,除了青州牙兵之外,淄齐二州的几个军镇,也一直是唯他马首是瞻,听从他的号令的。也正有此强兵,他才能架空一个又一个的节帅,可如果宋威那老东西有了李璟这六千精锐,事情可就有些不妙了。
  事情真的得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了吗?
  王敬武还有犹豫,虽然王家几代以来都掌握着青州牙军,他也成功的架空过几任节帅。但说实在的,想要直接取而代之,自己做节帅,他早就想了,可却一直不敢动手。王敬武长的五大三粗,可却非一个莽汉,要不然也不可能斗败几任节帅了。他很谨慎小心,特别是如今的这个节帅宋威来头不小,在朝中乃有宰相卢携支持,又与崔家联手,还得了于家的支持,于家可是有一个在朝中为相。算来,宋威在朝中就有两个宰相做靠山,更何况,监军使张万荣也是站在宋威这一边的。
  王敬武对宋威很忌惮,并不想要发展到动手的地步,他想的只是以势压他,让宋威自己干满三年之后主动走人。但这个宋威不好对付啊,现在摆明了是要跟自己过不去了。
  不多时,金吾卫骑曹参军事李振由刘寻请进书房。王敬武亲自奉酒款待,把如今青州的局势说了一遍。李振沉吟了片刻道:“宋威此举,志在图尔。刀都已经架到将军脖子上了,如果将军还要犹豫,那定然死无葬身之地也。”
  王敬武道:“那宋威真的敢动手?我青州牙军加上子弟也过万人,他就这么有把握?”
  “宋威出身士家大族,且久在天子禁军中为大将,后又曾为讨灭庞勋之一路行营都统,更在西南把南诏人都大败过。此等人物,自然心气甚高。来到青州,却还得被将军掣肘架空,他岂会甘心?若非实力不济,他定早动手了。如今他有李璟这支援兵,还有何犹豫的。将军现在对宋威顾忌诸多,可宋威却不会对将军有什么顾忌。将军如果还在犹豫,那么可惜将军一世英雄,不但自身难保,而且连你那刚出生的嫡子,只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王敬武怒发冲冠,拍案大叫。
  李振急忙道:“在下多言,将军息怒。”
  王敬武脸色铁青,一双眼睛眯起道:“他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李振道:“将军当速做决断!”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以将军之才,诚非宋威所可限制。将军家世代掌控青州牙军,又得青州诸多家族相助,只要下定决心,事情可为。”王敬武道:“吾欲杀此老贼,奈其来头不小,朝中有诸多支持,恐惹后患无穷。”
  李振微笑道:“将军在青州,宋威虽得朝中倚靠。但只要你能先除掉宋威,事后请奏为留后,即成事实,朝中又能如何,以眼下朝中情况,他们为一宋威发兵攻打将军之可能极微。”
  王敬武问李振:“将军是禁军将领,宋威之前也是禁军大将,为何将军却要助我?”
  李振微微一笑:“我年青时乃读书,参加科举,乃累不中进士,遂投禁军。最初就在宋威麾下,此人治军有些本事,可为人却总有股子世家出身的傲慢。我曾向他提出军中一些时痹,不料他不但没有采纳,反将我打了二十军棍,说我以下犯上。后我转入金吾卫中,但当日之侮辱却是不曾忘记。如今有机会帮将军,又能报旧仇,何乐不为。”
  “原来如此,还请将军教我,该如何应当如今局势?”
  李振微微一笑:“其实事情也不难,关健的还是将军肯不肯突破你原来心中划下的那道界线。只要你肯突破,那么对付宋威只是小事一桩。”
  “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李兄助我!”
  “眼下只有一策可解危局,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宋威出手之前,先发制人,来个先下手为强。将军刚好喜诞麟子,咱们可以定于明晚在府中摆下宴席,请宋威前来参加。然后在府中布下刀斧手,到时宴至一半之时,突然下手,那时可将宋威斩杀当场,只要宋威一死,事情就解决了。”
  王敬武犹豫了一下:“如果可以,我觉得还是不要杀死宋威,将他生擒如何?”他的心里对于宋威身后所站立的这些人,还是很畏惧的。说白了,王家虽然掌握青州,但只是一个地方小军头,与宋威这种关中大族,且又在禁军和朝中有着复杂关系的外来强龙相比,实在是有些无法可比的。李振虽说杀了宋威,朝廷不大可能出兵一剿。可这样的事情他不敢赌,他想夺淄青镇节帅之位,但却不敢做的太过,以免引来朝廷的围剿。最好还是活捉了宋威,收编了他的兵马,然后再把他赶走,这样做人留一线,日后总好相见的。
  李振见王敬武既想要好处,又不愿意惹一身腥,不由心中微微有点失望。做大事,总么能惜身。顾忌这,顾忌那,最后事情终难成。他沉吟一下说道:“既然将军不想伤宋威性命,这倒也是一个谨慎点的想法。那么不杀宋威,便得提防李璟最后再杀来了。毕竟宋威不死,事情便一时不会结束。”
  “是啊,这个李璟怎么突然就冒起来了,可有何办法让他退兵?”
  李振沉吟片刻,道:“我有一策,可立即派人去半路等候李璟,就假作不知李璟乃是前来青州,只当是他去淄齐剿匪,将军派人前去慰问劳军。多送一些酒肉牛羊,最好是能将李璟拖住一天半天。另一面,可以急调淄齐二州中听从将军的军镇,迅速赶来,准备拦截李璟。”
  “青州这边则按原计划进行,今日暗中把事情与下面的将领们说明,然后明晚设宴款待宋威,将其一举擒下。到时只要一捉到宋威,便让准备好的牙兵立即出动,迅速的控制宋威手下的亲兵营、团结兵营和监军院的亲卫营。如此,青州可定,然后再派人去见李璟,把情况说明,只要李璟愿意退兵,将军可心许给李璟向宋威要求的登州刺史之位,和镇东军的军号,军使之位。如果他不肯退后,那时我们已经坐拥青州,只要关门闭守,李璟远师而来,必不能久,最后只能退兵。只要过了这一关,李璟要是仍不肯从,那时将军大可从容调集各部兵马慢慢进剿可矣。”
  王敬武拍掌道:“真乃妙策也,将军智谋之名果然名不虚传。此事功成之后,某愿拜将军为我之都押牙!只是不知道该遣何人前往李璟军中?”
  李振道:“如果将军信任,某愿意走这一趟!”
  王敬武笑了笑:“怎敢劳动将军大驾!”
  “无妨,我只须假扮成将军麾下一小吏,李璟军中便无人可识。”
  王敬武想了想,李振多智,如果有他亲自出马去拖住李璟,以他的能力想必没有问题。当下也不再客气:“将军前去也行,不过不妨带上我的这位侍卫都将,别看他年方十五,可却能文允武,十分聪明。有他护卫在将军身边,料想无忧也。”说完又转头对刘寻道,“你年纪虽小,可智谋出众。派你前往,定要保护好李将军安全。你便带本都一百人马前往路上等候李璟,多带些酒肉,假意劳军,实则帮我拖住李璟一二。”
  “末将领命!”刘寻听命。
  随即,王敬武秘密分批召来青州兵各将校前来,吩咐他们做好准备。另一面,又派几批使者带着他的书信,前往淄州刺史张蟾、齐州刺史卢宏二人处。此二人都是王敬武的姻亲盟友,书信让他们召集手下能用之兵马,星夜往青州来,准备半路伏击李璟。
  另一面又遣家中管事往节帅府中下贴,只说王敬武喜得嫡子,明晚要在府中大摆宜宴席,请大帅前往赴宴。青州城其余大小文武将官,还有士家大族,王敬武都让人纷纷下贴,准备到时一网打尽!
第303章
暴露
  四月二十五日,李璟率镇东军中厢五营兵马由怒涛营从海上运送至青州东海边。大军并没有进入黄河,而是进入了大唐四大河流之一的济水。济与在大唐时,与黄河、长江、淮水三河并称四渎。渎乃大河之意,有自己的源头且最终有独立出海口的大河。济水发源于河东的太行王屋,然后从黄河之底穿过,进入中原河南,一路向东,最后与黄河差不多并行,经过山东,最后从青州流入大海。
  镇东军乘坐平底的沙船进入济水,逆流而上,从沙门镇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到达了青州境内西北角上的博昌城下。距离青州牙城,此时只有三百里不到。
  博昌城乃青州境内大县,人口有两万多户,上县。县令方德山是一个年过半百,须发都呈一些花白的老县令。是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文章璀璨。可惜命运不济,连续考了有不下十次科举,年年参加,结果年年不中。最后不免心灰意冷,乃投奔了淄青镇节帅幕府之中,做了一名幕僚小吏。这也是大多是中晚唐文士们出仕的一个选择,先在幕府中干出名声,然后才能顺利进入朝廷中。
  方德山在淄青镇幕府中一干有十来年,慢慢积升为一名推官。直到上任节帅于琄在任时,很得于琄欣赏他的文采,乃举荐他为博昌县令,就任已经两年,在此地也干的很是不错,为官清廉,也办了不少实事,当地有不少的威望。这一天他照样坐堂,却有县中巡检兵丁急报,说有一路大军开到了城外不远下营,旗帜如海,兵马数不清。
  这时消息已经风一样的传了过来,附近许多百姓都惊慌的背着粮食孩子躲上山去,博昌城中也是一片恐慌。虽然看那样子,那支大军是官军模样,兵精械良不是盗匪。可这牛头,兵马过境和盗匪出没没什么太大区别,走到哪,哪里就得上贡一笔钱粮,如若不然,那些将官们把兵一放纵出来,那可是比土匪还要可怕。
  方德山忙下令紧闭四城,又派了一伙巡丁前去仔细打探,看看是何旗号。不久探子回来,报说那支兵马正在扎营,兵马都约束在营中,不敢靠的太近,只看到打着镇东军三个字旗号,另外还有一面李字大旗。
  “那将官认字幡旗呢?”
  “好像是写着,节度押衙节度先锋游击将军上骑都尉充大谢砦兵马使加镇遏使兼镇东军军使李!”那名巡丁头是个认字的,可一口气把那长长的幡旗上的官号念出来,也是差点一口气没有喘息过来。
  方德山仔细的一想,大谢砦兵马使,难道说的是恩公在登州时收下的门生李璟?不过李璟什么时候已经成了大谢砦兵马使,而且还加了镇遏使,而且居然还是什么从没听说过的镇东军的军使。他带这么多人出现在这里,应当不会是造反来的吧。想来想去,既然是自己的恩公的门生,他领兵到来,自己都是应当带人送些酒菜前去慰劳兵马的。
  当下召集了博昌城中的一些官吏幕僚,还有城百的有名望的一些族长行首等,一起凑了三千贯钱,以及十头猪,数百只羊,三百粮食,还有几十车酒一起出城送往军营。
  李璟正大营中,听闻赵江报说营外有博昌城中县令及城中官吏还有一些族长行首等前来慰军,笑了笑,便起身来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