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

  两天后,李璟等人赶到了文登县。进入了县城,也算是到了张佐吏的地盘,大家都安心了不少。在文登又等了两天,其间张佐吏和王校尉都把遇匪的战斗报告交了上去。文登县令张成是张佐吏的一个族兄,在听说了他们遇匪的战斗经过之后,对他们是十分热情。连续两天都在县里的酒楼之中摆宴庆贺,要不是晚唐之时,各县令并不如刺史一样可以领兵,李璟还真以为这张县令是要招揽他们了。
  在县城呆了两天,结果李璟他们遇匪一事,不知是被人有心还是无心的给走漏了出去。立即传的满城风雨,尤其是到了后面以讹传讹。本来是遭遇匪徒,李璟他们奋战斩杀西火寨十贼,后来又遇到镇东海上百贼匪,李璟等人奋战突围。可传来传去,结果成了李璟他们遇到海上巨贼‘镇东海’上岸打劫,李璟他们恰巧遇过。
  然后王校尉与李璟等人向镇东海发起突袭,以十人对战上千海贼。那战斗经过,简直跟神话传说有的一比。李璟和王校尉他们在街上便听到有人居然把这编成了一段曲子。几个长的蛮漂亮的女子以各种乐器伴奏,一个瞎老头站在那里唱曲。
  虽然对那曲子唱腔李璟并不太欣赏,可里面的内容却让他惊讶。唱的就是他们遇匪的故事,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半点改动。在里面,王校尉成了朝廷名门将家之后,到这登州来投军。说他有千斤之力,使一把青龙偃月大刀,还长了一副如关公一样的美髯须,有个外号叫赛关公。在赤山,王校尉一手执青龙偃月刀,跨下追风马,一人连斩贼寇十八名头目,一声喝退海贼数百步。
  而对于李璟也同样是改的没边,说李璟本是赤山法华寺的一护寺武僧,后来碰到上山进香的王重,两人一见如故,结拜为结义兄弟。还说李璟长的高大威武,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天生一幅好皮囊。能骑善射,使的一手马槊,尤其善射,可以左右开弓,连发七箭,外号小李广。说李璟当日和王重,两人联手,王重在前,李璟在后,箭无虚发,招招致命。说他和王重当日七进七出,杀了镇东生活费一众贼人落花流水。最后李璟等人返回,镇东海大当家白胡子亲自率骑追击,李璟一招回头望月,连发三箭,一箭射断了海贼旗帜。一箭射断了白胡子束发的金冠,还有一箭直接射在了空地上。可最后,上千海贼,却无一人一骑敢越过那根插在地上的箭一步。
  除了王重和李璟,连其它人也都有名有号,将他们称之为赤山十二将。听的李璟等人是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如何反应。
  第三日,文登县十二乡的团结兵都已经聚齐,便开始移往登州治所蓬莱众集结。负责暂时指挥文登县团结兵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彪壮汉子,据王重介绍说这人使的一手马槊,更善空手夺槊之术。本来是神策军军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得罪了上司,被除了职,他使托友人到登州谋了个团结营教练使的小官,专职训练团练营新兵。
  那教练使姓林名威,在文登县停留时间虽短,却也听到了关于王重他们剿杀西火寨贼人之事。这件事情在文登县闹的哄哄扬扬,连蓬莱都已经听说了。上面还专门发信给他,让他调查王重等人杀匪真假,有无虚报之事。林威认真打听查验了此事,基本已经可以认定王重等人当日遭遇了西火寨盗匪,双方交战,以一死七伤的代价,全歼西火寨十名贼匪,包括西火寨的两名贼首。而且关于他们后来遭遇镇东海,丢了一匹绢帛,以及因此没能割获西火寨贼匪首级之事,也基本能验证。因为就在一天前,镇东海一百多贼匪,就在赤山镇名数十里官道之上,劫走了几名秘密押解进京的囚犯。而他已经查证,那被劫走的囚犯,正是镇东海的二当家及其手下。
  一切事情都很明了,事情的经过如王重和张佐吏所报告的差不多,他们先遭遇了西火寨贼匪,激战过后全歼贼人,然后遇上了镇东海的大股盗匪,他们突围逃走了。
  这一切查证结果,林威早已经如实详细的书面向上报告。对王重和李璟等人,他也是十分欣赏。在向蓬莱行军之时,林威临时任命王重为将头,统领一百新兵。又将李璟临时任命为队头,管理一队五十名新兵。而李璟同村的八个人,也都被任命为李璟那队人中的临时正副伙长,帮他一起管带新兵。
  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的任命,并不是真正的官职任免,却仍然让李璟心潮澎湃。特别是王小石头他们,高兴的都打滚了,虽然伙长不过管十人人,可这也是军官啊。管着其它和他们差不多刚从各乡各村抽召的新兵,他们激动的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文登县这次集结的团结新兵,足有一千人。按照晚唐时各藩镇的军制,这一千人被临时编为了一营,下设十都,每都百人。林威暂时充任营十将,王重为左一都将头,统百人。李璟为左一都第一队队头,统五十人。这些编制和任命都是临时性的,团结兵到了蓬莱之后,还得重新选拔分编,军官肯定也会另有任免。
  不过李璟却是十分认真,从文登到蓬莱有三百二十五里,团结兵因是新兵每日只行军六十里。这个速度并不快,新兵们都很悠闲。但李璟却并不打算白挂个队正头衔。
  从文登出发的第一天起,李璟便按照自己制定的一整套计划施行。首先就是行军队列,别的队伍都是如春游一般的散哄哄的,李璟却严格要求本队团结兵排列整齐前进。且每日宿营之时,必须轮流安排士兵煮开水喝,并用开水烫脚。而且还要安排士兵轮流值夜岗哨,且还要分成明暗哨,严格每日口令。
  这些大多是李璟结合自己以前的记忆,然后加上向王重请教的一些经验,编在一起。虽然这套计划还有许多不完善处,但李璟却充分利用现在的行军时间,拿他手下的那几十个兵来做实验。
  如此一来,李璟还真是每天都有许多收获。练兵是项很复杂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纸上计划很简单,但真实施起来却总是能碰到无数的麻烦。不过李璟并不是真的就要把他的这批临时手下练成什么精兵,不过是用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计划而已。对于每个碰到的问题,他都细心的记录下来,然后用心思考解决的方法。
  另一方面,他每天都和这批年青团结兵泡在一起,加强自己的交际能力。他知道由于他以前读书人身份,再加上他前世本来也是个‘文人’,所以身上总会流露出一些与这些团结兵不一样的气质。这种气质便成为了他与其它人之间的一重障碍,他现在在学习适应成为一个普通的团结兵,一个能和众人打成一片,能溶入进去的团结兵。
  每天白天行军,休息时与一众手下打成一片,聊天谈话开玩笑,到了晚上,李璟便又开始总结记录这一切。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整个人也异常的忙碌充实,可李璟的心里却十分的满意这种生活。
  六天,从文登到蓬莱,三百二十五里路,五天半后终于赶到了蓬莱城外。
  到了这里,也就意味着李璟的临时队头的职务算是到头了。他现在满心期待的是,进入蓬莱之后,他能不能真的如王重所说的那样,从一个小兵一跃而升为正式军官。
  “登州,我来了!”李璟望着面前的蓬莱城,心中充满激荡的呐喊道。
第28章
轰动蓬莱
  当文登县团结兵进蓬莱城时,整个蓬莱城都轰动了。
  李璟等人离开文登一路缓慢行军,每日只行军六十里,从文登到蓬莱足足走了六天。可李璟等人的传说故事却如同长了翅膀一样,早在数天前就已经从文登传到了蓬莱。
  大唐自被百姓称之为小太宗的唐宣宗驾崩之后,唐宣宗时的小贞观也便彻底的远去了。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这位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以皇太叔身份登上大统的皇帝,算是大唐最后一位有所做为的皇帝。自宣宗去世,懿宗当政,然后荒僖一生死去,再由如今才十二岁的李俨即位,大唐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裘甫做乱,庞勋做乱,天灾不断,盗匪蜂起。
  淄青平卢节度,一直被称之为富裕之地,繁华不输益扬,物价更是向来平稳低廉。可就是这样的地方,近些年来日子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山贼、马贼、海贼蜂起,四处劫掠,可偏偏朝廷就是剿灭不了这些贼人。青州的节度使节帅也曾经行文各州县,严令剿匪,可这匪是越巢越多,偏偏就没有一次见到过官府的捷报。
  这在此时,文登县传来王重、李璟等十二名团结官兵,居然先平西火寨贼寇,转而又与沿海一带名震各州县的‘镇东海’大战,最后还能得胜而归。这个消息据说还是已经得到了州上官府的核查无误,文登县那边早已经传遍了这赤山十二将的故事。对于州城蓬莱的百姓商贩们来说,这个消息太振奋人心了。这几十年来,他们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过瘾的消息。
  此时蓬莱城南门前,无数的百姓都争相出城,前来观看赤山大捷的赤山十二将,想要争先一睹十二将风采。当然,如此热闹的场面,并不仅仅是百姓们的自发,更多的还有州中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
  这一次召集团结兵,登州三县近五万户人口,按律抽调征召团结兵足有三千余人。而淄青平卢节度使治下五州,征召团结兵更是近两万人马。原来整个淄青平卢最强盛时曾经割据十五州,拥兵十万。但自被朝廷攻破,分割为三之后,淄青平卢军的兵力便一直保持在三万五六千左右。
  节度使也想扩军,但却没有人敢首先踏过那条红线。这一次,朝廷有感于天灾之后,盗匪不断增加,下令各地征召团结兵,一来训练后备兵马,二来将各地乡里的青壮百姓抽走,以防乡里糜烂。但是命令到了节度府,下面又有了其它的想法。
  淄青平卢节度便想趁此机会扩充军力,整训兵马。所以才会下令各县乡征召乡团时,还要求各乡县负责供应驴马,以及武器装备款项。这些本来都是朝廷公文中所没有的部份,如今却被明文下达各县乡。不少的乡县,对这一条反应十分激烈,实因很多地方百姓灾后并没有钱粮可以负责此项。
  虽然依仗着官府力量,登州强行征召了三千余团结兵,但地方却潜伏着一股暗涌。官府此时极需要转移地方百姓们的视线,正好此时下面上报了李璟、王重等人赤山遇匪之事。本来并不大的一件事情,却被州里的有心人暗中推动。渐渐,事情开始变了样。
  李璟等人刚刚赶到蓬莱,还没有进城,州里就已经有一名官员先行赶到。他代表着此时州府而来,传达了几条指示。重点核心便是,州府要为王重、李璟等有功将士举行一次隆重的入城仪式。
  蓬莱南门,城中的百姓商贩都争相出城,他们第一眼见到的便是文登县一千团结新兵。登州辖四县,分别是蓬莱、黄县、牟平、文登四县。户四万六千余,口二十三万八千余。在此时晚唐,整个唐朝人口经济皆大副倒退之时,坐守大唐海路贸易通道,又北接河北、西接畿都、南接淮扬的南北交汇重要之地,人口不跌反升,达到了唐时登州人口的高峰。特别是在唐高句丽族身份的大将李正已家族三代四任割据淄青诸州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淄青诸州反而越发的繁荣安定。虽然如今李氏早已经被朝廷攻灭了五十余年,可淄青诸州依然比中原其它州较为繁华。
  四县中,文登县距离蓬莱最远,登州治所在蓬莱,蓬莱在北,文登在南,从蓬莱北边海边到文登南面海边,相距近五百里。文登县的团结兵是最后赶到蓬莱的,其它三县的团结兵最晚的牟平团结兵也在一天半前到了。
  蓬莱的百姓已经见过三次团结兵入城,不过,他们却是头一次见到如文登县这么威武整齐的团结兵。团结兵,本来不过都是群泥腿子农夫、小工匠们。他们前面见到的另三县团结兵就是如此,都是群新兵,大都是些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队伍乱哄哄的,连个正形都没有,特别是一众团结兵穿的乱七八糟,什么样的都有。有的穿戴着幞头、圆领衫,有的却是包着平巾帻,穿着短褐,还有许多人穿着草鞋,甚至有草鞋都没穿打赤脚的。
  可是此时入城的这支团结兵却不一样,整整一千人的文登团结兵,居然已经穿着统一的黑色军服,人人背后背着一张弓,腰挎三尺横刀,手端丈八长矛,头戴青铜盔,身披皮甲,脚蹬乌皮靴子。
  千人的队形虽然有些不太平整,可那股一眼望去整齐的颜色,飘扬的旌旗,耀眼的枪尖,却让蓬莱的百姓们心脏剧烈的跳动着。那股子气势,让人有种想要大声呐喊的冲动。
  整齐的步伐声中,突然一支马队迅驰而来。
  薄薄的烟尘之中,一支百人骑队从步兵两侧绕到了队伍前面。
  尘烟渐散,第一眼落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一大排整齐的高头大马,华丽的鞍鞯,还有战马脖子下吊着的那串铜铃,战马一动,便是叮铛铛的铜铃声响。
  在第一排的战马之上,便是王重、李璟十一人。在他们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专门的骑士打着一面旗帜,上书每个人的名号。
  李璟此时就骑在那匹王老村长送的枣红马身上,本来州府替他安排了一匹高大的战马,不过李璟此时只与枣红马比较熟悉,怕临时出意外,最后还是骑了这匹高大的枣红马。枣红马似乎也被面前的热烈场面有些惊到,有些不安的用前蹄在地上划着。李璟轻轻的抚拍着枣红马的脖子,安抚着他的情绪。
  在李璟的背后,两名骑士跨坐马上,手中举着一面旗帜,一面上书登州团结营勇士李璟,另一面书百步穿扬,智能无双。在他们的旁边,还有一排骑士打着各样的旗号,上面写的都是李璟他们这伙人的名官与称号。如王重的两面旗帜就分别写着,登州团结营猛将王重,武贲无双,挡者披靡。
  除此之外,李璟等人的身上还一人披着一朵大红绸花,就仿佛是那娶亲的新郎,科举高中的状元。
  喧闹声中,突然一阵锣响,这是鸣锣开道,有官员到了。
  在净街铜锣之后,便是一道道回避牌子,在其后,一支身着精良铠甲拱卫着的队伍迎了过来。
  那队伍也皆是骑马,李璟远远便看到打前一人,衣紫腰金,身穿紫袍,腰佩金鱼袋,策马而来。心下不由一愣,衣紫腰金,这可是穿紫色官袍,腰佩金鱼袋啊。大唐朝廷规定,唯三品以上服紫!
  这人居然是个三品大员,唐朝州县之中,唯有上州刺史才是从三品。整个登州府能穿紫袍的也就一人,那就从三品的登州刺史!想不到,他们居然连刺史也给惊动了。
第29章
垂青
  按唐制,登州户数超过四万,为上州。登州刺史为上州刺史,官职从三品。这个品阶比中州刺史的正四品下,和京城六部侍郎的正四品下都要高上许多。从三品下,这是上官品阶,可以服紫,佩金鱼袋。
  现任登州刺史崔芸卿,清河大族崔氏出身。朝散大夫、柱国,曾先后担任黄、岳、曹、沛四州刺史,咸通十四年,也就是今年刚刚转调登州刺史。山东高门世族大家清河崔氏子弟,进士出身。一生宦海沉浮,可谓是官场老江湖。
  他刚到任登州不过半年,上上下下皆未理清,感于处处牵制。王重等人的那纸报告送上来,却是让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好计。
  崔芸卿远远便看到了最前面的李璟等人,细细打量。眼光老道的他却是发现,原本还担心李璟等人只是群刚洗过脚上岸的泥腿子,弄这么大个场面还怕吓倒他们。可是现在看来,这几个家伙不但没有半分紧张拘束的样子,反而似乎十分享受这眼前的场面,心下不由微微点头,孺子可教也,最怕的就是那种狗肉上不得席面的家伙。
  崔芸卿在马上向着王重、李璟等人一拱手:“我登州团结营勇士得胜而回,老夫迎接来迟矣!”
  见刺史居然如此客气,李璟等人哪还敢安然坐在马上受礼,连忙滚鞍落马。李璟等人虽然不太懂得礼物,此时倒却也不慌,反正王重和张宏两人有样学样既可。
  王重、张宏下马之后,立即行单膝跪拜礼,这属于军中最高礼节。李璟马上对小石头他们使了个眼色,都有样学样起来。王重、李璟他们都是团结兵,而崔芸卿身为刺史,却也同时兼任着登州团练使。可以说,崔芸卿正是李璟等人的最高直属上司,他们以后可就是跟崔芸卿混的,此时还不马上行礼拜老大,还待何时。
  “我等皆为崔使君帐下,奋勇杀敌乃我等本份。我等路上遭遇海贼,然幸不辱命,侥幸得胜归来。赤山一战,全歼西火寨贼寇,贼首猴腮脸、刀疤脸亦斩于卑职等刀下。然获胜之后,突然再遭逢海贼‘镇东海’部一百余寇。我等与之交战,寡不敌众,最后只好杀出重围,突围之时一人战死,七人负伤。未能带回西火寨贼寇首级,卑职等万分羞愧,还请崔使君责罚!”回话的是李璟,本来这样的回话是轮不到李璟的,应当由王重或者张宏回答。不过两人得了李璟天大的便宜好处,便也尽心为李璟着想,像这次预料中的回话,两人便把机会给了李璟,以加深他在上官心中的印象。
  果然,李璟一番回话,滴水不漏,有礼有节。既把事情实情说了出来,又突显了他们的战斗勇猛,还推脱了责任的不可抗性。而且话里话外,还处处显示着对崔芸卿的尊敬,恭维。
  这番话果然起到了作用,崔芸卿有些意外的抬了抬眼皮,仔细的打量了李璟几眼。他看到了李璟身后的那两面旗帜,笑道:“想必这位勇士就是神箭手小李广勇三郎李季玉了,我知道你,赤山一战,你力挽狂澜。一人就射杀了四名贼寇,据说最后与震东海遭遇时,也全凭你神射退敌,才掩护大家突围成功,是吗?”
  李璟谨慎回道:“大人过奖,事实上卑下虽通骑射,可却不敢言神射。此次能侥幸得胜而归,全赖王校尉勇猛敢战,指挥有方,更托张佐吏关健之时出谋划策,稳定军心,以及其它团结兵兄弟奋通拼杀。卑下所做的,其实只是很普通的而已。虽击杀数贼,其实也是从兄弟的助攻协助。”
  “助攻?”
  李璟神色一凝,微笑解释道:“那几句贼匪虽死于卑下之手,实际上还是由于其它兄弟牵制、协助之功。所以说,真论起来,卑下不敢居全功!”
  崔芸卿抚须点了点头,对李璟的印象又上升了一个好感度。他也看出来了,李璟年纪轻轻,可却仪表不凡,更难得的是不但射的一手好箭,而且说话也说的这么有分寸。在他这样的三品大员面前,李璟一个土团乡夫,居然没有半分胆怯。更加难得说话条理清晰,且没有半点贪功表现的意思。
  “本官看你说话谈吐,可不像一般乡下百姓啊,你可读过书,是否官宦世家子弟?”
  听见崔芸卿这样问,李璟也有些意外。崔芸卿亲自来迎接他们,明显有着做秀的成份。做秀嘛,说几句好听的场面话应当就过去了。可这崔芸卿怎么越问话题越多起来了?难道他仅凭几句话就看重他,起了爱才之心?
  “回崔使君话,在下确实自幼读书,《诗经》《诗谱》《毛诗传笺》《五经正义》《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战国策》《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道德经》等书都有读过。经、史、子集读过不少,只是卑下愚笨,许多地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说出来班门弄斧倒让使君见笑了。”
  “哦,你既然自小读书,那为何又习得如此一身好武艺呢?”听到李璟真的不但读过书,还能说出这么多书名来,崔芸卿也有些惊奇了。
  “卑下福薄,七岁时父亲在郯城做县录事时丧于裘甫乱兵之中,从此由寡母抚养长大。十六岁时,才二十一岁的大哥却又在四年前,给徐州运送粮草时丧于庞勋叛军。几个月前,最小的一个兄长与卑下在海边帮同村邻居拾海草,被误以为是私盐贩子,家兄被当场打死,卑下侥幸活了下来。那年长兄去世,卑下原本刚取得乡贡资格准备入京科举,后留在家中与二哥一起支撑家业。平时种地,闲时与兄长习武练箭,上山打猎,乡下人本来就力气大,加上祖上也曾世代皆为平卢军校,所以才练得一身武艺。”
  对于这番话,李璟可是在心里急速想了许久之后,才想好怎么说的。机会难得,崔芸卿不但是一州刺史,而且他还是团练使。如果真能取得他的好感,只要崔芸卿一句话,那李璟就能少奋斗十年二十年。
  机会难逢,虽然这不免有些投机之嫌,但李璟毕竟是从后世而来,深知道机会是靠自己主动抓取的,就那样放任机会错过,那才是最让他后悔莫及的。不过如何在崔芸卿面前推荐自己,既要把自己的能力与优势表现出来,也得说话得体,不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迫不及待的印像。
  李璟知道崔芸卿是个进士出身,所以他特意把自己曾经读书,且取得过科举资格乡贡身份的事情说了出来,为的就是从同时是读书人这方面来打动他。而说起自己的家世悲惨,未免是有些打同情分的意思。最后面轻轻一句提起李家祖上是平卢军校,这也是知道如崔芸卿这等的高门世家子弟有些看不起普通庶民,所以才把李家祖上这个官宦身份提点了一下。
  果然,崔芸卿本来只知道李璟是个应丁的乡下农民百姓,此时见了李璟本人,觉得此人不错。又听他谈起他的身份,当政不由对李璟好感大生。
  读过书,且还取得过乡贡身份,那就是书读的不错。父亲曾经是县录事,祖上数代都是平卢军校,那就是祖上也算是官宦之家。李璟既读过书,颇有才气,而且武艺不凡,能文允武,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年青人。
  “嗯,这次你也算是立下大功,不知道你可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期望?是功名还是钱帛,亦或土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