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619

  最后是“职禄”。
  顾名思义,“职禄”跟职位是一一绑定的关系,相当于岗位工资。任何人只要在职,就能领取,一旦离职,便立刻停止发放。
  十六世纪的扶桑,毕竟还有相当浓厚的“封建残余”,集权大一统程度尚浅,无法从民间获得足够的基层文官候选,所以高级武士身边的随从、幕僚往往不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是自行聘用的私臣。
  在平手汎秀的预想里,将来幕府是要任人唯贤,择才录用的。倘若有寒门出身之人被提拔到高位,但无法负担相应的排场和人员规模,导致工作不力,那不是很尴尬吗?
  所以才特意设定了“职禄”,保证上岗的人都不会受此困扰。
  同时也能让中下层的谱代家臣们更有进取心。
  另外,任何人如果无病无灾,正常退休的话,取消“职禄”的同时都会给予一些“勋禄”当作是养老金。倘若工作成果特别巨大,或者是英勇作战牺牲在任上,甚至有可能额外给予一些“家禄”。但是,那些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渎职、贪墨、违法之类原因撤职的,就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勋禄”和“职禄”也对应具体的土地范围,但其持有人跟土地之间的关系就更远了,跟传统理解的“采邑庄园”差别已经极大。
  制度宣布以后,平手汎秀等不及正式制作书状,亲笔起草了文案,任命河田长亲为幕府首任的“笔头家老”,享受家禄十万石,勋禄十万石,职禄五万石的待遇。
  仅仅两日之后,这位首任笔头就手握着重逾千钧的恩赏文书溘然长逝,含笑九泉。
  平手汎秀颇为哀痛,特许让河田长亲年仅六岁的幼子“松竹丸”继承了家禄十一万五千石,勋禄五万五千石,共计十六万石的知行。并根据其遗愿让河田家族亲五人独门立户以谱代身份侍奉幕府。
  以此为标准,服部秀安、岩成友通、中村一氏、浅野长吉、本多正信、伊奈忠次、拜乡家嘉、细川藤孝、山内一丰、木下秀长、小西行长、加藤光泰、前田玄以、板部冈江雪斋……等数十人获得万石以上家禄,被认为是“大身谱代”。
  家禄在一千石到一万石之间的约二百三十人,百石到千石之间的约八百人,加起来一千多个家臣,坊间习惯说“中身”或者“中位”、“中味”之类。
  获赐百石以下家禄的共有七千四百人,对这类人民间产生了诸多俗称,“小身”,“小者”,“小味”或者“下侍”,“末侍”。
  此外还有三四万名普通士兵,长期为平手家脱产作战,却一直没能出人头地,始终是小卒。他们的身份不同于铁饭碗的武士阶级,但也不是纯粹的雇佣人员,允许世代继承兵役并持续领受大约等同于二十几石武士的待遇,如果没有合适的男性后代顶替则一次性给予财产,转为农商工行业。这些人的所谓“知行”是没有对应到具体真实土地的,由中枢财政拨款支付,可算是“虚拟领地”。
  幕府的组织从上到下划分了许多部门。
  围绕在将军身边,协助共同处理国政大事的,从上到下依次是笔头、宿老、家老、传奉众、侧近众五个级别的家臣,组成权力核心“年寄众”,负责做出决策,向外传递。
  其下设立二十余个重要部门。包括专门起草政令文书的佑笔众,管理军队行政的军奉行众,与朝廷沟通的禁里公家相谈众,在列国间游走的巡查众,负责维持道路和信函的传马众……甚至有公开监督天下武士的目付众,和私下作为耳目存在的暗部众。
  当然后两者会经常有机会直面将军。
  管理钱粮财税的文官,包括度支奉行、勘定奉行、仓库奉行、银座奉行、普请奉行、商屋奉行等等,虽然也要归属“年寄众”管辖和监督,但由于责任深重,规模较大,专业性强,不可避免具有一定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掌握全国金银矿,法定垄断铸币权,控制“兵粮券”的印刷与发放,并同时禁止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制作信用票据,这就从货币角度控制了经济命脉。然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专卖权的授予来从豪商巨贾那里榨取资金,这在缺乏税务人员时不得不用的手段。
  更不可能有专门的审计部门了。幸好文官之间也是存在派系的,比如伊奈忠次、长束正家非常融洽,但他们都不喜欢石田三成、安藤良整,通过职务调动,可以让他们相互牵制。
  至于日后长远该怎么办,交给子孙们头疼去吧。
  另外设定了庞大的亲卫众,负责将军本人和亲眷家小,以及重要办公场所,还有各地行辕的安全工作。
  还有一个部分是从事服务的“御用人”组织,包括了厨师、医生、诗人、学者、占卜师、阴阳师、鹰匠、马夫……乃至所有小姓、仆役的管理。
  幕府的直属职业脱产军队依然保持了四万的规模。后勤和行政操手于文官,但训练和作战依然由“部将众”负责。八名“军大将”,三十多名“势大将”,一百余名“备大将”的任免都需要将军本人签字。
  此外最能脱离“年寄众”管辖的是专注于审理案件,解决诉讼的“问注评定所”。平手汎秀希望他们能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法庭系统,避免文官一家独大。
  这样幕府将军才更好操控,倒也是某种程度的“三权分立”。只不过是在实权君主之下的分立。
  进一步,汎秀还考虑,是否定期举办谱代、一门、外藩都派代表出席的议会,让议会掌握立法权。不过目前看来可能会水土不服,有点过于激进了。
  地方之上,则是存在了好几种不同的组织。
  最引人关注的,是管理土地田产的武士。
  平手汎秀对于幕府直辖的田产,设立了十八个“御料所”,而对于名义上属于家臣,实际由幕府代官的田产,则设定了二十三个“代官所”。
  每“所”管理土地,少则五七万石,多则二十万石,有的是连成大片,有的是零散飞地,大约按照每五千石对应一名正式武士来决定人数规模。各所头目的主要职责是确保粮食按时按量上缴,也承担一定的行政、治安任务。
  然后,直属于幕府的三十四处町镇,分别设置一个“町奉行所”,人数多少根据町镇的人口面积和经济规模决定。
  中枢机构跟大商人打交道,主要是通过售卖专卖权的方式获利,每次都是几万贯。而地方的町奉行所的工作则是栋别钱、关税这之类琐碎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专门捞钱,除了财税之外,也有警视厅来捕盗、消防,维护治安,作事奉行管各种基建修补,目安役者收集町民意见,诸如此等。
  界町这种程度的大都市,奉行所会设有两百武士,这些武士又有六七百下人,能够承担复杂的任务。最小的町奉行所可能只有武士十名,下人三十,不过工作压力相应也很小。
  另外在各地金银铜铁出产之地,设了二十一个“矿山奉行所”。他们的任务就很明白了,把矿石挖出来,进行粗加工,运回幕府交差即可。
  每所之下,依然也要分为勘测规划、实施挖掘、加工运输、工匠管理、治安维护的几个小部门,其实也不比町奉行简单。生态更像是“大型国企”。
第六十三章
武家官位制
  武家官位制的正式推行,是在天正七年(1582)二月。
  当时幕府将军平手汎秀身居从一位,刚从左大臣位置上卸任,而二代目平手义光是从三位中纳言,领镇守府将军。
  于是从此形成书面的惯例:幕府继承人理应在元服之后,被确认为世嗣之刻,直接获得“从三位中纳言兼领镇守府将军”的武家官位,接着随着年龄、资历的增加,逐步升为“正三位大纳言兼领镇守府将军”,然后在正式接任大权上位的同时,达到“从二位内大臣”。
  再后面,是“正二位右大臣”,“从一位左大臣”,以及“正一位太政大臣”这个连平手汎秀目前都没有采用的最强尊号。
  既然“武将官位制”完全掌握在幕府手里,那就是自己封自己,理论上是随便怎么搞都可以。但正因为此,随便乱来就没有意思了,只会让这个体系成为笑柄,失去广受承认的效力。
  而且“正一位太政大臣”这个位置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从飞鸟时代开始的一千年之内经常虚悬,有“宁缺毋滥”的讲究。
  公卿们虽然接受了“武将官位制”,唯独对“太政大臣”一职抱有较深的执念,认为天下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左府,两个右府,或者两个内府,但不可有两个太政。
  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如果幕府将军出任太政的话,朝廷这边仍然会予以承认,并自觉地让不让任何公家同时出任,就算有原来在任的也会劝说主动退休。
  这一点公卿们的坚持倒并没有丝毫的坏处。
  然后是三个异姓一门众家族。
  畠山氏本来就有任职“卫门府”的传统,如今顺水推舟,规定以后每代继承人,元服之时受封“正五位上左/右卫门大尉”,正式继业时升任“从四位上左/右卫门佐”,待其立功或资历较久后晋升为“正四位上左/右卫门督”。
  今川氏被分配到了地位类似的“兵卫府”,这是室町时期足利一门近支经常占据的位子。照例,每代元服时为“正五位上左/右兵卫大尉”,正式继承时为“从四位上左/右兵卫佐”,时间长了之后则是“正四位上左/右兵卫尉”。
  至于三好氏有点麻烦,祖上最多也就担任过国司,上攀到几百年前的主支小笠原氏,才有人做到弹正少弼。那就不多想了,对应弹正台。具体官位分别是“正五位上弹正大忠”,“从四位上弹正少弼”,“正四位上弹正大弼”。
  额外规定,今后这三家的次子、庶子、旁支们,若是才能出众,表现很好,可以特许担任“从五位上左/右卫门少尉”,“从五位上左/右兵卫少尉”,“从五位上弹正少忠”,也可以往上升阶,但不能与正牌家主平级。
  正牌家主对幕府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以至于认为“正四位上”不足够酬谢其功时,则破格晋升为“从三位参议”。如果是力挽天倾,扶保社稷级别的功劳,最高可达“正三位中纳言”。这将是除将军世系之外,武家官位的天花板。
  这三家今后便可分别称作“金吾家”,“武卫家”和“霜台家”。
  接下来,平手秀益、平手季胤、平手长辰、平手(野口)政利、平手(生津)贞常,这五个享受“同苗字”待遇的一门众,对应的是马寮、兵库寮、雅乐寮,木工寮,主税寮的位置。
  其官历始于“正五位下”,终于“正四位下”。正常情况下的顶点是左/右马头,左/右兵库头,雅乐头,木工头,主税头。突出有功者升至“正四位下”或“正四位上”,特赐兼任“左/右近卫权少将”,贡献卓著者升至“从三位”,破格兼任“左/右近卫权中将”。
  这个赏格在推行“武家官位制”的时候当场兑现了。
  平手秀益受封“从三位右近卫权中将,兼领右马头”,平手季胤受封“正四位上右近卫权少将,兼领右兵库头”,平手(野口)政利受封“正四位上右近卫权少将,兼领雅乐头”。
  除此之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藩们,又稍加划分。领地超过十万石的,或者有特别之处的,从“从五位上XX守”开始,以国司为家传官途。优先选择与自身领地符合的国名,不过并不严格对应。
  平手氏家庙在尾张,初代幕府将军起于和泉,二代目则担任过近江守,所以“尾张守”、“和泉守”与“近江守”原则上需要避讳。然后上野、上总、常陆三国惯例以“介”代“守”。
  地位较低的大名,则以“从五位下xx正”起步。对应的是律令制下的各司,比如采女司主官采女正,织部司主官织部正,隼人司主官隼人正,等等。
  一共六十多国,三十多个司,其实并不够所有的大名分享,因此原则上允许重复任官,只要避免“同姓同官位”造成混淆即可。
  外藩的家督随着时间推移,一般只会提高位阶,而不更改官职,常理是从“从五位下”到“正五位上”的程度。
  少数优异者可授予“从四位下侍从”的兼任以示表彰。平手汎秀一口气给了十一个。
  向德川家康这么特别显眼的,则任命为“正四位下左近卫权少将兼领陆奥守”。这也是“原本历史”上,信长死前德川家康所处的位置。
  而幕府的直属家臣,则对应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八个律令制下中枢机关的官位。
  起于“从五位下xx少丞”,再到“从五位上xx大丞”,然后“正五位下xx少辅”,极少数人可以升为“正五位上xx大辅”。也是允许一定程度重复。中务省由于是初代幕府将军任职过的部门所以予以避讳。
  谱代武士的官途就不是完全看出身,而是家族传承和职务升迁的情况兼顾。宿老的儿子可以无条件获得“从五位下”的荫封,但如果本人没有才能和干劲,或许一辈子就止于此,下一代可能就无资格享受官位。
  这与大名们只要不犯错即可按部就班升迁完全不同。
  相同的是,少数贡献突出者能获得“从四位下侍从”乃至“正四位下左/右近卫权少将”的待遇。
  河田长亲在死之前大约半个时辰得到了“正四位下右近卫权少将,兼领式部大辅”的尊号,可惜那时已经意识模糊了。
  其他家臣都没有得到这个破格官位,至少目前还没有。
  这个“武家官位制”的体系公布出去之后,绝大部分武士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们先前严格来讲都是白身。
  包括像武田胜赖、长宗我部元亲、还有弥留之际的宇喜多直家之类,虽然过往名气已经不小,而且也有各种叫得响亮的官位,严格上说其实都没有获得朝廷的正式认可,属于私相授予。
  德川家康倒是以前就得到官方的“正五位下三河守”,不过这次给他改成“正四位下左近卫权少将兼领陆奥守”是晋升,没道理不喜悦。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