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619

  和泉人死得如此惨痛,淡路、纪伊,四国等等各地豪族,多少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心态,若不能报仇雪恨,表明平手氏有能力维护家臣的安全,那以后队伍可还怎么好带?
  尽管,宏观与长远的眼光上看,寺田安大夫等人的死其实是利大于弊的——这种阴暗心思显然没法对外诉说。
  所以和平解决方案就不用考虑了。
  于是命各方部队依序集结,点清人数,回归正常编制,然后兴作土木,构筑工事,打造器械,做好长久围困,至少一个月的准备。
  接下来二三日,按照预定计划,颇有耐心地,一步步削弱水野信元的城防,同时时刻警惕着武田先锋部队是否有再次西进的势头。
  而织田信忠、德川信康则是在急忙收复失地,在尾张、三河重新建立各地的防卫据点。
  然后等到的却是德川家康的消息。
  从滨松城突围而出使者,风尘仆仆满身血污地出现在了平手汎秀面前,送来急报。
  一反过去“远江尚足稳守,请平手刑部相机而动,无需为我家康贸然前驱,反而为武田大膳为趁”的语调。
  信中直言:“近日武田大膳忽然猛攻,我家二俣城遇奇袭陷落,野田城粮仓被毁迫于无奈议和退城,高天神城情报断绝不知遭何境遇。数日内滨松城前屏障尽失,城外之围亦大大增强,盼平手刑部十日之内来援。”
  如此叫苦,完全不是德川家康的作风。
  可见局势确实是十分危急了。
  得信平手汎秀顿时大惊。
  随即德川信康亲自来到阵前,急切恳求出兵救援,织田信忠亦派佐佐成政前来商议表示关注。
  德川信康身为人子肯定不能看着老爹败亡(他娘怎么想是另一回事),织田信忠也很不愿意失去这个隔绝大老虎的缓冲。
  但他们自度并无足够力量扭转局势。
  必须早做决断了。
  平手汎秀也不免焦急。
  无论德川家康阵亡,或是顶不住压力降伏,都会导致“讨伐武田”大战略遭到严重挫折,就此刷声望的计划也要泡汤。
  武田信玄也不愧为人杰,面临着大片地盘得而复失,功败垂成的局面,丝毫不为“沉没成本”所动,反而将武田胜赖、山县、高坂他们撤回来的人马,全部投入到了远江,力求一举解决德川家康。
  原本平手汎秀的思路,是在尾张、三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筑好防线等待敌人进攻的。按常理,一般人肯定接受不了到嘴边的鸭子飞掉,肯定要来找回场面的啊!
  那么滨松之围自解无疑。
  没想到武田信玄居然如此务实。
  现在倒有些围点打援,围德川而引诱平手的意思在里面了!
  小小刈谷城,忽然成为极其棘手的问题了。
  须知德川家康已经经历了多日围困,城内军心和补给的情况,未必就优于水野信元。而他的名望地位,却又远远高于水野信元。
  倘若刈谷城迟迟不能克,反是滨松城出了问题,局势可谓大大不妙。
  但抛下刈谷城,去跟武田军决战,也很不明智。
  自己这边联军组成复杂,人心不定,人家那边却是一门心思要西进上洛,而且甲斐军的野战能力一向是很著名的……
  该怎么办呢?
  久经沙场的岩成友通分析到:“再过最多一个半月功夫,就到了秋收之季,武田、织田、德川他们以农兵为主要战力,届时势必要归乡休整。武田大膳集重兵于远江,就算攻克滨松,上半年内亦不会再有余力涉足三河、尾张。也就是说,敌方的胃口已经大大缩小了啊!”
  对此中村一氏、浅野长吉等人感到自豪:“原本,‘甲斐之虎’大有一口气席卷远三尾三国的局面,主公一到,不足一月他们的目标就变成仅限于远江一国,看来武田大膳虽然居于东国,也知道我平手氏的威名啊!”
  行事稳健的河田长亲,则是于仅有数名高层在场情况下,劝谏说:“远江失守,对织田、德川来说固然是切肤之痛,于我们却无必然利害。与武田战至此,已是收获颇丰,不如见好就收,来年再决胜负如何!否则刈谷这根钉子未拔,却挥军东进,似乎正中敌方下怀啊!”
  而本多正信则是非常直言不讳地反驳说:“若按照河田大人所言施行,主公成为天下之范的时间,将会向后推迟十年,或者更长!既然已经声明要奉法讨逆,岂可对德川不闻不问呢?”
  闻之河田长亲也不闹不怒,只是淡然反问:“素问本多殿谋略过人,庙算神机,是天下第一流的智者,不知有何良策,可以教我?”
  “呵呵……”本多正信诡笑了一下,“岂敢岂敢,论及军学、政务、谋略之类正大光明的本事,在下是远远不如河田大人您了,自然不敢妄言。只是鄙人自幼见惯了鸡鸣狗盗,三教九流之徒,对人心的阴暗之处,大概比您了解得要多一些……”
  “此言何解?”河田长亲依然面无表情,声调淡然。
  “正信不才,勉强想出三策,请主公定夺……”
第七十六章
毒士之谋
  “如果主公采纳河田大人所言,以见好就收,谨慎保身为上,不需积极救援滨松城的德川家康大人。不过,必须要同时向冈崎城的德川信康大人作出承诺:一旦家康大人有丝毫降伏变节之趋势,我家将全力支持信康大人取而代之,成为德川家之主!鄙人有信心作为使者说服他接受这个提议。”
  本多正信低沉幽然的嗓音,在军帐中轻轻回荡。
  “你这是……要鼓动德川家内纷吗?”河田长亲色变,“滨松城的家康大人是否有降伏变节之趋势,这完全是看你怎么说的,随手加一个罪名也不奇怪。”
  “是德川家本就有内纷的迹象而已。”本多正信淡淡笑着解释道,“这一点——河田大人久居在外,或许尚未得知,否则区区鄙人,何德何能,可以鼓动其内纷呢?”
  “当然不敢不相信本多殿的悬河之辩,我也不是没听说过德川家中的内纷迹象,不过,人家终究是父子,贸然加以离间,难度实在太高,恐怕不太可能成功才是吧。”中村一氏表示了质疑。
  “这个么……”本多正信瞟了一眼,低头说到:“在下乃是生于三河的本地人,至今仍与一些亲朋保持着联络,所以信息渠道比您可能更胜一些……冈崎城的信康大人,或许并无自立之心,但冈崎城的其他人就说不定了,甚至于滨松城那边……对了,加藤殿也是三河人,何不请他说话呢?”
  难得列席高层军议的加藤教明,一直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此刻被点到名,也只是深深埋下头去,惶恐回应说:“鄙人虽然也是出身三河,但早已与乡亲故旧没有任何交情,所以什么也不敢说。”
  听了这话,河田长亲皱了皱眉,稍有不悦。中村一氏面无表情,不见喜怒。两人都没再说什么。
  平手汎秀心不在焉地轻轻“嗯”了一声,仿佛是表示赞同,接着喃喃自语道:“不救援冈崎,可能导致最坏的结果,就是三河、远江全面倒向武田氏。如果挑动德川内斗的话,至少能保证三河的稳定,有意思,有趣,有创意……”
  虽然自语,却也清晰传到家臣耳中。
  只是仍未断定可否。
  方才好似在打盹的庆次忽而睁开双目,询问到:“我听懂了,这么做就等于是预先默认德川家康大人会向武田屈服。但还有一事不解。就算是我们鼎力支持,那冈崎城的德川信康就一定会加以配合吗?他为何不跟随其父一道投了武田氏呢?”
  “自然是因为——我们平手氏,对三河、远江两国领地起心思的可能性不大,而武田,则是明摆着要抢夺地盘而来。”河田长亲不假思索做出回应,而后恍然大悟,“我有些明白了!如果我们提前做好沟通的话,滨松城的家康大人,未必会因此事恼火,反而可能暗喜也未可知!说不定他老人家会主动命令冈崎城的信康配合我们行动!”
  这么一说开,众人才懂了本多正信的详细谋划。
  不仅生出各种情绪复杂的嗟叹。
  而本多正信只是颔首一笑,瞬间将露出的锋芒收了回去。
  只是平手汎秀仍然无动于衷。
  此时岩成友通闻弦歌而知雅意,追问到:“本多殿说了有三策。看刚才的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军事策略,您会提出相对应的谋划方案,对吧?”
  “然也。岩成大人果然慧眼。”本多正信伏下身去施礼,“刚才只是基于不救援滨松城的情况。如果,主公最终决定分兵救援滨松的话……自然该有别的处置方案。”
  “此言何解?”岩成友通很好扮演了捧哏角色,继续发问。
  “如果要救援滨松,那么就要尽量避免德川家康大人倒向武田。既然如此,离间他们父子就没有必要了。相应我们只需要考虑,如何最有效解除远江之危。”本多正信的眼光开始重新锐利起来。
  “究竟该如何?”岩成友通很有耐心的再次询问。
  “由于刈谷城这跟钉子在背后,主力与敌作战殊为不智。只宜在正面故布疑阵,另选奇兵,走水路绕过武田军主力,直扑骏河,甚至攻向甲斐。”本多正信从容应答道:“围魏救赵,向来是兵法中的正理。”
  “呵呵……”中村一氏脸上出现十分友善的笑容,“本多殿此计,倒与鄙人先前想法不谋而合。只是我思来想去,总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这支走水路的奇兵,一旦入了甲斐的山地,该如何出来呢?”
  中村一氏的质疑令众人不禁点头。
  确实围魏救赵总是很有效果的计划,武田胜赖从清州撤出时,也用了一次这招,跑到岐阜城下烧杀抢掠了一番。
  但问题在于,武田氏已经在美浓东部、三河北部等地布置了许多兵力,很方便接应从岐阜城撤回来的人。
  而联军目前全面处于守势,任何人孤军逆袭到甲斐去,周围几百里都没有友军了。
  提出这个计划,简直大失本多正信的水准,令人不免看低了一眼。
  唯有平手汎秀眼珠内生出一闪而逝的光彩。
  面对着怀疑的目光,本多正信微笑着缓缓反驳到:“中村大人,您的话倒让我有些奇怪了。非得让这支奇兵安全折返,才能帮德川家保住滨松城吗?”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河田长亲立即反应过来,不住摇头,批驳道:“太不可取!身为大将,怎么可以下达必死的命令?这种事一旦多发生几次,便会尽失军心。”
  岩成友通亦十分不以为然:“连安全折返的计划都没有,将士明知毫无退路,恐怕也不情愿执行任务,说不定半路便哗变倒戈了。”
  而中村一氏反倒故意表示赞同:“从理智上讲,现在离秋收仅有四十日光阴,只要派出奇兵,打乱武田氏的布置,拖延足够时间,德川的滨松城即可转危为安。不过这种为了全局而牺牲士卒的事情,我的魄力比不上本多殿,是没有勇气去做决断的。”
  本多正信沉着回应:“这支偏师确实会十分危险,但一旦归还,便是殊世之功。我相信军中定有人愿意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博取前程。事实上,我就认为一个这样的人。”
  平手汎秀忽然皱了皱眉。
  他并不是在道德上讨厌这个策略,只是想到了一些杂乱的事。
  在穿越者的记忆中,好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德川被围困,武田来势汹汹,畿内大军来不及救援,只派了几千偏师帮忙,最终是一败涂地,“进退皆能”和“退之xxx”成功逃脱,但某个倒霉蛋不幸战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