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平手物语(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619

  直到足利义昭上洛,励精图治革旧维新,各路非法武装终于迎来转正的好机会。问题是,毛利元就并未给旗下的河野家弄来伊予守护的官方任命。
  不知道是舍不得多交一笔礼金,还是为了加强控制故意为之。
  一时之差,就酿成今日苦果。
  二十五年前的旧事,成了平手汎秀插足伊予的借口。
  梨子羽宣平这人没什么急智,当场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只能说出最保守的话语:“鄙人回城之后,立即向上禀报,联络公方大人解决此事,请平手刑部稍安勿躁。”
  “能够顺利解决,就再好不过了。”
  平手汎秀回以胸有成竹的笑容。
  其实伊予守护这个头衔,本来就没想着去争,只是借故耽误毛利家一番功夫罢了。从安艺到京都,这么远的距离来来回回办成事情起码得大半个月,期间大可装聋作哑侵吞南伊予的土地。
  然而,此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短短两天之后,突然有个鬼鬼祟祟的人悄然来到军前求见,自称是河野家谱代宿老大野氏的人,要与平手家谈一谈河野家究竟该由谁来继承的旧事……
  四国岛虽然狭小,但蝇营狗苟的纷争可一点都不少。
  这个不速之客暂时没有得到充分回应,因为平手汎秀正在接见要人,无暇分身。
  乃是一条兼定派了使臣前来,拿出家族门第的幌子来斡旋,声称己方并无过错,没有遭受讨伐之理。
  这个幌子咋看确实有点唬人。
  如果一条兼定能请得到他的亲戚出来说情,足利义昭多半是要给面子的。将军大人给了面子,平手军就未必敢公然进兵。
  可惜,平手汎秀对此早有准备。
  这几日快马加鞭,通过山科言继的关系联系上了京都一条宗家的家主一条内基,并且取得了对方的亲笔信。
  一般来说,一家人既有朝官,也有武士,互为表里,内外呼应,是好事。
  但一条内基并不是普通的朝官,而是最高位“五摄家”的嫡系传人,将来颇有希望当上关白和“藤原长者”,土佐这个亲戚由公家向武士转变的过程,令老派公卿们非议,成为不大不小的口实。
  平手汎秀便抓住这个机会,展开政治攻势。
  土佐的一条兼定,时常以自家亲戚的名号来谋利。殊不知。京都的一条内基,却是白纸黑字写明了,希望一条兼定到京都定居,老老实实担任权中纳言,不要再回土佐了。
  可是,做惯了有钱有兵有实权的大名,还能回到公卿的生活吗?
  一条兼定的使臣叫做源康政,乃是个皇室近亲出身的武士,十分能理解其中的微妙,所以见了一条内基的亲笔信后,一言不发,转身告辞。
  显然,人家是知道言语无用,等着你用刀枪来做交谈了。
  平手汎秀亦聚集将士,准备在中村城大战一场,将今切川取胜的余威发扬光大。
  可就在即将开战之前的夜里,又有突发状况。
  服部秀安午夜时禀报说:“一条家密使来访。”
  平手汎秀奇道:“一条家的使臣不是前天刚走吗?”
  服部秀安解释说:“前天送走的,是一条左少将(兼定)派过来的,而今夜的密使,却自称是一条家笔头家老土居宗珊的部下……”
第六十八章
土居与一条(上)
  子时三刻,夜深人静,平手汎秀已经颇有些困意了。属下夜以继日勤奋工作的时候,他也连续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但仍然强打起精神,接见了土居宗珊派过来的密使。
  根据四国当地人的描述,吸收了宇都宫余党的一条家,极限动员力至多六七千人,其中大部分是士气低下装备简陋的农民,能与长宗我部家“一领具足”部队相提并论的,不足三分之一。
  虽然在后世的游戏作品中,知道了土居宗珊被家主处死的故事,本多正信通过细节分析也认为一条家与河野家一样,内部都有派系对立的隐忧,但目前从现实情况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内斗将起的势头,想要从中取利是无从下手的。
  所以平手汎秀原本是准备正兵为主,调略为辅,强取南伊予之地。
  这种情况下,土居宗珊居然主动派人找上门来,亦不失为乐见之事。今切川合战正面击败筱原长房大军,已经足够抵定四国大局势,接下来确实可以省点力气。
  既然是见不得光的“密使”,就得先通过严密的全身搜查和身份审核,被家臣们盘问几番,才允许在亲卫众监督下,进入中军大帐。
  实际得以谒见,已经丑时过半了。
  出人意料的是,出现在面前的,竟是个须发半白,腰背稍偻的老年男人。
  来者脚步虚浮,呼吸急促,脸色泛红,眼神委顿,俨然是相当疲敝的样子。走进来之后,还喘了几口气,才缓过神来,伏拜施礼道:“鄙人土居宗忠,见过平手刑部殿!”
  看来这个老年武士的身子骨不算是特别健朗的,经历长途行军,加之“安检”的折腾,已经有些受不住了。
  怎么会派这么个人过来?
  平手汎秀心下有些疑惑,但顿时注意力被对方的苗字所吸引,顾不得旁骛,径直开口发问:“您的名讳叫做‘土居宗忠’吗?不知与土居宗珊如何称呼?”
  “宗珊殿是鄙人的族兄。”来使听到直呼己方主君之名的无礼言语时,稍微皱了皱眉,但这点负面情绪转瞬即逝,全然没表露出来。
  “族兄啊……”平手汎秀下意识感受到违和感,觉得对方话里或有不实不尽之处,不过没有多想,“那么,您的族兄在即将开战之前,让您到军中来找我,有何指教呢?”
  话说得还算客气,但“即将开战”的字眼也是毫不含糊。
  自称“土居宗忠”的老者不以为意,淡定坐直了身子,慢条斯理道:“鄙人今日前来,就是为了阻止开战。”
  “呵呵……”平手汎秀不禁嗤笑了几声,“莫非您的族兄,已经说服了左少将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吗?倘能立下此等功绩,土居的地位我倒是可以确保。”
  左少将即是从三位左近卫少将一条兼定,这个位阶对武士来说可谓无上殊荣,若非出身公卿名族,那就得做到准天下人的地步才有希望。
  平手汎秀已经会见了一条兼定的使者,明知对方不可能投降,方才是故意嘲弄,言下之意便是说,如若不肯归顺,其他的议和条件都会视作无物,不予接受。
  “左少将大人……他老人家生性志存高远,百折不挠,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说动的。”对方连续遭受讥讽,神情却依然从容,音调亦十分平稳,“不过,您带来了一条宗家权大纳言大人的信函之后,我们土居氏或许能想想办法,劝说左少将大人听从京都的建议。届时便不会再有人反对归顺幕府了。长宗我部家不就顺应天时,重归公方大人治下了吗?我等作为邻居,自然该见贤思齐。”
  “劝说?怕是用刀剑而非唇舌来劝吧?”平手汎秀作了恶意的猜想,“当真‘志存高远,百折不挠’的话,岂能被一封信函击垮?”
  “实在需要,也只好稍微用一下。”对方并不否认,“您若是了解土佐一条家的旧事,便会明白,失去了京都宗家的支援,就等同于统御家臣的名分,何不各退一步,大家脸面都更好看呢?”
  “嗯……真是不错的构想啊。”平手汎秀继续步步紧逼道,“然而,权大纳言大人的信函里,是要左少将返京任职,不再回四国岛上。到那时候,就算尔等情愿臣从,又由谁来代表一条家呢?群龙无首之下,我看还是直接进兵更有效果吧!”
  话说到这,差不多已经是图穷匕见的程度。平手汎秀不再刻意掩饰情绪,而是自然流露出生杀予夺的威仪来。
  征伐多年,转战列国,东据今川,西讨三好,北至越前,南及土佐,这才有了一点足以慑人的名头和气势。
  然而,自称“土居宗忠”的老者丝毫不避,反是微微抬头,举目对视,岿然作答:“我等已经商议妥当,左少将离去之后,由其子留在中村城作主,绝不至于群龙无首。您若是执意强取的话,西土佐、南伊予的诸位国人,虽然不敢抗衡天威,却也只有殊死一搏了!平手军确实令人畏惧,但除非您长年累月率军驻在本地,否则一条家总有再兴之日。”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对方的提议,是内外勾结,把一心奋发图强的一条兼定赶到京都去,留下的摊子就在土居氏领导下,以类似长宗我部的身份,归顺统治。
  但大家都知道,这种名义上的归顺,实际意义不大。
  长宗我部家的独立性得到尊重,一是因为弄死了“伪公方”足利义荣,大大取悦了幕府,二是由于平手汎秀知道姬若子不好对付。
  你土居家有这个资本吗?就敢认为自己与之同列?
  平手汎秀迎上对方果决而又冷静的眼神,对视了一会儿,突然想明白过来,自见面以来的违和感出自何处。
  这个自称“土居宗忠”的老年武士,气场与身份完全不匹配。
  能在堂堂“平手刑部”的面前,如此侃侃而谈,无所畏惧,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仅论定力已然居于筱原长房、三好康长等人之上了。
  整个四国岛上,做得更好的人唯有长宗我部元亲,其他人多少都会被威仪所慑,产生不同程度的失态。
  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是只是小势力家的一介不知名陪臣?
  平手汎秀心念一动,连忙从手边翻出近日书佐们整理的情报文件。
  里面有一张纸上写着一条兼定、土居宗珊、西园寺公广等人的容貌特征。
  以前看的时候,觉得这些细节不值得刻意去记,就只扫了两眼,放置起来。
  而今将文字与真人对比一下,心中霍然开朗。
  “哈哈哈哈……”平手汎秀哑然失笑,“没想到土居宗珊大人,居然微服化名,单刀赴会来见我,这份胆略,果然不愧是支撑一条家军务的笔头宿老。”
  最开始直呼其名,现在尊称一声“大人”,显示出赞赏之意。
  本来按照双方身份的差距,直呼其名也不算太过于失礼,叫一句“宗珊殿”就算是给了面子的。
  面前的老者无法继续保持淡定,终于露出些许惊惶之色。
  不过仍是须臾之间,就消融无形了。
  “果然瞒不过神机妙算的平手刑部。”土居宗珊轻叹一声,默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鄙人麾下忠勇敢战的郎党数不胜数,可惜竟找不出足以担任使臣的人,所以只能辛苦一点了。”
  “确实很辛苦……”平手汎秀懒洋洋地揶揄道,“话说,我来四国之前就听说,您是土佐著名的忠臣栋梁,而今却在与我商议将主君赶出领国的事情,真是有趣的很啊!”
  土居宗珊不以为然,反驳道:“左少将(一条兼定)执意罔顾京都一条宗家的建议,这绝对是取祸之道。难道鄙人应该坐视主君身死族灭才算忠义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6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