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阙(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331

  严大将军着实误会了镇南王殿下。
  但,显然,如此这般误会镇南王殿下的绝不止严大将军一人。如李钊,身为侯府世子,是知道一些皇家传闻的,他虽未见过凤楼剑,也听闻过凤楼剑的名声。如傅长史,虽则多年生活在民间,不过,这位长史学富五车,亦是听闻过凤楼剑大名。
  今日,此剑被严大将军叫破,二人均不由多瞧了这传世宝剑一眼,心下皆自暗道:果然殿下是有所准备的!
  于是,对秦凤仪信心更足!
  其实,满堂室内,除了严大将军,没人认识这是凤楼剑。
  但,有严大将军一人识得,足矣!
  接下来,秦凤仪依旧令江西巡抚暂代巡抚之位,另外,严大将军、三皇子皆随秦凤仪护送大行皇帝灵柩回凤凰城。至于江西之事,秦凤仪交待傅长史留下继续调查大行皇帝遇难之事,另则张羿带一万兵马,还有三皇子的一万护卫军亦给张羿调谴,留在江西,与江西巡抚共商兵防之事。
  之后,秦凤仪便要先带着大行皇帝灵柩以及十一万的大军回凤凰城了。
  这十一万大军里,有十万是严大将军麾下,装备精良的禁卫军。
  一路皆是急行军,秦凤仪看了三皇子、严大将军、江西巡抚等先时的调查文书,晚上抽空问了严大将军与三皇子当日之事,三皇子道,“父皇说龙虎山乃张天师道场,既来江西便想去龙虎山看看。龙虎山离豫章不远,我带着安哥儿先行一步,去龙虎山准备接驾事宜。龙虎山是半月前下的雨,因为要行山路,我还特意让人一路查了路况的。”
  秦凤仪问,“山壁都查过吗?”
  三皇子道,“自然都查过,你也知道,山多的地方,出行时有山石滚落,也有砸到行人的时候。我令他们查路况的时候特意叮嘱,往山壁上瞧一瞧。”说着,三皇子压低声音,“不单是我,就是大将军,也令人细查过路况的。后来,我们往父皇出事的山上去看了,有火药的痕迹。可见,山崩是人为。只是,尚未容我等上报此事,老六就带着人到了。”
  秦凤仪问,“那天你为什么没随在御驾旁?我看京里那位无非是于此发难你。”
  三皇子叹道,“龙虎山上准备好接驾之事后,我原就要带着安哥儿下山迎接御驾的。结果,安哥儿早上吃坏了肚子,虽则有医师看了说无碍,可我就不大放心这山上饮食,难免又去查了一回。这一来二去的,便耽搁了。我让安哥儿在龙虎山等着,我去迎御驾,结果,尚未见到御驾,父皇便出了事。”
  其实,三皇子这事吧,也不怪大皇子发难,三皇子的确可疑,要不是安哥儿闹那一场肚子,三皇子这回也得跟御驾一并交待了。
  不过,这事不像是三皇子做的,三皇子没那个立场,先不说三皇子与景安帝虽则不算太过亲密,但,父子也没仇没怨。而且,三皇子根本没有接近皇位的机会,再加上三皇子与大皇子一向不睦,景安帝在江西出事,大皇子第一个发作的便是三皇子。
  严大将军显然也深知这一点,故而,随着三皇子的话道,“三殿下检查过路况后,我又着人查了一遍。因着毕竟是山路,不及大道宽阔,陛下出行,因是去龙虎山,并未全部带着禁卫军,当时,我点了一万精兵随驾,另则,陛下身边还有两千近身侍卫,是由景安侯带领的。结果……”景安帝自己也葬送了,自然能证清白。
  李钊想到自己亲爹这么叫人害了,心下既痛且恨,道,“先不说如何爆炸的那山石就恰好砸翻御驾,就是这能炸山的火药,也绝不是小数量。”
  三皇子点头,“我当时自山上下来,不瞒你说,地动山摇,黑云遮日,浓烟滚滚,我当即便知出事了。但我晚了一步……”三皇子死的也是亲爹,说着不禁红了眼眶。
  三皇子现下最恨的就是京里大皇子,他直接问秦凤仪,“你说,是不是他?”三皇子先时虽说与秦凤仪交情好,其实也只是在诸皇子里算是亲近的,远未到无话不谈的地步。但,这次他出事,秦凤仪立刻率大军来江西,还救了他一家子,三皇子心中很是感激。如此,便有什么说什么了。何况,亲爹在他地盘儿叫人害了,三皇子要洗脱嫌疑,必然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秦凤仪一时没有回答,反是严大将军望向秦凤仪道,“陛下南巡,留大殿下在京监国掌事,不是下官说话不中听。镇南殿下虽则功高,毕竟已是藩王,陛下虽一直未曾立储,但,近年来大殿下于朝中风评极佳……”许多人已是将大皇子视为储君人选,而且,看景安帝对这位儿子也是极为信任的。大皇子平时表现的又好,如何能做得出弑父之事!
  李钊突然道,“如果,陛下曾提及传位于我们殿下之事呢?”
  严大将军悚然大惊,李钊沉声道,“当时,陛下来凤凰城,东巡至交趾时曾问殿下,他愿以江山相托,但,殿下并没有答应。所以,在贵州,陛下要去湖南前,曾与殿下说的话,大将军也是听到的吧?”
  李钊望向严大将军,严大将军显然记性不错,他当时甚至有些不大明白,好端端的,陛下怎么与镇南王说那样的一席话呢,陛下说的是,“凤仪,你天资出众,远胜于朕。你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事,朕知道,凡事,你自有你的判断。可是,你的眼光就一定是准的吗?你的判断就是一定是对的吗?朕与你说的话,皆是真心。”
  “朕与你说的话,皆是真心。”
  当时,严大将军私下还思量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说镇南王先时拒绝过储位,当然,这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是稀奇事,在严大将军这样成熟的政客看来,立储自然该有“三辞三让”之事。不过,看秦凤仪这个,倒不似“三辞三让”的政治作秀……难不成,世间真有人不愿意坐储位?
  可是,如果陛下有立镇南王之意,倘此事叫京城大皇子一脉知晓……
  严大将军是个细致人,秦凤仪突然来请大行皇帝灵柩去凤凰城,而且,待严大将军的态度绝对比大皇子要好,但,严大将军不能不说心里没有怀疑过秦凤仪。毕竟,秦凤仪于西南势大,而且,与大行皇帝关系不好,也不是什么秘密……
  只是,倘李钊所言是真,那么,最可疑的便不是镇南王了……
  只是,此事,到底是不是真呢?
  虽则镇南王与陛下关系不大好,但陛下待镇南王一向宠爱,这是身为景安帝心腹之臣严大将军十分清楚的事。而且,景安帝也没有要削西南之势的意思,事实上,景安帝对西南的发展满意的不得了。镇南王看着也不像失心疯的,关键是,景安帝在江西一出事,最大的受益人并非镇南王,而是在京的大皇子。
  当然,镇南王把大行皇帝灵柩接到凤凰城,这政治局势又得另说了。
  不过,这法子显然不是镇南王早有盘算,因为,如果镇南王早有算计,不会等到现下才来接大行皇帝灵柩。
  再加上这些年有儿女在西南当差,严大将军对秦凤仪为人亦是有些许了解的。相对于大皇子在清流与朝臣间温文乐雅、礼贤下士的好风评,秦凤仪则有譬如脾气暴、难说话、小心眼儿等缺点,当然,秦凤仪的优点也很明显,看西南半壁就知晓了——这是国朝第一精明强干的藩王。
  严大将军是武人,他还有武人独有的直觉,他认为,秦凤仪不可能做出谋害大行皇帝之事。
  分析加上直觉,严大将军便暂时安心的随秦凤仪去了凤凰城。
  大行皇帝灵柩一至凤凰城,大阳早带着南夷官员接出,大阳一看到他祖父灵柩,眼泪哗哗的流啊!哭的甭提多伤心了,虽然他祖父是做过一些对不起他祖母的事,但,一想到祖父突然死了,大阳就伤心的了不得!
  众臣亦是涕泪横流,哭声震天。
  于是,就在半城人的哭声里,大行皇帝灵柩被接入了凤凰城。
  待京里大皇子得知此事,当下气的掀了自己惯用的一张黄花梨的小炕桌!大皇子暴怒,“他竟敢——他竟敢——”
  秦凤仪非但敢,他还派出使者,四下给藩王送信,召诸藩王来凤凰城祭大行皇帝,他要为大行皇帝破土发丧!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收到秦凤仪信件的藩王们:这到底是咋回事啊?咱们到底去不去啊?
第399章
帝位之七
  秦凤仪直接把大行皇帝灵柩迎入凤凰城,直接把满朝人的下巴惊掉了,大皇子更是给这无耻小人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若秦凤仪在他之前,他真能一刀捅死秦凤仪。
  大皇子脸色铁青,一番暴怒后,长史官连忙相劝。文长史闻知此事,亦是大怒,道,“镇南王好大的胆子,竟然以大行皇帝灵柩挟天下!狼子野心!狼子野心!”
  邵长史却是默默无语。
  说来,大皇子身边也是两位长史,但,他这两位长史与秦凤仪身边的赵傅二位长史又有不同,秦凤仪是正经藩王,亲王爵位,按制,当是两位长史。大皇子一直未赐爵,不过,皇子之位,等同亲王爵,朝廷也是有规定的。不过,大皇子一直是一位长史,先时是文长史,后来,文长史与秦凤仪相争,叫景安帝打发去修帝陵了,继而换了邵长史服侍大皇子。明显,文长史更得大皇子心意,自景安帝出事,大皇子立刻将文长史召回身畔,从此,邵长史的话便少了。
  文长史随着大皇子骂了秦凤仪一通,君臣二人又开始商量如何对付秦凤仪,因大皇子这消息还是自己路子送来的,秦凤仪的奏章尚未到朝廷,所以,大皇子得先有个准备才是。要按文长史的意思,文长史也是平生头一遭见识到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他能有什么法子啊?他要是有法子,当初自己五品长史,也不能叫七品的秦凤仪坑去修陵。文长史便道,“不知邵兄何意?”问邵长史的意思。
  邵长史道,“臣愚钝,不如问一问内阁,大行皇帝之事,毕竟不是小事。”
  文长史便道,“咱们也当先有个应对。”
  邵长史问他,“文长史有何应对?”
  文长史见自己的问题又叫邵长史摔回自己脸上,面儿上不觉有些灰灰的,只得道,“自然是不能叫镇南王狼子野心得逞。”
  邵长史便继续问,“想来文兄已有应对之法!”
  文长史道,“如此不臣之人,宫里太后娘娘,朝中文武百官,难道会坐视?”
  邵长史还以为他有什么高招呢。
  不过,邵长史却是叫文长史此言提了醒,邵长史虽则是被大皇子召还文长史的事伤了心,到底在大皇子身边这几年,大皇子也没薄了他,邵长史轻声道,“殿下,大行皇帝灵柩乃大事,太后娘娘却是宗室辈份最长之人,再者,愉王寿王亦是宗室亲王,也是殿下的长辈。如此大事,除了文武百官,还需问宗室意见。”
  大皇子心说,除了皇祖母,愉王寿王早叫姓秦的收买透了的!问他们,能有什么好主意!不过,大皇子到底也不是不开窍的,他道,“自是该请皇祖母教我。”心下却并不很是满意。
  文长史见明明是自己提的法子,竟叫这姓邵的卖了好,当下气的不轻。只是,此际大皇子却是顾不上他了,大皇子轻声道,“你们说,六皇子是不是故意的?”
  这个问题,二人都不好答了。
  大皇子便打发二人下去,又召来平四舅商议此事。
  秦凤仪的奏章来的也很快,奏章上根本没说请罪啊之类的话,秦凤仪先就六皇子带去的诏书进行了批评,秦凤仪说的很明白,皇帝陛下出这样的事,豫章王身为人子,没有不伤心欲绝的,你们有证据吗?你们就要问豫章王的罪?你们好大的胆子!大行皇帝刚闭眼,你们便要戕害皇子!还有,大行皇帝这事不劳烦你们了,本王以大行皇帝元嫡之子的身份,为大行皇帝破土发丧,你们有空就过来送大行皇帝一场,没空就算了!
  之外,秦凤仪还在奏章上写了他此举所依律法,那就是,他是正室之子,断不能让庶子主持大行皇帝丧仪。
  内阁接到秦凤仪这奏章,当即傻眼。
  他们倒是想过,一旦动了三皇子,秦凤仪与三皇子素有交情,怕是不能罢休!但,无人能料到,秦凤仪竟然连大行皇帝的灵柩都迎到了凤凰城!而且,秦凤仪还说自己是依礼而为,秦凤仪所依之礼便是:他是大行皇帝元嫡之子,他有权利也有义务,为大行皇帝破土发丧。
  看吧,看吧!
  卢尚书一看到镇南王的奏章便抱怨开了,“当初我就说,不该问罪豫章王,先以迎大行皇帝灵柩回朝为第一要务!”
  郑老尚书叹道,“卢尚书,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用。”他们都是积年老臣,一则心伤景安帝之死,其实,谁心里不恨啊,谁心里不想把此事查个清楚明白啊!但,这些老辣政客心里,自是有一杆衡量轻重的秤。大行皇帝在江西崩逝,没有比迎大行皇帝灵柩回京更重要的事了,可大皇子坚持要宣豫章王回朝问询大行皇帝崩逝之事。而且,大皇子说的也很正义,事情毕竟是在江西出的,三皇子当时也身伴御驾,今御驾出事,自然要问三皇子。
  大皇子又以孝子之名相压,内阁也无法,只得答应。如此,方给三皇子发的诏书。
  行了,倘没有这多此一举,镇南王估计也不会去截大行皇帝的灵柩。眼下,大行皇帝灵柩叫镇南王截去,这可如何是好?
  刑部章尚书轻声道,“老相爷,还得您拿个主意哪。”
  郑老尚书双眉紧锁,这事难了。他们再怎么想镇南王会因问罪豫章王的事发怒,可也没想过镇南王来这一手啊!
  郑老尚书自然不是个没主意的,其实,郑老尚书与邵长史想到了一处,镇南王既以出身说事儿,此时便需皇室大家长裴太后出面调和了。不过,名义之争在这位老相爷心里还是小事,郑老尚书忧心的是,十万禁卫军哪!跟随大行皇帝南巡的十万禁卫军,就这么叫镇南王得手!
  哪怕郑老尚书对镇南王并无恶感,但,想到镇南王这一手,便是郑老尚书都有惊心动魄之感!内阁中人都明白,凭大皇子与镇南王的关系,大行皇帝骤然离逝,未留只言片语,两者之间,必有一争。只是,便是郑老尚书也未料到,镇南王竟强势若斯!
  要命的是,大皇子的政治手段还这般急功近利,就是卢尚书的话,要不是他当初要问罪豫章王,镇南王也不会直接把大行皇帝灵柩连带豫章王、禁卫军等都弄去了凤凰城。如今,怕是江西也在镇南王之手了!
  郑老尚书道,“眼下大殿下监国,此等要务,自当请大殿下做主。”随你怎么折腾去吧,你不听老人言,自己捅的蒌子,你自己想法子吧!郑老尚书也不想管了,只要不动兵戈,随他们争呗,反正都是大行皇帝的龙子。
  于是,内阁请求面见大皇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33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