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记(校对)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514

  要说郑家为何行此糊涂事,原由竟还是阿曦打听出来的,阿曦因时常在外祖母家小住,外祖母家这边儿的人她都熟。这事儿,是阿曦拿了银子让寿哥儿打听出来的。
  阿曦年纪小,性子直,也不是多深的心机,知道这事后,连忙同她娘说了。
  何子衿啧啧称奇,点着阿曦的小脑袋,“你咋这么能哩。”
  阿曦笑嘻嘻地,“是阿寿哥帮我打听的,足花了一两银子哩。”跟她娘哭穷,“没钱啦!”
  “你少给我来这套,我还不知道你,现在越发滑头,买东西不使自己的银子,都是起公中账了!”说起这事儿,何子衿委实哭笑不得。近来,阿曦学得精明了许多,自己虽每月有零用,却是不肯月月光了,人家都是把自己的零用存起来,要买什么东西走公账,阿曦跟阿晔,不晓得是谁学得谁,还是俩人商量好的,阿曦如此,阿晔也是如此,何子衿都与阿念说,这哪里是龙凤胎,分明是一对滑头。
  故而,虽然把存银都投资给了重阳做生意,阿曦因近来学会了走公账,这几个月很是攒了几两银子,她是个手松的,拿出一两来着寿哥儿去跟郑家下人打听钱家的事。郑家家境本就不及何家,就是何家,也就是小福子这位大管事,每月一两月银罢了。郑家拢共不过有十来个服侍的人罢了,拿出一两银子,郑家下仆就啥都讲了,连带先前姨奶奶怎么跟自家太太进言,说何家坏话啥的,阿曦都用银子打听了出来。
  何子衿既知此事,没有不同娘家说一声的理,偏生眼下她得准备女学开张的事,就所这事交给闺女的,道,“你把打听到的,不许添油加醋,原原本本的同你外祖母去说一声。”
  阿曦领此差使,很是高兴的应了,与她娘道,“娘,你说,郑家姨奶奶怎么那样坏哩,郑大爷考不上举人,竟然怪外祖母没请郑大爷过去吃及第粥,娘你没送他金符!可咱家又不欠他家的。”
  “这世上什么人没有,像这般没本事去迁怒别人的多了去。要是及第粥真那般灵验,难不成叫个不识字的吃了也能中举人!真个好笑!金符还是咱自家的,我跟她不熟,凭什么给她!看到没,世间就有这种人,你自己的东西,不给她反成了你的不是!”何子衿道,“以后遇到这种人,断不能与之深交!”
  阿曦道,“我才不与郑太太深交呢,我又不喜欢她。”
  阿曦得她娘的吩咐,当天就又跑了趟外祖母家,何子衿好笑,与丸子道,“咱家的马车倒省得说没人使,阿曦这成天不是这儿就是那儿的。”
  丸子笑道,“咱们姑娘热心肠,好多姑娘都愿意与咱们姑娘来往呢。”
  何子衿笑,“天生这么幅性子,恨不能哪儿都有她。”不过,还是很高兴闺女在闺秀圈儿里受欢迎的。
  阿曦天生热情性子,又正是活泼的年纪,当天就在外祖母家歇下了,想着看外祖母如何料理那郑家婆娘。是的,甭看阿曦在外头一口一个郑太太啥的,她不喜欢的人,就在肚子里称呼人家婆娘。所以,在阿曦心里,郑太太早就降格为郑婆娘了。
  阿曦就等着外祖母、曾外祖母发大招,结果,俩人硬是没动静。阿曦就悄悄问她外祖母,还有些架桥拨火的意思,“这口气不出出来,如何咽得下!”
  沈氏道,“那些话是你悄悄打听出来的,没个缘故,不好与她对质。此事且不忙,她家现在正乱着呢。”
  阿曦连忙打听,“外祖母,这怎么说?”
  沈氏好笑,“不晓得你怎么养成这么个爱打听性子。”
  “外祖母,快说快说。”
  沈氏想着外孙女日渐长大,也当知晓一些世事了,便与外孙女说了,“郑大奶奶膝下无所出,郑家孙辈都是这位姨奶奶生的,上遭把那位姨奶奶请出咱家后,她倒是会做妖,正撺掇着郑太太与郑大爷将她扶正呢。”郑家私下说她家坏话,沈氏哪里有不着人盯着郑家的理。何况,妾室扶正,原就不是小事,也瞒不住。
  阿曦瞪大眼,“这怎么可能,郑大奶奶在,她怎么能做正室?”
  沈氏冷笑,“说是要两头大。”
  “律法上根本不可能啦。”阿曦甭看年纪不大,律法都懂一些的,她道,“律法上规定,一个男人只得一妻,余下妾室数目不计,哪里有平妻的理。”
  “等着瞧吧,早晚出事。”
  沈氏这话,极灵。
  果然,没几日,阿曦就听说郑大奶奶竟然自郑家和离出来了。阿曦会知道此事,是因为郑大奶奶自郑家出来后就去了她三姨家的绣庄做活了,听说郑家倒也没太亏待郑大奶奶,给了郑大奶奶五百银子。何老娘听说这事儿都觉着稀罕,倒不是郑大奶奶自郑家出来稀罕,何老娘是觉着郑家肯给郑大奶奶五百银子稀罕。何老娘道,“不是我小瞧那郑婆子,她要是有这手笔,当初就不能干出给儿子纳小的事儿。”依何老娘的想法,凡是给儿子纳小的,都是脑子不清楚的。
  沈氏笑道,“还是老太太明白,初时我也不晓得,还说郑家也不算太没良心。后来着小福子打听才晓得,这里头另有缘故。听说,郑大奶奶跟郑大爷这桩亲事,还是郑老太爷在世时定的,这郑老太爷活着时郑家还是做买卖的,听说红参买卖做的不错,郑家的家私,多是这位郑老太爷挣下来。原是说,郑老太爷年轻时跑生意,遇着了山匪,商队都给山匪散了,他侥幸被山民所救,救郑老太爷的这户人家,就是郑大奶奶的娘家黄家。黄家救了郑老太爷的性命不说,两家因此相识。这黄大奶奶的祖父原是山民头领,后来余巡抚初来北昌府为官只是一地县令,就是靠着黄老太爷这群山民监视山匪,之后出兵一举将山匪给灭了,山民得此机缘下山成了良民。黄家还做过两任的里长,那时,日子很是过得去,郑老太爷因与黄老太爷交好,遂为长孙定了这亲事。如今,黄家日渐没落,郑老太爷一去,郑太太就越发看不上这位儿媳妇了。只是,郑大奶奶和离而出,郑家便是为着脸皮,也不能太委屈了郑大奶奶。郑太太是舍不得五百两的,原说只给五十两,听说郑老爷翻了脸,郑太太这才不敢多说,给了郑大奶奶五百两银子,连带当年郑大奶奶的陪嫁,都让郑大奶奶带走。”
  何老娘道,“有这五百两,只要不是窝囊到家的,也能支起份儿营生来。”
  沈氏亦是称是。
  原以为这事儿就完了,何老娘还同沈氏说,“倘那姓姨的扶了正,咱家也不与她往来,我端见不得这等狐狸精!”
  沈氏道,“我晓得,我也不喜这等人。”
  何家都做好与郑家不再来往的打算了,毕竟那二房姨奶奶能把郑大奶奶扫地出门,自己还不得站了正室之位啊。结果,真是峰回路转,这位郑老爷倒也不算糊涂到家,很快,郑老爷就给儿子另说了一房正室。郑大爷毕竟是秀才出身,年纪也不算很大,郑老爷身上是从七品的司库,这差使,也是个有油水的差使,郑家日子虽比不得何家,但也是吃穿不愁的人家。郑老爷给儿子寻的这位正室,出身很是寻常,也是乡下人家出身,但生得模样极俊,关键是,有手段哪!
  这位新奶奶进门没几日,就把那姨奶奶打了个烂羊头,亲自拎着这贱婢到何家赔不是,这位新奶奶娘家姓赵,赵氏道,“这等样的下贱货色,原也不配让她登您家的门儿。只是这事儿不说出来,我自己都要憋死了。真个贱人,平日间见我们老爷和气,太太是个耳根子软的,大爷是个不管事儿的,见天的调天窝四,不干一点儿好事。我来这些天,也听邻里家人说起过您家,谁不说您家是一等一的知礼人家。咱们这些年的街坊,没半点儿不好,竟生生叫这贱人坏咱两家的交情。我说我家太太平日里瞧着也不算太昏馈,如何就办出带着姨奶奶来您家赴宴的糊涂事来,还不都是这贱人挑嗖的。大爷的身子骨儿,也都是叫她勾引坏的!先时熬及第粥,那粥的讲究,我乡下人家也晓得,必得心诚才灵,这贱人熬粥时心不诚,坏了大爷的前程,反说您家的粥不对!您家要不是好心,老太太、太太何苦给我们那书,还不是因着咱们两家这些年的交情么。这贱人,竟在背后这般挑拨,我不知道还罢了,我既知道,断不能这般善了。今带了她过来给老太太、太太赔个不是,您二位都是体面人,看在我家太太年迈失察的份儿上,莫要真生我家的气。咱们两家,倘因个贱人挑拨便生分了,岂不可惜。都说,远亲还不如近邻呢。”说着,对着那姨奶奶怒喝一声,“还不磕头,莫不是非要我行了家法!”
  那姨奶奶身子一颤,就地叩了三个头。
  沈氏心说,这新媳妇好生厉害,忙道,“你实在多虑了,哪里就生分了,这也就是你过来,要不,我也不晓得里头还有这么些缘故。”
  “您厚道,不与我们计较罢了。”赵氏叹道,“这个家,以前什么样就不说了,邻里间,只得请您家多耽待!我既进了这个门儿,我眼皮子底下,便容不得贱人!”起身亲自给沈氏、何老娘赔了不是,赵氏就又拎着姨奶奶回去了。
  听说,不多几日,赵氏竟叫姨奶奶按了指印,卖身做了郑家奴婢。
  这事儿,沈氏何老娘没啥感触,她俩本身就不待见二房的人,余幸是觉着稀罕,与过来的大姑姐道,“时常听说有奴婢出身的通房二房,倘生养了子女,为子女以后前程面子计,改成良民的。倒不晓得还有良民二房生养了子女后变作奴婢的。”
  何子衿难得见此宅斗大戏,道,“这位赵奶奶,可真有手段。”
  余幸唇角噙着一抹笑,“我还当那位姨奶奶如何本领呢,原也不过如此,此契书一成,是打是骂,全凭主家了。这也是活该。”想想前头那位沉默少言的郑大奶奶,便无人同情这位姨奶奶。
  何家也没空关心郑家之事,眼瞅着阿冽去帝都的日子就到了,亲戚长辈姐弟们牵挂自不消说,最难舍的,就当是余幸了。自从成了亲,除了刚成亲俩人关系不大融洽的那段时间外,小两口还从未分开过呢。
  余幸真是舍不得叫丈夫一人去,可阿灿刚满月,她又放不下儿子。而且,儿子这般小,若跟着他们一道去,小夫妻二人都放心不下。阿冽道,“待春闱后,不管中与不中,我都立刻回来。”
  “莫说这不吉利的话,我等着你中进士后回来接我,那会儿阿灿也有八个月了,天气也暖和,行远路问题不大。”余幸低声道。
  看媳妇情绪不高,对自己这般难舍,阿冽打叠起精神,很是小意安慰了一回。其实,他也舍不得媳妇、舍不得家好不好,自小到大,他也没有离家这么久过啊啊啊啊!
  倒是俊哥儿,看他哥又要去帝都,心里的羡慕就甭提了,一直叨叨,“哥,明年我中了秀才,就去帝都寻你。”
  阿冽笑道,“你只管好生考,待明年我中了进士回来,一道带你去。”
  “哥,这可说定啦!”
  阿冽点头,“说定了!”
  阿冽是与几位同窗一道,跟着江仁的商队同行,来送别的人自然不少,余幸还掉了不少眼泪。何子衿私下同自家娘道,“当初阿幸与阿冽刚成亲时,哪里敢想他们小两口有如今的情分呢。”
  “诶,这小夫妻过日子,哪里还没个嗑嗑碰碰的。都这样儿,过日子过日子,这日子,都是靠过的。过得久了,情分自然就好了。”说着长子长媳的小日子,沈氏笑的眉眼弯弯,“待明年俊哥儿中了秀才,就该张罗俊哥儿的亲事了。”
  何子衿问,“娘心里可有成算了?”
  沈氏道,“有什么成算啊?我倒不敢求二媳妇有阿幸这样的出身,只是,也不能太委屈俊哥儿,你说是不是?”接着,就跟闺女说起北昌府出众的闺秀来。
  如今,她娘的眼光可都在官宦人家出身的闺秀上头来了,何子衿想着当初余幸刚入何家门闹的那些别扭,不由笑道,“当年娘你可是咬牙切齿的说,再不寻高门媳妇的。”
  沈氏一笑,“我那不过气话,眼下我也想开了,我辛辛苦苦教养出来的儿子,咱家虽非大户,如今家底也有一些,俊哥儿不若阿冽稳重,一则他原就是个活泼性子,二则也是年纪小没成亲未定性的缘故。要是他明年能与阿冽当年那般早早中了秀才,说亲时人家也高看一眼。我儿子我知道,俊哥儿也是个要强的脾气,再者,咱家的家风,知道的人没有不赞的。”只这不给孩子纳小这一条,在官宦人家便是极难得的,有些心疼闺女的人家,就愿意给闺女寻这样的婆家呢。不过,沈氏也知道,如余幸这样出身的媳妇是再难寻了的。
  何子衿笑,“娘你慢慢寻罗着吧,只是也别忘了问问俊哥儿的意思,小夫妻过日子,还得他们和睦方好。”
  沈氏笑,“我自晓得,现在不能与他说,免得他念书分心。”
  待送走阿冽,何子衿的女学便热热闹闹的开张了。
第392章
北昌行之八十
  何子衿的女学开张,也是做过许多准备的,首先,女学都收拾好后,给亲戚朋友的下帖子,设宴,请大家过来参观;其次,参观之后,一人一份糕点做礼物,里面还附带一份女学的介绍,以及入学考试的种种章程,还有对招收学生的要求。是的,何子衿没有对出身做过多限制,不论商户女还是官家女都可以来念书,但是会有入学考试,也就是说,不是你来个人出得起学费就会收的。
  另外,就是对学费的介绍,收费相当了不得,一年就要二百两白银。
  许多人看到学费这栏时,就觉着,是不是江太太现在银钱不凑手,想得这收受贿赂的主意啊!当然,江太太的女学大家也都看了,那啥,建的很不错,女学的景致啊安排啊,也挺好的,桌子椅子的都是酸枣枝木的,相当讲究,与传闻中江太太喜欢收购二手家俱的传言相当不符。
  但,你这收费也忒贵了吧,便是巡抚大人,一年也没有二百两薪俸吧。你一个女学,一年学费就敢收二百两,真个狮子大开口啊。柳太太私下都说,“平日瞧着江太太说话还算稳妥,不想是这么个俗气人,一门心思就想着那些阿堵物了。”
  女学收费当然不便宜,不过,何子衿也说了,可以试读。
  第一个来报名的,并不是官宦人家的闺秀,而是当地的大盐商宫家姑娘,这宫家,何子衿也不陌生,这就是余幸修园子修了一半银子花没了,后来修园子的那些事,就是宫家接手的。这宫家既是盐商,阿念身为同知,正管。或许是因此缘故,何子衿的女学,宫家第一个捧场。
  第二个就是周家管事媳妇过来给周姑娘报了名。
  有第一第二,就有第三第四。
  而且,来报名的,绝对是商贾人家多于官宦人家,商贾人家有钱,他们缺的是各种关系,故而很乐意让自家闺女过去结识一下官宦家的千金。至于官宦人家,考量便多了,譬如,有些阿念的下属,也很乐意叫闺女与上峰家的闺女拉一下关系啥的,也就去给闺女报名去了。当然,这也得是有钱的下属才行,不是所有下属都舍得一年拿出二百银子来让闺女上女学的,很多人家闺女出门子也不过是陪嫁二百两罢了。还有的,比阿念官阶高的,考虑的东西就更多一些。再者,也有些臭讲究的,一听说女学里还招生商户女,自视甚高的人家往往不愿意让自家女孩儿与商家女一个地方上学,怕给女孩儿造成不好的影响。当然,还有一种人前人后说女学坏话的,就是自家闺女没通过入学考试被刷下来的。
  是的,大家都知道有入学考试,可没想到江太太子衿山长是来真的,她,她把盐课提举王家的闺女给刷下去了。盐课提举说来还是从五品的官,比阿念高半品,何子衿很没给情面的刷了人,知道此事的,都暗自咂舌,想着这江太太不是失心疯愣头青,就是真要把这女学好生办的。主要是,虽何子衿来北昌府的时间不长,但她为人处事,大家还是知道一些的,并不认为何子衿是个冒失人。
  何子衿刷下去的也不只是王家姑娘,没通过入学考的都刷下去了,最终只录了十五名学生,出身最高的就是阿曦与周姑娘了。
  三姑娘何琪都说,“只恨咱家就阿曦一个女孩儿。”俩人这话也不完全是面子上的感慨,她们都是真心盼闺女啊,可就是生不出闺女来,有什么法子呢!
  连一向认为自家人丁单薄的江太太都说,“要是再有个小孙女就好了,一道同阿曦上学,小姐妹做个伴儿,多好。”
  何老娘这有孙女的人,听这话便很有优越感的与江太太道,“最好是第一个是女孩儿,女孩子懂事早,能帮着照顾下头的弟弟妹妹。”
  江太太道,“老太太说的这理,谁不晓得呢。我不也盼着呢,可这也不是盼就能盼来的。”
  何老娘哈哈笑,揭江太太老底,“你莫说这话,当初阿琪生重阳前,你在咱们县里满庙的跪菩萨求着阿琪给你家添一长孙呢。”
  江太太也忍不住笑,“那不是先时没孙子,我心里不安么。如今我三个孙子了,到底要有个孙女,才全乎哪!”说到有三个孙子这事儿,江太太十分有底气的自豪起来。
  江太太与何老娘俩人身为都是有三个孙子的祖母,很是对未来展开了一番讨论。何老娘还是很关心自家丫头片子的女学的,初时听说报名的人不多,生怕没人去,后来听说才招了十五个人,何老娘还嘀咕着,“这么小猫三两只,可有什么用。”不过,当听闻一年学费就要二百两时,何老娘掐指一算,那手指头就开始哆嗦起来,还问余嬷嬷,“一个二百,十五个是三千吧?阿余,我没算错吧?”
  余嬷嬷点头,“没错!”
  然后,何老娘整个人都哆嗦起来,轻轻咬下舌尖方镇定下来,把屋里小丫环打发出去,何老娘就悄悄给自家丫头片子算起这女学一年的收益来。最后,何老娘断定,自家丫头片子一处就能所成本收回来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5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