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记(校对)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4

  说来丈夫家就一道菜很合余幸口味儿,便是野菜蒸饺,又香又鲜还带着淡淡的一丝野菜的甜,余幸闻言道,“我还以为是没饭吃去挖野菜呢。”
  “没饭吃说的是祖母小时候,那会儿打仗,闹饥荒,地主家都没的吃了。”阿冽道,“咱家虽不是大户,吃饭也是不愁的。”说着,阿冽又道,“这北昌府春来就来得晚,这会儿野菜还没露头,不然叫人去郊外寻些来,你最爱那一口。”
  “说得我又馋了。”
  “再说让叫你馋的,姐姐还会烙千层饼,一层一层用的油不一样,然后,放的葱也不一样,这饼,就得春天烙,一层放水葱,一层放野葱,一层放香葱,烙这样的饼,不能用素油,亦不能用羊油,必要用牛油,唉哟喂,那个香哟。”
  孕妇甭看吐起来天翻地覆,但,吐完之后想吃东西也是真的。余幸眼下倒是不饿,但给阿冽说的这般绘声绘色,一时控制不住,竟吞起口水来,把阿冽笑的,直接瘫炕上了。
  余幸气的又拍打他数下,令他去给自己烙饼去。
  阿冽笑道,“这里还没见过野葱,水葱也没有,就是一尺长的大葱,烙饼也不好吃。”
  “那你馋我做甚!”余幸说饿就饿,实在无法,使唤阿冽去给他端了半碗辣白菜过来,阿冽很体贴的为妻子再配了两碟酱菜,一碗白饭,余幸瞅着这些吃的很是忧愁,叹道,“我以往听姐姐说,怀孕时多吃水果,孩子生出来才水灵,我就吃得下这些腌菜,万一孩子生出来像个老白菜帮子可怎么办?”
  阿冽递盏茶搁妻子手边儿,道,“怕啥,我听太岳母说,你刚生下来时,不不如白菜帮子呢,这不现在也挺水灵么。”
  余幸又给气笑了,小夫妻俩斗了几句嘴,阿冽忙服侍着媳妇吃腌菜了。
  阿念那里接到调令,倒不至于太过讶意,对于国朝立太子的事,阿念更没半点儿感觉,凭他现在的官位,给太子殿下送礼都不够格呢。阿念接到调令,就要先去府里拜见上官的,索性带子衿姐姐一带去,子衿姐姐道,“不成,阿昀阿晏还太小,都吃奶呢,哪里离得开。”
  阿念想想也是,要是断了奶,还能托朝云师傅帮着养几日。于是,阿念只得一人去了府里,何子衿叮嘱道,“想来不说,娘也会帮咱们留意宅子,不过,还是说一声,最好是近些的宅子。”
  阿念应了,带着子衿姐姐给收拾的衣物,带足了随从,就奔北昌府去了。
  余巡抚见着阿念极是高兴,当头一句就是,“东宫得立,天下大喜啊!”
  阿念记得皇后娘娘是没有亲儿子的,但见余巡抚如此喜悦,阿念不禁暗道,余巡抚真乃国朝忠臣啊,这立太子也好几天了,怎么还这么喜哪。此念也只是一瞬,阿念立刻想来,或者得立太子的这位皇子与谢皇后关系亲厚吧。阿念并未多想,只是虚应几句,“是啊,大喜大喜,同喜同喜。”
  阿念种种神态转换,自然逃不过老狐狸余巡抚的眼睛,余巡抚暗道,看来,他是一点儿都不知道的。
第376章
北昌行之六十四
  余巡抚想到阿念竟对自己身世一无所知,但转念再思,倒觉这也并非坏事,倘阿念真知晓一些什么,这心怕就要长草了。余巡抚自然看中阿念与太子殿下的关系,当初让嫡长孙女与何家结亲,未尝没有此间缘故。当然,这也是何家门风宽厚,阿冽也不算无才,余巡抚方能定了决心,不然,便是再看中,余巡抚也不见得就真舍得拿嫡长孙女下嫁。
  关系是关系,本事是本事,这是两样,缺一不可,不然,想往上走也难。现成的,太皇太后娘家承恩公府胡家就是一例,家里全仗着太皇太后,先帝在时,胡家还算兴旺,毕竟,这是先帝舅家。今上一登基,胡太后升了太皇太后,可胡家的光景倒不似先帝在时了。无他,家族人才凋零,就一位有才有能的,还早早的被先帝赐府分了家的,便是老南安侯了,这位老侯爷凭军功封侯,却偏生是个怪胎,今上登基那年,他也不过六十几岁,于官场上还是壮年,便官儿也不做,爵也不要,就将爵位让给长子,自己去给先帝守陵了。
  当然,这位侯爷军事才干过人,哪怕去给先帝守陵,今上但有军机要事,也都会把他从帝陵召回,听一听他的意见。正因有这位侯爷在,承恩公胡家方得以保全家族在权贵间芨芨可危的地位。
  与胡家相对的是皇后娘家承恩公谢家,谢家也就是余巡抚的岳家,说到岳家,余巡抚很是有几分自得的。大舅兄虽已过身,但生前亦官至一部尚书,入阁为相。二舅兄外任,致仕前也做过一任总督的。正因岳家显赫,余巡抚年轻时官运坎坷,在家守孝足有十年,在老家将祖父母与父母的孝守完后,还能立刻出仕,所倚仗者,就是岳家了。当然,余巡抚自身功名够硬,回老家守孝前他是二榜传胪,仅次于探花之位罢了。倘不是当初回家守了十年孝,余巡抚此生成就当不止于巡抚之位。
  但回过头来说,北昌之地因是处苦寒,这里并不设总督位,他虽为巡抚,于政务上,便是北昌最大,头上还没个总督婆婆压着,岂不畅快。
  余巡抚依多年为官的经验,很是看好阿念这只潜力股,难得的是这只潜力股还有着不可言说的血统。依余巡抚看来,阿念做官上已是不错,这六年在沙河县,不论啥都是超额完成,也没见人家如何呕心沥血,事实上,听说江小县尊时有陪着媳妇踏春爬山滑冰之恩爱雅事,觉着人家过得悠哉悠哉的,偏生人家治内安稳,人口田地均有显著增长,还能抓人贩子缫山匪。就是在府中官场风评,江小县尊也不错,自从余家与何家联姻,江小县尊也算巡抚大人家拐着弯儿的亲戚啦,可人家来府里,以前啥样现在还啥样,一点儿都不盛气凌人狐假虎威摆臭架子啥的。既会做官,也会做人,简直是不想升官都难。
  当然,想升官,初时是容易的,如江小县尊,自县令升到同知,余巡抚就能帮着在折子里美言一二,其实,不必美言,把江小县尊这六年的建树拿出来列一列,就够闪耀的。不过,官场上,越往上越难哪。如余巡抚这样,多年在北昌府的辛苦,岳家这样的背景,自己在官场多年的经营,哪怕在北昌府政务上基本上他说了就算的,到底最终未能踏入总督的门槛儿。
  以至,最终止步于巡抚之位。
  余巡抚就很看好阿念,非但会做官会做人,还与太子殿下身负一半的相同血脉。
  余巡抚认为,阿念的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而与何家的联姻,在得知六皇子为东宫太子的那一刻,余巡抚才算真正的放下了心中的重担:这也是他为子孙家族所做的,最后一桩重要的决断了。
  虽然看阿念啥都不知,余巡抚还是留了阿念午饭,并说到自己既将致仕之事,余巡抚笑道,“以后就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
  阿念笑道,“我等唐突小子,还需老大人多多指点,有时您说一句话,我们便能少走多少弯路。”
  余巡抚笑道,“再说也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好生做人好生做官,这些道理,你都晓得,是不必我多说的。这北昌府,我呆了大半辈子,这里呀,就是我第二个家乡。阿念,你既有毅力且沉得住气,肯吃辛苦于此地经营,你以后的成就,必远胜于我这等老朽,我唯一的希冀,就是希望将来一日,你能好生治理此地,这百姓们再富庶一些,不要让别个人一提到北昌府就是,唉哟哟,那等苦寒之地。这种口吻,真是听够了。”余巡抚说着笑出声来,眼角沁出一滴泪珠,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的青春,理想,野心,都耕耘在了这片土地。这种感情凝聚在一处,结成这一滴说不尽道不尽的眼泪,甚至让阿念心里觉着沉甸甸的。阿念想,或者,这位老大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并不逊于这位老大人的勃勃野心。阿念正色道,“我自打出来做官,一言一行皆受大人指点。大人所言,必不敢忘。”
  余巡抚拉着阿念说了不少北昌府的事,包括官场上的一些事,余巡抚道,“我的致仕折子已是递了上去,若所料未差,当是田参政接我的位子。你明日去张知府那里,先拜见张知府,再去寻文同知,准备交接之事。你沙河县的事务,也需料理好,估计朝廷马上就派人接任沙河县的职司了。”
  阿念连忙应了。
  待酒过三巡,余巡抚微醺,阿念亲自扶了余巡抚进去,余太太笑嗔,“这老头子,一把年纪还吃醉酒。”
  阿念笑道,“老大人今日高兴,多吃了几盏。”
  余太太见阿念身上酒味也不轻,脸上泛红,命丫环上了醒酒汤,留阿念吃了两盏醒酒汤,又歇息片刻,方令他去了。
  阿念来北昌府,每天出去必有酒场,上峰留吃酒,哪里能不吃的。到了文同知那里,阿念也得设宴敬老前辈,文同知是转任晋中为官,依旧是同知,但晋中富庶,自然非苦寒的北昌府可比,故而,文同知亦是气色过人,直接就说他这里都收拾的差不多,随时可以准备交接,阿念便命三喜带人与文同知手下李师爷交接事务。别人家都是幕僚啥的,一般能做幕僚的,起码也得三十往上,三喜这才二十出头,至于三喜手下的人,更年少,年纪最大的十八,最小的还有十五的。文同知手下的李师爷都说,“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三喜笑道,“不过是奉老爷之命做些力气活,大叔过誉了。”
  阿念一直没幕僚,先时想找,在帝都城没找着,人家嫌北昌府苦寒,略有些本事的不愿意来,那些没本事想混饭的,阿念也看不上。后来,到了沙河县,阿念仍是想寻几个师爷,想找个合适的太难了,后来把罗大儒请了来。罗大儒不愧大儒之名,连师爷的职司都精通的。只是,罗大儒半辈子坎坷,今好容易与好友重逢,让教一教江何两家的孩子,罗大儒是很乐意的,毕竟,孩子比大人可爱多了。让他帮忙县衙的事,他也能跟着出几主意,但钱谷刑名之事,这些太细致的,罗大儒一则年岁大了,二则,他也不愿意去操这个心。
  阿念也是个心眼儿灵通的,既是罗大儒不愿,他买了些年机伶小子,不是用来做活,就是用来教认字,然后,训练钱谷刑名之事的,找不着师爷,请罗大儒帮着分门别类的训练几个得用的小子,比师爷也不差什么。至于幕僚,大事找罗大儒出出主意,小事就用手底下的人,用上几年,都炼练出来了。
  文同知是个清雅人,不尚俗务,手下一应事务都是这位李师爷做主。阿念这交接之专业,所有文书,必得各司印鉴签名俱全,所有账目,必得清爽干净,包括所有在库盘点,其行事之俐落、仔细、有条不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大族派出的累年老吏过来主持的交接。
  李师爷一看这架式,很是与阿念亲近了一番,阿念不似文同知,不尚俗务,阿念就是个俗人,与李师爷打听起同知手下之事来,也说的头头是道,一看就知道人家是做过准备的。李师爷这眼瞅着要随文同知外任了,阿念与他打听,现成的人情,不做白不做。何况,看江同知行事,就知是个清明人。李师爷在外闯荡,亦知多与人行善之理,拈着三缕狗油胡就一筷子好菜,一盏好酒的与阿念絮叨起这同知之事来。还把自己辅佐文同知多年的一本秘账给了阿念,上头都是同知衙门三节两寿如何走礼的记录,李师爷笑道,“这上头的例,也是前任张同知传给我们大人的,用了这几年,再无错漏。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今年府里调离任不少,听闻老大人也将致仕,新来的大人何等性情,还得大人多斟酌。”一任一任的上官,性子不同,礼物也要有相应的调节。
  阿念收了那秘账,笑道,“亏得李兄想着我,李兄何时与文大人启程,小弟好过来相送。”
  李师爷道,“待大人这里交接好,我等就要随大人去晋中赴任了。”
  阿念叹道,“这么快,以往我来府里总是匆忙,不得与李兄深交,今始知你我性情相投,却不想李兄就要远去晋中。此一去,不知何年再见了。”
  李师爷也是感慨,“是啊。”怎么自己就没遇到江同知这样的精干主家呢,虽然眼下主家啥事都听自己的,李师爷却更青睐江同知这般懂俗务会做官的,何况又与余巡抚有亲,纵余巡抚要致仕,听说余巡抚儿子在帝都已是三品侍郎。这位江同知既会做官,又有靠山,将来前程必是不凡。此一想,更添遗憾,觉着自己遇人不淑,没得好主家。
  阿念打听得李师爷要走的日子,必要去送一送的。
  此次他来北昌府,子衿姐姐打点了好几匣子上等红参让他带着,就是为了走人情用的。待得交接妥当,文同知离任时,北昌府官场自然也有一番送别,阿念便打点了两匣红参,一匣是给文同知的,一匣是给李师爷的。给李师爷的那匣,上面是红参,下面则有一暗格,是一层银锞子。
  李师爷一接这匣子就知里头不凡,李师爷要推却,阿念道,“此次晋中,路远山高,不知何日再见老兄。这几年来往北昌府,我与老兄也是略有交情,老兄与我推却,就是外道了。”他这次来,交接的痛快顺遂,李师爷不愧安安稳稳辅佐文同知六年的人,文同知那就是个摆设,庶务皆由李师爷打理。阿念每年来府里交夏粮,都是与同知衙门打交道,深知这位李师爷在细务上的本事。只是,彼时不好结交,就是结交,也就是正常的打点,彼此都心知肚明。如今文同知离任,官场上人走茶凉,以往多少与文同知亲近之人,此次前来送别的不过寥寥数人,这寥寥数人里,还多是同知衙门里看着新同知来送旧同知,过来拍新同知马屁,消息灵通跟着来的。阿念待文同知与李师爷却依旧如往,很是与文同知唱和几句,文同知是个清雅人,见阿念送的是红参,说他体弱让他补身体的,文同知又做了两首酸诗,此方与阿念道别。
  阿念亦道,“山高路远,前辈一路保重。”
  文同知上了车,阿念又送李师爷上车,李师爷道,“愿贤弟你官运亨通,倘有缘法,只盼他日再见。”
  阿念点头,“只愿与老兄再见之期。”
  文同知一行远去,待得事后,文同知与李师爷道,“江同知是个厚道人,惜先时未能深交。”虽清雅些,文同知亦是识得好歹。
  李师爷笑道,“厚不厚道,先时官场之上,难以看清。如今大人离任,方知人心。”
  文同知深以为然。
  阿念这里一气办好交接,便同张知府请了几日假,回沙河县接媳妇孩子们去了。
  阿念还给媳妇带了个惊天霹雳的大消息,“先时咱们在家猜的,真有七八分准。先时我还不敢相信,余巡抚见我就说同喜同喜,把我听的,汗毛险竖起来。你说,先时岳父岳母险遇山匪,是不是受了这牵连?”
  何子衿道,“咱家这都外放到北昌府来了,再说,以前在帝都也是做穷翰林,啥都没掺和过,跟皇室的事儿挨不上边儿,绑架咱爹娘做甚?”
  阿念也想不透,他与子衿姐姐道,“看余巡抚那样儿,做太子的那个必是与我有利的。哎,亏得余巡抚那般心喜,也不想想,福祸还两说呢。这事儿,我猜,不是太子那一帮的人,就是太子仇家干的。”
  “太子的人不大可能吧,我听说谢皇后十分能干,谢皇后无子,谁要做太子,想必都得过得了谢皇后这关。要是个能着山匪绑架臣子的人,谢皇后不会那般没眼光,选这样的人做太子吧。不说别个,以后这人倘登基,得是啥样皇帝啊。何况,既敢对咱爹娘下手,这事朝云师傅就会知道,朝云师傅知晓,陛下与皇后便会知晓。发生这事儿前,太子不没立呢。这要是立太子前太子干这事儿,太子这除非是失心疯,不然岂不是现成把柄。兴许是太子仇家干的,恨乌及屋,很有可能。”何子衿道。尤其,对于一个庶出的皇子做太子,于谢皇后这位嫡母而言,最重要的或者不是才干,而是厚道与良心。起码,现在,太子系便是装,也得装出厚道与良心来。不至于做下勾结山匪绑架朝臣的事。
  阿念同子衿姐姐商议,“等咱们回了北昌府,姐姐有空私下同弟妹打听一下,这位太子殿下的生母是哪个,哪里人氏什么的。”
  子衿姐姐悄声问,“你不会觉着是那谁,生母,下的手吧?”
  “这不大可能,要是她下手,也是冲我来,怎么会冲岳父岳母来?”
  小两口商量一回,也商量不出个子丑寅卯,想去寻朝云师傅问问吧,可朝云师傅明显是个过气权贵,虽没人敢惹,但朝云师傅对于现在宫里的事也知之不多。于是,还是打算先搬家,剩下的事,以后再说。
第377章
北昌行之六十五
  小夫妻俩嘀咕了一回,似模似样的分析了回仇家,可关键是,一则仇家还有些糊涂,不知道是哪个。二则,便是晓得是哪个,他们也报不了仇啊,根本惹不起人家。于是,便泄气的早早睡了。
  第二天,何子衿过去跟朝云师傅商量搬家的事,三姑娘、江仁那边是已商量好了的,两家暂时还搬不得,主要是江仁胡文有生意在这边,一时离不得。再者,在沙河县住这好几年,一应家当委实不少,也不是说搬就能搬的。所以,得一面仍在这里设个铺子,安排好了掌柜,府里置起房舍,家里收拾好,再搬不迟。何况,他们又不似阿念那里,急着赴任。于是,江姑娘、江仁两家都打算沙河县这边安置好,再论搬家的事不急。
  何子衿去跟朝云师傅那里,打算继续游说朝云师傅搬去北昌府。
  自从阿念升了官儿,何子衿担心朝云师傅这死宅不愿意挪窝,见天儿的过来夸北昌府如何如何好,说的那话就甭提了,阿曦就很实在的说了,“以前去了府城,没觉着有娘你说的这么好啊,我还是觉着咱们沙河县好。”这位姑娘不愧是宅男神仙朝云道长培养出来的,在哪儿住熟了就觉着哪儿好。她娘道,“以往住不多几日,你还不想回来呢。所以没带你去那好地儿,怕你真乐不思蜀了。”
  阿曦已经七岁,早不似少时嘴笨,如今说话伶俐的很,道,“哪里乐不思蜀啦,根本没去蜀中住过,思哪儿啊!”还唱反调,“我就觉着咱们县里好,爹也是,干嘛升官儿啊,做县尊多好!”
  “唉哟唉哟,你这没眼光的丫头,你哪里见过北昌府的好山好水,来来来,叫你祖父跟你说说,北昌府何其繁华也!”何子衿其实也想不出北昌府哪里繁华来,就把这事儿推朝云师傅身上,想着朝云师傅学富五车,必然是晓得的。
  朝云师傅老神在在,就一句话,“北昌府好啊,多豪杰。”
  阿曦一听,两只眼睛立刻亮的跟灯炮似的,一迭声的问朝云祖父,“祖父,可当真?”
  朝云祖父一点头,阿曦高兴起来,缠着她娘问,“娘,咱们什么时候搬啊?”
  何子衿愁的要命,阿曦这孩子,以往挺好的,三观也正,可自从去年俊哥儿在绑匪面前展示了一回勇武,阿曦就有了偶像,便是她舅舅俊哥儿。阿曦也似得了一种病,名叫豪杰病,就祟拜各路英雄豪杰,一听说北昌府多豪杰,立刻就愿意去了。
  何子衿见她闺女愿意去了,就瞅着朝云师傅说,“你祖父啥时候搬,咱们就啥时候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