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656

  “对对。”
  “我们出去说。”特纳点点头就跟着出去,不到一分钟就回来了,出去时还是好奇宝宝神色的他回来后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地坐下了,两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什么……
  会谈在草签协议后收了场,杜威等人拒绝了晚宴邀请,决定在海上等待3日,等待3日后的交接仪式。
  返回伊利诺伊号后,杜威好奇地问特纳:“那些日本兵究竟怎么活下来的?我看你出去时神色还比较放松,回来脸色就变了。”
  特纳苦笑道:“没法不沉重啊,堀悌吉告诉我,这十几个官兵是靠吃人肉活下来的,他们先吃敌人的肉,吃完了吃自己人尸体上的肉……听完后我差点把中饭都吐掉。”
  尼米茨也听到了,身形一阵摇晃,紧紧抓住扶手才没有倒下去。
  “这真是……这真是……一个野兽般的民族!”
  “呜”地一声长长地汽笛声之后,以大和号为首的联合舰队缓缓离开了珍珠港码头,此时根据协议,码头上飘扬的已是美国星条旗了。
  随同联合舰队第一批返回国内的大约有2万多人,堀悌吉留下了三航战分舰队准备接应从美国获得的赔偿军舰并接应第二批军队返回,但在临行之前,他很奇怪地把那天接受训话的所有中、少佐军官全部叫到舰桥上。
  “岛田君……这些军官中你年纪最轻吧?”
  “是,长官,我今年29岁!”
  堀悌吉点点头:“29岁就当了少佐,可谓机遇非凡……我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你能完成么?”
  “能!”
  堀悌吉让人拿出一个托盘,上面整整齐齐地叠着一面旗帜:“这是我们从珍珠港降下的旗帜,既然你最年轻,我就把他交给你保管,希望50年后,你能够陪着太子殿下,不……那时候是天皇陛下了,来珍珠港重新亲手升起!你能办到么?”
  “能!一定能!”
  “诸君,50年后我一定不在人世了,如果你们还能活着,请记得今天的场面,记得把我的骨灰安放一部分在夏威夷岛上,拜托了!”堀悌吉朝众人深深鞠躬。
  所有人鞠躬行礼、泪流满面:“我们一定牢记今日,不负长官重托!”
  “好了,大家就到这里……我们先走了……后会有期!”
  船行离开珍珠港后,山本五十六和他过来说话:“你鼓舞士气的办法不错,一下子就把这些刺头给震住了。你知道的,我是最烦所谓少壮派的。”
  堀悌吉摇摇头:“山本君,还早得很呢……”
  “你是说?”
  “日本的前途,不在50年,而在15年后——15年后,日本要么脱胎换骨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要么如同一个气球不断自我膨胀,最后砰地一下,变成一堆残渣……”他叹息着,“我辈的任务,就是让这15年平安渡过,但何其难也……”
第060章
世界和平(15)
  “元首万岁!”
  “胜利万岁!”
  “德意志万岁!”
  “轴心大团结万岁!”
  正当美日就夏威夷交还展开谈判和交接仪式时,1946年7月15日,这个霍夫曼亲自圈定的欧洲胜利暨世界反布尔什维克战争胜利阅兵仪式在柏林隆重举行,此前一天正好是斯坦因纳等人从美国载誉归国的日子,于是他们趁势向胜利日交上自己的成果——内战中被SS亚美利加集团军缴获的美国布尔什维克党旗,据说还曾经在白宫头顶飘扬过。
  包括这面党旗在内,欧洲联合部队仪仗队在阅兵仪式开始前率先通过勃兰登堡门,向胜利纪念碑进献一面又一面旗帜——德军在战争中缴获的军旗当然要多得多,但为避免刺激某些国家,仪式上展现的旗帜只有一部分,且以苏联军旗、国旗居多,其他国家只有美国布尔什维克、波兰、南斯拉夫等旗帜,法国、英国军旗都没有放出来展示——英法现在都是坚定的轴心战友,放这些旗帜太不和谐了。
  除霍夫曼外,包括意大利齐亚诺首相、日本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英国爱德华八世、法国贝当元首、俄罗斯(西俄)首脑弗拉索夫等轴心48国首脑中主要人物齐聚柏林,甚至路远的阿根廷总统庇隆、巴西总统杜特拉等也出席了盛大的阅兵庆典仪式,共同庆祝“国际反布尔什维克”重大胜利。
  在美德停战条约签署后,巴西停战条约也顺理成章地签订了,美国扶持的巴西亲美政府在失去累西腓美军支持后迅速倒台,作为交换条件,该政府首脑,原巴西外长奥斯瓦尔多·阿拉尼亚出逃美国,巴西和德国当局故意装作不知,也懒得追究什么责任。
  本来巴西总统是原陆军部长杜特拉,不过真正把握巴西政局大权、并一力与德国合作的人选是蒙特罗,蒙特罗很聪明,他先让杜特拉出面顶雷与德国签署了《和平条约》,承认德意志美洲共和国的独立并与之界定国界,同时又承认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与巴西之间的领土变动,巴西领土面积从战前的850余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不足700万平方公里,其中德意志美洲共和国占据了大约107万平方公里,其他各国占据了50多万平方公里。
  阿根廷也在这些领土变动中得到了将近10万平方公里——不过理论上是从美洲共和国这边获取的,阿根廷从美洲共和国获得领土,美洲共和国又从巴西身上割了一块,边界调整之后,巴西和阿根廷就不再直接接壤,而美洲共和国则成为南美中心国家,同时与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5个国家接壤,并具备了南美强国的特征。
  除领土变动外,巴西还要支付德国的解放费、协同作战费、伤亡抚恤费、慰问费等名目繁多的款项共约200亿美元,巴西政府显然掏不出这个钱,不过巴西有矿,所以霍夫曼很爽快地接受了矿产支付——1942年成立的淡水河谷变成巴、德两国合资,共同垄断巴西境内的铁矿和铝矿;亚马逊森林里的木材也给德国特许采伐权,除此之外,巴西特色农产品诸如咖啡、可可、大豆和牛肉也都由德国这条渠道纳入欧洲市场。
  当然德国也不能全从巴西带走东西而不回报,在签署双边协定时,约定由德国帮助巴西建设12个水电站、大型钢铁厂、军工厂,包括大众、奔驰等公司会来巴西开设汽车厂,另外还将进一步发展造船业等——约定形式是共同投资。
  此外巴西还捡到两个便宜,当初美国投资在巴西境内的资产根据协定不用返还——那先占到便宜的资产阶级就会拥护政府,这是好大一笔钱,另外一个便宜是军火:作为德美和平的条件,累西腓美军撤退回国时只带走了少数军事装备,剩余物资除部分飞机、坦克、火炮被德国装船回国后,其他均作为战利品交给了巴西政府军,包括当初配合美国作战的亲美巴西军也解除武装由巴西政府接手,这一倒腾又给巴西带来了将近15万兵力的装备,喜得蒙特罗高兴不已。
  这两者不但让200亿美元看上去没这么扎眼,而且还有让巴西成为战胜国的“资本”,于是巴西杜特拉政府也愉快地接受了胜利日概念,并决定今后作为巴西的法定节假日。
  条约如果深入解读当然会让巴西政治资深不满,因为今后巴西将从美国控制型的经济变成德国控制型的经济体系,而且美国好歹还隔着一个加勒比海,巴西旁边直接就有个小号德国——论武力,巴西根本打不过美洲共和国,但蒙特罗却知道这条约非签不可,签了巴西还是个整体,顶多损失一些地盘和经济利益,不签,德国转头就会和美国重新商议瓜分巴西,现在周围一圈都是德国小弟,谁不想从巴西身上再吃一口肉下来?
  如果像俄国那样变成两个巴西才叫惨烈,所以蒙特罗爽快地“让”杜特拉在条约上签了字,他准备适当的时候再把杜特拉搞下去,明面上可平息民众不满,实际也是为他自己上台扫清障碍,杜特拉也不敢反对,因为蒙特罗背后站着德国,签了这个条约,德国可以保证他将来获得体面的安排,不签?上面的字照样是他杜特拉的,性命能不能保住就不一定了,而且现在就算是想选择去美国流亡都没有机会,美国政府也压根不想管这票烂账——美国人连近在咫尺的古巴都管不住,怎么可能再来操心巴西的闲事?
  阿根廷虽不是很满意身边出现一个强国,但又不得不承认,与其巴西庞大起来并有美国插手相比,还不如美洲共和国更安全一些,至少现在大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现在全南美在德国撮合下,准备和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国家一起,共同组建拉丁美洲同盟——全称是《德意志与拉丁美洲国家友好互助条约》,全面建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同盟,确立了德国的盟主地位。不过拉美同盟的秘书处没有设在美洲共和国,而是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是德国变相承认阿根廷为南美各国领袖的。
  不过有个国家是被拉美联盟所拒绝的——那就是智利。智利一直在大战中采取中立态度,且有倾向美国、倾向苏联的痕迹,政府内部左派势力又大,庇隆认为不能这么轻易放过智利,必须加以改造。阿根廷一发话,美洲共和国不反对,巴西不吭声,德国同样不干涉,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现在大家都默默地看着智利,期待智利“内部人士”起来革命,否则就要被排除在外。
  当然,说是欧洲胜利纪念日,其实欧洲还有一个小溃疡:塞尔维亚问题。
  意大利从德国手上接手塞尔维亚占领区后,使出浑身解数也摆不平铁托的游击队,而一直损兵折将、耗费累累。虽然装备什么的德国有大量剩余物资可以输出,但其他费用都必须意大利自己掏,齐亚诺认为这个代价太大,他和墨索里尼不一样,认为塞尔维亚国穷民刁,也没有特别好的矿产和其他资源,兼并了并不会给意大利带去什么,意大利的大国地位也不是靠兼并塞尔维亚实现的,此举反而有可能导致意大利被此起彼伏的反抗进一步拖累。除非把塞尔维亚人全杀光,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元首都办不到把犹太人全干掉,意大利同样也办不到。
  而铁托的游击队在这个过程中越打越强也是意大利人胆战心惊的地方,不但各种武器日益丰富,连德国交给意大利的反坦克炮、美国谢尔曼坦克也有被铁托缴获的,这也是促使齐亚诺思考退兵的一个因素——当年对付利比亚也前后穷尽10余年功夫,幸亏利比亚还搞出了石油,南斯拉夫如果再搞10多年,简直是不可忍受的,德国为什么会这么大方地把塞尔维亚地盘让给意大利,表面上看起来是当初为了拉意大利进一步合作尤其是贡献海军力量,但深层次却不无甩包袱的用意。
  意大利当初以为捡了便宜,现在回头过来才知道捞了一个大麻烦。
  当然塞尔维亚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在意大利接手后的反游击战进程中,已有60多万塞尔维亚人死于非命,再加上德国占领时期损失的人口,塞尔维亚损失了将近15%的全国人口。而且由于一直在打仗,塞尔维亚根本谈不上任何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社会生产遭到全面破坏。
  看出意大利的窘迫后,罗马尼亚人在德国暗示下出面做和事佬:一方面劝说塞尔维亚人放弃大塞尔维亚梦,理性承认现实并向阿尔巴尼亚转让科索沃地区——后者一直宣称科索沃是固有领土,宗主国意大利也支持这个论点;另一方面又劝说意大利放弃用武力解决塞尔维亚问题,只要塞尔维亚今后不再输出恐怖主义,不转向布尔什维克,塞尔维亚的独立是有保障的。
第061章
世界和平(16)
  双方还在就这个问题继续洽谈,达成协议希望不小,铁托等游击队领导其实也不太想打下去了——整个欧洲都是轴心天下,连美国和苏联都服了软,靠小小的塞尔维亚还能翻盘不成?不过7月15日签署协议显然是来不及了,很可能还要来回再扯皮。
  在庆典仪式举行前,戈培尔部长亲自主抓的电影《胜利》进行了隆重的首映仪式,这部电影突出展现了轴心盟国特别是欧洲轴心盟国携手并进,共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伟大胜利:出于可理解的原因,诸如法国六周投降、英国遭遇火箭袭击、北非席卷而下的镜头几乎就没有,有的只是轴心盟军在东线狂飙突进,拯救东方民族的镜头,有的是欧洲各国党卫军部队,包括西班牙长枪党、比利时雷克斯运动、法国军团、俄罗斯解放军等盟友并肩作战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另外还加了一点SS亚美利加集团军平叛的镜头,不过分量不大。
  当然,有些镜头免不了要放,这对于德国未来在欧洲的形象和霸权展示有突出效用,比如德国在南非试验的闪电战2.0——反正美国人看不到这部片子!再比如原子弹爆炸的镜头——现在不仅有陆基爆炸,还有空投和水中爆炸的镜头,光从蘑菇云的威力来看就知道一枚比一枚巨大了。
  “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荣誉方阵,这是全部由骑士十字以上级别勋章获得者代表组成的方针……”
  “下面通过检阅台的是欧洲联合武装力量快速反应部队,他们拥有全新的武器装备……”
  打头的依然是虎3坦克和豹2坦克,不过霍夫曼最为看重的E-45主战坦克最初型也在队伍之中占据了一个营的规模。
  E-45是霍夫曼最为自豪的新产品,车高2.6米,比虎3、豹2都要矮,因为这一代坦克的传动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摆脱了虎豹系列的传动配置方式进行后置,再与动力装置结合在一起紧凑化。整车分量在48吨,火炮装备的是试验型105mm/L56火炮,这算是英国方面首先立项,然后德国介入同步研究的产品,目前威力并不比88mm/L71大多少,比起虎3上那门强大的128mm坦克炮则略见逊色,但霍夫曼相信L7的105线膛炮成熟后潜力不可小觑,而且能比128mm坦克炮更为综合平衡。
  E-45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复合装甲的坦克,内衬了几层玻璃纤维用于加强传统装甲的防御能力,等效防御能力基本和虎3一个级别,但无论重量还是造价都要比虎3低不少,发动机采用的是900匹马力的HL234+发动机,车速可以达到60公里以上。
  在设计上,除发动机后置并引入涡轮增压和新式冷却技术外,德国标志性的传家宝双重甚至三重交错重叠负重轮终于被取消了,这不但减轻了分量,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维修与生产难度,更重要的是E-45设计者们还就如何使坦克内部空间分配更趋合理展开了探讨,得出的黄金比例是动力和传动装置占38%;乘员和内部物品(包括燃油)占48%;弹药占6%;火炮活动空间占8%,而E-45最后生产出来的预备生产型基本接近。
  霍夫曼已秘密下达给施佩尔指令,在外表继续用虎3甚至狮式、鼠式重型坦克项目引诱其他国家进入误区的同时,准备全力优化E-45的设计与装配并最后全面装备。
  换而言之,虎3、豹2都是过渡期间的产品,生产线基本可以关停并转。
  因此,在阅兵仪式上E-45并不是主角,当然也不是虎3或豹2,而是各式各样的火箭部队。
  随着解说员一声亢奋的声音:“下面通过检阅台的是欧洲联合武装力量火箭旅”,整个会场都轰动了,人群纷纷开始张望,在最前面是利用虎2、虎式地盘改进的V2\V3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系统,跟在后面的火箭卡车这是V4\V5中程弹道导弹和用装甲车改造的防空导弹、反辐射导弹。
  最拉风、最吸引眼球的是随后进入会场的超级卡车,上面装着硕大无朋的V6\V8导弹。
  “V8导弹是第三帝国开发的最新弹道导弹,也可以称呼为洲际导弹,最大有效射程6000公里,可直接从柏林打到伊尔库茨克……如果斯大林再敢乱说乱动,我们不介意通过V8火箭把原子弹送给他……”
  这句话一说,本来就觉得鄂木斯克距离哈萨克共和国太近的东俄当局立即筹划着迁都,打算将首都从鄂木斯克搬迁到阿穆尔共青城。
  在坦克、装甲车、火箭后是各类型自行火炮和轮式突击炮,不过火炮现在显然不是战争焦点,所以众人只惊叹于自行火炮的发展使拖曳式火炮空间越来越小,却忽视了跟在自行火炮方阵中的保障车辆,这些外表看起来像弹药车的保障车辆可不是一般的后勤车,全是根据达姆施塔特系统进一步进化发展的炮瞄雷达系统,换而言之,以前炮击靠人工指引和定位,今后将完全依赖火控雷达。
  火控雷达几年前就出现了,最初因为体积庞大只能装载在大型军舰上,现在德国广泛采用以晶体管技术为核心的新电子体系,使雷达体积大大缩小,功率大幅度提升,从而使得普通炮兵团大规模装备火控雷达的成本和难度都降低了,雷达车承担火控任务不但可行而且可以普及。
  在电子发展领域,晶体管是霍夫曼一再强调的未来电子设备发展途径,尽管也有专家认为电子管比晶体管更可靠、更耐得住恶劣环境,特别是面对核爆冲击时,晶体管生存性低得多,但霍夫曼还是坚持加快发展晶体管。
  他指出不仅电子计算机系统要在未来几年内用晶体管完整替代目前的混用电路,所有雷达系统也要加速换装——这没有商量余地。
  至于生存力更强的电子管——专家们说得确实不算错,不过霍夫曼知道这是条邪路,全世界现在就只有德国掌握核武器,德国不用,哪来的核冲击环境?就算将来其他国家有原子弹,也不敢在德国面前比划,双方技术代差差距太大,德国已初步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还有了洲际导弹,使原子弹具备了初步实战能力,其他国家都还在黑暗中摸索。
  而且原子弹并不是德国的终极武器,上个月专家开会时保证,研究进度一切良好,最早在1947年中旬,最晚不超过1948年年底,核聚变炸弹将会面世,起步当量80万吨TNT级。
  基于电子技术发展领先这个理由,霍夫曼在斯坦因纳出发前亲自圈定了破坏目标,除匹茨堡的钢铁厂、底特律的汽车公司外,设在匹茨堡的西屋公司(美国首屈一指的电气设备制造商)同样在美国内战中变为一片废墟,所有实验室、试验资料包括很多重要的工程师都完蛋了——当然,干坏事的只能是美国布尔什维克。
  霍夫曼只可惜美共不肯流窜到西雅图去,不然借这个机会一口气把波音公司也端了岂不美滋滋?
  基于炮兵雷达和火控雷达可通过观察炮弹落点从而校准并控制火力的原理,德国科学家还研究了反炮兵雷达——依靠炮弹落点来反向测定对手火炮的精确位置,不过进展相对缓慢,因为运算速度的制约使机械信号扫描根本跟不上炮弹速度,哪怕最简单、最容易测定的迫击炮炮弹弹道也比较麻烦。但霍夫曼认为这方向是对的,等开发出新一代高速计算机后就可以看到曙光。
  目前,楚泽教授领衔的团队最新开发的Z7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了每秒1万次,Z8\Z9型电子计算机的规划速度分别是10万次和30万次,同时要求体积和能耗缩小到晶体管和电子管混用电路的Z7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不普及晶体管根本不可想象。
  考虑到晶体管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加上楚泽主管一个公司越来越吃力,在霍夫曼撮合下,楚泽公司、西门子、德律风根公司联合组建了德国计算机公司,日常管理由西门子派遣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生产,楚泽是技术领袖,而德律风根公司则抓紧探索晶体管的集成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