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56

  结果这举动两头不落好:罗马尼亚埋怨德国强行划走他的土地,而匈牙利抱怨德国没把全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给他。虽然迫于压力两国一同加入了轴心体系,但彼此均视对方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哪怕到了东线战场上也针锋相对。别说互相帮助,能不互相开枪已是顾全大局了。德国只好用自己的部队把两国集团军分开,面对这种棘手的局面霍夫曼也找不到好办法,最后干脆借着这次塞尔维亚会议的精神将两国部队数量减少后分开配置,匈牙利人去了中央集团军群,而罗马尼亚人留在南方集团军群。
  “应该不会再犯。”蔡茨勒补充道,“最近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已先后宣布独立,据悉他们彼此间的问题和矛盾是外交部和最高统帅部沟通到位的。现在均已组建各自的政府和国防军,武装党卫军也在当地征募志愿兵员,据说报名情况还不错。白俄罗斯是下一个目标,元首据说还把注意力放在车臣和印古什这些南高加索地区上面。”
  “党卫队最好不要参与这种事,他们那死板的教条通常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曼施坦因接着抱怨道,“最近我忙碌得像个封建时代的帝王,不断分封各路诸侯……您瞧,这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地盘,他们上周刚刚任命了最高执政官和草原军区司令官。他们不是哥萨克而是蒙古人后裔,地盘和哥萨克们接近,人口略少一些。”
  蔡茨勒看了看地图上的卡尔梅克大草原,疑惑地问道:“草原军区?他们还有哪个军区?”
  “没了,就这一个。”曼施坦因笑道,“本来事情没这么顺利,当地长老只和我们达成了互不干涉的协议,没想到怒不可遏的斯大林出了昏招,说要撤销他们的自治地位,还宣布他们是叛徒民族,要将这些蒙古人全部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们害怕了,干脆成立共和国投靠了我们,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牲畜用于后勤运输,不过我没亏待他们,给了他们不少枪支弹药,而且只要他们自己指认,战俘中的哥萨克或者卡尔梅克人一律就地释放。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卡尔梅克骑兵团,第二个团也很快会组建完毕。他们还想宣布我为‘卡尔梅克保护者’,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不能抢元首的专属头衔。”
  蔡茨勒听了捧腹大笑:“听着挺有趣的,这场面都赶上帝国统一前德意志各小邦林立的场景了。”
  曼施坦因两手一摊:“可不是嘛,斯大林格勒战役不打了我本以为能空下来,谁知道比以前更忙,一开始是忙着将军一级编制撤销并重组部队,后来又忙着装备调度与增补,现在又忙这些,还要应对俄国人咄咄逼人的攻势,几乎没空下来的时刻。”
  “说真的,您想要个哥萨克将军我能帮上忙。我有个朋友叫赫尔姆特·冯·帕维茨(Helmuth
Von
Pannwitz),出生于西里西亚靠近俄国的边境地区,他父亲是骑兵军官,上次大战他才16岁就以骑兵士官生身份参加了战争,现在是上校军衔,他与捷尔斯克哥萨克几位政治领袖关系密切,还向我建议成立捷尔斯克哥萨克骑兵团。如果您有兴趣我让他来您这里报到,最起码可以让他把这几个骑兵团先整合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师。”
  “当然可以,我求之不得!现在和哥萨克人之间的沟通联络存在很大困难,我们的人几乎不会说俄语,他们之间会说德语的也挺少,有限的几个翻译还经常弄拧,他要是干得好再给他升一升成为将军也不是不行。”
  曼施坦因知道能让蔡茨勒亲自说出口的朋友自然是交情莫逆的人物,原先元首首席副官施蒙特将军就是蔡茨勒的朋友,没他的举荐蔡茨勒当不上这个总参谋长。反过来,如果没有蔡茨勒的力挺施蒙特也不会在东线军需总监这个位置上做得安稳。这层关系是万万不能得罪的,曼施坦因对军需处后勤保障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他手下的二号坦克已全部更换为最新的4号G型了,他相信年底前完成所有三号坦克更替的承诺。不过他还指望施蒙特手松一松额外多给他几辆坦克,别的不说,光今年大量筹集的冬季装备早一天发到手和晚一天发到手的意义就不一样。
第017章
以俄制俄(2)
  “元首有多久没来东线视察了?两周还是四周?”聊着聊着曼施坦因话锋一转开始抱怨起霍夫曼来,“我一直想当面和他陈情辞去第六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让一个集团军群司令再兼任某个集团军司令的行为是不对的,何况现在我还这么忙。”
  “确切地说,是六周。”蔡茨勒笑道,“在我担任总参谋长之后就记得元首再也没来过东线。”
  “他该不会是忘了我们吧?”
  “忘了?当然不会……不然您以为那些兵员增补、技术装备优化以及陆陆续续的调整命令是谁发的?”蔡茨勒疑惑地道,“您该不是期盼着元首前来具体指导您的工作吧?”
  “不,当然不。”曼施坦因用开玩笑的口吻说道,“现在这样挺好,统帅像个统帅,总参谋长像个总参谋长,我这个集团军群司令也能发挥价值。”
  “元首只是突然改变了他的想法,他不再像以往那样试图干涉前线将领特别是集团军群的指挥,那种恨不得把手伸到每个师的行为我个人一直持保留意见,本想委婉地予以提醒,没想到元首自动就改变了。很多时候我都好奇哈尔德和我讲述的元首和我实际接触到的元首是不是同一个人,他说元首不近人情,他说元首刚愎自用,他说元首固执到让人无法理解……我上任以后这些事情都没发生,我和元首汇报时他总能耐心地听完,然后说‘蔡茨勒,你们按这个战略目标去做吧,细节问题你自己掌握,不用事事请示了’。”
  蔡茨勒感慨地说:“虽然你我都明白所谓的‘叛国集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不得不说,哈尔德和元首之间长年累月下来淤积了太多的矛盾和互不信任,这才是元首对总参谋部所有方针都要干涉的缘故,当然元首对战略方向的把控一直很牢。最近我感觉元首对经济体系和装备技术的兴趣大于去前线的兴趣,我经常看他在研究一摞又一摞的数据和图表,同时在做一些我们都看不懂的标识,身边还多了一个漂亮的女秘书——专门给他算数字的,如果不是我经常飞来飞去,文尼察大本营都要关门谢客了。”
  曼施坦因耸了耸肩:“元首确实有很大的变化,怎么说呢……更像一个总司令和统帅了,而不是集团军司令员。”
  “您这个巧妙的讽刺我决定给满分,要不要我回柏林讲给元首听?”
  “那当然不。”曼施坦因笑笑,“您还是把有多少保护者头衔的数量告诉他吧,他更关心这个,也显得有成就感一些。”
  “最近前线苏军有什么重大变化?”寒暄完毕,蔡茨勒将话题转移到东线战局上来,“元首对东线情况很关注,冬将军就要来了,俄国人的主场优势会得到重大发挥,他很担心部队能不能顶住,同时也想听听你对下一步行动的看法。”
  “最近苏联人的动作确实很频繁,在我们撤退后他们逐步接收了那些空出来的地盘,还试图发动对我们的反击,不过规模不大,以师一级为主,只有一次出动了两个军,均都被我们打退了,俄国人付出的代价也不算太大。”曼施坦因用铅笔在地图上点了点,“他们通过试探性进攻在寻找我们防线的薄弱之处,由于气候条件限制,短期内他们也无法机动作战,只能依赖步兵和骑兵——所以我说哥萨克和卡尔梅克骑兵团具有重大意义,他们遮蔽了整个战场,成功地干扰了苏军的行动。”
  9月份苏联会进入一段时间的雨季,在雨水浸泡下所有的道路都会变成泥浆堆,无论是车辆还是坦克陷进去就很难动弹,根本不能发挥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的优势,只有到了10月,特别是10月中旬以后气温下降,道路冻结硬化后才能恢复通行——那时候就意味着进攻时机到了,由于南方集团军所处的纬度关系,这种变化通常要比北边推迟十天左右才会出现。
  “您认为他们的主攻方向会是哪里?”
  “罗斯托夫。”曼施坦因毫不犹豫地说道,“占领了这里他们就能毫不困难地将我集团军群分成南北两个孤立集团,到时候他们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就能南北夹击我们在南线的克莱斯特战斗群——他们只有不到25万人马,而俄国人估计能纠集起70-80万部队,同时还能至少有30万的预备队。而且罗斯托夫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放弃的地方,如果我放弃了,高加索和卡尔梅克草原就会对我们关上大门,甚至于刻赤半岛与塔曼半岛也会受到威胁,我冒不起这个风险。”
  “所有您决定死守?”
  “光死守是不行的,必须精心准备一个反击计划。”曼施坦因狡黠地说,“罗斯托夫是我们不可放弃的战略枢纽不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捏在手里。”
  “果然让元首猜中了,他说您一定在准备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作为奖励,您和元首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别的不说,我就想问那些新式坦克什么时候能配属给我们?”
  “您指的是虎式?”
  “是啊,这都传了大半年了,5月说6月,6月说8月,8月又说10月,现在10月第一周都过完了,到底给不给倒是给个准话啊。”曼施坦因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道,“当初让我交T-34我们可是交得最多、最爽快的,那时候施蒙特将军就许诺第一批新坦克会优先拨给我们,要不是其他集团军群也没拿到,我都以为他在哄骗我。”
  “这个……”蔡茨勒忽然露出尴尬的脸色,“其实第一批虎式已经生产出来了,但给不了东线了,你们只能等下一批……”
  “为什么?”
  “一共只生产了72辆,编成了两个重装甲歼击营。”
  “我不嫌少啊,两个营就两个营。新坦克好不好至少要实地考验过吧?还能有比我这里更能发挥特长的地方?”
  “还真有一个。”蔡茨勒嘀咕道,“您是知道的,古德里安将军担任过装甲兵训练总监,什么新装备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这事情让他知道后直接管元首要一个营,理由是元首不经他同意就把他最好的后勤军官弄走了,还让他牺牲在了英国,要求元首负责补偿非洲军的损失。”
  “这是说兰克?他原来是后勤军官?真了不起!”曼施坦因知道突击队去英国执行任务的事情。
  “可不是嘛。”蔡茨勒惋惜地说道,“非常能干的一个人,施蒙特知道了说让我一定想办法弄到东线来,没想到居然战死在英国。”
  “那起码还剩一个营吧?”
  “元首说兰克的价值抵得上两个营,于是把两个营都拨给了古德里安。”
  “混蛋。”曼施坦因气哼哼地说:“古德里安上次从我这里抢走了大德意志师,这次又是他抢我的坦克,这笔账下次要好好和他算算。”
  “不过您也别不高兴。”蔡茨勒说道,“保时捷公司在虎式竞标中落败了,他们原先订购的那100个底盘眼瞅着要浪费,保时捷博士提出改装成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歼击车,但这个创意被元首否决了,他认为改装成突击炮更好——您马上就可以看到口径380mm的自行重迫击炮,时间上或许还能赶得上守卫罗斯托夫的战斗。”
  “380mm?”曼施坦因在回味着这个口径,半天后点点头,“倒是非常期待这种武器,估计用来打巷战会非常棒。”
  “您的作战计划主要构想是什么?”
  “三步走。第一步,道路条件改善后,我利用新增补的装甲师在南北两个突出部的端点发起短促进攻,调度俄国人的兵力,但不具体突破,他们可以向两翼加派或者不加派兵力;第二步,如果他们加派兵力,我就利用中间进行向心突击,做出向斯大林格勒重新进攻的态势;如果他们不加派兵力,我就做出向前推进,构建包围圈的态势;第三步,第二步执行后俄国人一定会拼死反扑,我将抓住机会且战且退,等俄国人陷入追击而战线拉长之后,以预备兵力进行钳形反击,消灭俄国人的进攻矛头。我预计将面对100万左右的苏军,努力实现30万以上的敌军伤亡同时维持战线态势。”
  曼施坦因大致勾勒了自己的想法:“但这有个前提,我们必须有一样能吸引斯大林的玩意,就像斗牛的红布那样,那样他才会不顾一切地扑上来。”
  “这东西我已经给您带来了。”蔡茨勒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题为《我为什么走上了与布尔什维主义作斗争的道路》的公开信,“这是一位苏军高级将领的杰作,元首准备挑选他担任俄罗斯解放军的领袖,他的名字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是一名中将。”
  “我听说过这个名字,我期待他的精彩演出。”看完文件后,曼施坦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第018章
以俄制俄(3)
  弗拉索夫当然不是无名之辈,恰恰相反,这个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像个政工干部的中将在红军中绝对称得上是一名悍将。
  弗拉索夫是新城神学院的毕业生,19岁参加了苏联红军并在内战中立下功勋,1924年7月至1925年曾在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训练班深造,粗看上去这个学校名头不响,但只要看看他同班同学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其中蕴含的价值——他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叶廖缅科等人是同学。1930年,年仅30岁的弗拉索夫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8年还作为军事顾问奉派到中国并帮助训练军队。
  那时候正好德国援华军事将领还没撤完,陆军总参谋部里还留着他的档案和粗略评价,认为他“头脑灵活、作风勇猛,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对手”。
  “巴巴罗萨”行动后弗拉索夫出任新组建的苏军第37集团军司令,在基辅方向参加正面防御作战且屡建功勋,最后神奇般地逃出基辅包围圈并徒步返回本方阵地,斯大林用飞机把他接到莫斯科并授予其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同时还任命他为防守莫斯科的第20集团军司令。
  到台风战役高潮时,面对德国第3、第4两个装甲集群的冲击,是弗拉索夫亲率第7和第8近卫步兵师以强行军堵住了突破口,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莫斯科,甚至还在友军支援下在德米特罗夫和伊克沙湖之间发动反攻,硬生生地把敌人阻挡在莫斯科运河一线。鉴于他的成绩,台风战役结束后斯大林提拔他为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员,他接任后立刻以前所未有的冲劲投入工作——他从基里施以西地域发起进攻,占领了丘多沃至诺夫哥罗德之间的一大块森林沼泽,楔入德军纵深60-70公里,先头部队离柳班仅15公里,严重威胁德国第18集团军的侧翼,只因为其他友军配合不利,孤军深入的他被德国优势兵力包围后于6月底无奈被俘。
  正因为他的名头如此突出,在被俘后他没有像其他战俘一样在暗无天日的俘虏集中营里苦捱,反而很快就被关在柏林郊外的一幢别墅中。只是德国方面对他的优待仅基于他过往的战绩,没有人注意到他的额外价值,无论希特勒、希姆莱还是其他高层都对他反过来想与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做斗争的想法嗤之以鼻。但霍夫曼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他做出决策准备扶持布尔什维克内部异己力量时,他已想到了这个人物。
  曼施坦因虽没参加莫斯科战役,但大本营传达的敌情通报当中将这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现在元首挑选这样一位将领来领导俄罗斯解放军,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说都称得上是不错的选择,他放下弗拉索夫的《公开信》,关切地问蔡茨勒:“这人的投名状已交了,后续元首打算怎么做?”
  “这家伙野心很大,最初表示要纠集原俄国境内所有反斯大林与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与军人一起形成新势力,元首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告诉他将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分别建国,新的俄罗斯将仅有俄罗斯民族和固有领土组成。”
  曼施坦因冷笑道:“原来他还打着成为下一个斯大林的主意,哦,还是一个会打仗的斯大林。”
  “我们推翻一个斯大林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再造一个斯大林。”蔡茨勒补充道,“元首准备先让他和其他一些被俘苏军高级军官组成俄罗斯民族委员会发表政治宣言,该宣言将与其他非俄罗斯族的政治宣言形成统一体系,同时再让他去战俘营挑选苏军纯粹俄罗斯族裔的军官和士兵组建俄罗斯解放军。下个月我们将在华沙召开东方会议并将统一协调原俄国领土处理事宜,您分封的那些‘国家’也会借此宣布独立并统一参与到反布尔什维克的战斗中来,而俄罗斯民族委员会将被我们承认为与苏维埃俄国交战的友好势力,享受盟军待遇,并承诺在战争胜利后以他们为基础组建新的俄罗斯国家政权。”
  “那他就身兼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于一身了,如此野心勃勃的人物将来能控制住么?”
  “应该没问题,元首目前只给俄罗斯解放军三个师的编制,而且还没有装甲师,他们只有在接下去的战役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扩编。”蔡茨勒解释道,“您不要认为一个中将会是俄罗斯民族委员会的全部,一旦他获得成功,斯大林政权内部的反对分子,比如上将、大将乃至政治局委员一级的人物就会有人动摇并投奔过来,如果他们地位更高、名头更响、能量更大,他们就能与弗拉索夫分庭抗礼甚至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弗拉索夫最多是一个军方领袖,而他们内部有了派系之后能更便于我们控制。”
  曼施坦因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一点:“这倒非常有可能。”
  “如果我是斯大林,我一定会关注到这个人物的价值与示范效应,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消灭他,千方百计将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在斯大林眼中他和他手下所在的方向就应该是战役中最致命的方向。”蔡茨勒笑道,“当政治目标压倒军事目标时,斯大林会变得不顾一切,您需要的红布到时候就有了。”
  “他现在人在哪?”
  “在战俘营挑选军队,3天后他将率领第一批部队赶到您这里报道并听候您的吩咐,我认为您能像哥萨克那样赢得他的尊重,毕竟他所有的一切目前都掌握在您手中。”
  “我觉得他会是个聪明人,和聪明人合作一般会比较愉快。”曼施坦因说完后,两人会心地笑了起来。
  就在蔡茨勒和曼施坦因商议下一步政治攻势之时,斯大林正在克里姆林宫里审阅下一步战役方向。
  最近这几天斯大林同志是非常春风得意的,一来是他收到了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通过秘密渠道转达过来的消息,谓德国方面准备有条件与俄国媾和,希望俄国能表明态度并提出条件,保加利亚愿作为中间人居间调停。而德国人释放出的信息是很明确的,他们无意彻底埋葬斯大林政权,更不会像他们曾经述说的那样要消灭斯拉夫民族,他们只希望拿到一个可靠且优渥的和平协定。这对斯大林来说不亚于得到第二个《布列斯特条约》的契机,而且有了列宁当初顶着压力签署条约的先例在前,一旦他准备和德国人签署合约,无论条件多么苛刻,全党上下都说不出来什么,更无法指责他。
  在斯大林内心深处,哪怕与德国签署最苛刻的合约也无所谓,只要能让苏维埃保留一些元气并缓过劲来就好。他相信德国与英美特别是与美国的对抗才刚刚开始,美国不会容忍一个掌握了欧洲霸权的德国,双方之间的战争必然是不死不休的,等到了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已恢复元气的苏联可以再度出击,重新撕毁条约拿回割让出去的领土与权益,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东欧——这次可没有一个毕苏斯基领导下的大波兰挡住苏维埃的铁蹄了。
  过了两天他又从外交系统获悉日本方面希望通过苏联与美国接洽单独媾和的事情,这更让他高兴了。
  他兴奋地对汇报情报的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日本人快要撑不住了,他们迫切地想要保住目前已拿到的大部分东西退场。如果日美媾和成功,则美国的力量可以全部集中到欧洲,那时候法西斯德国受到的压力会更大,会更有利于我们。”
  “可日本人如果与美国单独媾和以后会不会反过头与德国人一起夹击我们?”莫洛托夫没有斯大林那么乐观。
  “当然不可能,日本人连中国人打不赢,凭什么来对付我们?就凭他们那些薄如蝉翼的坦克车和孱弱得可笑的炮兵火力?联合舰队倒是不容小觑,可他们上不了岸……”斯大林冷笑道,“日本人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事件中受到的教训不会那么快忘却的,如果他们真有这个心思,在去年夏天他们就不应该去招惹美国而应该反过来夹击我们。”
  正在这时,伏罗希洛夫元帅走了进来,他的步履沉重,脸上表情十分严肃,似乎还隐隐约约带着愤怒之色。
  “出什么事了?”斯大林敏锐地观察到这位老战友的情绪不佳,他心里一惊,难道前线有了十分不利的消息?可朱可夫怎么不来汇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