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656

  有斯大林同志发话,选拔风格马上一变,能入选的基本就是将来板上钉钉要提拔的人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斯大林心目中朱可夫的接班人,作风顽强的崔可夫将来可充当方面军司令员,立场坚定、作风过硬同时又有实战经验的勃列日涅夫同志将来可出任方面军政委或地方重要党职……
  既然俄方确有诚意再加上政治委员人数不多(每25人搭配1人),同时表示绝不对外宣传布尔什维克理念,最后参联会接受了这份名单,希望能从2月起逐步接纳俄国代表团秘密入驻。
  这次谈判成功树立了杜勒斯的威望,也为第二把火奠定了条件。
  第二把火是关于“赎买”夏威夷平民的,他态度很坚决:伤员要救、平民也要救——这都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内容,在会议上他杀气腾腾对胡佛表示:“这是为挽救民众生命而不得不对日军的妥协与让步,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行为,不值得仿效更不值得大张旗鼓,所以FBI必须严格遵循《保密法》、《新闻管制法》的要求,任何敢于越雷池一步的新闻媒体,一律关闭;敢于不顾禁令的记者和编辑,先抓后审、驱逐出新闻界,对屡教不改者,予以秘密监控、软禁甚至逮捕,有什么责任,将来政府来承担!这种关键时刻,全美人民的思想一定不能乱、军队的指挥体系一定不能受到干扰!我管不了‘欧洲之声’,连国内媒体也管不了么?”
  这种强硬态度甚至连杜威都表示震惊,不过既然杜勒斯表示他将来愿意承担责任,他在会议上就算默认了,胡佛立即答应执行。
  为救援夏威夷平民,杜勒斯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由潜艇输送一批美元现钞去夏威夷,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特意心细如发地提到“要旧钞,不要新钞”,以免引起日方怀疑;
  第二,由财政部对夏威夷银行业进行紧急援助输血、防止局部挤兑;
  第三,既然日军同意用民用物资换取平民自由,那就在西海岸搜罗一批物资,由红十字会和其他志愿者团体出面去换人(不能以官方身份),这些物资主要是收购过剩滞销的产品,如款式过时的衬衣、外套、皮鞋、床上用品,或是有高附加值但不会增强日本军事实力的产品,如手表、收音机、留声机、中高级轿车等,或是奢侈品,什么丝袜、香水、高级化妆品、丝绸内衣等,由政府出面拉动内需;
  第四,交易时间尽可能延长,先伤病员,再妇女儿童,再老年人,尽可能争取时间推迟日军进攻,为其他战场形势好转和对德和谈争取时间。
  4000美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1盎司黄金售价也就是40美元左右(1盎司黄金=31.1克,本来只要35美元,后因美国通货膨胀而涨价),日本确定的标准就是100盎司黄金/人。
  夏威夷一共有10多万平民,按这个价格至少需4亿美元物资——实际还远远不止,因为日本对普通民用物资价格压得很低,但杜勒斯认为完全值得,他甚至表示:“先生们,如果现在日本人愿意收10亿、20亿美元甚至50亿美元而放弃对夏威夷的占领,我宁可付这个钱——钱没了可以再赚,岛丢了,生命没了,将来怎么弥补?”
  这番话如果让堀悌吉听见,一定会很高兴地和杜勒斯握手,然后拿着100-200亿美元赎金扬长而去,可惜这笔交易注定做不成——两边都反对这种提议。
  最终参联会只通过了前面4条,对赎金换日本退兵这一条认为“时机不成熟,暂缓考虑”。
  虽是暂缓考虑,但军方普遍对杜勒斯抱有好感,个别人员甚至私下认为出身政治世家、拥有良好政府资源、熟悉德国情况、作风强硬的杜勒斯比杜威更适合当总统——无论年纪还是手腕!
  1月23日,部署完有关工作后,杜勒斯启程准备飞葡萄牙:根据美德两方协定,杜勒斯的飞机单独前往欧洲大陆,进入亚速尔800公里防空圈后发出联络信号,德国会派多架战斗机予以全程护航直至飞机在里斯本安全降落。
  去里斯本前的形势非常严峻:日军继美属萨摩亚后,又打下澳新外围的瓦努阿岛和斐济,同时兵不血刃轻取汤加群岛,兵锋直指新喀里多尼亚一线;澳新和所罗门群岛直接暴露在日军威胁之下;德军完整占领英属圭亚那,同时又发现德军主力舰队开始向加勒比海方向扑来。
  围绕德军是不是会占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西洋舰队要不要出兵予以交战,参联会又掀起波澜,不过杜勒斯这次讨论顾不上了,他得先去和里宾特洛甫谈谈,听听德国究竟是意思……
第052章
背锅侠杜威(14)
  这次轴心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除狮号战列舰依旧还在伴随霍夫曼访问外,其余兵力已全速压过大西洋中场。
  为统辖这支包括5艘舰队航母、8艘战列舰、9艘莱茵级护航航母、40余艘巡洋舰、驱逐舰、50多艘S艇、90多艘货轮、油轮、补给船的庞大队伍,马沙尔将整支舰队分成三部分:居前突出的是由贝中将统御的炮击编队,中路是小泽和克兰克联合坐镇的航母编队,后路是由欣茨统御的运输部队。
  舰队整体航速15节,由于美军在大西洋上的基地基本丧失,虽然部署在直布罗陀一线的间谍报告有船只出入,但因为这次德军是采用分散集结的办法实现舰队编组,三分之一的船只从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三分之一的船只从西、法两国海岸出发,还有三分之一船只是从德国本土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而来——现在海峡已对德军完全开放,德、英双方清扫了其中大部分水雷,再加上德方同意与杜勒斯展开会谈这颗烟幕弹炸得不小,所以美方最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德军只是一般性的物资输送,一直到离圭亚那还有1500公里的位置上才被美军潜艇部队发觉,进而第二天被部署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B-29远程侦察机判断出全部规模。
  其实早期发现美军也没什么进攻手段,德军编队穿越亚速尔与加那利群岛海域时,能受到两个基地的航空掩护,再往前能受到佛得角的航空掩护,进入圭亚那800公里后,又能得到部署在圭亚那一线的南美空军机群掩护,真正彻底暴露在外的路程不足1000公里,而拥有5艘舰队航母、9艘护航航母的作战编队也不是吃素的,一般上去基本都会被打得铩羽而逃。
  于是围绕是否截击德军主力舰队、如何截击展开了激烈争论:
  “从目前德军态势和航线轨迹来看,基本确定其在圭亚那一带,主要战术目标不外乎两者:第一,配合南美德军登陆并占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第二,两路夹击,吃掉累西腓第五集团军主力。”斯普鲁恩斯用教鞭指点着地图,“我个人判断,以第一种可能性居多,但不能完全排除第二种可能性。”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有多少部队?”
  “空军拥有近200架作战飞机,海军驻扎有一支驱逐舰分队和6艘潜艇,陆军大约有2个团,7000余人。”
  杜威的脸色很难看:“这些兵力不足于防御德军吧?”
  “基本不可能,如果德军大举登陆,大约最多能坚持3-4天。”
  “如果他们进攻累西腓呢?”
  “如果能得到有力舰队支援,累西腓可以打一场势均力敌的防御战。”麦克阿瑟解释道,“累西腓现在拥有24万左右兵力,1500余架飞机,同时拥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和指挥体系,考虑到敌军登陆最多一次性只能投入3-4万兵力,所以我们如果能得到海军有力配合的话,我有信心在累西腓挫败德军进攻!”
  杜威点了点头:累西腓这个桥头堡不丢失,美利坚就还能向南美投射影响和力量,同时也能卡住南美、非洲、欧洲这条整体航线,使德国不能为所欲为,不过有一点他犯难了:按照上次参联会议定的逻辑,一旦德军展开登陆战役就要动用大西洋舰队主力进攻,现在德军要进攻累西腓的话,肯定必须压上,进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要不要压上呢?
  或者说,要不要为一场必败之战投入力量呢?
  他犯难了,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克拉克和尼米茨,想请他们讲一讲。
  尼米茨沉吟半天后开了口:“单纯从实力上讲,我军大西洋舰队是不如轴心舰队主力的,我军只拥有4艘战列/战巡,只相当于轴心的一半,我军拥有的舰队航母与对方虽然一样,但考虑对手拥有2艘装甲航母且作战经验更为丰富、舰载机飞行员能力更强,实际我军居于下风;对手还拥有9艘护航航母,虽然我们能拉出至少1打以上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但上面飞行员却是个大问题……”
  这个意见得到了克拉克的承认,不过他的意见显然侧重点不同:“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争夺进行海军主力舰队交战我认为短时间内显得急躁了点,但海军派遣有力作战力量协助陆军进行防御是不可或缺的,至少轻型军舰、鱼雷艇、潜艇应该去破坏德军运输与后勤部队……同时空军应想办法揍沉1-2艘航空母舰,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阿诺德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军在岛上作战飞机一共就只有200架,应付圭亚那的德军陆基飞机已极其吃力,根本没有能力应付来势汹汹的德军主力舰队——那意味着至少600架飞机!我的意见是在保存有生力量的情况下撤退!”
  撤退这个意见得到了马歇尔的认可,他认为岛上守军只有3-4天的抵抗能力,没等大西洋舰队主力赶到,说不定德军已拿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了,然后舰队又要遭遇优势德军以及前出部署在该岛上德军空军的双重夹击。
  以金上将、特纳为首的部分人员认为要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上打一仗,削弱德军力量,但海军主力舰队不出动,继续保存实力——除非形势发展到德国大举进攻累西腓。
  经过令人头昏脑涨的争论,杜威总算是明白了一个事实:参联会对这次作战并未形成统一意见,现在意见分歧很严重。
  激进派以斯普鲁恩斯为代表,包括部分陆军,主张舰队主力出击,打一场类似中途岛的扭转性战役,争取打出1:3、1:4的战果来(均指舰队航母);
  保守派以阿诺德和马歇尔为代表,主张撤退,让出该岛,保存有生力量;
  中庸派是大多数,认为不战而退固不可取,但为一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就轻易压上大西洋舰队主力未免孟浪,寄希望于能通过抵抗削弱德军实力,等待海军实力进一步恢复。
  虽然斯普鲁恩斯等人说得慷慨激昂,杜威听得也热血沸腾,不过有一点他是清醒的,中途岛战役时期本方占据的优势现在一样也没有:
  中途岛美军率先破译电报,这次直到德军打上门来才知道有这回事;
  中途岛美军可海陆夹击,现在德军已在圭亚那一线与美军隔海相望,力量比美军更强,不被夹击已是侥幸;
  中途岛战役时期日美飞行员虽有技术差异,但差距还不算特别大,现在美德飞行员差距比起当初就大了很多。
  他在心底有点倾向于大多数派也就是中庸派的意见,不过,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英格拉姆忽然插了一句话:“你们都在讨论德军进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或累西腓,我更关心德军打下该岛后的意图——是向西进攻委内瑞拉呢?还是向北进攻波多黎各一带?如果对方拿下该岛后继续向北、向西,但就是不去进攻累西腓怎么办?”
  众人被他说得一愣,随即脸色变凝重起来,他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来进攻累西腓?如果轴心放着累西腓不打转而去其他方向攻城略地,美国能怎么办?
  “如果德军向其他地方进攻,累西腓集群能向南或向西发动进攻牵制对手么?”杜威满怀希望地问另一个问题,“或者,大西洋舰队配合累西腓守军南下去登陆里约热内卢?”
  对杜威的这个询问,麦克阿瑟、克拉克都缓缓摇头,即便比较激进的斯普鲁恩斯,也不认为南下去进攻里约会有什么好下场,道理明摆着,南线德军也有10余万兵力,进攻或许力量不足,可要防御李奇微所部进攻,却并非难事。
  如果正进攻个起劲,德军主力舰队方向一转,转头向美军扑来,那时候是攻还是守?累西腓还要不要?
  没有一个人能给杜威肯定且充满信心的回答,留给他的只有失望与叹息……
第053章
背锅侠杜威(15)
  英格拉姆的话引发了另一个讨论话题: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究竟能不能丢?如果可以舍弃,丢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不能丢,该如何守?
  包括其本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岛守不住——除非再打出一次1:4的中途岛战役,即便是指挥中途岛战役的尼米茨本人对此也没有这种奢望,现在差距比当初还大,形势比当时还严峻,再来一次1:4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即便中途岛战役,当初也没想着打1:4,充其量认为是平手或小胜,最后的战果完全具有偶然性。
  他认为如运作得当,也许能打个2:3的小胜——概率低于30%,但平手或3:2小负的概率却大于60%,至于1:4这种战果的概率,他认为低于5%。
  杜威自然而然就问:“丢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我军形势会怎么样?”
  “德军占据该岛就正式就拥有了入侵加勒比海的跳板,向西可向委内瑞拉和巴拿马一线进攻,向东可配合南美守军对付累西腓集群,向北可向波多黎各一线进攻……”英格拉姆一边在地图上勾勒着进攻箭头,一边分析,“从维尔京群岛到格林纳达这条半弧形岛屿线上,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战略意义不一,马提尼克、多米尼克两岛上有一定驻军,可惜实力很弱。马提尼克只有3000余自由法国部队,多米尼克大概有1000多陆战队,如果连最大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都保不住,这些岛屿就更守不住,指望这条半弧形岛链封住德军完全是奢望,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是波多黎各、海地岛(海地与多米尼加)、牙买加与古巴4个大岛,他们是防御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是他与特纳的主要分歧所在,后者认为德军占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自然就切断美军通过加勒比海内线向累西腓补给的能力,要对累西腓进行补给,必须由大西洋舰队主力掩护走中大西洋一线,换而言之,特纳认为德军不会拿这条岛链怎么样,因为实质性意义不大。
  “除非德军不管委内瑞拉和累西腓的我军直接向加勒比海纵深一线进攻,否则我认为他们短期内不会向半弧岛链进攻。”
  杜威皱着眉头问道:“这4个大岛上我们有多少兵力?”
  “经连续调度与兵力部署,古巴现有10万守军,海地与多米尼加5万,波多黎各与牙买加各为3万余,另外共部署了陆航飞机2000余架、海航飞机500余架,四岛互为犄角、相互支撑。”克拉克开口道,“主要问题在于三点,第一,海军实力不足,4个大岛只有驱逐舰和潜艇,没有巡洋舰以上级别舰队,只能袭扰而无法正面作战;第二,岸防工事仍嫌不足,大口径岸防炮和永备工事太少,挡不住敌军主力舰队炮击,论防御水平不但不能与瓦胡岛相提并论,连累西腓和巴拿马的水平都不如;第三,航空兵力新手居多,战斗力存疑……”
  第三点得到了阿诺德上将的确认,巴拿马战役中陆航拼死打过一次,死伤累累,到现在还没能恢复元气,部署的2000多架陆航飞机中熟练机组只有500余,海航熟练度稍好些,也不会超过一半。换而言之,真正能作战的航空兵力是800架飞机左右,其余1700架全是赶鸭子上架的菜鸟,还在进行实地训练,能不能在第一次作战中活下来都是未知数。如果能活下来捱过3次战斗,马上可转变为老手——这是道地的苏联红军经验。
  “从地理态势上看,四岛连成一串,越靠近本土,我军防御能力和航空兵力就越强,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佛罗里达一线增援,因此海军制定了节节抵抗、以逐岛战役削弱德军进攻能力、最后投入海军主力反击的计划。英格拉姆上将概括的进攻方向确实存在,但比较起来,我更欢迎德军往北打——这有助于磕掉他们的大牙。”特纳表示,“当初估计德军对上述4岛进攻不早于1945年3月,目前进度基本吻合,可能略有推迟。”
  特纳的计划在陆军看来不够完善,太过理想化:这点岛屿守军和防空力量,根本不具备坚守1个月以上的能力。空军则抱怨根本抽不出那么多熟练机组,现在熟练机组刚回升到3000大关,西海岸要防、累西腓要管、东海岸也要部署兵力,不可能在加勒比海部署太多航空兵力,如主力倾向于加勒比海,德军调头去进攻纽芬兰怎么办?
  于是围绕这个话题又展开了新一轮争吵,听得杜威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抓住斯普鲁恩斯问:“如果德军先占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然后在3月份进攻加勒比海四大岛或其中之一,海军有战而胜之的把握?”
  “有一定把握,概率超过50%……”
  根据参谋们兵棋推演的结果,在前期逐岛争夺战时,德军要付出1-2艘战列舰、1-2艘舰队航母的代价,而3月份投入作战的大西洋舰队又可收获1月份竣工服役的2艘新航母,在至关重要的航母兵力上可形成7vs3或7vs4的优势,这样获胜几率会大很多,哪怕德军一艘航母也不丢,7vs5状态下也有一定胜率。
  杜威点点头,他总算明白为什么陆军众将脸色这么难看,海军还是老一套:让陆军、陆航去和德国优势舰队耗,耗到对手差不多再投入海军舰队主力打反击,打赢了是海军挽救国家,打输了么是前期陆军不给力,不过他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戳穿了陆海都下不了台,正如赎回夏威夷平民的举动一般,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现在加勒比海地区陆军司令是哪位?”
  “沃尔特·克鲁格中将,他原先是第三集团军司令官兼南部防卫司令,2个月前刚刚调任中美洲-加勒比海战区司令官并兼任陆军司令——是杜鲁门总统卸任前签批的命令。”
  这么一说杜威便有印象了,杜鲁门当时和他谈起过,因为杜威对军界将领不是很熟悉,所以没干涉就点头应允了,不过克鲁格这名字还是让他灵机一动,迟疑着问道:“他与德国克鲁格元帅?”
  “有一定历史渊源,大概历史上属于一个家族的主系与旁支……不过隔得挺远,克鲁格将军8岁时就移居了美国。”克拉克不知道杜威在担心什么,尽可能小心翼翼地解释。
  沃尔特·克鲁格是不折不扣的德裔,1881年出生于西普鲁士普拉陶,1889年移居美国俄亥俄州,赶上了美西战争的尾巴,还在菲律宾服役过很长时间,后在陆军勤务学院任教,由于懂德语而翻译过几本德国战术著作,成为研究德军的专家,很得潘兴老爹赏识,一战中出任参谋职务,停战后任时驻德国的第4军参谋长(他的永久军衔不过是上尉,以如此军衔出任军参谋长,可知是何等超常重用)。
  1923-1925年任陆军部作战计划处处长,更神奇的是1926年毕业于海军学院并随后留校任教了4年,称得上绝无仅有的海陆复合型人才,1936年晋升为准将,随后又回到陆军在陆军参谋部任主管作战计划的助理参谋长——和潘兴一样,马歇尔也很喜欢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