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656

  霍夫曼表示理解,今后会解除美利坚集团军编制,压缩部分党卫军番号,让部分外籍党卫军回归该国国防军编成(比如党卫军爱尔兰师),像警察师可以回归国内继续充当警察,把党卫军兵力压缩到20万甚至18万内,整体依然让陆军保持20倍兵力优势,不过导弹部队继续交给党卫军主管,负责元首安全的警卫旗队师单列,均不在统筹范围内。
第003章
天翻地覆的12月(3)
  对党卫军压缩其实一直都在推进中,霍夫曼两年来已给包括希姆莱等人在内洗了不少脑,不但让他们放弃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同时还对波兰人、斯拉夫人、吉普赛等人都网开一面,不再搞针对性群体事件——这是霍夫曼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的良知。
  “新思维”也得到了主管军备的施佩尔和统筹劳工阵线的米尔希元帅的大力支持,在他们努力下,上百万原本要去集中营“净化”的人群最终都变成第三帝国劳工服苦役,由于德军在欧洲胜利得比预想更早,根据霍夫曼的建议,为体现人道主义关怀,对实际服役满24个月且平时表现良好的劳工提前释放——一下子解救了大约30余万犹太人,并陆续将他们安置到非洲犹太国。
  这一举动不但没影响生产效率,反而让更多劳工看到希望: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努力工作帮助德国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将能以最快速度获得释放,现在无非再煎熬一下子而已。
  当然,集中营虽极大减少与废除了,但并不代表没有,全德境内依然还有3个“现代化”集中营用于对某些政治犯进行收容关押,不然怎么体现国社威严?霍夫曼可不是左翼圣母,对他穿越前所处时代的“政治正确”感到恶心和厌烦,现在穿越了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对武装党卫军的安排他考虑得比较成熟,像维京师、欧根亲王师、北欧师都是战功赫赫的一流部队,且意识形态和向心力与德国本土部队无异,轻易舍不得裁撤,这些军队将成为欧洲联合防务部队的成员——名额挂其他欧洲国家,必要时可直接拿过来用!
  砍掉美国集团军、爱尔兰师编制,警卫旗队单列,再加上把警察师复员,维京、欧根亲王、北欧师等部队划入欧洲联合部队后,党卫军很容易就将人数削减到20万以内。另外他还考虑要在美洲、非洲和亚洲领地各部署1-2个师党卫军力量,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这对巩固三个新生领地统治、凝聚共识大有好处。
  以南非战役胜利为标志的新军事革命展露威力,围绕有关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兵力裁撤,最终形成了12月份军事力量改革讨论会的成果,经过一个星期争论后,陆、空、海三军高层最后都表态支持最高统帅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史称12月改革。
  按照最高统帅部进度表:1945年1月1日前要完成首批100万军队裁撤任务,然后到1946年7月1日前完成12月改革中约定的兵力削减计划。
  首批100万部队复员是指苏德战事结束后,从东线撤军并进行的人员精简行动,几个月来推进得比较顺利,所有年满35周岁的普通老兵(指连军士军衔也没有的普通士兵),不论身处何方一律复员,同时以4××为代号的普通陆军师陆续解散——多余精干兵力和军官填充到其他因人员退役而不满编的队伍中去,实现编制紧缩。
  由于12月改革提到进一步削减陆军力量,最高统帅部随即又发布最新通告,将强制复员年龄从35周岁下降到30周岁,同时将35×-39×序列的普通步兵师也纳入1945年春季解散范畴,这样一来至少可实现150万前期裁军。
  12月改革中空军有得有失,整体而言依然是受益军种。空军虽将陆航、海航部分兵力划出而损失了近10万编制,但统帅部并未整体压缩空军规模,总编制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许诺增加经费在下一阶段发展战略部队——类似美国陆航的战略轰炸、战略空运部队将得以组建,德国不但要拥有大量4发重型轰炸机、运输机,还准备上喷气式!光Me-364及其运输改型的订单就达到1000架之多。
  以凯塞林元帅为首的空军将官团对此极力拥护,并趁机提出将导弹部队也纳入空军一体管理范畴——这点霍夫曼最终没有答应。
  12月改革中受益最大的是海军——不但不用裁军,反而还要扩大,规模扩大、军费增加、造新军舰、打造全球基地成为海军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这让海军高层举双手双脚欢迎元首的英明决策。当然向其他军种卖好免不了:至少有15万精锐陆军要改编为海军陆战队扼守各关键基地,空军还准备转职1500-2000名飞行员及配套地勤入海军。
  用高层的话说,第三帝国海军不仅是海军的海军,同时也是陆军、空军甚至党的海军!不接受这个条件,海军就不可能获得其他军种的同意而扩编。在发展但受约束与小规模但自由两个选择间,海军明智地选择了前者。
  除以直升机为核心组建陆航部队,对近距离战术空军拥有指挥权外,陆军额外拿到的另一个优惠条件是这次南非缴获的装备全划给陆军——他们打算捣鼓着卖一笔钱补贴家用。
  陆军虽然在兵力上裁军力度很大,但在人事安排上占了先机,驻守美洲、非洲共和国、亚洲领地的军官大多由陆军派出,德属东非、德属西非、中东等大片海外驻军也以陆军为主导,同时还从霍夫曼口中获得了将尽可能派出军官出任欧洲联合部队职务的保证。这样一来,看上去裁军对陆军影响不小,但对以中高级军官为核心的容克阶层影响不会太大——这种必要的政治妥协霍夫曼只能先答应下来,否则其他动作一步也推不下去。
  实际上明眼人都清楚,说是裁军,其实德国海空军基本不动(海军甚至还要扩军),主要裁撤的是陆军部队、传统部队——陆军高层也商议好了,所有骑兵一律清退。只要安抚好陆军,霍夫曼认为至少到1945年末将德国军事力量压缩到600万内较有把握(现在超过750万)。
  按照他的想法,德国这样一个本土人口刚刚过亿的国家,别说600万,就连400万军队都嫌多,哪怕再有全球利益需要维护,最好就是75万(欧洲部队,其中25万属快速反应部队)+125万(本土部队)+50万(海外部队)+20万(党卫军)的配置部署,同时拥有较大规模的后备兵力和动员层次,这样无论打低烈度战争还是世界大战,德国都有充分的应变能力。
  在以军事变革为核心讨论内容的战略会议上,国社和军方高层还趁势讨论有关财政、经济和工业布局一揽子策略,个别人提出是否能解除总动员状态,恢复正常作息制度,因为随着100多万劳动力回国和军事订货减少,继续坚持三班倒连续作业将导致就业安排、产品销路等一系列问题。
  包括施佩尔在内的主流意见认为暂时还不能解除,因为对美战争还未取得最终胜利,一旦单方面解除总动员,美国再次发力、顽抗到底怎么办?但基于现状进行一些微调是可以的,霍夫曼对此也表示赞同。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12月9日形成五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共识——人称12月经济调整,影响力涉及整个轴心阵营。第一条就是放宽石油管制。
  根据1945年产量规划(实际跨度1945年4月1日到1946年3月31日),德国将从中东、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利比亚、俄罗斯四个石油主产地(包括斯大林根据协议赔付的部分)拿到超过4500万吨的石油,且还可能拿到更多——取决于俄国和高加索一带的开采扩大和恢复情况,该规模远远超过德国军事和工业需求,因此继续维持全面管控既不经济也无必要。
  12月调整中,继对罗马尼亚原油放松管制后,对匈牙利原油也放松管制,这两国近800万吨产量可自由寻找买家而不必征求德国同意。消息一放出,英法便获得了优先对接供应——他们可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各自感兴趣的物资进行交易。
  施佩尔另外还放出风声,准备在1945年9月份后同意西俄原油自由贸易,这一块又涉及将近800万吨产量。这是为恢复西俄经济而必须采取的办法,弗拉索夫目前竭力在招商引资,西欧各国也表达了一定兴趣,但弗拉索夫显而易见缺乏支付和交易手段,德国放开石油供应后,有助于西俄经济快速恢复,这对于稳定东方政策是有较大帮助。
  随着利比亚原油产量增加和中东石油加大供应,德国在12月变革中承诺确保意大利工业和军队所需的燃油供应,意大利原本每年至少需600-700万吨石油,德国一直只能保证300-400万吨,供应指标达到800万吨后,齐亚诺政府在多方面回旋余地将比较大。
  扣除这三部分后,德国能剩余的原油产量将近2200万吨,欧战结束后根据统帅部测算,德国只需要600万吨石油就足以维持军队全面作战,同时工业领域因为德国有充足的煤炭供应,需求也不到900万吨(现在不再用燃油合成橡胶),意即德国自身燃油需求不过1500万吨,还有700万吨松动余地。霍夫曼批准对西欧加大200万吨供应,同意日本400万吨出口请求,另外100万吨收储——将使德国原油储备从400万吨上升到500万吨。
第004章
天翻地覆的12月(4)
  所谓日本400万吨出口请求,不是指日本要进口400万吨原油,而是主要指相当于400万吨规模的高标号航空汽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这是日本国内生产匮乏且军事上急需的,至于这400万吨原油分馏过程中产生的普通汽柴油、重油、石油脑等其他产品日本并不需要——他们从荷属东印度、北桦太和对俄石油贸易中可获得1300万吨以上原油,大路货基本够用,缺的是高性能燃油和润滑油。
  该部分其余产量同样可转为欧洲民用,这样一来西欧诸国包括英、法、比、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业、商业燃油基本就可得到保证,甚至民用燃油也可部分得到保证。12月经济调整政策一出笼,巴黎出租车的汽油便开始保证供应,然后一个月后有加油站开始对私家汽车提供汽油——当然价格依然很贵。
  1945年产量是这样定出去了,对1946年石油产量分配,各中东国家都有疑虑——德国一方面让在极力加大开采力度,一方面又表示军用燃油消耗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叠加西俄石油产量回升、利比亚石油产量提高等因素,他们认为会造成局部供应过剩从而影响收益,针对该顾虑,霍夫曼和施佩尔利用这次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欧洲石油四原则——包括马克定价、以需定产、价格锁定、总体平衡这四项影响深远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以现有被石油基金控制的石油输出国家组建的OPF组织牵头实施——当前主要包括利比亚和中东,西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德国动员后表示将一体化参加,根据霍夫曼的规划,远期还将包括南美、非洲产油国。
  所谓马克定价是指今后OPF组织控制的石油国及观察员国有关原油贸易交易价格完全按马克标价(欧元建立后则以欧元标价),这就使马克通过石油这个中间体获得了无形的货币霸权。
  石油马克的设想当然是霍夫曼从美国的石油美元这里学来的,一阐述后就被施佩尔和经济学家们接受并叫好,不过霍夫曼也深知不能照搬照抄。当初建立石油美元体系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控制住相当于将近一半的原油产量——原油天生具有美元标签,而德国自身并不产油,甚至欧洲产油国也很少。不通过石油基金把马克和OPF组织联系起来,照搬照抄肯定会出问题。
  也基于这个认识,霍夫曼和施佩尔经过反复商议再加一批经济学家、银行家们共同商议,额外又补充了3个原则作为石油马克的配套原则。
  所谓以需定产,是指欧盟和输出国组织根据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工业需求和下一年度扩张目标,统计全部需求并以适当冗余后对输出国提出产量要求,假设1945年全欧石油需求4200万吨,则供应量放在4500-4600万吨。一方面确保供应,另一方面又防止过剩。
  该原则另一重含义不仅是对输出国整体原油供应情况进行确定,也对各产油国份额和产量进行独立确定,防止产油国一家独大,任意倾销而破坏市场格局。
  在以需定产情况下,石油供应量不会因短缺或过剩出现大起大落,对产油国或用油国而言都十分有利,任何市场操纵都要掂量一下该组织背后蕴含的力量,充分发挥国社统制经济的威力。
  价格锁定是4项原则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经过反复商定,OPF组织运作后,一揽子原油离岸基准定价为10马克/桶面向欧洲客户销售,其中8马克是原油内在价,2马克是欧盟共同税收,各原油生产国根据自身原油质量与基准一揽子原油差距进行合理升贴水调整,像利比亚原油质量相对较差,就卖不到10马克,而科威特、内志石油质量较好,价格超过10马克,但不管怎么定价,实价与税费8:2的比例构成保持不变。
  价格锁定原则包括双重锁定:德国用实力和武力保证各国石油能卖到10马克,其中8马克交给输出国,2马克上交欧盟(作为欧洲统税收支付行政与军事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各国按本国实际经济上报石油需求,由石油基金进行统一配给,价格事先都明确,这是第一重锁定——单纯的价格锁定。
  背后隐含的第二重锁定是市场锁定:欧洲各国必须向OPF购买原油,而OPF必须首先保证满足欧洲国家需求后才允许对外出口。在OPF产油国确定的当年原油配额销售完之前,欧洲各国不允许进口其他地区原油,如坚决要求进口,则差额部分作为欧盟收益补充上缴。
  这是针对美国石油产业特意制定的规则,非常致命。美国作为传统石油输出大国,在战前和平时期经常以1.5-2美元一桶的价格倾销石油(战前1美元等于2.5-3马克,现在黑市上1美元只能换到2.1-2.2马克),德国确定的8马克价格已超过战前美国石油输出的平均价格不少,难保美国不搞低价倾销冲击。但在这套体系下就对不起了——即便某个欧洲国家能用5马克价格买到美国石油,也必须向欧盟缴纳3马克特别关税和2马克欧盟税,将价格维持在10马克,考虑到从美国运油的实际成本,这样一来就堵死了廉价石油的冲击,也堵住了美国石油工业对欧洲倾销的大门——输出国们举双手赞成。
  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已上涨到超过10马克,各输出国也必须按规定价格卖给欧洲,在未满足欧洲配给前,OPF也不得出口,即所谓的双向市场锁定原则,将欧盟经济与OPF牢牢锁在一起。
  德国也人性化地确定了涨价原则——除非输出国本身反对调价,或输入国同意涨价更多,否则自1945年起,每3年石油价格自动上涨1马克,构成按8:2比例保持不变。既让输出国后续能看到收益增加,也让输入国知道后续上涨的价格有序确定,可统筹安排国民经济运转。
  和平时期世界原油售价基本维持在5马克左右,德国现在定8马克就让中东各国利益得到了保证,因此他们全部都拍着胸脯保证赞同该体系。
  霍夫曼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虽然石油在后世用美元标价一路疯涨,但那更多是美元贬值缘故,他所在时代原油基准价经常在60美元/桶徘徊的价格,相当于二十分之一盎司黄金售价,在1945年代,一盎司黄金本身只要35美元,二十分之一价格也就是大约1.75美元/桶,中枢价值确定并不遥远。
  在面对非欧盟国家控制市场时,OPF可以自由将配额以外的原油进行市场定价销售——但这种空间只是理论上的,到目前为止,欧洲、非洲、中东已纳入统一体系;南美以拉普拉塔集团为首的各国表态将赞同欧盟体系,能实现原油自由贸易的只有北美和远东市场。
  而日本在获悉德国石油4原则后,马上就看明白了“统制经济”的玩法,同样依样画葫芦搞了远东石油4原则——除远东原油用日元标价外,其余差不多都采取和德国一样的策略。虽然日本控制的原油产量不过1100万吨,还不到OPF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在远东,目前也只有日本一个原油需求大户,相对而言比欧洲更容易控制。
  剩下两个主要石油生产国便要傻眼了:美国拥有1亿多吨原油产量,北美根本消耗不掉;东俄拥有1000多万吨产量,同样挤入不了主流市场。用施佩尔的话说:打仗的时候恨不得之际石油越多越好、和自己抢油的人越少越好,和平时候才明白产油多只能是负担,需求越大才越好!
  这种以需定产的统制经济模式有一个缺陷:无法自动调节供需间的缺口,过剩无法压缩、短缺无法扩张。这时候就轮到第四个原则——总体平衡原则上场,德国发挥最后稳定器作用进行反周期调节:配额产量过剩时,德国保证以不低于6马克/桶价格进行收储,配额产量紧缺时,德国保证以不高于10马克进行抛售(以上售价均不含欧盟税)。
  本来施佩尔将1945年产量配额定为4500万吨,1946年定5000万吨,1947年定为5600万吨,但霍夫曼认为他低估了实际需求,强烈建议将1946年规模扩大到6500万吨,1947年定为7500万吨,虽然施佩尔不明白为什么元首这么有信心一定能消耗这么多,但架不住霍夫曼一句话:“不要担心过剩,过剩收储就好了嘛,即便多1000万吨,也就是7000多万桶的事情,不过5亿马克。”
  “可这样也会加大国债压力。”
  “怎么会加大国债压力?”霍夫曼大笑起来,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么小的数字,多印些票子便收走了——不然搞石油马克干什么?”
  施佩尔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战争期间元首坚持不用印钞机解决问题,并不等于战后不印钞,适量注水是有益于整体经济润滑的。
第005章
天翻地覆的12月(5)
  用略高于实际市场价格锁定OPF组织原油同时拒绝美国、东俄等有可能更便宜的能源供应,着眼于世界霸权的德国在经济上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在政治上占了极大便宜,这笔账是人人都会算的。
  不过其他欧洲各国利益无形中受到了部分损害,即便面上不说,心里可能也有嘀咕,为摆平这件事,施佩尔和霍夫曼使出了浑身解数:
  首先是扩大石油基金持有人覆盖范围。石油基金最开始只是德国和中东产油国共同组建的投资公司,自成立后多次扩股,一开始只包括德国头面人物和骨干企业,后来又根据霍夫曼的声明扩大覆盖范围至德国军官和持勋章者,第三批开始扩大到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权贵阶层,第四批扩充到欧洲轴心阵营的顶尖人物,最后才准备在适当时IPO公开上市。
  换而言之,如果谁没能在IPO之前搞到石油基金原始股份,说明他还不是顶级圈子里的成员。
  在扩张过程中,德国份额比例一路下跌,从最高时85%一直稀释到50%左右,IPO后有可能进一步稀释到45%,虽还保持对基金的绝对控制,但至少要接受制衡和与各国利益妥协。不过这种制衡和妥协也换来了其他各国谅解。
  德国实际拥有的份额虽然降低了,总量却扩大了几十倍,当初跟霍夫曼领衔投下去的元帅、将军、部长们手中的权益普遍翻了10-20倍,从几十万翻到几百万帝国马克,从几百万帝国马克翻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希特勒当初为让将领们听命于自己每年使用经费发放几十万津贴,霍夫曼现在将其改成了石油基金,不但拿起来更名正言顺,而且还能够在本人退休后代代流传,不知道比津贴高明到哪里去。
  着眼于未来国家建设的霍夫曼在内部会议中多次指出,随着德国在各个领域获得胜利,腐败现象有所滋生,要完全根绝是不可能的,希望高层人物能摆正位置,在伸手之前想一想值不值——一旦因为腐败被抓捕,其拥有的石油基金份额和退休待遇也将被取消,这是完全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这种警告反复强调并让希姆莱和鲍曼查处几个典型后,大人物们收敛了许多,像以前经常喜欢拿别人礼物的里宾特洛甫最近也变得十分严肃——给他配的部长级石油基金份额已相当于IPO后的9000万帝国马克,将来光分红可能就超过90万马克/年,何苦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坏了规矩?
  基于这样的持有安排,用高于市场、锁定对象的方式实现石油垄断牟利,经济利益有很大一块为石油基金所享有,持有该基金的各国头面人物都能分润到,当然不便拼命反对,只要他们不出头反对,其他人即便想反对也无从下手。
  其次以使用者纳税的方式夯实了欧盟财政基础。2马克欧盟税在销售阶段征收,征税对象是出口国,但实际负担者都是原油进口国(最终使用者),欧洲小国看得很清楚,他们消耗石油不多,要缴纳税收就少,越是用油大户,越是需要缴更多税。
  而这些大户里德国显而易见要排第一,几乎等于英法用量总和,德国也成为为欧盟税付钱最多的国家,只要大国们肯领头付出,小国有什么好反对的?
  当然大国也不会吃亏,最终这批财政收入将用于欧盟运作(包括行政、立法、经济、防务等多重事务),本质还是用在欧洲各国身上,在欧盟内拥有更多利益,需要更大空间的大国们当然便宜占得更多,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最后一项手段是原产地欧盟税豁免。欧洲石油生产国如不将原油出口而用于本国内部消化,则不用缴纳欧盟税。对罗马尼亚、匈牙利、西俄等石油输出国而言,他们自身工业、军事中消耗的原油不必纳税。反过来,由于他们享有这样的优惠条件,还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发展去该国发展石油密集型工业,这对他们而言十分有利。
  本来为照顾各大国情绪,霍夫曼还给政策留了更大口子——今后欧洲各国如在殖民地和海外领地发现石油,可不受产能限制,自行消化,欧盟税减半,唯一要求是出口时依然受OPF价格约束。
  但这个口子被法国和英国坚决反对,在这两个国家看来,现在德国拥有中东领地、巴库油田份额、德属西非的尼日利亚据说也有大量原油,意大利拥有不断扩大的利比亚油田和传说中的苏丹石油产区,如把“原产地豁免规则”引入到殖民地,则两国马上减免了很多欧盟税,甚至光豁免税收不算,还额外获得了工业产品竞争力。这是同为工业发达国家的英法所难以容忍的成本优势。
  对此霍夫曼予以理解和接受,顺带又把豁免原则缩紧一些——只限于欧盟成员国陆地产油,将来如有海上石油不能引用这条规则,万一需要引用,必须使用大国一致的方式进行谈判,英法为此点头叫好,认为德国现在充当欧洲霸主,说话办事间还是有那么一点责任形象的,不是借着优势地位蛮干。
  这是霍夫曼转手又给英法挖下的坑:法国人哪里知道他们控制之下的阿尔及利亚、加蓬等也有不俗的燃油蕴藏?英国人就更不知道在苏格兰外海还有规模巨大的北海油田区(以布伦特原油产区为代表)
  对德国来说,2马克欧盟税不是个大问题,以现有区区4000万吨石油贸易,折算后不到3亿桶,只能为欧盟带去近6亿马克税收——德国在南非打这场闪电战2.0都花了14亿马克,对财政影响根本不多,霍夫曼不关注这点经济利益,他关注后续政治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