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656

  第二,损害赔偿,交出祸首;
  第三,德国削减武装并承诺今后不再使用武力。
  这是什么条件?这是要把我们打回到受《凡尔赛合约》体系全面压迫下的状态,是让德意志民族回到四分五裂、人民痛苦不堪的局面。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条件,哪怕元首能答应,人民也绝不会答应——这意味着十年来他们所有的牺牲、他们付出的生命就完全就失去了意义,难道生命如此珍贵,和平如此甜美,以至于8000多万德意志民族不惜为此戴上锁链、永世充当奴隶吗?
  我不知道日美接触情况如何,但我猜想条件肯定不会很好,至少要退回到1937年以前的状态吧?”
  台下有人点头应承:“1941年日美和谈前美国提出的前提条件很苛刻,那是敝国绝不可能答应的。”
  “这种傲慢的态度,这种不将我们放在眼底的作风,如果我们还有一点儿国家羞耻,还有一点儿军人荣誉,还有一点儿民族自尊,是绝不可能答应的,各位日本的大臣与将军,你们能答应么?”
  “我们决不答应……”会场上老资格的将领和政治家当然没这么容易被煽动,还在微微思考与决断时一旁担任会场服务的几个中低级军官已全部呐喊起来,“谁敢答应这种条件,谁就是国贼!”
  “把这些马鹿统统给朕赶出去!”裕仁发火了。
  一听天皇让他们滚蛋,这批中低级军官顿时哑火了,一个个连忙点头哈腰地退出去,石原莞尔意味深长地看了科尔一眼:这年轻人的招数很毒辣啊!
  这些年轻军官一边退出去,一边还议论纷纷:
  “哎呀,看看人家,说的多么清楚、透彻、有力,比我们那些老头子将军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我们日本怎么就没有这样的人物呢?”
  “谁说没有,石原将军可以算一个。”
  “可石原将军50多岁了,特使先生才几岁,40都不到吧?就算是石原将军这种人物,在我们这里也是凤毛麟角吧。”
  “嗯,夜里翻看垃圾箱的首相倒有一个。”
  “你们知道不知道,前两天特使大人去拜访石原将军,石原将军连说后生可畏,评价说‘特使的水平再过几年在日本做个参谋次长绰绰有余了’。”
  “是呀,特使在天皇和高层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颇有大将风范,再过20年妥妥的首相人选啊……”
  “次席副官就这么厉害,好想目睹首席副官乃至元首本人的风采啊……”
  “等着吧,等打赢了我们就有机会见到了。”
  科尔当然是听不见这些的,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继续往下说。
第011章
次席副官的风采(下)
  “解决了要不要继续作战的问题,第二步我来说当前的严峻局面与我们的出路。各位都是多年军界前辈,照理说轮不到我对战略问题指手画脚,可很多情况各位未必清楚,我认为通报一下更好。首先我们说海军,贵国海军现在还有几艘航母?”
  面对这个问题下面没人吭声,中途岛刚刚打败,海军的创伤还没渡过呢。
  “我不知道几艘,在役在造的姑且算10艘吧,我们德国只有1艘且还没完全造好,意大利也只有1艘未成舰。可美国有多少呢?除去现在已有的3艘,这一年来美国造舰计划排在船台上的有37艘。”
  “什么?”台下震惊了。
  “这不可能!”有人叫嚷起来。
  “我说了不算。”科尔指指山本五十六的方向,“山本大将阁下担任过驻美海军武官,我们可以听他说说美国有多少实力?”
  山本面无表情地站立起来:“美国大型船台加起来接近50个,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同时建造大小航母50艘。”所有人听了都哑口无言。
  “第二个我想问贵国坦克一个月可生产多少?”
  台下还是没人吭声,裕仁不高兴了,直接点名道:“请新陆相告诉特使。”
  “大……大概300不到一点。”多田骏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好在原来他掌握的数据上经过了“自由加成”,坐下后擦着冷汗悄声问石原莞尔,“这数字差距不大吧?”
  “您刚才多报了近一倍。”
  多田骏马上又紧张起来:不会被揭穿吧?
  没想到科尔毫不在意地说:“贵国是300,意大利大概也有300,我们德国一个月接近2000(加成了20%以上)……美国大约是2500。”
  如果再加上苏联和英国……所有人都不敢去想了,台下一片死灰般的寂静。
  “还有飞机、钢产量、原油……这些数字美国都是日本的5-10倍,比整个三国同盟加起来都多。”科尔话锋一转后说道,“数字列举到这里,按理说不用再打了,可为什么我们还能打甚至还占有一些优势呢?因为我们也有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我们的国民长期处于被歧视、被压迫、被欺负的境地而迸发出来的,他们为了民族崛起与国家富强的最终目的愿意忍受更多痛苦、付出更多代价,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牺牲当代人的幸福。这种自我牺牲、为国家利益奉献一切的精神这是我们最可宝贵、最长久有效的武器。我将这种精神武器概括为德意志精神与大和魂!
  战争持续到今天,日本的累计伤亡没有150万也有100万了吧?我们德国的伤亡也超过了100万。可美国的伤亡才有多少?有15万没有?”
  几个将领一算:美国参战晚,菲律宾和珍珠港两次战役以及其他战场加起来的损失恐怕还真的不到15万。
  “如果我们能坚持下去,持续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让美国人死100万,200万,会出现什么局面?有对美国了解的将军么?美国部队减员多少就可以投降了?”
  台下有人面无表情地说:“20%以上,如果没有援军就可以投降了。”
  “如果我们能让美国军人死亡200万会是什么局面?美国人还敢不敢继续和我们打?他们的人民要不要起来推翻他们的政府?哪怕退一万步美国政府要坚持打下去,面对如此惨重的伤亡,为实现让我们彻底投降的目标还还还准备再付出多少人的损失?如果需要300-500万,甚至更多数量的人员损失,他们的人民还能同意么?到那个时候双方就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判了。”
  科尔强调道:“请记住,人口是我们和英美差距最小的东西,德意日三国人口加起来接近2.3亿,英美哪怕再加苏联人口也就是3亿多,不到3.5亿。我们要准备长久作战、持续作战。元首已断言,对于大国打下一个两个重要城市乃至于首都都是无法迫使对方投降的。比如俄国人,我们打下莫斯科他们就会投降么?不会!又比如中国,贵国打下南京已快5年了,中国政府投降了么?没有,相反他们的抗战意志日趋坚定。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我们整体战略方向与思维。”
  “首先,日本和中国大战没什么好处,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薄弱,即便有些资源也难以开采,可为了获取这些资源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说不定收获还不如付出多。特别是中国人多,他如果跟日本耗人口日本是耗不起的,东南亚远比中国目标更理想,如果一定要挑选大陆国家的话,英属印度也是比中国更好、更容易征服的对象——印度土著民族孱弱而一直被外来人征服,最近一次是被英国人统治了将近200年。如果把日本陆军从中国撤退去进攻印度,局面就会豁然开朗。元首知道日本与苏联之间有中立协议,不会强求日本进攻苏联,但英属印度本就是双方共同的敌人,这是不是一个更理想的目标?
  其次,现在三国同盟受制于英美海军优势而被迫分割开来单独作战,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放远一点。从马六甲海峡往西4000-5000海里就会进入印度洋西部地区和阿拉伯半岛。那里没有英美联军强有力的武装力量,英属印度那点力量还不够贵国打的。
  无论美国还是英国的海军基地距离这位置远比日本从马六甲过去要远,如果双方都从本土开始算日本也不吃亏。现在德国在北非作战,贵国在印度洋东部作战。只要我们打通了这段通路,完全就可以凭借海陆优势将双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了——这将是轴心的焦点。其他不说,贵国需要的船舶、钢铁等物资就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源源不断输送过来,而不是像现在这么痛苦。
  届时德国的陆军力量加上贵国的海军力量足以改变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平衡,即便英美阵营相对我们还有一点儿优势,在轴心焦点区域是压不倒我们的。而且我很怀疑当英属印度被占领后,英国还有多少持续作战的意志。
  最后我发表一下对贵国目前太平洋战争的观点。从当前的作战态势来看,‘邀击作战’、‘渐减策略’已不太符合战场逻辑,日美之间的战斗不会再像对马海战那样通过1-2场决定性战役然后分出最后胜负,而只会伴随一连串的长期、持续作战。
  现在美国在东南亚尚未取得足够的支撑点,所以他可以从澳洲出发肆无忌惮地利用兵力和装备优势进攻东南亚任意岛屿,日本要全部守是肯定守不住的,只能疲于奔命地应付敌人攻击,反而存在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如果适当让对方占领一部分,日本军事力量退守至关键枢纽,则美国人的力量相应也会分散开来,这时候印度洋攻略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了:如果美国继续集中兵力在东南亚区域,则印度洋攻略能迅速完成;倘若美国力量转向印度洋,则东南亚困难局面立即扭转,日本马上反过来可以对付兵力已分散的美据岛屿——只要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这两个咽喉掌握在轴心手中,三国同盟就始终处于内线作战的优势,完全可以从容应对。”
  “基于上述目标和相同逻辑,下一阶段德国的战略目标便很十分明确:在西线我们是整合、协调各国力量,发挥生产和技术优势,增强长久作战能力;东线是稳固局势,扶持各独立民族国家对抗苏维埃暴政;南线是突击北非和中东的英国力量,打通日德直接联系,获取中东宝贵的石油资源——如果日本需要石油也可以从中东运过去。等到了德国完成统合欧洲力量,建立欧洲联盟并使整个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后,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工业力量,我们都不会逊色于英美联合体,那时候就是最终谈判的时刻了。当然这个战略方向希望诸位严格保密。”
  科尔最后强调了一句:“如果日本愿意承担从东面进军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岛的任务,则欧洲盟国可以付出相应代价,确保日本的利益与回报。”
  “非常感谢特使的精彩发言,希望诸位对今天特使发表的意见进行严格保密——日本承受不起再次泄密的代价了。”裕仁告诉特使,“下面敝国马上要召开国策研讨会,讨论、分析贵国提出的有关战略意见,我们将在相关意见形成后通过特使向贵国转达。”
  科尔再次鞠躬感谢后退出了会场,他知道炸弹已投下去了,日本人一定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刚才这番话全部是霍夫曼临行前交代的主导意见,他不知道自己发挥得如何。不过有一点他是自信的,最起码在元首身边演讲能力进步了不少。
  只是不知道日本方面讨论的结果如何呢?会不会按照元首的设想往前走呢?他既感到好奇又觉得责任重大。
第012章
甲案乙案(上)
  科尔走了之后,会场里终于只剩下日本人了,大家便放松心情准备畅所欲言——有外国人哪怕是盟国特使在场也总归感觉怪怪的。但和以往一开会就纷纷攘攘说个不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会场居然比较安静,针对德国人的最新想法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裕仁点名让石原莞尔先发言:“石原次长和德国特使前期沟通较多,可以先听听他的意见。”
  “陛下、诸君。”石原莞尔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用比较平静的语调说道,“首先应注意到,德国人此次提出的大政方针与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时是不相同的,与去年苏德、日美开战时的情形也大不相同。总体而言德国人和我们陷入了同样的问题:即与一个大国进行作战,占据明显优势但敌人却不肯投降,战争不可避免地进入长期化。
  现在该敌国又因美国这个新的强援加入而更加顽固,其作战与抵抗意志愈加强烈,迫使我们急需寻求突破。德国人本寄希望于我们夹击苏联,但从目前态势看德国元首似乎放弃了这一企图,或者说他们认为哪怕我们北进最多也只能牵制一部分苏联力量而无法改变整个苏德战场的平衡。
  因此德国战略开始由速决战向整体战、长期战转变,德国9月1日已发动了总动员令,所有工厂执行三班制,经济体系彻底军事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德国的策略是闪电战。同时,在政治上德国提出了‘欧洲联盟’的设想,准备统合全欧特别是西欧的力量与英美抗衡。
  归纳起来,德国对我们的希望是:
  第一,从中国战场撤兵,至少是部分撤兵;
  第二,缩减南洋战场防御体系,重点经营核心国防圈,以逐次抵抗消耗美军锐气;
  第三,陆海军主力西进,配合德国占领中东,打通印度洋交通线;
  第四,继续维持对美作战,通过长期作战、人员杀伤来疲敝、懈怠美国作战意志。
  如果对我过往言论熟悉的诸君,一定会明白第一、第二和第四点方针与我惯常持有的观点大致是吻合的。第三点我当时没考虑过,但西进计划一直是陆军省备用的战略选择,我们有明确的作战方略。
  通过近一年的作战,有几个方面应该承认我们原有判断出了问题:
  其一,美国人的反攻不是1943年下半年,而是提前至本年9月份,以瓜岛战役展开为标志,足足加快了近1年;
  其二,美国的反攻方向不是自东而西,而是以澳洲为基地,自南向北,层层推进,双方争夺区域距澳洲近而离日本远,美国又占据装备和补给优势,目前局势对我不利;
  其三,鉴于作战形式的变化,‘九段作战’已不可行,对美作战的决定性机会亦不复存在,哪怕明天我们逮住机会消灭美国人目前仅有的3艘航母,战局仍不可避免的会进入长期化、持久化;
  其四,如时间进入1943年特别是下半年,日美力量对比将会大幅失去平衡,战局将进一步恶化。”
  对石原莞尔提到的第四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美国受珍珠港事件刺激已启动大规模造舰,一般航空母舰的生产建造周期也就是两年左右,差不多1943年年末新造舰艇就会形成战斗力,而日本虽然在日美开战前启动了“丸五计划”,但当初造舰计划的核心依然是战列舰,只在中途岛战役受挫后启动了“改五计划”将造舰核心转向航空母舰,准备建造五条改大凤(大型航母)和十五条云龙(中型航母),但预计要到1950年才能全部完成,而美国明年年末至1944年年初就能有大小30条航空母舰了,这是日本根本无力抗衡的。
  石原莞尔继续陈述说:“即便在中途岛、瓜岛战役受挫后,我海军兵力仍大致略优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但这个优势从目前开始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哪怕丸五、改五计划顺利推进,明年年末我海军力量将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甚至更少。这种局面我们心知肚明,美国更加清楚时间站在他们一边。要解决上述困境的办法很少,除非我们愿意接受屈辱的合约,否则只能继续战斗下去,我本人提出的国策建议是:
  第一,在细节强化、优化的基础上大致接受德国提出的4条方针,在中国问题上德国应居间调停,确保我国利益;
  第二,建议苏德媾和,我国可作为中间人居间调停,使德国陆军兵力能腾出手来从中东方向夹击印度;
  第三,双方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互派高层级将领进行作战协调;
  第四,德国应给与我国钢铁、船舶和其他装备支援,技术、情报方面双方各通有无,德国占领中东后保证对我国石油供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