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656

  “我不要这些,这些玩意一花完就没了。”艾达的眼睛闪闪发亮,“我要能不断钱生钱的东西。”
  “有这样的好东西?给我来一打再说。”
  “有!德国人的石油基金!”艾达认真道,“我不贪心,给我来100万马克就行,万一将来你抛弃了我,我还能靠这东西活下去!”
  “何以见得?”齐亚诺打趣道,“我们在利比亚就有油矿,其他还在勘探,要不要给你弄点石油公司的干股?”
  本以为艾达会很高兴,谁知道她却摇头:“靠那帮官僚是不行的,若是阿涅利家族出面,可靠程度倒会高一点,但阿涅利家族的干股是这么好拿的么?你要付出多少代价?”
  齐亚诺被她驳得哑口无言。
  “那你为什么又看上德国的石油基金?”
  “我听说这个石油基金都按份额发给高级军官和立功的官兵们,每年分红,作为他们退役后安心生活的保障,一辈子生活不愁,如果不能源源不断生钱,怎么保障他们将来的生活?今后不打仗,造坦克、造飞机的工厂都可以用来造小汽车,汽车天天都要烧油,石油需求越来越大……”艾达笑道,“再说德国人拳头硬啊,将来欧洲怎么样还不是元首说了算?元首能看着有功将士的依靠付之东流?有哪个政治家或资本家敢让这笔钱化为泡影?——那可是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几百万精锐大军!犹太人够有钱吧?现在还不是乖乖去非洲挖石头?”
  一语惊醒梦中人!齐亚诺由衷地感觉到,对强权的认识和感受,艾达已胜过了自己。
  他笑着点点头:“这100万我给你搞来,就写你的名字,不过你先要把办法告诉我。”
  “不许耍赖。”
  “当然。”
  “拖呗……”艾达笑道,“我看你是急糊涂了,你记不记得大战开始前,元首希望我们投入战争,结果领袖狮子大开口提了一堆要求,最后怎么解决的?”
  齐亚诺立即回忆起来:波兰战役前元首曾邀请意大利加入战争,墨索里尼根本没做好准备,同时对德国也毫无信心,但又不敢公开说,便狮子大开口提了一大堆要求,气得元首半年没理会意大利人。等到法国战役打得差不多,墨索里尼什么要求也顾不上,自带干粮上阵去打法军,结果被揍了满头包。
  他笑道:“这办法不错,我试试看吧。不管成不成,我都给你弄100万。”
  艾达高兴极了,齐亚诺烦躁的心情也好了不少,干脆利落地交了公粮。
  但第二天一早,齐亚诺刚刚有所好转的心情便被破坏了,管家提示夏宫有人打电话来。
  他以为又是波拉托,满肚子不耐烦,但又不敢不接,接起来刚喂了一句,就听见听筒里传出急促的语气:“我是贝塔西,您是伯爵么?”
  “我是。”齐亚诺惊讶极了,但还是平静地说,“早上好,有什么能为你效劳的么?”
  “阁下,领袖还在睡觉,我是偷偷溜出来打电话的。你听我说,领袖对你和德国人走太近很不满意,认为自己让元首忽视了,甚至半开玩笑说要废掉你继承人的位置。”贝塔西压低声音,“虽然他自己也说这是句玩笑话,但听得出来他很不高兴,您要想办法尽快弥补一下,这对您很重要。”
  齐亚诺一惊,连忙道:“我明白了,谢谢您的忠告。”
  “您知道就好,那我先挂了。”
  齐亚诺马上道:“等等,下个月您在米兰或罗马的所有消费都记在我账上好了。”
  “感谢您的慷慨!”贝塔西微微一笑便挂断了电话,就知道伯爵不会小气,夏天来了,衣服、首饰、包包都该要换新的了……
  如果墨索里尼仅仅因为外交谈判对自己不满意,齐亚诺觉得还没必要大动干戈,拖一拖说不定就过去了,但贝塔西今天这通电话却提醒了自己:继承人位置远远不是板上钉钉,虽然领袖自己也说是玩笑话,但既然能说出口就说明对方动过这方面的心思,这就让他忍不下去。再想到昨天艾达提到“谁拳头大谁说话有理”的话,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就在齐亚诺下定决心的同时,杜鲁门和参联会也下定了决心,动用大西洋舰队在巴西和德国人打一仗。
  根据陆航侦查结果,尼米茨制定了一揽子计划:以战略空运往萨尔瓦多和累西腓方向调兵,一口气堆3-4个师上去,不能空运的重装备用船队运,由大西洋舰队主力提供掩护,并以运输船队为饵引诱德军舰队出击。
  这里有重要的逻辑判断:
  如果德军舰队不出击,那么船队一抵达萨尔瓦多,立即就是3-4个主力师完成部署,有利于下一阶段兵力展开与攻势作战;
  如果德军舰队主动出击,那大西洋舰队将趁机进行会战,争取一举歼灭(至少也要击溃)敌军主力,至于那些运输舰和物资,不是海军考虑的重点——国内有的是。
  这个大胆的方案让特纳叫好,略加修改就呈递了上去,金上将和马歇尔也表示认可,无论成与不成,至少战局不会耽误。
  杜鲁门考虑到2艘英国航母确实拿不到,不抓住最后一个空窗期,大西洋海权和巴西局面将全面处于恶化,便点头批准了这个行动方案。
  另一个好消息是,爱德华八世还未回国任职,英国向德国移交航空母舰的速度不可能那么快,德方即便拿到还要进行针对性适应和演练,时间上相对充裕,特纳将行动方案调整为7月15日前。这样就有足够时间调集空运力量和船队,也能给大西洋舰队多争取宝贵的2星期磨合时间,尼米茨认可了这个改动。
  行动代号“飓风”,尼米茨调用了全部3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3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同时又调集了12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其中6艘护航航母主要配合船队充当诱饵,上面的航空兵是Lv.3级或以下,另外6艘护航航母配合主力舰队一起作战,飞行员都是Lv.4级,至于为数不多的5级飞行员,全云集到3艘主力航母上。
  这段时间,尼米茨仔细研究了斯普鲁恩斯在印度洋上的排兵布阵,认为他采用让护航航母搭载战斗机、主力航母全部使用攻击机的战术不错,可部分解决目前航母数量不足的问题。
  根据情报,德军一共拥有3艘舰队航母、2艘护航航母(莱茵级)、3艘战列舰,尼米茨认为自己占有一点优势,哪怕德军陆基飞机介入,也能打个平手。现在美国主力航母舰载机全部换成了F4U和BTD(护航航母装备了F6F),性能比以前更好,且拥有海鹰侦察机,全方位进行提升,有效缩小了与德军差距。
  尼米茨始终对上一次海战耿耿于怀,认为如果不是德军变态般地陆基增援,绝不至于输这么惨,坎宁安也不会丧命,甚至冰岛都可能丢不了,因此这一次他卯足了劲要报仇。
  克兰克还不知道尼米茨已杀气腾腾地冲着他来,依照原安排掩护曼陀菲尔麾下的第7装甲师去里约地区增援,这批部队送上岸后,圣保罗州和里约州的德军将达到2个装甲师和3个陆战旅共6万余人。
  国内还在考虑下一阶段的作战部署:
  一种声音是继续给南美输送足够的兵力;
  一种声音是抽调兵力执行南非战役。
  霍夫曼亲自拍板的决策是先给南美增兵,至少要将南大西洋战区兵力增加到20万以上,但这需要时间——在拿到英国人两艘航母前,马沙尔的主力舰队还不能离开北大西洋。
  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安排,如果6月底如愿拿到2艘怨仇级,将在8月份开始对南美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增兵。
  这个时间进度已很紧密,但美国人并不打算给德军从容不迫调集军队的时间……
第036章
D日(18)
  6月24日上午,霍夫曼正在审议最高统帅部拟定的军事和部队调整方案。虽然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但所有人都认为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这场世界大战就可以结束——至少对德国是如此。
  保持800多万武装部队的规模对德国而言虽然威风,但同时也在持续透支国民经济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因此对武装部队进行削减是应有之意。按霍夫曼的想法,新兵入伍依然要推进,要让年轻人感受到战争气氛,学会纪律、忍耐与服从,但征兵标准要有所把控,不符合征兵标准、没有强烈入伍愿望的年轻人就不收了,有些时候战斗意志比起技能更重要。
  当然裁军也是一个结构优化的过程,除裁军外还有扩军,应对美国的战事需要更加强大的海空军力量,特别是随着云龙级、轴心级等航空母舰相继等待服役,水兵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海军作为第三帝国最大的短板,无疑要补上,因此最后敲定的方案是整体兵力规模到1944年底减少100万到700万。其中陆军削减150万,海军增加40万,空军增加10万。
  海军人员扩军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海军陆战旅,准备按照1944型编制的要求全新整编12个旅,使部队规模扩大到24旅;一部分是水兵,很多陆军部队将转行成为水手,特别是炮兵最明显:野战炮部队可转职成舰炮水手,高射炮部队可去海军操纵高射炮,其他通讯、雷达等部队更可原封不动调用;第三部分是飞行员,将加大优秀飞行员转职成海航的力度。
  海军内部其他兵力的调整也在进行中,比如小型、近海潜艇水兵在失去破交目标后,纷纷转职成驱逐舰官兵,除了XXI型潜艇和那几艘在建的超级潜艇,其余中小潜艇都暂时停止兴建,腾出钢铁用于水面舰艇建设。
  陆军到年底原则上就不再保留32周岁以上的老兵,所有兵力都妥善安排进入工厂,至于裁撤下来的军官,统帅部也安排了其他去处:中东、南美、东欧各国急切盼望雇佣德国军官提升兵力,还有部分将充实到德属东、西非两块领地和现有新扩大疆域的政府力量中。
  除人员外,军事经济的重心也有所调整。虎式、四号坦克生产线将陆续停止,只保留虎2、豹式两条生产线,其中虎2生产量调整为200辆/月,豹式生产量为1200辆/月,节约下来的钢材用于充实海军需要,4号生产线准备转移给意大利人,虎式生产线暂时保留,作为今后生产虎3(虎王、E45)的备用基地。不过虎式整车生产虽然停止,但基于虎式坦克开发的5号坦歼(代号狂暴者)却还将利用虎式底盘和回厂改造的虎式坦克进行改造,由于狂暴者最初拟采用的105mm坦克炮最终证明不太成功,因此将火炮改为了虎3拟采用的128mm口径,整体分量在主炮变更后上升为50吨,好在发动机马力上升了一些,机动性并未下降。
  最让施佩尔不满的是迈巴赫公司口口声声说6月份能定型量产的HL234+发动机再次跳票到年底,因为就连跳票大王、一拖再拖的BMW公司的901系列发动机都在前不久定型量产了,唯独这个HL234+发动机始终不能露面,耽误了虎王坦克服役——霍夫曼表示如果不能用800匹马力的发动机,虎王坦克可以暂时推一推。
  施佩尔在军备部会议上发出最后威胁:如果胆敢再次跳票,要把迈巴赫高层统统装进火箭发射到美国去——按布劳恩博士划定的进度,到1944年底,采用两级串联附加4个辅助助推器的V6火箭有望成功,射程可达2500公里。这不是佩内明德基地的科学家们吹牛,用两级串联方式进行增程已在V2火箭上进行过验证,在载荷700公斤前提下,使用新推进剂的火箭可打到1200公里外。弹径更粗、长度更长的V6在理论上已不存在问题。
  霍夫曼对此很高兴,指示要加大研究力度,提供更充足的物资、能源和人员保障。
  当天最后确定的两项议程都或多或少与飞行有关。
  一个是关于新一代航母设计,霍夫曼认为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提出的要求是新建5万吨级的大型专用斜角航母。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斜角甲板航母的国家,在此前作战中已充分证明斜角的重要价值,新一代航母将不再立足于战列舰进行改造,而是要用全新设计理念打造面向战后的攻击型航母。主要标准就是要能够安全起降喷气战斗机和攻击机,舰体将更宽、更长。要求在1945年底前完成方案设计,1947年开始兴建,到1950年服役。考虑到德国设计师们经验不足,还打算引入英国、日本的船舶设计师一体参与。实现对美帝的追赶——霍夫曼知道美国人是有中途岛级设计,只是腾不出手来建造而已。
  第二个是关于第二代喷气战斗机Ta-183从9月份起开始量产,确定第三代喷气战斗机设计方案入围者,同时发布第一代喷气远程轰炸机和第二代战术喷气轰炸机的竞标规范。
  乌鸦战斗机(Ta-183)虽然与历史上的飞机依然是同一个型号,但霍夫曼知道实质性内涵已远远不同,现在定型的Ta-183使用HeS-011F型发动机拥有高达20千牛推力(静止推力越等于2000公斤),因此体型比历史上的乌鸦显得更细长一些,如果让霍夫曼来看,恰恰介于Ta-183和米格-15之间的状态。
  由于德国现在物资并不匮乏,不再需要使用历史上的木材替代品,翼载能力提高很多,布局也由中单翼改为了下单翼。整体空重大约3.3吨,满载后略超5吨,最高速首次超过1000公里/小时,可达1015公里/小时。最大升限将近1.5万米,航程超过1500公里。火力依然强劲得令人发指,4门MG213机炮分布左右两侧。
  试飞员在轻载状态进行全速俯冲时曾相当接近音速,但飞机结构不适应这速度,最终解体,好在弹射座椅保住了飞行员的性命,为获取可靠的飞行包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也让谭克等人在内的设计师们明白亚音速与跨音速对于飞机结构和造型是有不同要求的,他相信超音速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现在实验室里27千牛推力的DB016发动机已基本成功,34千牛推力的BMW018发动机也在有序推进。他乐观地认为1946年一定可以跨入超音速时代。
  因此第三代战斗机的招标主基调就是要求具有安全的跨音速飞行能力——飞得更快、更高。
  布洛姆-福斯公司拿出了P.212方案,福克-沃尔夫公司拿出了Ta-483方案,容克斯公司拿出了EF-128方案,亨克尔公司递交了P.1078C方案,而梅塞施密特公司一口气拿出了P.1092和P.1101两个方案,前面三个方案很快被淘汰了,其中布洛姆-福斯和容克斯公司被转而要求生产Ta-183,Ta-483由于是183方案的改进,因此军备部认为不用申报,直接改进即可。
  霍夫曼一看到梅塞施密特公司的P.1101方案就乐了,因为设计造型与历史上瑞典Saab-29非常相像,无非后者用了英国德哈维兰的发动机,顺着Saab-29方案走下去,经过Saab-32(矛)、Saab-35(龙)和Saab-37(雷电)一脉相承,最后就能得到JAS-39(鹰狮),他爽快地批准了两个公司的三个方案,希望在一年以后能见到飞出超音速的飞机来。
  战略调整会议刚刚结束,帝国保安总局局长卡尔滕布鲁纳大将已在办公室里等待多时了,一见霍夫曼回来,便小声道:“元首,红桃K下定决心了,今天正式通过中间人向我们提出了援助请求。”
  红桃K是齐亚诺的代名词,具有特殊意义。
  霍夫曼眉毛一扬:“他想怎么干?他准备好了么?无论心理还是手段。”
  “准备好了,据说他为领袖找到了一种药……额……让人快乐无比的药。”
  “注意分寸,不要太过分了,领袖毕竟是领袖。”霍夫曼一语双关道,“他为意大利呕心沥血这么久,需要暂时休息一下,这对他的身体有好处。”
  “红桃K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更关心我们对他的支持和承诺。”
  “我们的承诺不变,他既然是领袖指定的接班人,又是领袖的女婿,当然由他来继续高举领袖的旗帜,带领意大利人民不断前进。”
  “我会将这句话转告给他。”
  “一会去你可以去找凯塞林元帅,通知意大利方向的部队进入外松内紧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第037章
D日(19)
  1944年6月27日,轴心与苏维埃联盟共和国《停战协定》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正式签署,一揽子条约林林总总加起来统称《索菲亚条约》。签署条约的一方是对苏宣战的轴心各国外长,另一方是苏维埃外长莫洛托夫。
  巴巴罗萨行动后,对苏宣战国家可不少,除德国、意大利外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国、土耳其、伊朗等国,甚至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伊拉克等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