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656

  “没用,克拉克将军已和瓦加斯总统、蒙特罗将军紧急沟通过了,两人完全惊慌失措,丧失了信心,瓦加斯甚至在琢磨是不是要进行迁都——里约也是座港口城市……”
  马歇尔愕然:“德国人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
  “目前不太清楚,推算在2-3万之间,再加上他们在叛乱州的兵力,估计是5万人左右。”艾森豪威尔沉吟道,“出动20万显然是夸张了,全南美现在的总兵力也不过就是20万出头一点,怎么可能全投放在巴西?但我们不得不警惕多米诺骨牌效应——巴西旁边还有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玻利维亚虎视眈眈。另外,德军控制两州后,如果再拿下柏拉拿州,他们就会真正威胁到圣保罗和里约这两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城市,这才是致命的。”
  马歇尔沉默:巴西的丢失在军事上问题不大,但在政治上就太严重了,意味着南美将会完全脱离美国的轨道。
  “而从目前的战事进展来看,我不认为巴西人有能力自救。我们当初做过评估,德国人只要在巴西投放3-4个主力师就有机会扫平巴西全国,现在已经2个师的兵力到了,而巴西的军事实力比我们想得还要弱一点,假如我们不干预,这5万德军能打光巴西的现役部队。”艾森豪威尔的建议很明确,“要么就考虑放弃巴西,要么趁德国人兵力还不多,立即出动大军压过去。”
  这消息立即在参联会里炸开了锅……
第十四卷
逆流:世界的转折
第001章
转折(1)
  5月份北大西洋日光的照射下,3门威武雄壮的SKC/28型52倍径283mm舰炮对准目标,在炮术长指挥下,依据两架Fi-156(鹳式)观测机的校正参数迅速修正标尺,猛然又齐射出去,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Fi-156虽服役很多年头,无论速度、升限在飞机中毫不起眼,但其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却是其他飞机不具备的:稳定的观察平台及低达56公里/小时的失速飞行速度。只要能把这架飞机开得和汽车一样快,他就能稳稳地在空中不掉下来,每当这种飞机出动就意味着敌军的苦难日来临了。
  3颗283mm炮弹飞速掠过弹道抛物线顶点,继续向纵深地带美军阵地进行轰击。他们的最远射程超过35公里,即便在25公里外的间接射击中依然能达到很高的命中精度。
  每颗重达300公斤炮弹在海军领域被称为小儿科,还列入高速轻弹一类,但其威力和射程显然不是普通陆军炮火可比拟的,美国陆军最引以为豪的155mm长脚汤姆榴弹炮阵地甚至连还击的实力都没有,就在炮弹直接命中下被打成碎片。
  这是吕佐夫号重巡洋舰前主炮提供的火力压制,水兵们用9发/分钟支援着德军登陆部队向纵深推进,从抢滩登陆的第一时间起,伤痕累累的吕佐夫号就贡献着自己的最后力量。
  在昨天英美猛烈的空袭中,这艘军舰中了10余颗1000磅重的高爆弹或穿甲弹,后甲板、后主炮、轮机、动力舱被炸得一塌糊涂,整艘军舰步履蹒跚,水兵也死伤累累,即便这样,这艘第三帝国扩军备战时最早成军的老牌重巡洋舰依然没有沉没,而是挣扎着抢滩成功,用最后剩余的3门主炮为战役提供一切帮助。
  这是德意志级装甲舰损失的第三也是最后一艘军舰:斯配伯爵号在优势敌军围剿下,拖着浑身伤痕在乌拉圭自沉;舍尔海军上将号在北大西洋海战中遭到严重损失,最终搁浅在亚速尔海滩上,至今还有海军部队在操纵舰炮提供反登陆火力,防备任何可能的进攻;吕佐夫号今天步前辈后尘,将在冰岛海滩上发挥余热。
  希佩尔级重巡洋舰的遭遇好不到哪去: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塞得利茨号三艘同级舰先后战损沉没,只有一艘希佩尔号还能使用。
  吕佐夫号并不是今日炮击支援的全部力量,海面上还有4艘维内托级和1艘提尔匹茨号用380mm级别口径重炮提供着远程压制,更近的滩头阵地上,203mm、127mm舰炮也在不遗余力地倾泻火力。
  在今日英美空袭中,双方再次上演殊死较量,英军清晨全天累计出动486架各型号轰炸机和战斗机,美军照例在下午出动164架B-29进行远程进攻,经补充后的德军以240余架战斗机(其中47架由挪威方向通过跨平台战术转运)迎战拦截,以战损79架的惨重代价击落英军飞机238架(加上因受伤、航程不足等原因无法返航的飞机,高达271架),击落美军93架,艰难取得了第二天防空战的胜利。
  除飞机遭受损失外,德军舰队和登陆部队也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
  综合航母霞飞号掩护装甲掷弹兵营登陆,最为突前,遭到各敌机围攻,连中炸弹,甲板、舰体被炸得惨不忍睹,全无最初模样,最后同样冲滩搁浅;
  从法国获得的马赛曲号轻巡洋舰(7600吨的拉加利索尼埃级)被多颗1000磅重的炸弹击沉;
  日向号航母再次遭遇重创,甲板彻底被毁,航速下降到不到10节,蹒跚着离开杀戮场,不继续躺上4-5个月恐怕修复不了;
  R1号护航航母被3颗1000磅重炸弹重创,干脆挣扎着搁浅,用舰上的128mm高射炮继续为登陆步兵撑起防空伞,昨日重创的R8号护航航母今日又吃到数颗炸弹,最后宣告沉没。
  至于其他登陆舰艇、运送物资的货轮及辅助舰艇也多有损伤,光西贝尔坦克运输登陆舰就损失了7条,半个营德国坦克尚未见到冰岛陆地就沉没在近海中。
  落日时分为止,奋战两天的德国近乎损失了一半航母(2艘大型航母,4艘护航航母),最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也减员近四分之一。
  但这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装甲教导师和海军锡兰旅已正式登陆成功。
  面对数百门舰炮、几百架飞机的攻击,空有8万驻军的英美盟军一无海军掩护,二无坚固岸防火力,三无充分的滩头反登陆体系,完全无力招架。
  英美一直认为轴心不可能来登陆冰岛,哪怕德国人要登陆,大不列颠本土或爱尔兰也更符合要求,只有紧急发现气势磅礴的轴心舰队后才挣扎着部署了一些防御体系,事实证明全是无用功。
  “我们没有飞机、没有炮火、没有坚固的永备工事能反击德军铺天盖地的轰炸和炮击……冰岛已是一片火海,沉浸在血泊中!”史密斯给华盛顿和伦敦发去了绝望的告急电报,但所有人都爱莫能助。
  阿诺德将军的陆航再也凑不齐过百的B-29编队;英伦三岛在德军第二天继续高达7000架次的猛烈空袭下,所有航空力量完全陷入瘫痪,今日400余架飞机是最后的凄凉一击!
  “嘭”地一声,一辆西贝尔坦克登陆艇的前舱门重重放下,6辆豹式坦克立即从里面鱼贯而出,咆哮着向滩头阵地扑去;在另一边,同样是一艘坦克登陆艇靠岸,不过下来的不是坦克,而是搭载全副武装步兵的Sdkfz.251装甲车。半履带装甲车经历过北非沙漠考验,对滩头适应力很强。旋风、球型闪电甚至希姆莱管风琴等重装备也从登陆艇里钻出,一起向指定目标扑去。
  与美国历史上发展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登陆艇相比,德国没这么矫情,也没实力发展这么多的登陆设备——这不但对组织和调度是个极大考验,对生产而言更加不利,德国常用的就是从西贝尔驳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登陆艇,无论搭载机械还是搭载人员都用标准的统一化构造。
  这种大型登陆艇官方名称叫西贝尔-800级登陆输送艇,或叫欧洲标准登陆输送艇,原理与早期的小型西贝尔艇一样,但体型和规模大得多,标准排水量800多吨,故称800级,采用2台日耳曼尼亚公司的M6V增压柴油机——也是VII级潜艇使用的动力,很多干脆就是从潜艇上拆解下来的发动机。
  在霍夫曼影响下,军备部一改以往设计一个型号就发展不同构件的想法,将精打细算和标准化利用到了极致,很多时候已开始走火入魔。这种总功率将近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能让登陆艇获得20节最高速度的同时还拥有2000海里续航里程。德国有大量现成发动机,只要欧洲工业化国家提供舰体装备就能完事。
  为增强登陆艇的防御和压制能力,德方还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改造——缴获的谢尔曼坦克被卸掉炮塔充当勤务车辆后,那些炮塔并未被遗弃,一部分安装在海岛防御阵地上充当工事,另外部分就直接在安装在西贝尔-800级登陆艇上,每艘装备4门,工程师振振有词解释道:“登陆过程中可提供4辆坦克的火力用于压制滩头。”
  既然缴获的坦克炮塔可以装,那缴获的12.7mm勃朗宁重机枪更应该装,于是又加了4挺重机枪,后来嫌不过瘾,又在船舷两侧舱壁上安装了48门火箭发射器,打算抢滩前先放一把焰火,于是就得了诨号——浑身火力的西贝尔。
  随着夜幕降临,德军进一步加快登陆节奏,与贝中将一起待在提尔匹茨号上的隆美尔对进展非常满意,虽然还没上岸就因空袭折损了2000余官兵和大量装备、补给让他心痛,但海军舰炮的得力攻势及滩头毫无阻碍的战况让他非常欣慰——他原准备在滩头还有一番苦战,至少要死伤近千人,现在这些损失完全避免了,登陆速度会有所加快。
  贝中将对登陆节奏也非常满意,虽然航母损失大了点,但事实证明,敌军不用鱼雷只用航弹进行攻击无法击沉皮糙肉厚的战列舰的,再加冰岛没有得力的岸防工事,舰队可放心大胆地抵近射击。
  他甚至还骂美国人白痴:“海里不放水雷,滩头没有工事,陆地不埋地雷……美国人以为他们是谁?”
  史密斯如果听到一定泪流满面:冰岛是物资调度中转站,怎么可能布置水雷?至于地雷,倒有一些存货,可惜从没想着去布置——炸伤了和美国大兵卿卿我我的冰岛人民可怎么办?
第002章
转折(2)
  “根据预案,我军下步计划是什么?”
  “搭建人工码头,让大量卡车和重型装备、物资上岸,工兵们夜里还要修复两个紧急机场,保证明天能得到陆基航空兵支援……”在确定要发起海豹计划后,隆美尔元帅的老搭档高斯将军从中亚盆地回任海豹集团军参谋长——舍尔纳接手几个月后也已完全熟悉各部队情况,可指挥自如了。有登陆经验的高斯被派往更重要的地方协同作战并拟定计划,军衔从中将晋升为上将——对一个参谋长来说是很罕见的安排。
  知情人士表示这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他对这位参谋长非常看好。保卢斯指挥的假想敌参谋部提了很多针对性反登陆意见,甚至总参谋长蔡茨勒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兵棋推演,当年他指挥迪耶普反登陆战役打得很成功,有关经验和应对办法全部被吸收进来,战事推进过程证明冰岛守军基本没采取任何超过德军预期的反击措施,甚至很多方面远远不如预期,比如贝中将骂美国人的白痴行为——大家可是知道亚速尔那里埋了多少地雷、修建有多少工事。
  唯独出乎意料的是美军陆航的表现非常坚决,居然敢在无护航情况下进行大编队远距离轰炸,不过也是强弩之末了。
  “这步骤用不着了吧?”贝中将说道,“我们已登陆了不少部队,初步控制了雷克雅未克港,完全可通过正常途径输送物资……”
  “我有两个考虑:第一,敌军肯定也知道我们会通过码头大量输送,万一集中轰炸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严重地会妨害已登陆部队的展开;第二,这是难得的实战演练机会,虽然我们在地中海里建设过一次人工码头,但那毕竟只是演习,在北大西洋敌前建造一次很有必要。我想统帅部应该不介意我们损失一点物资或装备。”
  贝中将被说服了,立即将消息汇报给马沙尔,后者点头表示同意并建议连夜兴建。
  在舰艇上担任观察员们的日本代表瞪大眼睛观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现,很多人对西贝尔登陆艇赞不绝口,认为虽然日本率先发展了“平头尖尾”的登陆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锐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抢滩,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块挡板,抢滩后可放下用作人员和装备下船的跳板,日军冲上岸时连鞋都不会湿。
  但日本登陆艇太小,且只能对付防御力量不足的守军,一旦守军有较强火力,则这种登陆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陆艇适航性差,只能用大船拖着走,临近登陆点再释放,像德军这样直接能从法国开到冰岛的大型登陆艇极为理想。
  另外,日本陆战队原本坦克少而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特殊的内火艇,但在英美强大的反登陆火力和反装甲能力面前,内火艇生存性堪忧,现在日本海军有足够的坦克,迫切需要更大的登陆艇,而能载坦克的登陆艇必定能载装甲车,对直接搭乘装甲车上岸作战的德国掷弹兵们,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羡慕。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装甲车上岸的好处——不但能携带重装备和补给,不会在抢滩中浪费体力,又有机枪甚至无后座炮提供火力,对滩头压制和纵深追击作战大有好处!
  团长伊藤整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海军登陆战要引入大型登陆艇,要给海军陆战队多备装甲车。
  前面这些都还可理解,建设人工码头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知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看下去。
  德国海军实力虽然不强,但工程建设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收到有关人工码头建设要求后,各路专家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这方面霍夫曼也发挥穿越优势进行提点。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人工码头主要使用混凝土沉箱,这种沉箱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小的100多吨,大的可达6000多吨,落在5-6米深的海床上,然后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一个个、一条条串联起来,最终构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码头堤坝。英美在诺曼底登陆中使用了上百万吨混凝土、钢材、海沙等材料构筑了两座人工港口——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并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快要结束。因此对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毫无先例,必须从头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缓不济急,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非常有意思,不用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直接上船——使用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德国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改成护航航母需花费较大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设飞行甲板,或称过顶甲板——与最初年代利用运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样。甲板的宽度、长度均超过舰体(宽度超2米余,长度超10米余),整条油轮仿佛顶着一顶巨大的帽子,戏称带帽油轮。
  样子难看是难看了点,但带帽油轮的某些特点让霍夫曼也为之拍案叫绝:
  油轮上部顶着的甲板采用厚度50mm的钢板分块铺设而成,可防止1000磅高爆炸弹水平攻击(挡不住穿甲弹或者俯冲攻击机),钢板连同各支柱一口气给油轮增加了近4000吨的分量,造成吃水增加且船舶重心提高。工程师便让货仓燃油运输量减少5000吨,运输舱位还保持在舰体内。
  在众人注目下,标注为B1、B2的两艘带帽油轮缓缓向垂直岸边的地方开去,B1号航母首先搁浅。
  “搁浅成功,注水!”随着舰长一声令下,B1号航母通海阀打开,大量海水疯狂涌入各个水密仓,然后这艘油轮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沉下去,最后大部分船体都沉浸在泥沙与淤泥中。这样一来,舰体保持了稳定,现在整艘船除将近2万吨燃油外还引入上万吨海水,底盘显得非常扎实。
  B2号排队在B1后,开始以头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两艘油轮对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内,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内。
  左右尺寸比较难以控制,但实际接缝偏差不过1米余,上下接缝相对好好控制一些,通过注水实现船只匀速下沉就能实现该目标,最后接缝高低差不过10多公分。由于B2所处海域更深一点,反映在船上就是B2吃水程度更深,B1不过没去70%的舰体,B2则将近75%。
  这时候绝大多数步骤已经完成,还差最后一步——改平。因为海洋都有坡度,越靠近滩头越浅,因此两艘搁浅的带帽油轮是船尾高度低于船头,凌空甲板整体是向海中倾斜。这难不倒德国工程师,上面铺设的钢板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1000多块同规格的钢板铺设而成,高度可依靠下面的支撑柱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工程师立即计算出改平所需要调整的尺寸,以最后一块钢板的海平面高度为标准高,其他每块钢板下面连着的支柱开始根据标准计算数下降,用缩短支柱的办法来缓释海坡影响,最后形成大致平衡于海平面的平台。
  日光破晓,一个连接滩头,长近400米、宽30米的平台在海上凭空出现,所有人都为这一杰作欢呼。日本观察团上下目瞪口呆,船还能这么玩?
  现在只要货轮靠上去,用钢构桥搭建在这个钢铁平台上就能开始利用卡车装卸物资。整个平台可同时承受的物资堆积能力大约在5000吨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个钢铁平台还有特殊作用:400米长平台可为在清空后为紧急降落的战斗机提供跑道,如将平台扩充到600甚至800米,则攻击机都可以紧急起降。
第003章
转折(3)
  贝中将虽然知道有戴帽航母这玩意,但一直不知其详,他是海军不假,却只负责带战列舰打仗,一辈子玩的都是舰炮、鱼雷,一般航母他都有些吃不透,特种航母具体怎么玩套路更不懂,今天仔仔细细看了一夜终于明白了:人工码头关键在于上面那看上去平顶一块的甲板实际是由上千块可升降的钢板组成——难怪看上去钢柱林立,下面油轮是具体保持平衡的载体,其实不一定要油轮,舍得花钱用战列舰也行,尺寸还能搞得更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