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56

  “什么?”其他两人也是面面相觑。
  “兵力有多少?敌人出动了多少坦克?进攻宽度大概是多大?”布里格斯少将提了一连串的问题,副官只能为难地解释:“对不起,电报里没有明说。”
  “现在不管怎么样,敌人已打过来,我们必须回去。”面对更远处还在逃逸的小股意大利残兵败将,兰顿少将只能如此肉痛地表态,“形势不容我们再继续追击意大利人了。”
  霍洛克斯想了一想,拍板道:“收兵回师!我们原本预计下午三点钟左右解决意大利人,现在时间也已经到了,虽然敌人还有一些残兵败将,但显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何况还可以指望空军追击。”
  两个师长立即下令各坦克中队进行紧急战场补给、掉头转向,作业刚刚进行了一半,新的电报又来了:谓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第7摩托化旅没有得到有力支援,当面阵地已悉数崩溃。
  “什么?”众人震惊了,虽然一个摩托化旅拦不住对方的装甲集群在意料之中,但如此快的崩溃速度还是大大超过了众人的预期。
  “我们的炮兵呢,为什么不还击,为什么不进行支援?”所有人脑袋里都是这个问题,大大的问号仿佛缭绕在三个少将脑袋上一样。
  还没等他们想明白什么原因新的电报又来了,看了这封电报之后差点没把三人的肺给气炸,上面居然赫然写着:集团军司令部增援的装甲编队叛变,用炮火袭击我炮兵阵地,我炮兵已损失殆尽,目前叛军正在进攻反坦克阵地……
  “什么?”众人的眼睛都瞪圆了,还能有这种事?
  “我不信,我不信!”布里格斯少将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这怎么可能,这一定是弄错了。”
  兰顿少将冷冷地说:“我也不信,蒙哥马利长官和我们隔得老远,怎么会有他派出的装甲编队?”
  霍洛克斯一边下令发电给蒙哥马利将军核实,一边下令其余剩余部队谨守阵地、严防敌军渗透,而兰顿和布里格斯两个师长则像疯了一样地催促坦克们加快补给。
  集团军司令部的反应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快速,蒙哥马利明确答复:“除空军外,司令部未派遣任何支援力量,其余先头部队距离你部所处位置至少还有一天一夜的路程,立即清查是否电报有误?”
  “不用查了,肯定是德国人渗透进来的间谍车队……”
  布里格斯师长整个人都垮了下来,呆呆地站在原地自言自语:“我的炮兵,我的摩托化旅,全完了!”
第033章
谁赢了?
  夜幕终于降临了,但非洲军进攻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在吃掉当面英军第1装甲师的抵抗后,他们立即又向第7装甲师的阵地扑去。由于霍洛克斯等人亡羊补牢般的举动,兰克突击队是混不进去了,但好在下午空军抓住最后的日照十分,利用英军飞机忙于追击意大利人的契机,对第7装甲师阵地进行猛烈进攻,大大削弱了对方的抵抗能力。
  黑夜中,照明弹不断第发射升空,将大地照亮得如同白昼,号称“沙漠之鼠”的第7装甲师步兵阵地上到处都是激烈的枪炮声与火光。虽然他们的整体反应比第1装甲师要好,也没有受到兰克突击队的破坏。但现在既然古德里安的大部队已到,第1师的阵地也已突破,在侧翼完全暴露的情况下,一个缺乏装甲力量的第7师是顶不住非洲军上下近300辆坦克的轮番冲击的。
  经过反复冲杀,第15、21两个装甲师以30多辆坦克为代价,凿穿了正面,装甲掷弹兵们一拥而上,继续扩大、撕扯缺口,到深夜时分,非洲军整体上将2个装甲师打得七零八落,不过自身也付出了不小代价,比特勒阿卡基尔数次战斗累计起来的损失还要大。正如空军侦查所显示的那样,这两个师阵地上基本都是步兵和炮兵,没多少装甲力量,这在客观便利了非洲军突破敌人围追堵截、在第八集团军近20万部队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突破重围的古德里安显得很平静,在往前走了2个小时多后,他一方面收拢因为进攻作战显得前后有些脱节的部队,另一方面部署阵地、构筑防御工事,准备在天亮以后同英国人撤回来的这些坦克们过过招。不过,这次英国人显然学聪明了,他们虽然急于回师汇集自身的步兵和炮兵单元,但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军这种一头撞上来的模式,而是以一部分兵力进行了正面进攻,另一方面主要兵力却脱离了滨海公路体系,进行了侧翼迂回,为掩人耳目,他们还把大量俘虏的意大利人塞进正面进攻行列,在人数上进行主力冒充并让德国人在作战时缩手缩脚——用霍洛克斯的话说,既然德国人能冒充我们派遣间谍车队,就不要怪我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什么样的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
  这种无赖到极点的做法遭到了非洲军上下一致痛骂,乃至于俘虏营中的布朗准将、理查德森上尉等英国俘虏也看不下去,谓这两个装甲师失去了绅士风度,是野蛮人的做法。古德里安对此倒是视若无睹,他一方面针对敌人企图后进行了相应部署调整,另一方面则让手下面对意大利人时不要缩手缩脚,该怎么打还怎么打——如果不这么做,英国人将来必定会利用20余万意大利俘虏做文章,只怕什么仗都打不了。不过这样一来正面部署就完全改变了,双方再次混战一场,各自损失了一些兵力后草草收场,非洲军急于回师托卜鲁克,英军第1、第7装甲师急于收拢本方被打散的步、炮兵非洲军解救了许多被俘虏的意大利人——这些可怜虫先是被英国人胖揍一顿,然后又被英国人抛出去当了摆脱德军进攻的肉垫,真可谓是倒霉透顶了。
  1942年9月21日,远在柏林的霍夫曼和最高统帅部终于收到了古德里安的完整战报:……我非洲军在与敌重创后脱离阿拉曼一线,返回托卜鲁克继续作战。
  所有人都以为元首会大发雷霆,没想到霍夫曼脸上满是笑容,丝毫不以为意,反而满意地表态:“很好,古德里安将军为我们下一阶段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心里想的则是:“我终于避免了阿拉曼战役的失败,开始扭转历史的惯性!”
  蔡茨勒和凯特尔惊讶于元首如此的宽宏大量,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最后才说:“可是,英国人很快就要进攻托卜鲁克了,虽然他们受了重创,但兵力依然对我们有绝对优势,北非的战略局势依然没有好转,甚至于因为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墨索里尼首相还发了很大的脾气。”
  “意大利人先不要管,我相信古德里安守得住托卜鲁克,把预定给他的兵力抓紧送过去,没有意大利人掣肘我们更容易发挥出优势来。”霍夫曼微笑道,“不给英国人一点甜头,他们怎么能放心大胆地将兵力往前压呢……”
  在这为期近一个月的持续交战中,古德里安率领非洲军以劣势兵力与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巧妙周旋,不断利用策略削弱、打击敌人,前后累计共毙、伤、俘英军近5万人,合计摧毁英军坦克700余辆,装甲车500余辆,各类火炮近1000门,而自身损失只有将近3000人,损失坦克50余辆,装甲车30余辆,火炮不到100门。在空中战场,由于非洲军主要以战斗机为主进行作战,再加上飞行员总体素养高于敌人,总体也以112:400左右的比分赢得了胜利。
  最倒霉的是意大利人,他们总计有4个步兵师成建制投降,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在逃亡中严重受创,被毙、伤、俘人数超过5.5万人,总共250辆坦克最后只剩余不到30辆,除了一开始跟随非洲军164步兵师最先撤回托卜鲁克的意大利伞兵旅外,其余意大利部队全部丧失了编制,有数千人员最后只是得益于英国人甩包袱的行为才让德国人救了下来。
  在战役结果向全世界进行新闻通告时,英德双方各执一词,竞相宣布自己是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者。英国人在记者发布会上展示的是意大利俘虏、目前对英国有利的主要军事分界线;德国人在自己的发布会上展示的是以布朗准将为首的英国俘虏和大量缴获的英国装备照片,并宣称这是在仅有英军四分之一兵力前提下取得的。
  私下里,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对第八集团军的战果极为不满,认为他们被古德里安牵着鼻子走,整体上打得像一团狗屎,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蒙哥马利中将坚决不接受这种指责,他气哼哼地反驳:“我们将敌人从阿拉曼驱赶到了托卜鲁克,他们的人员损失比我们多(算上意大利人),主要兵器损失和我们相当(显然夸大了战果)。如果从比例上算,我们只损失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兵器装备,而敌人折损了超过60%。如果这不是胜利,我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胜利——难道安然无恙地从敦刻尔克撤退部队就算得上胜利?”
  亚历山大将军也力挺蒙哥马利,在开罗举行的内部关门分析会议上他进行专门发言:“第八集团军完成了他的主要战略任务,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他强调道,“就是保卫埃及,阻止敌人对中东的觊觎,现在我们击退了敌人,获得了稳定的战线,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并将他们赶回了托卜鲁克,称得上圆满地达成了目标。至于俘虏、战果里大部分是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装备的事实我丝毫不否认,可我们损失的兵力当中也有很多印度人、法国人、南非人、希腊人,难道也要拉出来单独核算?这种想法绝不合理。况且,古德里安在作战中不断得到补充,虽然他拥有的技术兵器仍然少于我们,但我们原先对他的优势受削弱了,更重要的是他的兵器具有技术优势——比如那些T-34坦克,我们就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会上蒙哥马利没有过多辩解,只说:“如果谁觉得自己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更称职,我可以让位,但我绝不接受我们打了败仗的指责——这对我不公平,对在这次战役中负伤、牺牲的数万名军人不公平,对20万第八集团军的兄弟们更不公平。战争不是在伦敦办公室里看看地图、听听汇报、动动脑子就行的,战争意味着全身心的搏杀和最后一点力量的迸发,隆美尔或古德里安的厉害不止我一个人领教过了。”
  在这次战役中,蒙哥马利赢得了下属的爱戴,有激动的参谋军官表态:“我们费尽心机终于打回托卜鲁克了,如果伦敦哪个婊子养的军官敢来摘桃子,我就用司登冲锋枪把他打成马峰窝!”
  丘吉尔想撤换蒙哥马利,一线的亚历山大将军不赞同,他在伦敦的内阁同僚们也不赞同,最后无奈之下他给了一个不痛不痒的结论:功过相抵,不赏不罚,给予第八集团军后续补给并让他们尽快攻克托卜鲁克要塞。
  两天后蒙哥马利提出了要求:要想攻克托卜鲁克,再给第八集团军补充5个装甲师和1000辆坦克(要求性能抵得上T-34),5个步兵师再加1000架飞机,最好要本土部队。
  “见鬼……”丘吉尔在办公室里跳着脚咆哮起来,“有这么多兵力和装备,一头猪都可以率第八集团军打赢古德里安了。”
  “是嘛?”远在北非的蒙哥马利报以噗嗤一笑,毫不留情地揭了首相的老底:当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前你也是这么自信满满,那时你拥有远超土耳其人的兵力和装备优势,结果谁赢了?我看只有吹牛是你赢了!
第三卷
天雷:兰克的突击
第001章
押宝退休金
  霍夫曼感觉这是他穿越一个月来最爽快的时刻,他不但听到了古德里安报告的好消息,扭转了阿拉曼战役的结局,而且终于享受到了他朝思暮想、穿越以后的第一块牛排,即便他贵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元首,一年领着上千万马克的稿费,居然因为原主人的“素食主义”而吃不到一块牛排,他对着别人餐盘里的货色已垂涎欲滴一个月了。今天终于一尝夙愿,感觉居然是如此美味。
  霍夫曼感觉自己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在甩掉那个不学无术的医生之后,他坚决摆脱了那些需要时常注射、形形色色、说不清来由更摸不着功效的药剂,身体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乃至于胃病居然也奇迹般地好转了,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他加强了对身体的锻炼,除了以往一直坚持的散步外,现在还加入了慢跑。通常首席副官达尔格斯中校和贴身卫队指挥官根舍少校会陪他一起跑,而他最喜爱的德国牧羊犬布隆迪更是在一旁兴奋得蹿来蹿去,这种习惯哪怕外出视察时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元首身边人都开始加强了身体锻炼,连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军官们也被感染了,用约德尔上将的话说,只有在跑步的时候,这批经常坐在办公室里、“衰老得如同五六十岁老头儿”的参谋军官们才终于找回他们刚刚入伍时的意气风发。
  现在手下那些元帅和将军不再害怕和元首一起用餐,因为元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改变了发表滔滔不绝长篇言论的习惯,只有在涉及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才偶尔停下来聊上一会,这不但不让人反感,反而变得更加亲切了。霍夫曼在讨论时的态度也足够温和,能够耐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即便不赞同也很少大嚷大叫的批评。他也不再忌讳将军们在他面前饮酒,很多人都听说施佩尔、凯特尔、蔡茨勒等大人物在与元首一起用餐时可以饮酒,非但如此,元首还会给他们敬上半杯波尔多葡萄酒。现在贴身侍从和仆人们私下判断某个人物是否得宠就是两个标志,第一,能不能陪元首吃饭;第二,小规模聚餐吃饭时能不能喝酒——如果能让元首陪着喝一点或者再敬上半杯就更完美了。
  所有事情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变,唯独秘书特别是女秘书们对元首的抱怨增加了,因为霍夫曼忽然加大了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军队、物资、生产构成了报表的三根支柱,他经常一边摆弄着地图一边计算报表,秘书们这时候恨不得自己是数学系或者统计系出身,因为元首需要的东西他们常常很难反应过来也很难记住,达尔格斯中校依然对此游刃有余,但他的工作太多,很难兼顾过来。
  直到有一天霍夫曼向施佩尔抱怨了这件事,后者眨着眼睛说:“元首,我有个合适的人选推荐,而且您还认识。”
  “谁?”
  “海伦,上次在防空指挥中心碰见的雷达引导员。”
  “她呀……”霍夫曼这时候才想起这个名字来,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上次还答应她提拔女军官,你看我都忙得忘记了。”
  “您可以和她聊聊。”施佩尔忽然露出一丝暧昧的语气,“这位令人羡慕的小姐现在已经出名了,是帝国年轻女性的榜样,如果她能够在元首身边工作,她估计会高兴地晕过去的。”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戈培尔的洞察力,仅仅凭借霍夫曼在防空中心的一席话再加上海伦和几位高层的合影,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在报纸、电台、广播的全力运作下,海伦被渲染为“积极投身帝国事业的新一代女性杰出代表”,各种荣誉光环和头衔不要命的向她头上砸去,至于引起凯特尔等人神经紧张的“女军官”言语,则被老谋深算的戈培尔巧妙避开并淡化处理了——他觉得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在叛国集团后续影响还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再增加元首与军官团之间的对立情绪。
  戈培尔的宣传很快就取得了成功,海伦的事迹鼓舞了一大批年轻女子向志愿者队伍报名,人数足有几万人,通常都拥有中学学历。这让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高兴得不得了,针对新人员的培训工作现在已三班倒运作,预计新的防空指挥中心建成后将不会存在人员短缺问题。
  霍夫曼点了点头:“我看可以,这位小姐的数学能力不错——比我们都强。你知道的,我的女秘书们写报告或者干点别的什么都还不赖,唯独对数据和表格却有天生的恐惧,很多时候他们哪怕听懂了也不会做,都得让达尔格斯或者我自己算,我都感觉我的数学水平近来长进不少,或许去中学当个数学教师够格了。”
  对元首的自我调侃施佩尔大声笑了起来,最近他的心情显而易见不错:清洗叛国集团之后国内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明里暗里抵制总动员的人不敢再和自己作对了,有关经济调整和工业制造一直在稳步推进,重要军工产品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攀升。以4号G型坦克为例,总动员令后过了才20几天,生产水平已相当于以前两个月,源源不断的新坦克被送往东线替换老式的二号。他有信心在年底前在保障所有战损补给的前提下完成全部二号、三号坦克的替换工作。元首上次提到的钨矿勘查也取得了成果,勘探队已发现了一条矿脉,储量和品位已超过了任何欧洲已知的钨矿,他一面筹划开采,一面更加坚定霍夫曼给他的资源地图的可靠性,决心尽快全数勘查。
  “还有件事需要向你汇报。”施佩尔笑道,“古德里安将军电报说俄国T-34坦克在北非表现不俗,希望我们加大输送,我已命令将哈尔科夫的俄国生产线搬迁至斯柯达附近继续生产,同时承担修复破损T-34的任务。另外您和我提到的,将原先缴获的38T坦克改良为安装76.2mm反坦克炮的设计也通过了验证,技术局专家表示这将是一种低成本的反坦克歼击车,比38T坦克更有意义,我准备投入生产,目前车辆底盘、火炮都是现成的,上了流水线就可以大量生产,唯独缺少一个响亮的名字。”
  “可以叫追猎者坦克歼击车。”霍夫曼不动声色将历史上的名字赋予了他,“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将缴获的战利品有效利用起来。T-34是个很好的例子,追猎者也会是这样的产品。把俄国前线所有缴获的T-34改良后都给古德里安送去吧。”
  “如您所愿,元首。”
  “对了。”霍夫曼不经意间又想起一件事来,“我上次和你说的那种可以采用电子管技术生产计算工具的事情和学者们沟通了么?”
  “沟通了,幸运的是还找到了帝国目前最好的计算机专家康拉德·楚泽(Konrad·Zuse),居然还是一位自学成长的专家。”楚泽是东普鲁士人,拥有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原先在柏林一家飞机制造厂承担飞机强度分析的计算工作,而辅助工具只有计算尺可用,他想制造一台计算机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他无法得到大学或政府机构的任何资助,只能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几个朋友凑的钱独自奋斗,终于在1941年制造完成了电磁式计算机Z-3。这台机器共使用2600个继电器,以穿孔纸带输入的方式实现了二进制数程序控制,能达到每秒3~4次加法的运算速度,或者在3~5秒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这虽然比不上埃尼阿克的速度,但考虑到时间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说起这个,施佩尔就显得劲头很大,露出格外钦佩的眼神:“元首很多时候您的天才创意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我将你利用电子管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办法和楚泽先生交流了一次,他立即说这是一个天才般的创意,他一直在苦苦找寻比继电器更好的东西来实现这一点,他愿意为帝国效劳,只要给他足够的经费和场地。”
  “这其实不是我的创意,这是美国人的想法,他们在利用这种发明进行弹道计算。”霍夫曼微微一笑,“我一直坚信一点,我们从来就不会在任何发明创造的领域落后。”
  “他提了50万马克的经费和10个人担任研究助手的需求,我准备满足他。”
  “用我私人名义给他拨款200万马克,以后我会继续资助他,前提是给我30%的产品专利权——以后退休了我或许可以靠这个机器养老。”霍夫曼毫不犹豫地加大了力度,“让他和那些研究雷达、通信的专家们一起工作,他们也要和电子管打交道,说不定还能额外碰撞出科学火花来。至于制造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由他提出来你负责协调解决,我希望在半年后能看到一个新的成品,技术指标——比如说一秒钟能完成1000次加法即可。”
  “1000次?”施佩尔有点惊讶,“这是不是太多了,或许您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压力。”
  “相信我,他可以的,我可把退休金押宝在他身上了。”霍夫曼笑了起来,“楚泽先生或许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发明对于未来的重要意义。”
第002章
被抱怨的元首
  除女秘书们外,对元首抱怨增加的还有军备生厂商们,现在霍夫曼不太插手军队具体指挥工作,这让两位参谋总长凯特尔和蔡茨勒以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大大松了口气,但他对军备工业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干预却大大加深了,这一点好几家公司都深有体会。
  首当其冲的是容克公司,他们在航空军备重整案上拿到了大量的Ju-88订单,本来是十分高兴的事情,但半个月后霍夫曼就通过施佩尔告诉他们,Ju-52运输机(容克大妈)的性能已经过时,明年起不再安排生产,相关订单将转移给阿拉道公司改进后的Ar-232,原因是Ar-232比Ju-52载重量更多,速度更快,航程更远,除军队使用经验不如Ju-52外,其他几乎每一方面都比容克公司的产品要好一些。这让容克公司高层倒抽一口冷气:由于运输机市场向来为Ju-52所垄断,容克公司不但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且还没花太多力气进行后续机型开发,因此一架运输机的利润顶得上五架轰炸机,这个订单砍掉之后,新增轰炸机订单带来的利润还弥补不了失去运输机订单造成的潜在损失。
  而被天降馅饼砸晕的阿拉道公司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他们奋斗多年的Ar-232终于有了一个好归宿,不但意味着以前的研发投资全部可以回收,而且更有动力去完善下一代新式的、喷气式Ar-234轰炸机来——这才是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阿拉道公司已放出风声,要用成熟的喷气式轰炸机干掉容克的Ju-88系列目前所占据的市场。而像阿拉道公司一样不属于几个主流飞机制造商的其他飞机制造商也受这个事件鼓舞,决定加大投入,现在米尔希元帅已不再主管军备生产,从Ju-52订单事件可以看出施佩尔部长没有所谓的门户之见,未来军备发展空间很大,他们只要有一款成熟的产品就可以翻身。
  梅塞施密特公司也巧妙地从运输机市场分了一杯羹,他们推出了从Me-321巨型滑翔机上升级开发而来的Me-323D,这种空中巨无霸载重能力高达16吨,可以搭载13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运力几乎是Ju-52容量的6倍,而机组成员不过只有5人,相比之下执行同样任务的Ju-52需要18人。Me-323D的载物舱门高达3.35米,2吨载重卡车、弹药牵引车、利用二号坦克改装的黄鼠狼2坦克歼击车都可以随意出入。更要紧的是,这种飞机采用的核心配件全部是法国产的风冷发动机(土地神罗纳14-N-48发动机)和螺旋桨,有效缓解了德国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霍夫曼对这种大运力的运输机十分感兴趣,认为在紧急支援特别是在北非作战中用处很大,特意下达了首批100架生产订单,并要求他们尝试使用更好的发动机以提高速度,而容克公司拟推出的Ju-322巨型运输机此时连设计都还没定型呢。
  就在几个公司隐隐约约想看容克公司笑话时,霍夫曼第二刀砍在了梅塞施密特公司上,取消了2000架Bf-109的订单,其中一半明确转移给明年即将投产的Me-262,另一半则追加给了Fw-190——他们在北非打得不错,特别是能够全程提供从意大利港口到托卜鲁克护航这一点让加兰德十分满意,已多次上书要求加大Fw-190系列的生产。梅塞施密特公司对此表示无所谓,反正空军将来还会加大Me-262的采购力度,但奔驰公司很快就笑不出来,因为刀砍在梅塞施密特身上,痛在奔驰公司身上——这对DB601系列发动机而言就是个灾难,2000架飞机意味着至少3000台发动机订单泡汤了,因为无论Me-262还是Fw-190都不采用奔驰公司的发动机。
  原本DB601发动机在军备体系内是供不应求的产品,甚至为了保证Bf-109的生产而推掉了其他飞机的使用申请,Fw-190转而使用风冷发动机就因为这个缘故。没想到时移事易,一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DB601地位开始尴尬起来。更让奔驰公司恐慌的是,容克公司生产的Jumo-213发动机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这种一直宣称要和DB601系列竞争的液冷发动机在攻克技术难题后可以提供远比DB601强劲的动力输出,施佩尔对此表示了肯定。在接见容克高层,并接受他们针对Ju-52事件申诉时对前者表示了安抚,下达了1000台订单,同时隐隐约约表达了对奔驰公司一直借口DB601生产任务过重,迟迟不肯向DB603(DB601的后代产品,比其更优秀)过渡的不满,并表示如果奔驰方面继续这种毫无进取精神的做法,将进一步加大Jumo系列的订单力度——反正谭克博士已在试验Fw-190上安装液冷发动机,一旦成功必然会再次削减Bf-109这种短腿战斗机的订单。容克公司虽然在运输机市场吃了一次大亏,但在发动机市场扳回了一局,高高兴兴地走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奔驰公司很快听到了施佩尔的讲话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倘若在以前,军备生产政出多门时还可以找别人疏通关系,军备部不行只要空军认可依然还有转圜余地,但现在施佩尔大权独揽,只要他说不行,除非元首发话否则没人可以改变他的意志。而元首那里奔驰公司更不敢去找——霍夫曼已明确表达了对奔驰公司现有飞机发动机技术性能的不满,并警告说如果不改变这个现状,他找公司去仿制英国美林发动机。霍夫曼不是在吓唬他们,他连仿制公司都选好了——就找宝马。宝马公司算是奔驰公司的手下败将,一直在航空发动机市场份额不大,好不容易依靠BMW-801风冷系列获得一席之地,万一真让他们仿制美林成功,则液冷、风冷双管齐下,而且仿制更优越的是不必走太多技术开发之路,一旦他们咸鱼翻身之后奔驰公司就彻底没路走了。因此奔驰只好打落牙吞下肚,收起维持DB601系列持续生产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小心思,加速向后代产品转产。
  霍夫曼面向军工的前两刀都砍在空军军工企业身上,第三刀则砍在陆军军工企业身上。在推进陆军火力建设中,如果说东线战事给德国前线将士留下最深印象的是T-34坦克,那么印象第二深刻的就是斯大林管风琴——喀秋莎火箭炮。其实第三帝国的火箭水平比起苏联来水平更胜一筹,但与苏军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作战目的不同,由于德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又犯了精细化的毛病: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
  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而喀秋莎火箭炮一般在16管以上,在火箭炮口径方面,德国更倾向于210mm,150mm和201mm口径只算是轻型火箭炮,而苏联一直以80mm、132mm为主。霍夫曼知道,事实证明苏联火箭炮的发展思路才是对的——火箭弹本就是概率发射、面积覆盖的武器,硬要搞精确打击纯属自欺欺人。因此他下了明确指令,要求开发类似于喀秋莎火箭炮的德制武器,口径缩小、管数增加,并要能够安装在SdKfz251/1半履带装甲车上,作为团级火力支援单位。由于元首已不再忌讳仿照敌军特别是苏军武器,设计师们很快便遵令拿出了采用150mm火箭弹的类似武器:弹长1020毫米,推进剂装药量6.14千克,战斗部重近3千克,炮口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以上,配备弹药采用模块化方式,一次性可在7秒之内将24管火箭发射出去。霍夫曼对此很满意,因为这种火箭炮由党卫军优先试用,便将其命名为“希姆莱管风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