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656

  自缴获美军的快速油轮并从欧洲拿到好几艘2万吨级的高速油轮后,联合舰队上下便对国内那些速度慢、载重小的油轮看不上了,认为都可以将其拿来进行改造。不过日本颇有自知之明,知道特TL型万吨级战时标准油轮与美国差距太大,不可能获得类似博格级的战斗力,更不可能有卡萨布兰卡级的能力,因此赋予其的战斗使命主要是反潜,其次是运输。
  同是万吨级护航航母,博格级载机量28架,载机量只有10架的特型护卫航母只及对手三分之一,但因日本本土十分依赖南洋原油供应,腾出来的吨位就可用于运送油料,每艘特型航母可额外输送8000-9000吨燃料。根据新的战术研讨方针,大鹰、冲鹰这样速度快、能力强的护航航母将成为护卫航母队伍的核心,称护航领舰,特型护卫航母将与其形成高低搭配。
  这次联合舰队归来,船政本部还欢天喜地准备测绘仿造美军快速油轮新建大型油轮——随着机械化装备和海军舰艇的增多,日本国内对婆罗洲石油需求愈加迫切,除从德国引入煤炭液化专利技术、提升液化油水平外,尽一切可能在挖掘南方石油产量,大型油轮非建不可,有现成模板可参照,何乐而不为?
  联合舰队回国和丸新计划带来的另一个溢出效应是中断了日本海军的坦克建造计划——没错!历史上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日本帝国就这么任性。现在有德国这条进口渠道,只要给钱,4号、虎式等高级货都可以买到,差一点的3号、意大利坦克、法国坦克更是成堆,再加还在尝试T-34国产化,无论陆海军都对自己原先那些破家底看不上了。既然陆军爽快地把航母交给了海军,海军也投桃报李,把自己建造的成品、半成品战车一股脑儿塞给了陆军——正式名称叫特二式内火艇。
  这种9吨多重的玩意其实比陆军的某些破烂——如95轻战车什么的还好上一点,不过陆军现在眼界同样高了,这些东西也看不上。但陆军是苦惯了的,舍不得重新回炉当废钢铁,脑子一转后全部内销转出口,放在对华军事输出清单上。现在对华军火输出可是门大生意,法国迫击炮、意大利步兵炮、欧洲各国步枪、日造或意造坦克、飞机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只要肯掏钱都好说,甚至用物资抵都行。上次陆军直接在印度支那发卖的军火全进了国民政府地方实力派的手中,下一步输出对象是控制黄河北部的中共武装——不能打破平衡。
  参谋本部做过统计,对华输出的武器、弹药和装备折算后大约可装备20-25万人,中共武装比较穷,大约只买了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全部被国民政府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买走,最近双方剑拔弩张,相互攻讦不断,再加从印度供应的美国军火大幅减少,军火行情看涨,中国派遣军高层摩拳擦掌等在把生意做得更大一点。
  参谋本部内部对高级军官职位调动有明确标准:脑袋不开窍但还算配合的一律回国提升一级后转入预备役;明里暗里予以抵制的发配去南洋守岛;脑子灵活、方向转得快、生意做得好要么送去印度立功,要么负责扩大武器销售。虽有人借此攻击石原莞尔弄权,但有东久迩宫稔彦王在,谁也动不了他半根毫毛。
  再加印度战事推进顺利,黄金成吨获取、大量新型重装备到手,任用山下奉文并加速推动印度攻略被证明完全正确,石原次长声望如日中天。在现实面前,中国派遣军中级军官的观念也在发生剧烈变化,有门路都在削尖脑袋试图调到印度去升官发财。
  有些好东西是舍不得输出的,比如苏式TT-33手枪这次拿到了几千把,见识后的日军军官普遍认为比自己配备的南部手枪好,宁愿换用苏造手枪也不要南部,顺从民意的陆军省很快下令允许军官们自行主张替换与否,换下来的南部手枪全部低价倾销给了暹罗、中国和印度国民政府。
  在造船上,舰队派已完全失势无可挣扎,总算在雷击战术上略微挽回了一点颜面:除潜艇外,根据日德间合作协议,德国将向日本赠送12艘S艇,同时也可出售给日方,费用从潜艇专项授信中走。为照顾舰队派的面子,山本提出额外补充采购24艘S艇,加上赠送的一共36艘,堀悌吉也顺水推舟表示了同意。
  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军官都清楚,S艇作战效能虽好,但航程太短,远洋伴随舰队出击不太可能,用于南洋各地守岛和短促突击倒很好,与其说是雷击战的群狼战术,倒不如说是个防御尖兵,这对于胃口极大、一贯坚持进攻的舰队派而言显然连个安慰都算不上。
  10月9日,在原则方针确定的前提下,舰政本部递交了完整的《丸新计划》和预算,几乎所有条款都遵照了会议的意思,唯独补充的一条是鉴于水机航母偏少,拟将1.7万吨的神威号改建为新的水机母舰,与日进号配合使用。
  根据全新规划,从昭和19年开始(1944),所有旧造舰计划除在船台上开工外一律废止,全面执行新一轮以航母、防空、反潜为核心的计划,连同改建军舰在内,5年拟投入117亿日元新建(改建、购买)189万吨各类军舰。
  虽然舰队派这轮造舰会议被打得惨败,不过伏见宫博恭王很沉得住气,过几天就要召开人事讨论、晋升和下一步作战方向的高层会议,他还在琢磨制约堀悌吉的办法,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居然在10月11日,直接先以帷幄上奏权向裕仁提交了改革建议书,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058章
曙光(1)
  9月25日,当白天的第一道曙光尚未露出地平线时,筹划、准备了几个月,一直不断推迟的曙光战役终于全部打响了,自堡垒战役之后最大规模的进攻重新拉开了帷幕。中央战场炮声隆隆,战车开路,战机铺天盖地。
  战线推进得很顺利,开战第一天,德军就全线突破苏军防线,在主要攻击方向——从北起萨兰斯克、南到加里宁斯克的将近400公里战线上狂飙突进,当面苏军纷纷溃退。
  9月26日傍晚,战役第二天,南路德军进逼伏尔加河左岸的萨拉托夫;次日下午,战役第三天,北路德军抵达乌里扬诺夫斯克郊外。在两者间的衔接地域,装甲部队推进也极为顺利。当面的红军部队仿佛没什么战斗力,基本就是一触即溃的水平。一开始各部队指挥官还非常高兴,一个劲地向指挥部报告本部推进速度多少、战果如何,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苏军从前线阵地溃散后,并没有选择去二线、三线阵地固守,而是纷纷撒开脚丫子撤退,而二线、三线阵地上的苏军部队甚至比一线撤退的动作还快,一听前线接敌,根本不管胜败如何,直接就开始跑路,大量部队甚至连夜渡过伏尔加河撤退。这种态势让德军上下兴奋异常,认为这次确实如元首所说的,解决东线问题露出了曙光——看红军现在不堪一击、如雪崩般撤退的架势,哪还有一点顽强的作风?与莫斯科战役时表现出来的斗志不啻于天壤之别。
  不过,与前线指挥官兴奋不已的情况相反,指挥部里的气氛却相当诡异,面对各路战线汇总上来的情报,不用多费力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诡异!这种诡异很快引起了总参谋长蔡茨勒、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莫德尔和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魏克斯的注意:各部报上来的推进速度都很辉煌,三天两夜将总体战线推进了150-200公里,但如果仔细分析研究各部的战报,除地图控制区域变得好看以外,其他战果乏善可陈。
  各部报上来的战报大多数是:我部奋勇攻击,消灭、俘虏敌军若干,击溃敌部多少,整体战线前移……损失甚微,比预计时间更快完成作战要求。
  每份战报都很好看,但指挥部里的参谋们统计后愕然发现:出动60万大军进攻的战役在如此“辉煌”的成绩之下一共只消灭了不到7万苏军,而且极大多数都是纯粹的新步兵部队,一支近卫番号、一支坦克部队都没找到。更隐隐约约令人担心的是,当地民众也减少了大半,配属德军进攻的俄罗斯解放军很快就将他们掌握的情况报了上来:几天前大部分人都撤走了,退下来的红军部队根本没做停留就越过伏尔加河走了。
  “怎么可能撤退这么快?”
  “因为几乎没什么重装备,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战利品是一批152mm榴弹炮,不过似乎炮弹也不多……”
  9月28日,南北两路同时向萨拉托夫和乌里扬诺夫斯克这两个重镇发动进攻,结果苏军抵抗完全有气无力,仅仅一天一夜就拱手相让,更让德军上下吃惊的是,这两座重要的中等城市中生产、生活设施被破坏殆尽,能带走的物资全带走了,守城部队的主力也在放了一把火以后逃之夭夭,全城上下除了患有疾病、身体残疾或年龄过了70的民众,几乎没其他人存在。根据留下来人员的说法,苏维埃这几个月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在安排撤退与人员转移事宜。
  更让德军高层担忧的是,到当天夜里,伏尔加河上响起了持续的爆炸声,红军在主动炸毁各类大型桥梁,而此时最接近的德军部队甚至还有10多公里路程。
  这场面让人不由得担心起来,按目前进度,不到5天就完成了战前计划中预定15天的作战任务,原本是让人十分欣喜的事,但现在出现这个局面,即便是最迟钝的人也反应过来了,各部长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是在原地等一等呢还是继续按计划推进下去?
  “敌人在挖坑等我们跳下去?想用对付拿破仑的手段对付我们?”莫德尔是经历过巴巴罗萨计划实施阶段最初的狂飙突击的,那时候虽然推进速度比现在慢一点,但慢得令人踏实,至少每时每刻都在和敌人展开厮杀,然后乘胜进军,哪像现在,如同一个重拳击打在棉花上,软绵绵地让人很不踏实。
  “有多少战果?”蔡茨勒皱着眉头询问道。
  “北路大约俘虏了9500余人(含伤员),击毙6000余人……另外大概还有1-2万平民。”
  刚从萨拉托夫巡视回来的霍特元帅也道:“南路的情况基本与此类似,真是见了鬼了……”
  这么大的战争架势,60万人一口气推进了200多公里、拿下了伏尔加河左岸地区只有这么点战果,说出去谁都不信,一干参谋无不摇头。
  “先向元首报告情况,我们变更一下作战秩序和进度,左翼分1个集团军去打喀山。”
  “要分兵?”魏克斯元帅一惊,“我以为你会加速推进的,喀山可是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
  “正面推进不了。”蔡茨勒摇摇头,“伏尔加河上的大型桥梁全被俄国人炸毁了,要想过去必须架设浮桥,而且必须是大型的浮桥设施,但这都还在二线运输梯队手上呢,运到这里再架起来至少要等5天,这时间我可等不起。”
  莫德尔看了看地图,半天后沉吟道:“南路也分兵吧。”
  “去打斯大林格勒?”霍特点点头,“我看可以尝试一下。”
  蔡茨勒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一般:“萨拉托夫再往南就是斯大林格勒,元首一再反对我们去进攻硬骨头,南路部队可分出4-5个师往中间的塞兹兰靠一靠,加强部队间衔接,万一俄国人打过来也有个相互照应。”
  其他人相互看了一眼,都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蔡茨勒预料的俄军反击显然不会出现,到10月3日,德军顺利占领了喀山,但战果和前几天一样,累计消灭敌军只有1万出头。到现在为止,曙光战役一共打了不到10天,已控制了北起喀山,南到萨拉托夫,整体宽度800余公里的伏尔加河左岸地区,在中央地区打出了一个巨型突出部。
  战果看上去很“辉煌”,但所有人有说不出来的感觉——红军不仅撤退了绝大部分兵力,还实施了干净彻底的坚壁清野工作,幸亏伏尔加河河水流量很大、河面又宽,否则德军连找干净的饮用水都会遇到困难。此外,红军还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游击队,运输车队、火车三天两头遇到有人破坏,损坏的物资倒是微不足道,但频频发生的道路被截断却大大延长了运输时效。甚至蔡茨勒最重视的架桥物资和设施所在的列车也被迫延期了一天一夜才到。
  分管物资保障工作的东线军需总监施蒙特中将被迫请求魏克斯元帅分出兵力去清剿游击队,但重装备的德军师、团部队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清剿效果不太理想,最后还是把这个活派给俄罗斯解放军来干。
  严格说来,伏尔加河左岸的战斗到现在为止已全部打完了,胜利完成了曙光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除了歼敌人数,但司令部里众人没半点儿喜悦,全是愁眉苦脸,仿佛打了败仗、情况危急一般。
  “要不要逗一逗斯大林格勒的红军,让他们冲出来?”莫德尔建议道,“既然战事进程已发展到快速推进的地步,干脆我们撤退萨拉托夫一部分兵力或者让其他部队往前打,吸引俄国人来进攻我们的侧翼,这样就可以摸清楚敌人的虚实和真实动机。”
  “如果敌人不来呢?”
  “那就干脆往前打。”霍特元帅道,“我就不信红军能一路败退到乌拉尔山去,不管前面有伏击圈还是包围阵,我愿意先去闯一闯。”
  蔡茨勒摇着头:“要出击也不能削弱南北两翼的力量,还是中路突击吧。”
  他在地图上迅速圈定了一个目标:“命令第4集团军全体渡河,迅速向古比雪夫推进,3天内我要看到我军的旗帜飘扬在那里!哪怕那里有包围圈,也给我先一头撞进去再说!其余部队随时做好接应第4集团军的准备……”
  古比雪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当局确定的第一个迁都地点,大量与军事无关的中央办事机构和外国驻苏联机构都迁往了这个城市,因此算得上非常要紧。蔡茨勒准备用这种进攻来试探红军的底线与方针。
  3小时后,最高统帅部的电报发来了:“元首指示,同意你们的大胆试探,如红军有意放弃战线,我军可不再拘束于战役阶段和进度表要求,争取在秋季道路翻浆期之前拿下伏尔加河右岸地区。”
  10月6日,德军开始渡河攻击……
第059章
曙光(2)
  “共产党员们、共青团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落实党的工作部署与斯大林同志的指示,积极、稳妥、高效地协助一切有需要的国家机构和人民群众撤退……”
  “我们要全面、干净、彻底地坚壁清野,不让德国法西斯得到一粒粮食、一滴油料、一处干净水源……”
  “把东西全打包带走,带不走的销毁,不能销毁的就地掩埋……”
  “卫戍司令部再次重申,10月5日中午12点为古比雪夫最后撤离时刻,任何阻挠撤退、破坏坚壁清野的言论和行为都视为对革命的破坏,任何列入撤退名单的人员拒绝撤退都视为投降变节,可立即依照《刑法典》处以最高保卫措施!(死刑)”
  “同志们、群众们,我们要相信党、相信红军,进一步紧密团结在以斯大林同志为领袖的党中央周围,用一切办法与法西斯匪徒斗争,今天暂时撤退是为了明天胜利地归来——缩回去再打出来的拳头总是更坚强、更有力!”
  古比雪夫卫戍司令西蒙诺夫中将迈步在城市中央,仔细打量着这个他十分熟悉的地方,一边又不无惆怅地聆听高亢的高音喇叭,对未来何去何从没一点确定性认识。
  他是2年多前从莫斯科搬迁到古比雪夫的,当初为应对德军的疯狂进攻,斯大林下令把所有不必要的国家机构和外国机构全撤退到古比雪夫这座伏尔加河河畔的美丽城市,甚至连列宁同志的遗体都从红场迁出运到这里。除这些机构外,所有莫斯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重要物资和文物全转移到了古比雪夫。
  这里不折不扣地成了苏联的后方首都和世外桃源,享受着战火中最高等级的物资供应和保障,同时又拥有充足的各类资源(包括军队),哪怕全苏粮食供应最紧张之时,古比雪夫也没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这里要么是重要的国际友人,要么是党和国家的干部,要么是重要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党的支持者,怎能出现饿殍遍地的情形?
  古比雪夫最开始搬迁时一片慌乱,随着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和前线战事的稳固,后方留守人员又开始乐观起来,不但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教学秩序,甚至还发动义务劳动新建了许多娱乐和休闲设施——毕竟大家都是在莫斯科里待久的,特别无聊的日子会过不下去。
  围绕战争的工作转向很快就出现了,既然战争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他不紧急、不重要的工作开始向后排,甚至大幅度减少了资源和资金供应,各部门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与自身职能略有关系同时又契合战争实际的方面。比如文化部美术系统出版、印制了大量反映前线战事的宣传画、海报,音乐和戏剧系统也不甘示弱,连续不断地有反映战争故事的戏剧、歌剧、舞蹈等作品上演,而作家和文联系统更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作品。
  又比如宗教和民族事务部门,一方面从档案、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论证伟大的苏维埃联盟体系所有民族都是一家人,强调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德国侵略;另一方面又为斯大林同志放逐、处分部分民族寻找依据,说明他们在历史上就是统一事业的破坏者,有分裂主义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行为。总而言之,党中央呼吁什么,古比雪夫很快就能响应号召并发动宣传。
  在这种情况下,古比雪夫的文化、宣传、教育事业空前繁荣,再加城市规模比莫斯科小得多,很多原先不太熟悉的部门和人员开始走得很近,互动交流频繁,领导同志原先高高在上的特权也暂时消失,各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直担任卫戍司令的西蒙诺夫曾以为这只是一个简短的过渡时期,古比雪夫的机构和人员很快就会重新回到莫斯科,没想到两年多过去了,这些机构与人员不但不能搬回去,还要迁往更遥远的地方——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这不由让他悲从中来,但他没有时间悲伤,组织撤退的工作全压在卫戍司令部身上。两个月来他为完成撤退工作花费了无数心血,总算没酿成什么大差错。
  “列宁同志的遗体安全抵达了么?一路情况怎么样?”他转过头问自己的机要参谋。
  “9天前到的鄂木斯克,总体情况良好。”
  “各类文物、藏品和重要档案运输得如何了?”
  “已全部运输完毕。”
  “人员和机构疏散呢。”
  “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已完成,第四批正在运送过程中,第五批也就是最后一批在有条不紊地集结、转移中……”
  “各机构的领导同志和重要人员有没有闹情绪或不愿意撤退的?”
  “都安顿好了,没有问题。”说这话时机要参谋满脸苦笑,听说德军有可能要占领这里并安顿人员撤退时,国家机构里的老爷们顿时炸了锅:没人不愿意撤退,只有抱怨自己不在优先撤退的名单上——领导同志的特供虽然暂时消失了,但优先撤退的权力可不会减少。
  让司令部头疼的是如何安排撤退,某些大人物撤退时恨不得带上一切家当:高档家具、三角钢琴、波斯挂毯、名贵瓷器,以及不知道从哪个国家仓库里顺出来、“替国家保管”、“带回家学习鉴赏”的古董和油画。各种打招呼、走后门、批条子、下文件的行为纷至沓来,义正言辞地要求卫戍司令部为本机构提供更多、更快、更优先的运输能力,把卫戍司令部上下折腾得够呛。
  这里每个人物都是不能得罪的,谁知道有没有人会手眼通天将情况捅到莫斯科去,西蒙诺夫是老布尔什维克,内战时就是斯大林的警卫营营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人办事极为稳妥——否则斯大林怎么放心让他在古比雪夫担任卫戍司令?
  他不担心有人找他麻烦,但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还有人因这种小事给斯大林、朱可夫或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找麻烦,他感觉自己对党和人民就是在犯罪!斯大林同志把自己安排在古比雪夫就是要妥善做好这一切工作的,还给了自己足够的权力,他不能抱怨,更不能叫苦叫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