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56

  “不知道,我接到调令后就直接飞了北非,东线一天都没回去过。”古德里安疑惑地问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这些T-34进行必要的热带地区改装后直接编入装甲部队,因此建议最高统帅部统一将各集团军群中俘获的T-34坦克集中后交给增援部队使用。为鼓励前线部队的积极性,东线军需处出台了每上缴1辆完好(或3辆受损伤但仍能在工厂修复)的T-34、军需处在评估后额外提供1辆4号G型予以替补的政策。由于在东线的T-34只能用于步兵作战,所有集团军群都乐意进行这样的替换。
  想通了此节的古德里安笑了起来,马上追问道:“那东线通常还有不少T-26和KV-1,那是什么价码?”
  “这些价格就不高,不过可以和军需处的人好好谈。”科林伍德笑道,“您不知道,那天集团军群司令部里讨价还价的声音乱糟糟的像个菜市场,我们师所有的坦克和配件都换成了T-34和相应配件,还额外淘到了不少炮弹,价格便宜得让人不好意思开口。现在我们师全套T-34,拉出去冒充俄国坦克近卫军都够格了,到时候您喊一声冲锋,我们就喊‘乌拉’,不对,还缺个政治委员作动员讲话。”
  这番话一出,旁边人都笑了起来。
第012章
东线新规矩
  “说句真心话,T-34还是很好用的家伙,元首给你们装备这种坦克的想法真是神来之笔。它们只有通讯差一点,斯大林舍不得给坦克装电台。”被逗乐的古德里安指了指坦克后面的通讯天线,“出国前你们都把电台给装了吧,不看涂彩,光这点就和塔克近卫军不像,更不必说后面还按照我们坦克兵的习惯装了杂物筐和备用履带,这也不同于俄国人的做法。”
  科林伍德竖起大拇指,不露痕迹地奉承了几句:“长官到底是专家,一眼就看出了不同。”
  “说说吧,我快一年没去东线了,也不知道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我记得你那时候还只是中校,勋章也没现在这么多。”望着这些老部下,古德里安不由得想起台风战役时的情形,仿佛就还在昨天。
  “我升得够快啦,法国战役时我才是少校呢,6月份给我授了上校还升了团长,照这个速度下去战争结束前说不定有机会能摸到将军头衔。”科林伍德感慨道,“这可是将军呢……当初我们在装甲兵学校里用卡车加木头模仿坦克时哪敢想这种事。”
  古德里安拍拍他的肩膀:“相信我,你一定能当上将军,运气好的话能在退休前挂上三颗星。非洲是个好地方啊,不信你可以看隆美尔元帅的速度——那就是火箭速度,连我都羡慕呢。”
  “所以您一召唤我立马就心急火燎地赶来了。”科林伍德哈哈一笑,一一告诉古德里安东线的变化,“您走后东线是发生了不少事情,不过最近一个月发生的事情最多。很多部队的编制和防区都调整了,更准确地说是撤销了军一级编制。比如57装甲军原先下面有党卫军维京师,40装甲军原来管辖着大德意志师,这两支部队被抽走后,军一级番号马上就撤销了。听说今后准备陆续撤销集团军下属的军一级编制,作战由集团军直辖到师。师的力量会略微增强,而集团军的规格会相应缩小,一般就编制8-10个师(特殊除外),大致应对苏联人的方面军,而三个集团军群会分别下辖6-8个集团军(不含仆从军)。”
  古德里安沉思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十分明显的,集团军直接指挥到师而不是再经过军一级转达能加快指挥节奏,加强对部队的控制力。通过对军直属部队进行拆分,将一部分补充给集团军直属部队,一部分用于补充给各师,可以有效增强各师的战斗力。而缩小集团军编制有利于集团军群的指挥——类似第6集团军这样30余万人编制的集团军实在过于庞大了。坏处是人员安排,主要是高级军官的安排,原来担任军长的将领升任集团军司令可能有难度,降级为师长又不甘心,不知道总参谋部是怎么摆平他们的。
  他好奇地问起了这个问题,科林伍德笑了起来:“这不是难事,目前因为军一级编制撤销而赋闲的上将、中将并不多,您知道元首大规模查抄叛国集团抓了一大批卖国分子,据说中将以上的大人物倒台了几十个,其他将校也很多,空出来不少位置,只怕空位置比够资格的人还多呢。不过我层级有限,不知道具体人事任命是怎么样的。”
  “维京师和大德意志师目前怎么样?”
  “这我不太清楚。”科林伍德摇摇头,“我只知道他们同样被抽调出来增援北非战场——这还是师长悄悄告诉我的。他们具体行动是严格保密的。”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扯到了装备补给上面:“现在除了编制变化,装备补给的规矩也变了。新规矩是施蒙特将军上任军需总监之后改的,比如某个师回国休整,除必要的防身单兵武器以外,其他装备全部清点后留给所属集团军,算作军需处给该集团军的统一补给。”
  古德里安不解地问道:“那抽调部队的装备怎么办?岂不是他们一下子就失去战斗力?”
  “统一回国后拿新的!军备部的歪理——说这样可以节约装备运输成本,提高部队调防效率,据说元首对此创意也很满意。其实我们才不管这些,集团军长官倒是对这个政策举双手欢迎,一瞬间拿到一个师的主要装备有什么不好的?”
  “那得要生产跟得上才行。”
  “没问题!总动员令后工厂发了疯似的加班加点,据说坦克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蔡茨勒总长和施蒙特将军合作,效率比起以前大大提升了……”科林伍德忽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前段时间听说有人要陷害施蒙特将军,诬告他是叛国集团成员然后押回国审讯。几个集团军群元帅都急了,打算回国抢人呢,好在后来元首和蔡茨勒总长联名担保,他回国被盘问了几天就放了回来,仍然官居原位。所以军需总监这位置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必须是可靠得力的人物。当初台风战役要不是叛国贼使坏,我们怎么会穿不上棉衣、拿不到补给?说不定早已打进莫斯科了。”
  古德里安很想解释说哪怕后勤可以,部队也是强弩之末了,但转念一想又懒得辩解,元首现在把很多过去错误的决策或做法都推到叛国集团头上,给很多事、很多人解了围。原以为清洗活动会在军中引起大动荡,听科林伍德的口气貌似受灾最严重的东线连水花都没飘起来,可见军队对元首的拥护还是始终如一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二号坦克全部随部队抽调回国了。理由是他们战斗力过于低下,将回国改成自行高炮后重新服役,三号也要抽调回国改装成突击炮,不过目前部队拥有的数量还太大,没法替换,只能等二号先完工再轮到三号。”科林伍德对此有很大的抱怨,“我们反映很多次了,说俄国人T-34厉害,要求国内开发新坦克,结果他们只把4号改了又改后搪塞我们,新坦克却一直不见踪影,原本说10月份能装备一批,现在又说最快要到年底。”
  “新的4号还打不过T-34?”古德里安一惊。
  “比以前好很多,但没有明显优势。我们还和美国人的谢尔曼交过手,那也是一种不错的坦克,或许比T-34差一点,数量很少,俄国人宝贝得很。”科林伍德抱怨声更大,“敌人的装备优势比较明显,斯大林又有罗斯福给他输血,再这样下去东线装甲部队没法打了——您不知道,我们团全面换装T-34后小伙子们都高兴坏了,巴巴罗萨开始以后还没有满编过呢。”
  古德里安是知道后续坦克开发计划的,但不想透露太多,只轻轻点了一句:“别担心,忍一忍就过去了,我们的新坦克再过半年肯定服役——比T-34和谢尔曼好很多。”
  “那就好。”科林伍德本想问个究竟,一看古德里安的样子便很知趣地不再吭声。谈话间古德里安还在观察配属给35装甲团的卡车和火炮,看了半晌觉得不对,追问道:“你们的编制改了?怎么会有这么多88防空炮?”
  “长官,这事情差点忘记了,我原本一到就准备向您汇报的。”一听古德里安问起这个,科林伍德脸色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一共多了100门88炮,据说去年就运到意大利准备增补给隆美尔元帅的,结果胆小的意大利人害怕英国人一直不敢运输,一天拖一天地在仓库压了下来。这次我得了凯塞林元帅的命令可以自己到仓库挑东西,我别的没多选,一眼就看中这些大家伙了,正好卡车也有富裕,一狠心全给拉来了,配属的炮弹也没少拿。”
  “你干得不错,真不愧你那‘搬家鼠’的外号。”古德里安笑着拍了拍对方肩膀,看着周围没意大利军官,又骂了一句,“意大利人真是群猪!”
  “我也这么觉得。”两人一起痛痛快快骂了一顿。
  “现在我们额外多了100门88炮,再加上补给完成的坦克和原来就在师内的88炮数量,我觉得我们团如果在东线对付1个俄国机械化军都不成问题了。”科林伍德末了又补充一句,“不过长官,炮我是给您拉来了,炮组成员还得您自己想办法。”
  “没问题,我有办法。”看着眼前这九十多辆T-34和100门额外的88炮,古德里安底气足了不少,心里开始盘算下一步作战计划,一个大胆的计划初步形成了。
第013章
古德里安的双重用意
  在北非,古德里安由衷感觉到作战与指挥的自由,无论是计划选定还是路线设计,基本上自己想定就可以执行了,用不着受各方面的干涉,理论上说非洲军团应该服从意大利方面的指挥,可此刻能指挥的意大利人还躲在罗马呢,古德里安说都懒得说一句,他微笑着对科林伍德说:“我打算以你们为主力给蒙哥马利一个狠狠的教训。”
  “法国战役结束后我们还没揍过英国佬呢,小伙子们一直都为在敦刻尔克放跑了他们而感到遗憾。要不是戈林这个卖国贼当初在元首面前吹牛,我们早把英国佬赶下海去了。”科林伍德踌躇满志地原地立正,“长官,您下命令吧,您说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
  “半个小时后将召开军事会议,你也一起参加。”古德里安微微一笑,“等会你要看我的示意,尽可能配合我。”
  科林伍德嘻嘻一笑表示明白了。果然会议召开没多久古德里安就发了火,一脑门愤怒异常的脾气宣泄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从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北线三个步兵师没有能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仅仅一天他们就投降了,这些家伙反过来还把责任扣在我们头上,拍了电报给罗马找领袖告状,现在领袖正质问我呢。”
  所有人都不吭声,几个意大利将领虽然在心里腹谤古德里安让意大利步兵师抵挡英军的行为等于是抛弃步兵师,但三个师仅仅打了一天就全部投降的节奏似乎太快了一点,他们也觉得说不过去,丢了意大利人的脸。至于找领袖告状就更是撒泼的行为,领袖能管得住古德里安才有鬼了。
  “原本按我的计划,我们在特勒阿卡基尔休整两天后汇集步兵部队交替掩护撤退,这也是为什么我当初从阿拉曼前线撤退时不直接去托卜鲁克而是来这里的原因——我要是真不管他们我早就跑了!但现在步兵们的行为让我们太被动了,英军第八集团军咄咄逼人,如果继续按照原有计划撤退必然会被英国人追上消灭。”古德里安发了一通脾气后又叹了口气,罕见地倒出一大滩苦水,“虽然我得到了一个国内新到来的装甲团增援,但这点兵力你们也知道是无法与英国人对抗的,必须要有可靠的策略。”
  “长官,您有什么计划不妨一起说出来吧,让我们也心里有数。”一个意大利军官大约是忍不住了,直截了当地说。
  古德里安沉吟了半分钟,说出了他的想法:“我的计划很简单,大部队继续朝托卜鲁克撤退,但必须有部队留下来掩护并与英军周旋——这个时间不能少于3天。”
  “啊!……”意大利人个个面面相觑,德国人又要牺牲我们了?
  “大家讨论一下安排哪支队伍殿后比较合理?”古德里安在几个高级军官的脸上扫来扫去,像是补充说明,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解释,“这些部队不仅需要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更要有牺牲精神。”
  一听到“牺牲”两个字,几个意大利将领更加证实了心中的猜测——这大概又是被抛弃的命运。壁虎断尾求生用一次就好,可这个长官怎么总想着断尾求生?古德里安扫视了会场一眼,没人接腔,所有人一看到他的目光就迅速把头低下去,生怕被他点到名。
  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没人自告奋勇跳出来,古德里安叹了口气,用苦恼的口吻说道:“这样吧,这次我安排德国部队殿后,不能每次都让意大利盟友掩护我们撤退,否则领袖面前我真的无法交代了。科林伍德上校,你们团是新来的,编制齐整、人员充足,你承担这个任务怎么样?”
  “长官……”科林伍德读懂了古德里安的用意,站起身来用略带着抱怨的口吻说道,“这任务您能不能考虑别人啊?我们团虽然装备、人员比较齐全,但毕竟是从东线直接撤下来的增援部队,从俄国前线一路转辗到北非前线,这半个月来几乎没好好休整过,况且我们也缺乏沙漠作战的经验。”
  “既然你们都有困难,那我亲自率领部队殿后吧。”古德里安没有发怒,只是用惆怅的口气说,“没想到那几个步兵师如此不经打,早知道我就不让你从托卜鲁克连夜增援过来,现在又要撤退,这么没名堂的来回折腾我都没法和上面交代。不过这次我不能只靠两个装甲营了,得让第15和第21两个装甲师的主力部队都留下——你们不想看到我被蒙哥马利俘虏吧?”
  两个师长相互看了一眼,不明白古德里安想表达什么意思,军人的荣誉感又不允许他们推脱,只能含含糊糊地应承了下来。
  几个意大利将军感动极了,生怕古德里安反悔,立即站起来表示:“感谢长官的牺牲精神,我们将尽快撤退以节约时间。”还有的愤愤不平指责那几个已投降的步兵师师长,说决定立即发电报给罗马为古德里安将军和德国盟友辩驳——将军已在阿拉曼战役南线掩护我们撤退了一次,这次又表示主动掩护我们撤退,这是崇高的骑士精神,任何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人都是卑劣小人。
  古德里安皱着眉头说道:“鉴于目前敌强我弱同时也基于目前部队实际,请意大利部队立即准备撤退。为加快撤退节奏、减轻你们的行军压力,类似大口径火炮和一些后勤辎重就不要携带了,反正托卜鲁克都有。油料和补给也应当尽可能多的留下,便于我们能和英国人周旋更多时间。我们准备得越充分,英国人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你们撤退的过程将会更轻松。”
  几个意大利人对这一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反而认为司令官考虑得十分周到,这些物资确实拖累了行军节奏。这时候科林伍德无精打采的站了起来,配合着说道:“长官,既然这样我们团也留下吧,让意大利盟友先撤退,免得到时候他们又找领袖告状。”
  科林伍德这话虽然难听了一些,但在几个意大利将军耳朵里听来却不亚于天籁之音,他们一边恭维科林伍德上校的勇气,一边拍胸脯保证会找领袖澄清原委。
  古德里安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从容说道:“现在散会,按刚才的决定立即执行!”
  意大利人忙不迭地告辞后,梅林津中校不知道突然从哪里冒出来,戏谑般地说道:“长官,您这可是第二次骗意大利人了,您根本就没有让他们留下来的意思,看中的无非是他们的补给与物资。”
  古德里安佯怒:“那要不你和意大利人商量下,我把物资留给他们,让他们给我掩护行不行?”
  “这保管要了他们的命,您还是干脆点让他们直接投降算了。”
  话是这么说,看着古德里安满脸的笑意,几个德国将领都察觉出其中的异样,一起陪着笑了起来。
  哪知道科林伍德的发言还要惊人:“梅林津中校和其他长官,你们毕竟和司令官接触时间不长,他的计谋你比你们想得远远深厚得多呢!”
  大家露出好奇的神色。
  “你们以为长官只看重意大利人的补给和物资?错了,长官更要在意大利人中营造一种恐慌气氛。”科林伍德眨着眼睛,用俏皮的口吻点出了古德里安的全部用意,“那些意大利人连一分钟也不敢多停留的样子暴露出他们内心有多焦急和恐慌,明天出现在敌人侦察机视野里就是惊慌失措的溃逃者——英国人看了之后一定担心我们溜走,不但戒备心理会降低很多,在推进速度和行军路线上也会失去惯有的谨慎,如果我们找个合适的地方隐藏起来,然后……”
  他用双手比划了一个埋伏的动作,大家立即恍然大悟。
  现在大家终于知道司令官要撵走意大利人的用意了,一方面是因为意大利人很不可靠、战斗力孱弱,留下他们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而可能因为他们的惊慌失措导致整条战线崩溃;另一方面是意大利人乱七八糟的撤退行动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英国人的注意力,而或多或少忽略德国部队的举动,这时候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果然,古德里安接下来部署的作战方案和科林伍德描绘得大致类似,而且35装甲团是承担最关键任务的部队,这时候哪还见到科林伍德的推脱,他用严肃认真地表态:“长官,您放心吧,我一定完成任务,好好教训这些英国佬!”
第014章
两难的决定
  万里无云的天空下,意大利装甲部队排着长长的纵队伴随着运送着步兵的卡车在滨海公路上挺进,掀起了一片片漫天飞舞的黄沙。这是北非地区唯一的生命线,德意非洲军团和英国第八集团军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主力部队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只是意大利人的方向不是进攻,而是转进去托卜鲁克。
  这种天气条件下搞大纵队撤退很容易成为空军的靶子,但急于逃命的意大利人显然顾不得这些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着伴随部队前进的中小口径高射炮和德国人许诺的空中掩护上了——这一点德国人倒没有食言,意大利人时不时可以看到低空掠过的Bf-109,而英国人的侦察机或轰炸机群虽然已来了好几波,却被早有准备的掩护机群给驱散了,甚至于步兵们还看见几架逃得慢的英国“英俊战士”战斗轰炸机被Bf-109打了下来,引起意大利人的阵阵欢呼,不过这都没能耽搁他们撤退的脚步。
  在指挥第八集团军大部队逐步推进的蒙哥马利也收到了特德少将指挥的沙漠空军发来的情报,他皱着眉头看完后问联络官:“你是说非洲军团正在快速逃跑?”
  “今天上午侦察机发现了3支不同的部队,粗略清点之后发现里面有不少于150辆的坦克,还有大量的卡车、步兵等伴随行动,我们不知道那是否属于非洲军的主力,但从目前的架势来看他们是一路奔着托卜鲁克去的。”空军联络官又拿出另外一封电报,“另外马耳他方面也传来消息,前几天有一支意大利运输舰队突破基地空军的拦截抵达了北非,里面总共有14条船,目的地据他们分析应该也是托卜鲁克。”
  一听到这里蒙哥马利脸色就变得很差,前次拦截油轮的事情至今没下文,这次意大利人又成功派出了补给舰队且数量还不少,这给第八集团军后续作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再一联想到丘吉尔那冷冰冰的电报要求,他有点儿着急,脸色却不能显现出来,用尽可能平静的口吻交代道:“请密切关注他们的情况,或者能否请轰炸机出动迟滞敌人的行动?”
  “我会将您的要求报告给上级。不过您不能抱有特别重大的期望:上一次德国人突袭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前线机场的兵力不足,需要从后面几个机场中转抽调,而德国人显然加强了地面部队的空中掩护与戒备,同时他们战斗机数量不少且装备了新机型,而我们需要的最新喷火式战斗机迟迟不来,轰炸机编队很难突破封锁,今天上午我们以小编队进行尝试均收效甚微,而战斗机对付地面目标作用又不大——您是否考虑以夜间轰炸的方式进行支援?”
  蒙哥马利摇摇头:夜间轰炸固然是避开了德国战斗机的拦截,但同时也失去了准头,更何况现在离天黑还有7个多小时,如果给了德意军足够的时间,鬼知道这群家伙会跑到哪里去。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会请上级尽快协调完毕的。”
  望着空军联络官远去的背影,蒙哥马利忍不住和德·拉甘抱怨起来:“现在我们不能够破译敌军密码了么?为什么每次拦截作战或者刺探行动都如此费力?上次的燃油补给估计古德里安已经拿到了,这次又有这么多运输舰进行补给,敌人的实力每时每刻都在增长,而首相却非要我们打赢了才给增援!没有可靠的增援我拿什么打赢德国人?”
  德·拉甘也表示奇怪:“密码依然还在不断破译,相关信息和情报也都进行传递,昨天我还看见了好几封古德里安发给凯塞林元帅的电报,在巧妙辩解他为什么要放弃意大利人那三个步兵师。问题出在具体时间和路程上,现在德国人变狡猾了,他们在电文中说的语焉不详或者经常变化,找不到半点规律,导致我们的截击行动常常失去准头,这次的撤退行动也没有事先向罗马方面报告。”
  两人商量了一番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召集其他将领共同前来商议,但由于大部分师级将领都在各自部队指挥作战,只有第十军军长霍洛克斯和第一军军长拉姆斯登两人同在司令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