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656

  为确保进攻发起的突然性,莫德尔做了很多调整与佯动:第一是坚持将指挥部设在斯摩棱斯克——指挥部里的电报信号是无法掩饰的,而且一定会非常密集,但放在莫斯科西而不是靠近沃罗涅日就起了明显的迷惑作用;第二是让魏克斯的东方集团军展开进攻,给他们下达的作战指令是5月27日,除极少数人外,所有东方集团军群的部队都以为这是真实命令——有计划、有补给、有日程表、有作战区域分配,他们唯独不知道,5月26日晚些时候会给他们一个“计划推迟”的补充指令,莫德尔相信潜伏在这里的间谍一定会想方设法把“情报”送出去;第三是让沃罗涅日方向按兵不动,任何有可能造成误会或警觉的行为都不执行——其中就包括排雷和战前勘察。
  为阻拦德军装甲集群进攻,红军在前线阵地埋设了大量反坦克地雷,密度有密有疏,一旦德军坦克误入雷区被困住,配合反坦克阵地就能进行精确打击,因此以往战役通常都会派工兵事先去排雷,以便尽可能为进攻部队拉出一条通道,同时减轻坦克损失。这种排雷行动很难做到完全隐蔽,对面的红军会经常检查地雷埋设情况并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在哪里。
  但这次莫德尔决定凭借装备硬闯,不在战前进行排雷,他的底气来自于那几百辆排雷车。德国军工部门一直在琢磨用机器排雷以提高效率,一开始他们造出了歌利亚——这种小巧的微型坦克箱内带有高爆炸药,一旦触雷就会爆炸,使周边50米内的地雷全被引爆。
  自杀武器歌利亚最初用线控和电动机,但因控制技术实在麻烦,后来又改为汽油引擎。虽然整个玩意看上去蛮好玩,价格也不贵,大约只有1000多马克一辆,在闲暇时分还能让士兵们找点乐子,但霍夫曼嫌其效能太低、速度又慢,要求开发更好的装备,然后军工部门又将Sdkfz301
B
IVa/b重型遥控爆破车——格拉本狼大力完善,这玩意排雷效率虽比歌利亚成倍增长,但依然十分麻烦——因为还是依靠投放炸药引爆地雷。
  最后霍夫曼明确下达了指令,鉴于爆破车效果不好,前线给战斗工兵派去由勤务坦克改装的排雷车——用那些缴获的、性能低劣的T-34们改装而成的车辆。在“万能改造”天赋的激励下,去除炮塔的T-34被改造成了隆隆作响的排雷车。车体前通常带有2-3个扫雷碾子缓缓前进,中间原本安置炮塔的地方会竖起类似起重臂的钢铁拍板,在工兵操纵下不断拍击坦克两侧土地用以引爆各种地雷。一辆排雷车通常可拓出周围8-10米的路径来,扫雷速度是歌利亚的2倍,每小时至少12公里。
  当前面的碾子被摧毁得差不多时,这些坦克就会直接用车体去趟地雷,直到两条履带完全炸毁不能动弹为止,然后工兵就可以放弃车辆准备撤退。如果T-34专用排雷车还不够用,那些缴获的、已改装为勤务坦克的谢尔曼们会继续冲上去,用身体继续趟雷大业。
  除T-34能享受这份殊荣外,那些缴获坦克,比如以六兄弟棺材而闻名的M3坦克,从苏军手里缴获的斯图亚特坦克,BT\T-26等轻型坦克都先后尝试过改造,最后发现还是T-34最好用——这家伙运载能力强、机动性也好、故障水平在能接受的范围里,防御力更不算差,哪怕遇上反坦克地雷也不会给车组造成危险,顶多就是不能动弹。谢尔曼的表现同样不差,但他们的缴获哪里及得上T-34量大呢?
  为迅速打开进攻通道,莫德尔给前线安排了整整200辆排雷坦克,并告诉下面的战斗工兵,别为这些东西担心,真撞上地雷后也不会炸烂,只要能控制战场,回头打扫战场并回收修理后还能接着用。
  这么壮观的排雷方法简直闻所未闻,看着一线排开、隆隆前进的扫雷车,在远处观察的第3装甲师第6坦克团团长弗里茨·贝克上校忍不住感慨起来:“没想到我们现在这么阔气,居然用坦克去排雷……”
  “是啊,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放着坦克或反坦克歼击车不造,居然去造步兵战车,哎,真不是在做梦吧?”在他身旁的第1营营长奥托·佐伦科夫少校也万分感慨。
  在装备88mm火炮的突击者坦克歼击车研制成功并量产后,用38T底盘改建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生产逐步停止,军工部门除继续利用这种底盘改建为蟋蟀自行火炮外,还在元首直接干预下开始建造犀牛步兵战车。
  这是霍夫曼借鉴BMP步兵战车画出来的草稿,变成现实时进行了一定改动以适应38T底盘,改造后的步兵战车长4.9米,宽2.2米,重量大约11吨,配合改进后的140匹马力发动机时,最大速度可达45公里/小时,一辆标准步兵战车可容纳10人(2+8),乘员舱里有全副武器的士兵8人,每侧4人,背靠背乘坐,载员舱顶部有4个舱盖,车体两侧各有4个射孔,人员可通过车后双开门出入,一遇到敌情就可快速部署。
  根据运用思路,这款战车将配属给装甲师中的装甲掷弹兵团使用,正好每班一辆。虽然编制人数比标准的12人少了2人,但威力比Sdk251或250这种半履带步兵输送车辆厉害多了,不但是全履带设计,越野性能更佳,而且火力提升很多,除一挺7.92mmMG42通用机枪外,还装备了20mm机关炮,而在部分明确为火力支援班的搭乘车上(每排1辆),这挺20mm机关炮换成了75mm无后坐力炮——行进时固定在车体上,一旦进入阵地就可以方便地取下来。
  搭载步兵手中的武装也不予余力,新改造的10人班组是4挺STG43和6支G43的组合,比起以前K98步枪的火力不天壤之别。但由于时间不足和产能缘故,新型步兵战车的数量不多,只来得及完成600多辆,也只有第3装甲师这样首批完成整编的王牌部队才有此殊荣,即便这样也不过是2个掷弹兵团各装备了一个步兵战车营,其他各营依然搭载Sdk251的12人班组。
  为便于区别,在装甲掷弹兵序列中硬生生变出装甲突击掷弹兵这样诡异的名称——他们将是第一批配合装甲营投入战斗的步兵。
  “长官,雷区扫清了!”
  贝克上校点点头,对准通话器下达命令:“全团突击!”
第128章
城堡(11)
  “报告,第50集团军遭遇敌军猛烈进攻!”
  “迅速报告敌军兵力和番号……”
  “第3集团军也遭遇猛烈进攻!”
  “请巴托夫同志立即说明情况……”
  一大清早,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列伊捷尔上将就感觉焦头烂额,一堆不好的消息向他猛扑过来,那隆隆作响的火炮、肆意飞行的德军轰炸机无不揭示大规模战役已经展开,任何有经验的指挥官都可以判断出这等规模的进攻绝不是佯攻或者牵制性进攻。可老天,为什么是我这里?大本营通报不是说德国人要去打莫斯科或者去打斯大林格勒么?他们对坦波夫大打出手究竟想干什么?
  对布良斯克方面军在猝不及防之下成为德军首要打击目标,他只感觉自己满肚子委屈。可他万万没想到,之所以该方面军首先遭到进攻,就在于他的名字。
  在挑选进攻目标时,主攻方向是陆军总参谋部根据元首方案的意图确定的,但具体作战目标却由霍夫曼亲自审定,在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两个可供选择的打击对象中,他放过了前者而径直选择了后者。
  除军事上的各种理由外,霍夫曼没说出口的理由就是司令员的姓名:在他看来,中央方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远比列伊捷尔的名头响亮得多,结合战后两人的地位和战争中的表现判断,他认为前者指挥本事明显强于后者,于是就毫不犹豫选中布良斯克方面军作为优先打击目标。
  前次春醒战役目标确定后,曼施坦因对准秋列涅夫的高加索方面军大动干戈也是霍夫曼喜闻乐见的,在他心目中起码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和叶廖缅科的名头都强于秋列涅夫,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可怜的秋列涅夫因为战事失利而被一脚踢出指挥序列。
  虽然很想弄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但在猛烈的炮击和轰炸联合攻击下,列伊捷尔根本无法做出有效判断,个别军或师甚至都联系不上,最后他只能匆匆忙忙将前线报告上来的敌情略加整合后向总参谋部报告,在他眼里他已剔除了最荒诞不经和明显夸大的情报。
  对坦波夫方向遭遇敌军猛烈进攻的消息,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也感觉突然,更让他们生气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报上来的敌情。
  “你听听……坦波夫北翼是敌军第4装甲集团军担任主攻,大约有20万部队,1000多辆坦克,虎式坦克占其中一半……南翼是霍特集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大约有16-18万军队,将近1000辆坦克,至少300-400辆虎式……”华西列夫斯基怒气冲天地将电报摔在桌子上,对朱可夫说道,“就这个战况报告,敌人一下子就有2000辆坦克,还有将近1000辆虎式,这是何等夸张?据我所知,德国人在东线顶破天就1000辆虎式,难道全转移到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部队里了?他以为自己是谁?以为坦波夫是什么核心地方?”
  朱可夫也哭笑不得,这兵力如果对准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大打出手,他觉得很正常,可如果说坦波夫都面临这样的兵力那就真令人匪夷所思。不过他很有气度地重新扫视了战报,一边看一边慢慢道:“前线将士在惊慌失措之下确实可能做出误判,各级指挥官也会因为多种因素而无法查明实际情况,列伊捷尔同志肯定遭到了猛烈进攻,但到底有没有这么多兵力和技术兵器,我看可以打个问号。当然,他也是着急……”
  “让他们迅速探明情况。”华西列夫斯基叫来参谋,语气不善地下达了命令,“告诉列伊捷尔同志,就算德国人真有2000辆坦克,他手中差不多也有800多辆坦克,不至于一下子都顶不住而马上要求增援吧?”
  “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呢?”交代完毕后,华西列夫斯基面对地图苦苦思索,“情报不是说他们要后天出击去打图拉一线么?怎么进攻时间提前了?这到底是佯动还是真动呢?他们就算如愿以偿地占领了坦波夫,也不会对当前局势和战线有重大改变,下一步究竟想干什么呢?”
  朱可夫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联想到高交换比战术,他迟疑地问道:“会不会德国人的目标就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本身?”
  “出动2000架飞机,2000辆坦克只为打布良斯克那50多万人?”华西列夫斯基摇摇头道,“这谁策划的战役?我不相信,格局太小了!夏季对德国人来说很宝贵的,去年他们的夏季攻势就很猛烈!”
  朱可夫说不上来,最后叹了口气:“让巴格拉米扬同志做好增援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准备吧,从列伊捷尔同志的报告来看,前线状态好像不太理想,可能要有针对性调整。”
  “再等2天,如果2天后奥廖尔方向敌军没有异动或有其他情况,我和你一起去坦波夫……”
  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万万没想到,列伊捷尔报告的情况虽然不是真实观察的结果,但结果却歪打正着,大部分情况其实是真的,除了虎式数量略微夸张了些。
  从北翼包抄坦波夫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拥有第3、5、8、17装甲师,从南翼进攻的是霍特集群中的第4装甲集团军,拥有党卫军骷髅装甲师和第14、18、22装甲师,同样都是4个装甲师。
  经春歇期重新调整与补充整编后,各装甲集团军都已实现标准化配备:骨干兵力通常是4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3个步兵师和1个司令部警卫师,然后是配属的独立炮兵司令部、空军高射炮部队、独立重装甲营(每装甲集团军1个,个别拥有2个),最后是集团军总部机关和后勤保障人员,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20万兵力,可用于一线战事的兵力不少于17万。
  关于坦克数量的计算需要区分起来看,如果光指狭义坦克,每个集团军编制最高可达1558辆(装甲师330辆,装甲掷弹兵师92辆,配属的独立重装甲营54辆),可因为坦克产量还不足,再加人员培训也要时间,大部分装甲师都没完成整编,只补充了原编制的大部分缺额,因此各集团军坦克数量加起来目前基本只有1000辆出头。
  如果把当前拥有的坦克歼击车也计算进去,那就不是1000而是1500甚至1600了,不但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有坦克歼击营,步兵师也配备有反坦克歼击营,在进攻时,林林总总看上去像“坦克”的东西加起来早就超过了1000,只不过虎式坦克数量没有这么多,一般单个装甲集团军拥有虎式在200出头,隆美尔的集团军中虎式坦克最多,但也是300多而没有500。
  由于虎式坦克对红军的心理压力太大,再加上很多新兵没什么鉴别能力,一遇到德国坦克甚至坦克歼击车就直呼虎式……
  两人正在商议间,冷不防斯大林的电话突然进来了。
  “听列伊捷尔同志报告说德军向他的防区发动了猛攻?前线损失很大?”
  “是!我们正在核实战况并推测敌人下一步行动计划。”华西列夫斯基的眉头忍不住就皱了起来,又是一个“上达天听”的方面军司令员。
  “这是敌人全面进攻的信号么?”电话里的声音依然不疾不徐。
  “很有可能,但目前还要先看奥廖尔方向的敌军情况。”
  “你们依然判断是佯攻?”
  这话华西列夫斯基不敢说,只说:“目前无法判断,哪怕根据列伊捷尔同志的报告,敌人投入进攻的兵力也只有35万——我认为这数字可能过于夸大了。”
  “那你们打算派什么样的部队去巩固坦波夫附近的防线?”
  华西列夫斯基刚想说让列伊捷尔同志就地坚守,朱可夫已夺过了话筒,大声道:“报告总书记,我已让巴格拉米扬同志的中央方面军做好驰援准备,至于我本人,初步打算明天去前线直接指挥。当然,我会要求布良斯克方面军顽强坚守阵地,不能乱了阵脚。”
  “很好,听到你们有所布置我就放心了,我会告诫列伊捷尔同志不要乱了方寸,情况没他说得这么糟糕嘛……”电话里的声音沉吟了一下,“需要我为你们协调些什么?”
  “前线飞机数量不足,我们丢掉了制空权,我想从莫斯科这里抽调一些战斗机部队去。”
  电话里沉默了好一阵子,半分钟后才说道:“你们可以抽调2个歼击师去,不过一旦情况有所好转,他们应迅速回归。”
  放下话筒,华西列夫斯基满脸苦笑:斯大林同志昨天在会上刚刚说要下放权力、相信一线指挥员,今天又忍不住打电话来,语气虽然很委婉,但意思却很明显。
  朱可夫宽慰了老搭档:“至少总书记对我们还是信任的,我决定下午去坦波夫,和那两个歼击师一起去!”
第129章
城堡(12)
  5月25日下午3点,南翼进攻主力、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矛头的党卫军骷髅装甲师逼近埃尔季利一线,正式展开对坦波夫的迂回合围。
  在清晨数小时激战中,他们与其他3个装甲师击破了当面红军第3集团军的阻拦,顺利将该集团军撕裂开来,仅仅5个多小时,这个拥有8万多兵力,将近70辆坦克的集团军便被德军分割包围,集团军司令员巴托夫完全失去了与手下各军、师的联络,只有之前坦克旅发来了绝望的电报。
  “司令员同志,敌人坦克太多了,全都是虎式!我们抵挡不住,请求增援!”
  他完全不知道,发这封电报时,该坦克旅正与骷髅师的装甲部队进行一场完全一边倒的战斗,红军是70多辆粗制滥造的T-34,德军是200多辆4号H型与50多辆虎式,不到20分钟,该坦克旅被消灭得一干二净,只有2辆坦克逃脱出去——这还是德军因急于去埃尔季利而放过了他们。
  当第3集团军最终确认自己被分割包围时,第4集团军所属的装甲师坦克部队其实已大部分越过了他们,解决他们的是随后推进的步兵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俄国人虽然企图负隅顽抗,但无论是火力还是配合程度都不如当面对手,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有来自空中的威胁——每当红军指挥官试图聚集起大部队反扑时,德军总会召唤飞机进行攻击。屡次打散后,这几万人就彻底无法收拢了。
  现在被分割包围的红军第3集团军分成了大大小小数十块,多的有几千人,少得也有几百人,德军的渗透攻势如同吸了墨水一般,很快就将整张白纸化为黑色。面对被围困的现实,各军、师的红军士兵本能地试图撤退,希望趁德军包围圈还不紧密的时候冲出重围,数以千计的红军士兵布满了无穷草原上的草地、斜坡和洼地,很多德国士兵最初目瞪口呆地看着如此大规模且杂乱无序、毫无进攻阵型的部队向他们扑来,但拥有丰富经验的军官们立即下达了命令——对这种人潮攻势,他们在过去两年间见识过太多了。
  领头的队伍先是被蟋蟀式150mm自行火炮喷出的高爆弹抛向天空,但越来越多的攻击波次却跟了上来,然后是MG42机枪开始猛烈扫射,那如同撕裂布匹一样的声音听上去令人头皮发麻,一批批红军瞬间倒在血泊里,但居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流涌上来送死。
  俄军集群所做的每一次对封闭战线的进攻尝试都被机枪、火炮和重型武器的火力所挫败——间或在人群中还会爆燃起一团又一团火焰,那是简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可惜远远不到投掷距离就被摧毁了。半小时后,更多被纠集起来的红军仿佛一场熔岩风暴从东面涌入,向德军第4装甲掷弹师(隶属第4装甲集团军)侧翼的一个营展开进攻,攻击队伍如同巨浪一样滚滚碾去,但该营毫不动摇,仿佛波涛汹涌大海中的磐石屹立不倒,只是每个人都有些手忙脚乱。
  就在压力越来越大,包围圈防线即将坚持不住时,赶来增援的德军火箭炮连终于赶到了。希姆莱管风琴在短时间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呼啸,几百发火箭弹在密集人群中爆裂开来,发出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声响,即便神经最坚韧的布尔什维克也无法承受这等烈火与钢铁的喷发,红军将士扔下了他们的武器,跌跌撞撞地逃脱了地狱般的交叉火力和致命的装甲包围,然后举手投降。
  这一幕几乎是红军第3、第50集团军在城堡战役第一天战斗的缩影,他们的技术兵器与重型装备先是毁于致命的空袭与大规模炮击,然后被德军装甲部队所冲击并分割包围后击毁,最后面临陆续跟进的德军步兵部队围剿。仅仅一个白天,两个总共拥有17万人马的集团军就失去了战斗力,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骷髅师进攻的埃尔季利几乎是沃罗涅日与坦波夫之间的中继点,从这里往东北方向突进100公里就到了坦波夫城下,如果沿正东方前进60公里,基本就切断了坦波夫与鲍里索格列布斯克之间的铁路线——这相当于断绝了敌布良斯克方面军与中央方面军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便苏军还能通过其他道路进行迂回,但便利性、机动性会大大下降。
  这是城堡战役预定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先切断两者间的联系,让中央方面军投鼠忌器,不敢对德军围歼坦波夫苏军有所反应,等坦波夫彻底合围后,如果中央方面军再愿意冲过来,那德军也不介意来一次围点打援。
  下午3点15分,埃尔季利方向的苏军部队还在拼命前进准备竭力增援一线友军,万万没想到德国人已杀到了跟前,排着整齐纵队前进的红军士兵惊恐万分地看到有2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从丘陵上冲下来突袭他们的行军纵队,200多门火炮及装甲车上的机枪在近距离上喷吐火舌,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坦克迅速被摧毁,黑色烟柱从被击毁的坦克残骸上冒出来升入天空,中弹的卡车纷纷侧倒并开始燃烧,很多士兵在车上就被炮弹夺去了生命,更多人跳下卡车,闹纷纷地寻找就近隐蔽处想还击,甚至还有人在政治委员动员下发起了绝望地反扑,但可怜而弱小的他们如何抵挡得住装甲洪流?
  德军凶猛的火力制造了骇人的伤亡,眼看大势已去,幸存的苏军士兵忙不迭地夺路而逃,但他们遇到了一条汹涌奔流的小溪,雨季结束后的水位高涨,最后走投无路的2000多人只能举手投降。
  下午16点30分,朱可夫在两个航空歼击师护卫下抵达了坦波夫后方的军用机场,本来他想就近在坦波夫降落,没想到前方报告德军战斗机已完整控制了整片天空,坦波夫邻近机场已没有一个完好,为了安全着想,他的飞机只能降落在后方,然后他又心急火燎地赶着乘坐吉普车前往设在坦波夫城里的方面军司令部,等他抵达指挥部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
  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指挥部里一片慌乱,映入眼帘的全是大难临头的景象,参谋人员进进出出满脸沮丧,勤务兵甚至都已开始在焚烧重要文件和电报稿。现场气氛是如此慌张,以至于看到朱可夫进来时居然没人想到迎接,他是直接冲进指挥部的。
  “顶住,给我顶住……”一进门就听见列伊捷尔声嘶力竭对着话筒吼道,“我已派近卫坦克第1军前去增援你了!”
  “这究竟是怎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