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656

  即便霍夫曼凭记忆手绘的原子弹草图很潦草,也说不清楚其中所以然,更说不清楚这到底是正式图纸还是美国核物理学家随手画的草图,这批学者还是认认真真研读了“美国情报”——实际上美国自己压根还没草图,完全是霍夫曼按中学物理课本想出来的。
  海森堡同样不知道为维持他关注的重水反应堆,元首花费了多少力气:兰克突击队完成摧毁超级机密的任务后,全部潜入挪威保卫重水工厂,驻扎在挪威的部队抽出1个师进行要害守卫,耶顺内克特意在该方向部署150架战斗机并建造防空塔。英国特工几乎每隔2个月前来破坏一次,10月,12月,2月,4月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生,但经勃兰登堡部队的努力,渗透进来的特工和挪威抵抗组织次次被消灭,成不了气候。而英美空袭也遭到挫败,除探明这是德军重点防御区域外,没有一颗炸弹落在重水工厂上。
  霍夫曼有自己的考虑,他知道挪威也好、本土也罢,一直有盟军间谍在死死盯着重水工厂,因此干脆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用海森堡的重水堆在明处吸引火力,让博特的石墨堆在暗处慢慢发展。
  不过有一点很遗憾,由于德国各理论学派和科学家之间相互扯后腿,以至于本来比美国早1年多弄出实验性反应堆的德国在标准石墨反应堆进度上反而比美国人慢了3个月——去年年底费米就在芝加哥完成了石墨堆启动,而博特的石墨堆直到4月初才成功。
  “我现在很想知道,您最终计算出来的炸弹临界质量是多少?”
  “乐观估计在200千克,保守估计在600-800千克……”
  “你们都这样认为?”霍夫曼转过头问其他学者,大部分人点头附和,只有寥寥无几的人露出略有所思的表情,但明确表示反对或有不同意见的一个也没有。
  权威主义害死人啊,霍夫曼忍不住皱起眉头在心里叹息一声,海森堡新算出来的数字虽然比当初几吨乃至几十吨的数字下降了两个数量级,但依然大大超过必要的限度——这东西有20-30公斤基本就够了,但他没法说出来,他又不是研究核能物理的专家,既看不懂,也不会造,更没法在理论上说服别人。
  “这么说起来,倘若用核元素制造炸弹并依靠飞机进行投掷是可能的?”
  海森堡面有难色,但还是勉强表示:“应该可以,哪怕按照上限,制造出来的炸弹应该也在5吨以内,可用于实战——不过,我想现在暂时没人造得出来,不管是我们还是美国人。”
  看霍夫曼沉默不语,海森堡依然没察觉到问题,反而兴高采烈地说:“经过几个月努力,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提炼了5克铀-235,丰度超过80%,证明离心机气体扩散提炼手法是可行的。好消息是,那地方如果开足马力,一个月能生产100克甚至更多的铀-235,坏消息是,为提炼这100克铀-235,我们会损失足够5个柏林所需的电力,施佩尔部长表示没这么多电力可供挥霍,目前最快只能按每个月3-5克的速度生产。这足够研究,但距离制造一枚炸弹还远远不够。”
  “电力确实存在瓶颈。”施佩尔解释道,“我们需要电力制造坦克,用于提炼铝锭,虽然电力供应比去年大大增加了,但武器生产增长更快,所以没有过多电力。”
  霍夫曼问道:“铀原料存在问题么?”
  “没问题,我们2年前缴获了1200吨,然后陆陆续续又开采了400吨,大概可供提炼8公斤铀-235,开采工作现在全部停止了,我们拥有的矿石储备是世界最多的,而且全面停止了出口。”海森堡苦笑道,“只是提炼太慢了,按目前的速度,到战争结束都消耗不光库存矿石。”
  霍夫曼只好再次叹气:海森堡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他心里急得上火,想尽一切办法推动,这帮科学家们还乐观地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认为如果“德国做不出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造出来”。
  不过他没法指责海森堡,他知道的是历史,是穿越,顶多再加一些虚无缥缈的“美国情报”,唯独没有有力证据。
第106章
苏尔计划(2)
  面对不太乐观的现状,霍夫曼只好平和心情,和颜悦色地问道:“说说你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从提炼过程来看,由低丰度到高丰度之间提炼的困难与复杂程度呈几何指数上升,一般充当能源的铀-235只需3-5%的丰度,而武器级可能需要90%甚至95%丰度的原料。同样时间和能源或许可以提炼100公斤5%丰度的元素,但提炼不出1公斤80%丰度的元素。基于目前的限制,如果只提炼5%丰度的原料,一个月开足马力能提炼上百公斤。”海森堡顿了一顿,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坚持认为提炼低丰度原料用以制造反应堆提供能源比提炼高丰度原料用于制造炸弹更切合实际,更具战略价值。理论计算结果显示,2-3个月时间提炼出的核原料制造反应堆可驱动一条3000吨级的潜艇。”
  “潜艇?”施佩尔插了一句,“怎么弄?”
  “反应堆会提供足够电力,潜艇完全不需燃料补给,只要空气跟得上,想在海下待多久就待多久,如果把加强后的反应堆用在大型军舰上,根本就不用补给重油,想开多久就开多久……”霍夫曼张口就来——不就是核动力嘛!
  施佩尔满脸震惊,海森堡连连点头:“元首的说法非常形象,基本就是这样。”
  米尔希抓住机会问道:“如果装飞机上,是不是可以无限制飞行而不必降落补给?”
  “这……”海森堡面露难色,“恐怕不行,反应堆会有几十吨重,还需要水或别的东西进行冷却,太大、太重,装飞机上是不行的,潜艇或大型军舰完全没问题,甚至会比传统动力装置更节约空间。”
  “哎!”空军元帅一声叹息,他梦中的核动力全球战机还没成型就彻底破灭了!
  霍夫曼陷入沉思:海森堡作为能源派的代表,这套观点已在自己面前兜售过不止一次,关键是吃不准这家伙的真实用意。
  后世对海森堡计算错误且一直坚持能源派的观点有三种分析:
  第一,他压根没弄明白原子弹原理,所以有关理论观点和计算数据都是错误的;
  第二,他知道整套体系——他在与米尔希的谈话中认为铀炸弹像个“菠萝”,但不愿意帮助第三帝国制造,因为他认为制造这种炸弹是不道德的,所以故意夸大了难度与时间,这也是战后海森堡自己陈述的观点。霍夫曼私底下问过米尔希,后者矢口否认听到过“菠萝”这样的字眼,但霍夫曼不想简单否定这种推断,因为米尔希现在与历史轨迹不同,中间曾脱离过铀项目;
  第三,他知道整套体系,也愿意制造炸弹,但因为实际困难的制约,同时又过于自信地认为美国也搞不出这种炸弹,从而最终放弃。
  但海森堡毕竟是学术权威,霍夫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沉默了下来,众人一看元首沉默了,也都跟着沉默下来。
  “海森堡教授的想法非常好,这应该是一种划时代的能源,就如同当年用烧重油的锅炉取代烧煤锅炉一样,引起了军舰的重大变革,也许我们在下一次战争中用得到,也许能用于民用事业——搞个核动力发电厂会很不错,不过我们最急需的是一锤定音的超级武器,而不是秘密能源,博特教授,我可以听听您的想法么?”
  “尊敬的元首,我认为您的要求是对的,制造炸弹确实比发展新能源更来得重要。当然,我承认海森堡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目前我们尚不具备大规模提炼的因素,所以……”
  “假设,现在已有了足够的原料,我们能在理论上估算炸弹的威力和杀伤力么?”
  “这……”海博特和一堆人面面相觑,最后硬着头皮回答,“元首,这需要进行实地验证,理论上也许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也许链式反应到一半就中断,那充其量或许只是一个大型炸弹罢了,说不定还没有对付直布罗陀要塞的‘钻地者’航空炸弹来得厉害。”
  说到这里,霍夫曼已完全明白了:以海森堡、博特为首的德国专家其实在理论上还没有弄透,是在自己强行开挂并进行指导的前提下跌跌撞撞往前走,那情形好比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自己事先透露了答案却没有解题过程,然后一帮人在绞尽脑汁硬凑出来。
  海森堡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元首对制造炸弹如此热衷?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6月,他设在莱比锡的第一个试验性反应堆在大火中被摧毁后,他已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这种观点,当时无论元首本人还是施佩尔都对这种“3-4年内没有成功希望”的炸弹不抱希望,认为转而去研究核能源更为有利,所以他才申请了很少的研究经费。没想到几个月后,情况来了180度大转折,整个项目不但规格升级,拨款一下子给了5亿马克——他做梦都没想过这个数字。在这个氛围中,不但他的反应堆得到了重建,连博特主张的石墨反应堆也得到了建设机会,所以他才有“2座反应堆都运转良好”的发言。
  不过他没有多想,大人物改变主意、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连米尔希元帅都能落而再起,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本来他以为马上就要轮到博特发言,但更令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在达尔格斯附在元首耳边悄悄嘀咕几句后,会议现场忽然来了希姆莱、帝国邮政部长奥尼佐格和库尔特·迪布纳。
  更令人奇怪的是,元首居然临时改变议程,推后了博特的发言,示意迪布纳先讲——他负责第三个铀工程小组。
  迪布纳第一句话就震住了在场所有人:“尊敬的元首,我们的铀-石蜡三维反应堆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中子输出量指标超过了海森堡教授原先主持的莱比锡实验堆中的最佳情况,当然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他最新的建设成果。”
  海森堡当然认识迪布纳,事实上很早以前后者还曾向他请教过理论问题,这所谓的“三维反应堆”也不是新名词,2年前他就听说过“铀砌块呈格栅式摆放”的设计方案——让块状铀置入减速剂包围中,不是以二维平面覆盖,而是呈三维立体环绕。不过他对此很不感冒,理由是3点:第一,这不是迪布纳的原创,是德军在占领法国后,迪布纳从居里实验室里库存的实验档案中翻出来并加以系统化总结的;第二,海森堡不认为这方案有多少创新之处,充其量只是对他莱比锡实验堆的改进;第三,迪布纳本人毕业于哈雷大学,理论水平低一些,在学术领域内名头不响,他认为对方只是个二流人物。
  再加上他对迪布纳也看不惯:后者不但加入了国社党,还有鲜明的国社言论和政治痕迹,自诩为道德楷模的海森堡对此不屑一顾。在他心目中,博特可以算能力仅次于己、且有不同学术见解的竞争者,迪布纳充其量只是个学术骗子——看看他的后台就知道了,居然是帝国邮政部长!老天,邮政部也能与核研究扯上关系?
  迪布纳第二句话更令人震惊:“综合实验成果与铀元素提取过程,我认为制造炸弹是可行的,这比使用反应堆充当能源供应者要简单且直接。理由很简单,炸弹不需要考虑防护、维持、养护,只要将力量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即可,而充当能源必须全面考虑建设、安全、防护、稳定运作等多种因素,困难很大。非要说核能源具有优势,只有原料提纯具备一些优势,如果原料不存在制约问题,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一枚炸弹——这时间我认为是3-6个月。”
  现在不但是海森堡这样的能源派,连主张造炸弹的博特也震惊了——他还没敢这么说话。施佩尔转过头看了看海森堡,只见他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似乎对这种言论很不屑,不过元首在场他不便表示出来。
  霍夫曼似乎没留意到海森堡的态度,反而温和地点点头:“再介绍一下你们在莫洛维茨的成果……”
  一说起这些,施佩尔就皱起眉头,他想起来了:法本公司投资巨资在莫洛维茨建设了一个大型丁纳合成橡胶工厂,距奥斯维辛集中营仅仅6公里,去年整体工程建成,法本公司为该项目投入了9亿马克。令人奇怪的是,该厂从未生产过任何合成橡胶,但消耗的电量却超过了整个大柏林地区。
  合成橡胶现在已不像开战时那么迫切了,在印度洋航线打通特别是拥有制海权后,日本曾先后两次派出过商船将天然橡胶送到了中东,然后再转运本土。除了橡胶,大批其他热带物资都可以通过对日贸易获得。所以施佩尔对这家不产合成橡胶的橡胶工厂更感兴趣,他知道里面肯定有文章。只是由于从原料到发电能力都是法本公司自己投资,而且明确表示有党卫军秘密项目,从军费到安保都由党卫军负责,施佩尔在好奇也不便过问,现在看来谜底就在于此。
第107章
苏尔计划(3)
  实际上橡胶工厂就是个浓缩铀制造厂,而且生产规模比施佩尔想象得还大,除橡胶公司原址,还包括了更隐秘的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政策变化后,集中营中普通犹太犯人全部被释放并执行强制劳役,极少数政治犯转移到其他监狱,整个集中营差不多就是空城一座,下面变成了巨大的核工程所在地。整个工厂、集中营旧址连同方圆50公里的土地都变成了禁区,不过对内公开的只有莫洛维茨,集中营的秘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甚至不包括施佩尔。
  奥尼佐格对迪布纳讲话的效果很满意,对元首召见并让他们在公开场合进行主题演讲更满意。虽然仅是5月份的天气,他胖胖的脑门上已渗出了汗珠,他骄傲地说:“我们手里现在有将近100克丰度超过87%的铀-235,随着时间推移,数量还会越来越多,构成反应堆主体的氧化铀砌块我们一个月能提供超过2吨,我迫切希望有更多专家加入这个研究体系并制造炸弹。”
  一时间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施佩尔意味深长地看了希姆莱一眼,若有所思。
  第三帝国铀工程中自始至终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就是党卫军。国社四巨头当然不是铁板一块,霍夫曼也不允许他们铁板一块,这不符合政治逻辑和执政管理,哪怕他再没有政治经验,对这一套还是非常清楚的。施佩尔最近9个月因为独掌经济大权,地位上升得非常快,已从四巨头之末变成了四巨头之首,基于平衡,霍夫曼不能忽略希姆莱的感受,更何况后者在铲除戈林集团方面是有功的。
  既然希姆莱与戈培尔、施佩尔、鲍曼等人关系紧张,还对秘密项目情有独钟,而邮政部长奥尼佐格又与其交好,霍夫曼干脆就把这个秘密项目划给希姆莱。在丢掉情报系统掌控权后,希姆莱的力量受到了很大削弱,也愈发重视邮政部长和他率领的秘密研究小组。
  更重要的是,迪布纳领导的小组虽然学术能力比较弱,但所有参加人员都是国社党员,有些还是党卫军成员,对国社理论和元首无比推崇,这也是希姆莱愿意支持、资助该项目的关键因素。在党卫军全力支持与重金打造下,迪布纳小组的软件或许差一些,但硬件设施完全是超一流的,无论什么的实验设备和原材料,只要他开口,希姆莱都能给他弄来。
  当海森堡夸夸其谈仓库里那1600吨铀矿石时,奥斯维辛集中营下面已堆满了整整9000吨矿石;当海森堡还在为电力制约长吁短叹时,希姆莱不声不响通过法本公司制造了巨大的浓缩铀工厂,并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整个集中营都可以成为秘密工程所在地。至于苦力,对施佩尔或许是个制约,但对管理着全部集中营的希姆莱而言,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这些内幕施佩尔完全不清楚,但霍夫曼却是知情者,不但清楚还鼓励希姆莱放手去干。所以这个小组人员最少、起步最晚,成效却最显著。因为人员少,整个研究体系率先用上康拉德·楚泽发明的Z-4电子计算机展开计算,这个被霍夫曼称之为“我的退休金”项目很快取得了成功,3月份制造的机器每秒加法运算速度超过100次(乘法12次)——将所有计算尺都抛在脑后。
  除核物理领域外,弹道专家、佩内明德的火箭专家也对这套东西很感兴趣,在亲身体验后指名道姓也要来一套,并希望有更快、更好的设备。楚泽表示继电器的潜力已基本挖掘干净,下一步除非上电子管,那需要更多经费和人员,还需要更大的场地,欣喜若狂的希姆莱毫不犹豫地拨付了1000万马克并提供一切保障,然后从楚泽手中拿到了15%的股份——用了党卫军的名义。
  电子计算机很快成为党卫军第二个重要研究项目,拥有40多名研究人员和60多人的技师、工程师,楚泽是学术负责人。虽然他本人没有教授或博士头衔,但希姆莱根本不看重这些,他在意的是成果。他曾对身边人说:“弄不出东西,再响亮的头衔也是只不会下蛋的母鸡。”养鸡场场主出身的希姆莱对这种“母鸡”是最痛恨的。
  如果把楚泽的项目比喻成创业公司,那么霍夫曼提供了天使轮,用200万马克拿走了30%的股份;党卫军提供了A轮,用1000万马克拿走了15%的股份,楚泽及其研究团队还剩下55%的股份,项目总估值已飙升到6600多万马克。施佩尔领导的军备部也很想插一脚,希姆莱放出话来,参股可以,但必须等每秒运算1000次的Z5型计算机制造完成并评估出来后再说,他开出的价码是要求军备部至少投3000万,股份才肯给10%。
  施佩尔一开始打算捏着鼻子认了,因为希姆莱或党卫军他没有多少机会理论,但一想到元首手里还捏着30%的股份,便不甘心地去找霍夫曼,结果后者一句话就把他堵回来了——“每秒运算1000次的电子计算机项目10%的股份才值3000万马克?希姆莱看来还没认识到这项发明的伟大意义,要我一定开价1个亿”,军备部长惊呆了,最后只能做好乖乖掏钱的准备。正因为有这么多大人物保驾护航,才没哪个大公司敢来对楚泽的发明说三道四、强取豪夺。
  迪布纳发言完毕后,海森堡惊呆了,就在他为5克铀-235沾沾自喜时,人家已拿到了20倍以上的资源,更要命的是,他口口声声说造不出来,人家偏偏旗帜鲜明地说可以。
  霍夫曼知道自己已急火攻心开始走邪路了:明明这些专家对如何使用高丰度铀-235还完全一知半解,对原子弹内部结构也处于一片茫然,他却迫不及待地开始制取武器级原料了。
  他把目光投向博特,示意他进行专题发言。博特尴尬地笑了笑,快速讲述了他的观点:“第一,我认为可以制造炸弹,这速度或许不像海森堡先生说得那么慢,但也不会像迪布纳先生说得那么快;第二,从我的研究表明,石墨是比重水、石蜡更好的减速剂,从效果来说,石墨比石蜡更好,从获得难易程度而论,获得高纯度的石墨虽然困难,但比重水还容易些;第三,这种炸弹如果要制造,必须制造2-3枚或者更多,在真正使用前必须加以实验,确定威力、效果以及使用方式,当然,我希望永远也用不上他……”
  “很好。”霍夫曼点点头,然后又出人意料地点了奥托·哈恩的名字,“我看过您和冯·魏茨泽克先生写的论文,具体细节我不懂,但我知道您提出了在反应堆内部,铀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可生成94号元素(钚)的观点,是么?”
  一直缩在角落里的哈恩点点头,本来他不愿意参加这种会议,但魏茨泽克硬拉他来了,好在不用主题发言,他就心安理得缩在后面。没想到现在元首不但点了自己的名,还直接就问这个问题,便下意识地点点头:“是的。”
  “94号元素与铀-235具有相似之处?裂变时会迸发出极其强大的能量?”
  “确切地说,他的一种同位素与铀-235类似,裂变能量这方面也比较类似,但同条件下谁大谁小暂时无法确定,需要进一步观察。”
  “您有办法加以提纯么?”
  “我不清楚,我没尝试过。事实上94号元素在自然界没有天然存在,必须在反应堆里才有,因此产量非常小,而且这种元素有剧毒,提纯时需要非常小心。”
  “能提纯到多少?50%?70%?90%?”
  哈恩思索了半天:“理论上如果愿意付出决定性代价,可以提高到90%以上,不过那没实际意义,维持反应堆我认为5-7%就够了。”
  霍夫曼摇摇头:“我不要反应堆,我要炸弹,90%以上才有可能。”
  “元首,这世界上没人看到过丰度90%以上的94号元素,就连知道这玩意存在的人也少之又少,也许不超过20个人。要不然我们不会以94号来命名,而会直接赋予他一个代号。”哈恩听到“炸弹”两字很激动,“另外,我也不认为90%的丰度是炸弹的前提条件,目前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点。”
  霍夫曼不理会他的辩驳,反而步步紧逼:“我听说过流言,您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决不能制造铀炸弹,那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元首让我制造这东西,我就选择自杀。”
  “元首,我只是……”哈恩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更不知道这种学者间的秘密交流怎么会传到元首耳朵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