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656

  他停顿了很久:“这说到底是个暂时措施,我们和纳粹毕竟是两路人,将来实现胜利与和平后应该立即从激进的立场上撤回来,不是么?”
  胡佛点点头:“这是为保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美国只能有一个声音,一种意志!”
  罗斯福叹息道:“不知道将来美国人民会怎么看待我们,看待这件事……”
  胡佛站了起来:“历史对此会有一个公正的结论,也许有人会身败名裂,但那只可能是我,是我在利用权力肆意妄为,而您将是最伟大的总统——忍辱负重、历经艰辛带领美国人民最终赢得战争。”
  罗斯福看着胡佛,眼眶微微有点湿润——他和胡佛合作十多年了,知道这些话不是蹩脚的表忠心,是发自肺腑的真诚言语。不管对方心里有什么小算盘,起码在这一点上双方是有共识的,他握住对方的手,轻声交代:“放手去做,不要顾虑太多,一切有我!”
  柏林比华盛顿快6小时,罗斯福与胡佛谈话是上午9点,柏林正好是下午3点,霍夫曼在总理府接到了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打来的电话:“元首,美国人出动了,荷兰雷达站显示美军至少出动了1000架轰炸机,另外还有将近400架护航战斗机,现已进入德国境内,我们保持密切监控,各防空部队严阵以待。”
  “判明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了么?”
  “目前还判断不出来,不过很可能是柏林,大柏林防空区准备了整整500架Fw-190高空战斗机,正陆续起飞。”
  “进一步监视,按预定方案办。”
  “如果敌人真空袭柏林,为确保万无一失,我请求一并动用风暴鸟特种航空队,10分钟前我已下令让他们做好迎战准备。”
  霍夫曼沉思后说道:“可以,是时候给美国人看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放下电话,耶顺内克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得知机动舰队成功轰炸纽约后,他就知道以美国人的尿性一定会来报复,从昨天开始就做好了相应准备,今天正好撞个正着。
  “元首已同意动用风暴鸟,接下来看你们了……”
  “耶!”战斗机总监加兰德中将高兴地跳了起来,挥舞着拳头,防空总监卡姆胡贝尔上将也面露喜色。
  在胡戈·施佩勒元帅被免去职务靠边站后,空军进行了又一轮人事调整,耶顺内克的威信和管理权限进一步增长,而卡姆胡贝尔和加兰德也因长期以来的功绩各自晋升一级。前者负责西线整体防空,但偏重夜间部队管理,后者负责昼间防空并直管风暴鸟特种航空队,驻防本土、负责防空的帝国航空队则由耶顺内克亲自直管。
  “不过我要说好,风暴鸟可以出动,你不能上天,卫兵……”耶顺内克拖长了声音,“传我的命令,如果加兰德将军等会要驾驶飞机升空,你们可以就地羁押,关禁闭!”
  “好吧。”加兰德像个被戳破了的气球,一下子就泄了气,其他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风暴鸟特种航空队是成立时间不长、由加兰德亲自管理的喷气式战斗机航空队,全部由最顶尖的空军王牌担任教官,成绩最少的人也有50多个击落记录,而最拔尖的人物则超过200架,大名鼎鼎的非洲之星马尔赛尤也在其中。
  根据军备部的安排,梅塞施密特公司将在7月对Me-262进行量产,型号是Me-262C,此前已生产了一批预生产型Me-262C和262B,他们共同装备了经改进的Jumo-004C发动机,风暴鸟特种航空队就装备了这批预生产型。
  相比历史上的Me-262A,新型号有了很大改进,单台发动机推力由8.8千牛上升为10千牛,重量下降30多公斤,平均无故障时间上升为250小时,最大速度突破93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250公里(加副油箱后1500公里),最高升限12500米,装有4门20mmMG213机炮(单门备弹200发)及48发R4M火箭弹。
  飞机实际也具备安装4门30mmMK108机炮的能力,围绕机炮类型的不同,Me-262C又有两个子型号,一个叫教官版,一个称学员版。这两个版本是老鸟们根据多次试验后得出的,他们认为MK108的威力虽然巨大,但弹道始终存在问题,BZ攻击时用MG213会更好,但对新手学员来说,用大威力的MK108进行对头攻击更好也更简单。
第089章
风暴鸟(1)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西线大部分战斗机飞行员都是东线“航校”毕业、有多个击落记录的老手,但喷气式航空队里却存在着很多无经验的新学员。因为从几个月来的装备和试飞情况来看,具有中等经验的飞行员驾驭喷气式飞机最不理想,他们在螺旋桨飞机上的一些操纵手法和习惯动作与喷气式飞行要求格格不入,甚至完全错误,即便技术人员和教官讲解并强调多次,潜移默化下形成的操作动作依然没法改过来,事故率高得出奇,而新学员就不一样:对教官和技术员的动作要领言听计从、牢牢记在心上,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掌握程度飞快——白纸上可以画最美的画。
  至于有50个战果以上的王牌飞行员,他们丰富的经验可以确保他们从容地改飞喷气式并发挥其全部潜力。
  于是,录取喷气式飞行员的第一道题目就很逗人发笑:“是否存在这样的装备:动力飞机不依靠螺旋桨也能飞起来,而且比螺旋桨飞机飞得更快?”
  很多人选了否,也有人选了是——他们被优先吸纳为喷气式飞行员,因为他们在螺旋桨领域根本没形成任何固化印象,下了双翼教练机后就直接在王牌飞行员教官带领下上喷气机(双座教练版),很快就能掌握相关技术要领,甚至认为飞机就应该这样开。不过,这批学员只能用于对付轰炸机搞迎头对敌,像马尔赛尤那样善于利用高空偏转角进行攻击的变态家伙全德国也没几个,大部分老鸟则选择BZ战术——Me-262C不但比B-17F快得多,还可以飞得更高。
  教官版装的是20mmMG213,用精确弹道对敌,学员版用30mm的MK108,用大威力伺候轰炸机——只要命中4发以上,像B-17这样的重型四发轰炸机就基本完蛋。
  这里隐含着十分无奈与残酷的培养过程,根据战术要求,新手驾驶Me-262C升空后在教官带领下对轰炸机机群进行迎头对攻,距离越接近越好,驾驶舱前面有防弹玻璃,后面有防弹钢板,防御美国人的12.7mm机枪子弹还是很有把握,在最短时间里打光弹药就可以拉高脱离并返回基地,如果实在找不到或对降落没把握,尽可能找安全地方跳伞就行,不用管飞机——那是军备部该操心的事。加兰德认为一个完成基本训练的飞行员在参加过8-10次实战后就可以成为熟练飞行员——反正对面美国人也是这样培养轰炸机飞行员的。
  整个过程都是防御作战,德军飞行员即便被击落也有很大几率生还,而美军机组只要被击落,要么死亡,要么被俘,没有第三条出路。从成本角度核算起来,一架4发轰炸机可以造7-8架战斗机,再加跨洋运送中的损耗,基本上击落一架4发轰炸机就等于赢得了10架战斗机,1:10的经济成本下如果还干不过,那第三帝国这场战争就不用打了。
  这是霍夫曼担任空军总司令后给耶顺内克强调的战争经济学,是另一种残酷且有可能成功的高交换比战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毫无疑问,但确实管用。
  现在德国新手飞行员大多数在东线航校“培训”,执行西线防空任务都是老手,交换比十分惊人,半年多来急剧增长的防空作战成果打得英美战略空军举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
  除风暴鸟航空突击队外,耶顺内克还报告说准备了500架高空战斗机,全是新的Fw-190A8系列,在Bf-109基本退出西线防空后,A8系列和Bf-219挑了大梁,其中前者又是主力。
  相对于原型号,A8系列进行了全新改进:采用BMW801E发动机,标准功率2000马力,加装GM-1喷射系统,在7000米以上高空通过“嗑药”能显著改善发动机功率,同时武器换装成4门20mmMG213机炮并强化了要害部位装甲防御。
  有了R2800发动机供参照,BMW公司试图在BMW801发动机上安装废气涡轮增压,实验室有了产品但效果还很一般,倒是奔驰公司在DB系列发动机上已取得成功,不过采用液冷发动机的Ta-152战斗机至少9月才能定型,1944年新年才进入量产,因此A8不能简单认为是过渡机型,相反应该是Ta-152服役前的主力机型——福克·沃尔夫公司加各授权工厂的生产量合计起来平均高达1000架/月,是德国各型号飞机中产量最大的(1943年4月德国本土飞机总产量3408架),完全压倒了800架/月的Bf-219和400架/月的He-218,比Ju-98/Ju-188/Ju-290/联合攻击机/Ar-372等5个型号飞机加起来的总和产量还多。
  500架Fw-190A8不值钱,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才值钱——他们当中最少的也有7个战果,最多的超过100(更高的抽去风暴鸟了),全体飞行员累计击落数加起来合计上万,英美飞行员有5个击落记录就可以当王牌,在这里,王牌的标准是50架——整整10倍。
  15:14,美国机群已飞抵汉诺威上空,沿路不断遭到防空战斗机进攻,但庞大的机群不为所动,持续前进,不过也有一些其他消息,负责全局指挥的卡姆胡贝尔接到报告:美军出动了新的护航战斗机,数量在100架左右。
  他冷笑一声:“看来美国人也弄出新玩意了,不知道是谁更厉害一些。”
  “我敢打赌,美国人看到我们的风暴鸟一定会惊讶得眼珠子都掉下来。”加兰德笑道,“这批新飞机估计是情报通报中说道的P-51,就不知道轰炸机是不是已换成了B-29。”
  他猜得没错,这批飞机是新投入使用的P-51B战斗机,换装英国梅林发动机后性能大增,可为轰炸机机群提供全程护航,可惜因为刚刚才投入量产,再加上英美之间航线受阻,数量远远不够,否则这次第八航空队将全面替换护航飞机——将P-47们改为P-51。
  至于加兰德想见识的B-29这次一架也没有,绝大多数都是B-17,还有部分才是兰开斯特——这是英国人咬牙抽出来的兵力,这种重型轰炸机在轰炸亚速尔时损失惨重,数量急剧减少,倒是葡萄牙捡了现成便宜,开始装备起一个大队的兰开斯特来。
  美军大型编队打头的指挥机上,担任第八航空队第四轰炸机联队长的柯蒂斯·李梅准将正翻阅着导航地图,然后对照下面的地形认真查看,柏林已超越了英国空军通用的双曲线定位系统法,越远越不堪用,好在有经验的导航军官弥补了这个缺陷,再加今天云层很少,所以观测起来很方便,他叹了口气:“真是个轰炸的好天气。”
  负责导航的军士长转过头来问他:“长官,如果直线飞行,还有20-25分钟就能抵达柏林,机群是否需要转向并采取规避动作?”
  李梅摇摇头:“不要浪费时间,直线飞行,尽可能给P-47们多留一点滞空时间。”
  这一次第八航空队的任务很明确,轰炸柏林,摧毁包括总理府、国会大厦、勃兰登堡门、胜利柱、柏林大教堂等在内的柏林地标性建筑,用于报复纽约空袭。考虑到柏林是德国防空火力最密集的区域(仅次于亚速尔),李梅不但亲自率队出征指挥,还调集了最多的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
  以往第八航空队进行昼间轰炸通常都会对线路进行灵活调度,吸引德国防空战斗机误判以便避实击虚,但德国很快就采取了独立防区制,防空战斗机只负责处理一块区域,不需要盲目进行跨区增援,随着德国战斗机数量的快速增加,每个防空区都能保持400架以上的战斗机,整个西线防空战斗机总数超过了4300架且还在快速增长,再避实击虚也就能吸引几十架机动飞机调来调去。而柏林重点防空区通常能聚集600架以上飞机。这个密度大大超越了历史同期,也造就了英美战略空袭一直成效不显。
  考虑到柏林防空战斗机众多,李梅希望用直线飞行的办法给P-47们额外争取10分钟滞空时间,他们加挂副油箱后的最大航程也只有2200公里,按常规航线飞行到柏林就必须直接折返,根本没法护卫,多10分钟效果完全不一样。
  15:15分,柏林拉响防空警报,街头巷尾响起了尖锐刺耳的警报声,霍夫曼在警卫旗队护卫下躲入了地堡。
  “元首,美军机群数量已减少到1200架出头,其中轰炸机返回、被击落的数量超过100多架。”
  “放手去打,我相信你们。”霍夫曼想了想在电话里又补充一句,“我在防空洞里,很安全。”
  “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第090章
风暴鸟(2)
  “罗斯福成天在广播里吹牛,然后我们给了他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海军航空兵在昨天凌晨3点多时将炸弹投到了纽约,炸倒了自由女神像,炸毁了帝国大厦、炸瘫了布鲁克林大桥!”
  “帝国万岁!”
  “现在,我们要用炮弹告诉他们,德国防空体系比他们想象得要完善得多,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誓死保卫柏林!保卫元首!”
  简要动员令后,防御柏林的所有高炮阵地、雷达站、防空塔都进入临战状态。
  柏林防空塔指挥部里,聚集了包括耶顺内克、卡姆胡贝尔、加兰德等众多防空部队高层,看着巨大的光幕地图上标识敌机的亮点团和本方防空阵地、飞机集结地等标识,听着参谋军官和指挥军官们短促有力的命令,众人只感觉一阵紧张。柏林已很久没有遭遇如此庞大的空袭机群了,大家不由得捏了把汗,今天如果没能完成防空阻击任务,这事情就麻烦了。
  柏林防空塔属于第一代防空塔,是大柏林地区最早修建的防空塔,因为位于动物园附近,一般称动物园防空塔。与其他防空塔一样,该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安置高射火炮的建筑,称为G塔,4基为1组构成一座G塔,每基底层基础部分面积为60平方米,高25米左右,每基顶部各装备一门莱茵金属双联装128mm高射炮,整个G塔通常配备4门双联装高射炮。
  另一部分是安置传感、通讯设备以及雷达的较小建筑,被称作L塔,通常设置在距G塔400-500米远的位置,由一条位于地下的交通补给线进行连接。由于L塔上没有大口径高射炮,只有37mm机关炮,因此建筑相对较小。依靠从L塔雷达传递过来的数据,G塔高射火力可进行精确射击。为避免遭受干扰,除雷达外,L塔通常还配备了听音机和探照灯,以便更有效捕捉敌机。
  一组G塔和L塔搭配使用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防空塔。这座相当壮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有70米长,70米宽,此外还拥有8米厚的墙以及5米厚的屋顶,是当代最大的防空设施。
  在1940年遭遇英国空袭后,最高统帅部以“柏林特殊计划”的名义掩护,秘密修用于柏林防空的高射炮塔,整体工程由施佩尔负责,托特组织具体落实。第三帝国在历史上曾打算在柏林修6座这样的炮塔,最终只完成了3座,但在霍夫曼的大力调整下,炮塔建设优先级大幅度提升且密度大大增加,整个大柏林地区根据规划一共将修建12座防空塔,目前已完成8座。
  其他重点城市如汉堡、法兰克福、维也纳、德累斯顿、科隆、不莱梅、纽伦堡都规划了6-8座不等的防空塔、而且整体设计已发展到第三代。火力与指挥集成度大大提升,第三代炮塔通常拥有8门双联装128mm高射炮,火力比第一代猛得多,体积也更庞大。这种高射炮通常由电力驱动、人工协助,因此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炮塔提供并保护了脆弱且容易遭受攻击的电力设施,而且还自备独立发电设施。
  动物园防空塔虽属于第一代,但因位置比较理想——在柏林城西,是抗击空袭的第一道防线,所以防空指挥高层通常在这里而不是柏林中心地带的弗里德里希炮塔坐镇——虽然那是第三代炮塔,更先进且全面。
  整座动物园炮塔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六层组成,最多可容纳一万五千人,内部布局非常合理:
  1层为市民用防空掩体,配备了单独的电源和供水设施,附近平民都不必挖掘防空洞,防空警报拉响后往里面隐蔽即可;
  2层为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品的临时保管所,具备基本的温湿度保存条件,不过大多数时候用于物资储藏;
  3层是临时医院,设置近100个床位和2个手术室,有8名医生、20名护士和30名助手;
  4层及5层通常是士兵居住区以及指挥部、通讯中心、盖世太保支部等设施,方便他们随时登上塔顶并参加防空战斗。
  G塔通常由350名防空官兵进行防守,由一名少校担任指挥官,并且还有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普遍只有15-17岁)协助他们。由于柏林防空塔是如此完善,以至于在戈培尔看来美国人的防空设施就是个玩笑,他在电台里对此大加嘲讽是有事实依据的。
  霍夫曼对防空塔非常满意,多次强调要加大修建力度,在其推动下,德国兴建的防空塔是历史上的上百倍,而且几乎没多花钱——他停掉了大量毫无意义的元首地堡与指挥中心兴建,多数时候只待在柏林,连东线的文尼察指挥部也基本关门了,节约的经费都投入了这里,原本在肃清叛国集团后有些空闲的鲍曼又重新找到了活计,干得乐此不疲。
  霍夫曼停掉了大西洋堡垒工事的建造,帮助西欧各国同样建造这种防空塔,通常德国出图纸、武器装备与指挥系统,西欧各国出劳动力、钢材水泥等原料共同兴建,这补充了德国的整体防空体系,也为进一步凝聚西欧各国的人心、安定社会发挥了重要价值。就连日本方面看到这种防空塔设计后都极为赞叹,千方百计要去了一套图纸进行参照。
  霍夫曼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态度,大量犹太人不是在集中营里变为尸体而是执行三年强制劳役,虽然盟军一直在攻击德国毫无人权,但至少在西欧和德国人看来这样做没什么好指责的,除犹太人以外还有波兰人和俄国战俘也共同参与强制劳动。
  更关键的是,以防空塔为核心的防空体系建设在经济上是极其划算的,修建一座类似动物园的初代防空塔耗资大约600万帝国马克,包括上面每门售价20万马克的128mm高射炮,到第三代防空塔时修建成本上升为2500万帝国马克——看上去似乎很贵,毕竟一辆虎式还不到30万马克,但与其发挥的价值相比一点都不贵。
  一座防空塔即便不计算其指挥、协调、庇护、警戒的价值,单就高射火力一个月就能干掉单台成本100万马克以上的重型轰炸机8-10架——打一个月,第一代防空炮塔就收回成本;打三个月,第三代防空炮塔基本收回成本。随着布局密度的提高和近炸引信的大规模推广使用,防空塔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只不过现在盟军轰炸机来得已非常少了,新建的防空塔普遍还没有收回成本。
  起初很多人都对耗资巨大、占用较多人力的防空塔建设颇有微词,但当霍夫曼把这笔账算给他们听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举双手表示赞同加快建设。对柏林市民而言,巨大而醒目的防空塔给他们带来了充分的安全感——只要躲进去,生命就有完全保障。甚至于广为流传一句话:“无论柏林发生什么,防空塔至少可再坚持1年。”
  身为穿越者的霍夫曼知道的情况比所有人都详细和深刻,防空塔的坚固程度远超想象:大战中没有一座炮塔毁于空袭,战后英美花费35吨炸药,费尽心机在塔体上开凿了几百个洞眼并埋设炸药进行多次尝试才拆掉了第一代的动物园防空塔,而英国人在1947年试图拆除威廉堡防空塔时却遭失败:25吨炸药爆炸后防空塔安然无恙,动用35吨炸药重新爆破后,依然还顽强挺立着,围观的上万柏林人高呼“德国造、炸不倒!”的口号,最后迫使英美放弃爆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