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56

  就在柏林与东京忙着进行大规模一揽子交易的同时,凯塞林也在北非和中东进行大量可观、重要的交易过程。
  法鲁克一世很爽快,或者说很识时务,在开罗英军南下,非洲集团军进城的当天,就签署了大量条约和命令,一方面是废止与英国的一切条约,同时以英国殖民统治给埃及造成大量损失为由没收英国官方、私人在埃及的全部财产,同时还骇人听闻地提出了“100亿英镑”的赔款追索;另一方面,他爽快地颁布了声明,表明埃及完全独立自主并加入轴心阵营,战前英国人在埃及最重要的权利,包括运河控制权、驻兵权、各主要港口控制权全交给了德国人。
  这一点就连埃及首相马希尔都始料不及,他原以为埃及还能有机会在风暴中“严守”中立的,但既然国王都签了字,他也只能被逼无奈地在条款上副署。
  面对马希尔的抱怨,胖子国王也不懊恼,只讲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英国人短期内回不来了,德国人却要在这里呆很久,他们充其量只比英国人好一点,如果我们不爽快表态,你以为他们会有很好的忍耐力?不会换个人上来?想杀我的乱民和叛党一直都不少,德国人随便找个理由就能下手,再换个人就不这么做了?我可没那么天真。这种事就像人生,既然不能抗拒,那就尽情享受吧。”
  一席话说得马希尔无言以对。
  在这样的顺水推舟之下,德埃双方协定迅速达成。其实埃及政府从中还是狠狠赚了一笔的,大量的英国产业没收之后又趁机发卖给了国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有权人士,只有个别倒霉人物在斗争中失败被当作“叛国贼”给处理了,埃及政府原本债台高筑的局面立即缓解了不少,连带公债的交易价格和埃及国内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上去了不少——至少现在局面是安定了,埃及在这样的风暴中居然没遭到太多损失,简直就是真主保佑。
  大资产阶级对一切很满意,不但因为他们如愿以偿地控制了很多原本一直被英国人把持,他们不能涉猎的产业和地块,还因为他们手中积压多时的棉花终于找到了销路——全部由政府以发行公债的方式购买了。棉花是埃及最大宗的出产物资,德国和一干轴心国曾经是埃及棉花非常重要的买家,而英国因为有更便宜的印度棉花和美棉供应,埃及棉花并不是急需。
  战争开始后,应英国的要求,埃及棉花逐渐断绝了卖给轴心国的渠道,但多出来的份额英国方面只象征性地采购一些,埃及政府和大资产阶级一再要求英国包销,英国只愿意出美棉的价格——那价格指数还不到埃及棉花的70%,利益受损的商人们如何肯干。一来二去之后居然积压了42万吨棉花,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现在,不但积压的棉花立即有了市场,连后续的生产也提前预定了,凯塞林告诉这些资本家,尽快放开生产农产品,德国全包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埃及通过发行公债收购棉花,然后再与德国进行军火交易——双方互相对出售价格打8折。埃及一贯使用英国武器,建立独立国防军后为与原有武器配套,依然准备采用英国装备,这使德军在亚历山大港和开罗城的缴获立即就有了市场,除部分紧缺装备(如谢尔曼坦克、卡车、吉普车等)被德军收走自用之后,凯塞林表示其余都可向埃及出售,价格根据英国向埃及出售的价格打9折后再打8折。
  埃及人对德国的开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还窃喜占了点便宜,少壮派军人则对国王慷慨大方同意扩军并充实装备的举动大为拥护,在英国人掌权时他们可是摸不到坦克边的,更别说高级军官的位置,德国人吃相比英国人好看多了,至少他们不会强行安插军官进来控制军队,就连顾问和教官也只每个营安排了一个,随着埃及军队吹气球一般地扩军到5个师之后,连带法鲁克一世的威信也提升了一点。
  凯塞林非常清楚,英国历年出售给埃及的军火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高,就算是这样打折其价格还是虚高,而棉花打完折之后却只比市场公允价贵了一点点,德方其实才捞到了足够的便宜,更何况这些军火根本就是无本买卖换来的,等于德国白得42万吨棉花。当然,棉纺工业这样低级的产业德国国内目前老早清空了,这些棉花不外乎是去法国、意大利和西欧一些国家转一圈后变成服装再回流德国,但对于解决这些国家的失业问题很有帮助——社会安定下来之后,欧洲联盟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凯塞林还特意留意了埃及自由军官的表现,资格更老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担任了埃及第5师的师长,年纪轻轻的纳赛尔、萨达特分别当上了营长和连长,虽然职务上看并不起眼,但他知道,这却是英雄崭露头角的机会——隆美尔当初不过也就是一个营长。
  根据德埃双方秘密达成的协定,在埃及加入轴心并对英美宣布作战后,将配合德军进军苏丹——凯塞林承诺他们只在非洲范围内作战,其余战事不要他们插手,预定配合参战的就有埃及第3、4、5三个师,根据苏丹北部划给埃及的约定,双方准备在合适时机正式宣布。
  安顿完埃及的事情后,凯塞林又马不停蹄地往巴格达去。
  埃及统治阶级在面对英国人时,虽然竭力做出一副样子咬牙切齿痛恨的样子来,但总归还有一点扭扭捏捏和惧怕心里,但伊拉克方面显然就没有这个顾虑,一年多前伊拉克曾经与英国人好好打过一仗,虽然输了,但在德国驱逐英国势力时,基本是举国一片欢腾,哪有什么藕断丝连的想法。而拉希德本人有逃亡德意的经历并与德意军队并肩作战的经历,因此对待英国人更是毫不手软——埃及的英国人是被礼送出境的,伊拉克的英国人全被拉希德关进了监狱与战俘营,所有亲英派也被血洗一空——一如当初他失败之后,亲英派清洗亲德派一样。
  但令凯塞林头疼的是,伊拉克人的求战欲望显然更强烈了些。拉希德代表的伊拉克政府不但允诺把所有油田和设施都交给德国,甚至还大方地表示伊拉克境内任何地块,只要德国看上,都可以立即开发,期限100年,伊拉克只收一半产出或者折价——哪怕德国人用装备或工业设备冲抵也行,但伊拉克有个不大不小的要求:如果科威特不能并入伊拉克,那至少要从沙特这里弄一点地盘下来。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不但火速通过了对英、美宣战的声明,还主动递交了加入轴心的申请——这时候双方连后续重大条件都还没有完全谈妥呢。
  为了让这件事看上去合情合理,拉希德不但发动伊拉克媒体大造舆论攻势,甚至连现成理由都给凯塞林准备好了:
  第一,沙特国王抱英美大腿抱得最紧,境内有大量美国美孚公司的产业与勘探区块,在德国已席卷中东的形势下,还扭扭捏捏端着架子不肯靠过来,用拉希德的话说,要好好让他们清醒一下;
  第二,伊拉克和沙特存在边界纠纷,双方存在争端,英国人一直偏袒沙特人,他希望德方主持公道;
  第三,沙特原本是多个国家构成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又名伊本·沙特)从敌对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举夺去最高权力并吞并了周边国家,用他的话说——得国不正。
  伊拉克人严格说来没在有关问题上撒谎,游牧民族头脑中根本没有国土界限的约束,现在所有的国境线都是英国人随手画的,这当中肯定免不了有“问题”,因此伊拉克不止与沙特有纠纷,与叙利亚、科威特、波斯都有,但拉希德很聪明,他知道叙利亚、科威特现在都是德国的既定战果,从德国人口中夺食并不理想,波斯虽然还没拿下,但波斯人号称是高原上的雅利安人——德国国内可是非常看重种族的,唯独沙特,既不听话又近在咫尺,他就准备对沙特下手。
  当然,靠目前的伊拉克军队是打不过沙特军队的,必须要有德国支持,而要获取支持免不了先要孝敬德国,这一点他认为完全是必要的——给德国不过是经济利益,一旦他能够为伊拉克开疆拓土,他就是伊拉克人的民族英雄。
  他在德国待过,在德国政界有不少朋友,对德国政治与经济也足够了解,光那些巨大的煤制油工程就可以看出德国在石油上有多饥渴,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用优渥的条件打动凯塞林和他背后的元首。
  当他听说德国人有意在伊拉克建设石油管道时,他的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他觉得自己离成功很近了。
第029章
交易(4)
  对伊拉克人提出的希望和条件,凯塞林很想直接说不,但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答应尽快把有关照会发送给元首,请他最后定夺。而拉希德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德国供应原油,一方面又在国内大量征集油料与食品,为非洲军提供紧急补给,而且还出动工兵和建筑部队为德军修筑前线机场,那股热火朝天的劲头用隆美尔的话说“超过意大利人5倍!”
  拉希德的野心很大,但也恰如其分地用优渥条件锁定了德国——他相信,德国人是不可能不动心的。
  1、协助德国承担伊拉克境内石油管道建设;
  2、伊拉克境内所有原油产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全部按市场价的8折供应给德国或德国指定的国家,德国以军火、装备、工业技术等偿付;
  3、武装伊拉克军队并聘请德国教官和顾问,协助德军在中东地区作战。
  这前面几条还是一开始就沟通好的条件,关于与沙特的领土纠纷,伊拉克给了3条提议;
  第一,德国协助伊拉克取得不少于10万平方公里且与伊拉克现有领土相接壤的土地;
  第二,该区域为特殊经济区域,由伊拉克拥有主权,并全权租借于德国,德国可驻军并进行殖民,伊拉克仅派遣部分政府官员履行民事管理;
  第三,租借地内一切矿产允许德国开发,前50年利益由德国全占,从第51年开始,德国按每年2%递增向伊拉克移交相应产出。
  这些条件看上去比租借地和势力范围还要苛刻,但不要忘了这并不是从伊拉克本土上分化出来的,而是直接从沙特身上割取,更何况,允许德国开矿并占有资源的前提必然让德国拿比较好的地块补偿给伊拉克——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在另一方面,凯塞林也与沙特人进行了沟通,也不知道沙特人的脑子是坏了还是怎么,在领土四面被包围,德军大兵压阵的情况下,虽然向德国表达了“合作”善意,释放了意大利人当初在东非溃败时越过红海逃到沙特阿拉伯的800多名意大利人和25名德国海员,但这种态度在凯塞林看来相当敷衍,别说与伊拉克人的巴结程度比不上,甚至比埃及当局的态度还要糟糕。不但一再声明“严守”中立,不加入轴心集团,甚至连境内美孚石油公司的有关财产和开发区块都不愿意移交给德国,只同意给德方免费发放3个勘探区域。
  站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立场,他选择这样的答复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阿拉曼战役前,他已在多个场合宣布德国人是不可能赢的,必须与英国人、美国人站在一起,同时又授予了美孚公司巨大的开采权并收了钱,因此他现在改口,不见得能获得德国的“谅解”,反而可能失去英美的支持,他不像拉希德本来就是亲德的政治家,他一贯是亲英派,这立场没法动摇。
  对他决定做出判断的第二个因素是,虽然轴心现在印度洋很强势,但他认为日本联合舰队不可能一直呆在印度洋,德意的海军力量比起英美还是虚弱些,因此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一旦英美腾出手来反攻,他认为德国根本顶不住。对美国工业力量的雄厚实力,他有一种本能的畏惧。
  最后一点是因为他完成沙特统一也不过10多年,原先各地势力依然蠢蠢欲动,如果他露出胆怯或害怕,一定会被人群起而攻击,哪怕是为了安定内部也只能暂时做出这番表示。他在拼一个赌局:在德国解决波斯和中东所有问题之前,他还有时间——这段时间完全可以拖到英美反攻开始。而他又从秘密渠道得到消息,苏联将出兵15万进军波斯,他认为整个中东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凯塞林很想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王,但现实很残酷,德军在中东力量不足,就连一贯以胆大而闻名的隆美尔也无可奈何地告诉他,短时间内军队的主要矛头只能对着波斯的英军。
  英国人都不知道隆美尔的痛苦,他手里的力量也利用到最大限度了,从渡过西奈半岛开始,大德意志师在半个多月时间里转战1500多公里,几乎也到了极限,虽然精神完全是无比亢奋,但装备、补给完全到了极点,要不是打下巴格达拿到了一批油料和补给,然后又在巴士拉缴获了英军的物资,强悍如大德意志师也快要顶不住了,否则现在就不是和第10集团军在阿瓦士对峙而是直接拿下了。
  倘若威尔逊上将现在手里有一个类似第1或第7装甲师这样的部队为核心发起反击,完全有可能把德军再推回伊拉克去。可惜他手头现在别说装甲师,连本土师都只有1个,而其他的印度师部队听到横扫中东的大德意志师名头,早就吓得瑟瑟发抖。为补充前线兵力需要,隆美尔迫不得已向古德里安伸手要援兵,至少后者的部队在开罗城下休整过了好几天。在凯塞林的协调下,古德里安同意把第15装甲师给他,而让即将抵达埃及的、由曼陀菲尔少将出任师长的第7装甲师顶替15装甲师的位置加入非洲集团军。
  说起来,一直在法国休整补充的第7装甲师在进行新师长任命之前,曾有很多人中将甚至上将争夺这支声名显赫部队的长官职务,但最后在霍夫曼的一锤定音之下,居然是资历最浅,公认为最不可能的曼陀菲尔上校晋升一级后获得了这个职务的任用,曼陀菲尔带着被幸福的苹果砸中脑袋的晕眩感,欢欢喜喜地上任。
  按老规矩他是要去隆美尔账下听令的,但这样一来,他就被调拨到了古德里安手下,之前拟定的作战计划与分析也只能作废,但他毫不气馁——因为明显古德里安面临的敌人更多也更棘手,他希望能打几个出彩的战役,一方面不要堕了“鬼师”的名头,另一方面也向各方面证明自己。
  面对前线缺兵少将的困难,霍夫曼对此也不能无动于衷,在与蔡茨勒、凯特尔经过商量后决心再次进行兵力调整:鉴于利比亚战事已结束,英国俘虏也在持续押往意大利途中,托卜鲁克方向留守的164步兵师可解放出来,除留下一个步兵团继续看守要塞并监管剩余俘虏外,让已在埃及恢复建制的2个意大利师去利比亚蹲点——反正无论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不待见这些意大利人,让164师驻防亚历山大港,第20摩托化步兵师驻防开罗,然后再从法国调集正在增补的党卫军帝国师赴非洲支援,要求1月底之前赶到,同时让空军再从国内调集1个战斗机联队,1个轰炸机联队和2个运输机联队赴中东听令。
  不是霍夫曼不想调集更多的兵力,实在是中东地区战线拉得过长,物资、补给、装备等补充起来非常麻烦,迫使他只能投入第三帝国最负有盛名的部队,以期待这些部队能发挥最大效果。但这样一来,原本率先打算按照1943型改造的帝国师又泡汤了,相关改编任务再度推迟,有关装备先用于其他装甲师的改编与增补。
  收到凯塞林有关伊拉克条件的知会消息后,霍夫曼足足思考了3个小时,最后他做出决定:既然沙特如此不识抬举且又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这世界上只有他明白沙特土地下面意味着什么,对此,他只能报以雷霆之怒,占领、肢解这个国家。这无关对错,只有利益,现在德国也确实需要在中东地区立威,这个目标就相中了沙特。
  “回复:前电已悉,沙特现政权可定义为偏英美国家,必须予以摧毁。同意伊拉克提议,将在波斯战事结束后对此事进行了结,现在可命伊拉克军队越界挑衅,制造事端,同时,接洽沙特内部势力,准备政治变革。”
  发完电报后,他呆呆地看着地图,想得有些痴了:这么多油田,该下手哪一块好呢?他要好好想想。
  凯塞林收到电报后意味深长地笑了,没有摩擦与冲突,德军怎么有借口介入呢?
  拉希德爽快地签署了协议,在他看来,伊拉克部队未必打得过沙特部队,但德国人就在旁边,我动手的话,你沙特是还击呢还是忍呢?
  就在沙特、伊拉克、波斯的大棋局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推动时,由于中东局势的巨变,有关土耳其立场问题,再一次成为这个国家舆论和政界关注的焦点,相关推断、论述与小道消息满天飞,参战与不参战、同盟与轴心的话题被反复拿上台面讨论,就在这种气氛中,德国与美国的使节代表,几乎是带着不同的使命,一前一后地来到了伊斯坦布尔。
  而德国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去的高级代表有两人,一位是凯特尔元帅,一位是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
第030章
交易(5)
  中东变局一起,所有掌权的土耳其政客便哀叹,这个国家的小日子开始过得不太稳当了。
  本来一直坚守中立立场的土耳其位置很舒服,轴心要从土耳其购买矿产(特别是铬)、农产品与其他急需的物资,苏联因为担心土耳其倒向轴心而暂时收起了一贯咄咄逼人的态度,英、美两国对土耳其也是多方拉拢。虽然英美反对土耳其给德国提供矿产,但土耳其置之不理的话他们也拿不出好办法。
  除大发战争财之外,几个月前开始的犹太人交易也让土耳其人赚得盆满钵满。伊斯坦布尔简直成了犹太人交易的中转站,大批能够交付赎金的犹太人从德国境内转移到土耳其,同时又有大批物资从土耳其输送到德国。土耳其不但能赚中转、运输的钱,甚至还能赚一笔中间人服务费。土耳其人的心也不算黑,一般只抽10%,比起西班牙的20%和瑞士的15%来说,算是最廉价的了,而且土耳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很快能把犹太人输送到印度或者澳新,甚至想去耶路撒冷都十分方便。
  伴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钢铁、汽油、铝材、黄金、橡胶、粮食等一切德国开价的物资如同涓涓细流一样流了进来,其中又以粮食和汽油为多,一方面土耳其的农产品产量比较丰富,另一方面由于波斯就是现成的成品油产地,汽油购买起来价格低、运输更加方便。
  对这种物资交易英美官方虽然是明确制止的,但问题是犹太人在英美的能量都很大,大到官方都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步,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光凭经济手段就能把犹太人救出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极小一部分复国心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甚至还异想天开地认为,元首既然连犹太人也卖,说明他已改变了对犹太人斩尽杀绝的念头,经济因素已取代政治因素成为问题实质。如果可以卖犹太人,那这么多德国打下来的地盘肯不肯卖?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地盘供犹太民族生存,只要元首开口,10亿、20亿美元甚至更多一点的数字——有个靠谱的渠道和数字,犹太组织是不吝于提供的。说到底,能花钱买是最简单的办法,在德国说动几个人就能把整件事定下来,民主国家你去试试看?要向英美买可没那么简单。
  因此,在犹太人交易中,土耳其是最大的中转站,只有特别有钱的阔佬才去瑞士——这种人不到100个,去西班牙的多半是为了去葡萄牙,人数也没超过500个,但土耳其经手的犹太人总数已超过了1万,需求和名单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德国提出,用于交换的物资更是早就准备好了囤积在土耳其——已有精明的银行家为此设置了专项按揭贷款,只要有人肯担保,哪怕这个犹太人身无分文,银行都能为此提供营救帮助。
  现在是人都知道,只要肯花钱或出物资,随便谁都可以从党卫军手中把犹太人弄出来(前提是没有间谍或破坏经历),绝不存在找不到或不肯放的问题,于是在欧美有亲戚朋友的犹太人、在国外有产业的犹太人、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犹太人都能逃脱党卫军的魔爪——德国人出的价虽然不便宜,但比起以前要搭救人必须买通纳粹高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等待时间而言,现在早就改善了许多,还没风险。
  有关犹太人集中营的消息随着犹太人的外流而让外界知道了,但德国的国际名声早就让盟军媒体描绘得一塌糊涂了,现在也不在乎这一点,不过大家都清楚,现在的犹太人境遇其实是有实质改善的,犹太人集中营已在陆续关闭,西欧国家搜捕犹太人的行动也陆陆续续停止,被德国控制的犹太人不必担心丧命危险,要么让人出钱赎身,要么安安心心服3年劳役——德国官方明确规定服役期满会给予自由,而大家都认为战争不可能再打不3年,因此实际的服役时间只会更短,或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强制兵役。
  于是,在芬兰与东欧各地的矿场、西线堡垒工事与防空体系建设,波兰集体农场耕种过程中,到处可见被组织起来的犹太人在劳动,党卫军和盖世太保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再弄死人了,苦是苦了点,大家认为还有盼头,很多德国籍的犹太人甚至还在憧憬3年劳役服完之后,如果元首战争打赢,新扩了大片领土,心情一好之下会不会把他们安置过去重新开始。
  说到底,排犹是历史传统,哪个欧洲大国没排过犹?沙俄、法国、波兰历史上杀起犹太人来毫不手软,德国只是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谁让德国在一战后吃了那么多苦,犹太人又那么富裕呢?第三帝国曾将排犹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在不也照样往回在缩?这才是历史规律。
  但土耳其人很清楚,一旦表明立场、放弃中立,这种舒服日子就没有了,现在让人头疼的地方在于——德国人不但在北非狠狠揍了英美一顿,而且连中东都快要占领下来了,土耳其的外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究竟好是坏,每个土耳其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土耳其影响力最大、一贯亲德反苏的《共和国报》已在连篇累牍地报道德军战事的推进情况与伟大胜利,虽然从没就下一步应该怎样发表观点,但潜在倾向已十分明显。
  新闻部门有过统计,自德国舰队通过黑海两海峡对苏联施加压力和打击之后,这份报纸的销量已增长了30%,民意如何,测都不用测。
  望着空中逐渐降落的飞机,前来迎接的土耳其外交部长萨拉若卢心情很忐忑:如果光是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普一个人来,他还有把握拖拖时间、打打太极,用外交辞令刺探了解有关德国的真实想法;可德军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凯特尔元帅一起来算什么意思?示威?恐吓?
第031章
交易(6)
  萨拉若卢可比一般民众知道更多情况:随着德军在中东战场的节节胜利,德国控制范围已与土耳其直接接壤,兼之德军控制塞浦路斯岛之后,从该岛起飞的德国飞机已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土耳其进行掠空侦查,每当土耳其人忍不住提出抗议时,对方总笑眯眯地说飞机迷航并保证决不再犯——就是下次被土耳其人发现之前的意思。
  从理论上来说,土耳其国防军应该对德国人很警惕,但恰恰相反,由于历史上多次与俄国进行战争,从奥斯曼土耳其时期青年土耳其党掌权后,德、土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两军关系非常不错,现在土耳其最大的军舰、亚沃士号就是德国在一战期间赠送给土耳其的戈本号战列巡洋舰。
  所以,当凯特尔特意声明是与土耳其军方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就军机迷航事件进行解释时,萨拉若卢就知道麻烦来了——当初还不如不要让外交部提抗议,反正真发现德国人越境又能如何,敢把德国飞机打下来?说起来,欧洲现在的中立国只有瑞士敢打德国飞机,因为他们手里有Bf-109,可在德国人将Fw-190A与Bf-219一起投入巡逻,并在边境竖起K-5列车炮后,瑞士人也只能忍气吞声了,别说Fw-190与Bf-219高低搭配之后吃得Bf-109死死地,光拼续航力就拼死Bf-109了。
  在瑞士问题上,霍夫曼比希特勒还激进,他知道哪怕搞欧盟的话,瑞士也不会加入,因此,他必须让瑞士人知道德国的态度并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德军实力。打全民皆兵的瑞士出动地面部队确实不合算,会死不少人,但如果用飞机和列车炮,他有把握把瑞士变成一片废墟——打服一个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未必一定要占领,这是他与希特勒最大的不同之处,他又不要瑞士的国土与人口。至于瑞士人越境攻击德国,再借瑞士人三个胆子都不敢。
  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占领塞浦路斯之后,土耳其高层就闻到了风险来临的味道,德国可从塞浦路斯出发肆无忌惮地进攻土耳其,土耳其根本没办法反制,论空军,不是德国的对手,论海军,土耳其只有老掉牙的戈本号,现在别说地中海,印度洋都是轴心的天下,论陆军,德国在中东有装甲师,再说,一旦土耳其跨出边境作战,这世界完全就乱了。
  要知道,轴心阵营里保加利亚的部队还是完整的,保加利亚人与俄国人同属斯拉夫人不会动手,但对土耳其不会手软,还有希腊人,他们受制于德国人,但未必对土耳其没有想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