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656

  “哎呦……”渊田美津雄一脸肉痛:为节约高标号汽油,日本飞机在进行转场飞行时用的都是79号的低劣汽油。
  “我们和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了,这仗接下去怎么打呢?”
  “别想太多。”草鹿龙之介安慰他,“高木长官今天又缴获了一条油轮,上面估计会有美国汽油,冢原长官说了,只要他管着机动舰队一天,高标号汽油会敞开给你们用——没什么比作战更要紧。”
  “这感觉真好!”渊田美津雄一脸跃跃欲试,“现在真想赶快回索科特拉岛去,体验下德国人提供的新飞机性能,如果再配上美国汽油,那就太完美了。”
  正在这时,冢原二四三走出了司令塔,脸色阴沉,似乎并不为今天的胜利而欢喜。
  “长官?!”
  “刚收到电报,莱城失守了,1万多官兵玉碎,布干维尔岛的防御态势也岌岌可危,恐怕撑不到我们回去了。”冢原深深吸了几口气,“给高木中将发电报,让他留1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慢慢押运俘虏,其余全速返航,我还要去打美国北上纵队——一个美国兵都休想从印度洋跑去支援太平洋!”
  以冢原二四三、草鹿龙之介为首的机动舰队最初并不认为德国方面提供的补给有用:德国方面无论是炸弹还是鱼雷都不能和日本通用,改造一下或许可以用,但在战事如此激烈的当口进行大规模改造不太现实,至于汽油,美国汽油比德国汽油还要好,再加缴获不少,似乎也没到必须的地步。
  但后来他们就兴奋起来了:德国人不是简单地送鱼雷和炸弹,而是连配套飞机一起换,根据遣德三人组的报告,德国新式舰载机作战能力均强于机动舰队现役装备。为继续履行封锁义务并顺利接收德国装备,堀悌吉立即命令海军陆战队登陆占领索科特拉岛,还利用缴获的美国物资将岛上的飞机场尽快修复——炸毁它们还是机动舰队舰载机的功劳。
  德国开列的支援清单先期共包括60架飞机:30架Bf-219,20架He-218和10架Ju-98。Ju-98是容克斯公司最新才定型的产品,算是天山舰载机的德国升级版。Bf-219和He-218都可以在东线使用,因此订单量很大,不愁销路,而Ju-98只能在海军中使用,市场偏小,还要冲击Ju-87C订单,所以容克斯公司很不乐意多开一条生产线,只想马马虎虎对付着用Ju-87C算了,但在海军获得意大利天鹰号航母后,海航通过施佩尔逼着容克斯公司必须投产,至于已生产出来的Ju-87C,海航信誓旦旦地表示会放在对日援助物资清单上,绝不会让容克斯的投资打了水漂。
  霍夫曼知道这件事后,以空军司令的名义把容克斯老板训了一顿,一方面威胁要取消该公司4发重型轰炸机的投标资格,另一方面又给海航追加了300人的编制,于是海航正式编制扩大到了三个联队800人,里希特霍芬一激动,又跑去下了200架Ju-98的订单。
  新飞机中Bf-219的产量上得是最快的,已在东线陆陆续续替换Bf-109,意大利人将要接收的200架Bf-109其实就是从东线替换下来的。用飞行员的话说,用了Bf-219后,感觉本方一下子多了一倍飞机,因为Bf-109只能飞2个多小时,扣除起飞、降落、返航中的一个多小时外,真正能用于交战的时间普遍不超过45分钟,但Bf-219轻轻松松可达4个小时,同样扣除中途时间后,滞空与交火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无形中延长了一倍作战时间。用于追击俄国轰炸机时特别好使:以前俄军飞机总欺负Bf-109腿短,经常是扔了炸弹就跑,如果不是第一时间逮住,后面Bf-109就没有足够的油料来追,现在碰到Bf-219,红军再用这种战术就是彻底死路一条。
  He-218也获得了前线部队的好评,虽然其载弹量和抗击打能力不如斯图卡,但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扔掉炸弹后跑路时,一般红军战斗机根本抓不住他,东线各航空队评价很中肯——用这种飞机打仗才叫闪击战!于是大批斯图卡被排挤出了俯冲轰炸机的行列,开始转行去担当对地攻击机。
  意大利领袖对He-218也很感兴趣,希望获得授权在意大利生产,他要用于攻击马耳他岛——施佩尔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第011章
分兵(9)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是在一片凝重中召开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代表军方向罗斯福总统通报了最新战况:自索马里海岸抢滩登陆已失联数日的英美部队,包括乔治·巴顿指挥的第2装甲师、英国第78步兵师和快速纵队中很大一部分幸存的海军人员终于有了确切行踪——在步行了4天3夜之后,他们和前来搜索的英国驻索马里部队接洽上了,然后利用电台及时向国内发回了报告。
  虽然获救人员很多,但整体情况十分糟糕,以第二装甲师为例,该师师长阵亡,少校以上军官损失了三分之一,全靠巴顿的个人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支撑下来,临时组建的指挥部也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英军第78步兵师比第二装甲师的情况还糟,整体建制完全打乱,最后英军士兵和海军官兵全部混编在美军队伍里,就这样所有人员加起来还不如当初一个完整的第二装甲师。当然,巴顿坚信还有部分部队在索马里沿海迷失了方向,寻找他们是当务之急。
  幸存下来的部队状态很不理想:两个师丢光了所有重装备,损失了大量官兵,还有一部分士兵因为恐惧、饥饿、水土不服等原因患上了各种症状,每天都有人死去,甚至还有小部分意志崩溃、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官兵在中途绝望地自杀,部队还有1000多轻伤员,希望尽快得到医药救援,但电报压根没提重伤员,众人猜测基本都阵亡了——事实上这个猜测也是对的。
  索马里方面表示将尽力帮助这些部队,但他们能力实在有限,无法容纳这么许多官兵,粮食、药品、各类补给物资都很成问题,发出急电要求支援,越快越好。
  “诸位有什么好办法?”
  马歇尔汇报道:“已协调肯尼亚方面尽快用飞机将索马里所需物资空运过去,但护航指挥部表示他们飞机数量不足,希望暂时调用航母上的舰载机——舰队今天刚刚抵达蒙巴萨。”
  罗斯福转过头去问尼米兹:“舰载机可承担该职能么?”
  “理论上说,SBD和TBF经过紧急改装后都可运载部分货物。”尼米兹想了一想,“但这样一来舰队攻击力就削弱了。”
  罗斯福沉思了片刻,对金上将表示道:“舰队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作战,而是掩护登陆部队尽快上岸,因此有战斗机也能够承担防空任务,让其余舰载机起飞去肯尼亚,救人要紧,然后视情况把部分伤员救回蒙巴萨。”
  第二个消息是尼米兹上将通报的:太平洋战区陆军部队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提前2天攻陷了莱城,敌军阵亡1万多,美、澳联军伤亡也达到4000,对布干维尔岛的进攻可能会加快,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早于1月15日。此外,进攻布干维尔岛的陆军部队伤亡数已接近2000,预计最终攻克该岛时伤亡数可能不会少于莱城方向。
  对日军抵抗如此激烈、陆军伤亡人数之大众人均没想到,大家都认为总统派遣2个师去增援太平洋战场实属完全必要,但还没就战场形势展开讨论,金上将的副官忽然递上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看完之后,金上将整个人震惊地站了起来,捏着电报抄件的右手微微颤抖,半句话也说不出来。
  众人脸色大变,能让金上将如此勃然变色的一定不是好消息。果然,尼米兹接过金上将手里的电报,用十分沉痛的语气说道:“刚刚接到英国方面转来的消息,准备去增援太平洋战区的2个步兵师在南印度洋海面上遭遇了日本舰队突袭,整个船队和2个步兵师……近乎全军覆灭!”
  “砰!”地一声,罗斯福的拳头狠狠砸在桌子上,“日本人是如何掌握舰队准确行踪的?我们的密码或者情报泄露了?”
  “不是。”缓过神来的金上将摇摇头,“舰队报告说怀疑有敌军潜艇跟踪,绞尽脑汁也找不出来,估计是潜艇为日本舰队指示了方位。”
  “是不是快速纵队也因该原因而失败?”罗斯福马上敏感地联想到了这个问题。
  “没有明确证据,但极有可能——没有准确情报,要在茫茫大海上准确地逮住一支舰队难如登天。”金上将道,“不过,不管是不是该原因,最好所有密码都换一下。”
  众人心里一紧:不仅太平洋战区翘首盼望的2个步兵师没了,而且印度洋现在局势一时半会完全无解……
  会议陷入了沉默,好半天之后马歇尔才开了口:“鉴于印度洋方面敌强我弱,为避免不必要损失,建议所有船只、军舰停航。”
  大家无奈地点点头:这不是好办法,却是眼下唯一可采取的办法。
  陆军部长史汀生通报了北非和中东战局:“现在的情况是,德军主力团团包围了开罗城,英国中东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带着1万多人逃到了埃及南部的阿斯旺,而开罗城里还有2个自治领师。现在英国人上下吵翻了天,开罗城防司令拉姆斯登和2个师的指挥官指责亚历山大丢弃部队、弃城逃跑,而亚历山大则辩解这是实现安排好的撤退计划,他先率领3万多本土部队撤退,然后由拉姆斯登带领其他部队随后撤退,无非现在德国人进军速度太快,他们退不出来罢了。他辩解说幸亏他当机立断指挥撤退,否则被包围的部队还要多。谁是谁非一下子难以说清楚,丘吉尔首相也很头疼。”
  “丑闻!不折不扣的丑闻!”金上将大怒,“丘吉尔已经够无耻了,现在居然还有人比他更无耻——有什么说不清楚的,让亚历山大飞回去和这2个师一起坚守到底不就清楚了么?”
  马歇尔也很鄙视亚历山大的为人:这种行为连蒙哥马利的一半都没有,“英国人原计划在东非设立统一指挥部继续与德军作战,还准备让亚历山大担任总司令……”
  “不行!不能让他担任,我信不过他,确切地说,我现在信不过所有英国人!”史汀生把征询的目光投向罗斯福,“我建议这职务得让艾克来,现在非洲都是我们的部队,英国佬就是一批残兵败将……哪怕乔治也比他们合适——他至少挽救了登陆部队。”
  罗斯福点点头:“请尽快与英国方面协调,让艾森豪威尔将军出任非洲战区最高长官,巴顿将军担任他的副手,肯尼亚方面的英国高级军官可出任该战区参谋长,休伊特将军担任海军司令,至于克拉克将军先回国组建新一批部队,该战区负责指挥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战事。”
  史汀生继续汇报中东战局:“该方向情况很不乐观,隆美尔率领2个装甲师狂飙突进,已进入伊拉克境内,离摩苏尔和巴格达的直线距离不到400公里,离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也只有600多公里,我们判断德国人首要目标是夺取油田。”
  “英国人在伊拉克还有部队么?”
  “他们在伊拉克和波斯还有一个第10集团军,由威尔逊上将统率,不过实力很差,主力作战部队一共只6个师,其中2个英国本土师、4个印度师,全是步兵师,坦克少得可怜,无论士气、装备和战斗力都不是德国人的对手。预计德军在解决开罗问题后,可源源不断给隆美尔以支援。”
  “现在只能让斯大林的部队进入波斯?”
  “是的,总统!”一直没开口的国务卿赫尔叹了口气,“如果我们还想保住波斯,就必须引入俄国人,他们抽调兵力够多的话,还可以在波斯和伊拉克边境发起反击,不过这样一来土耳其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土耳其?”
  “土耳其和俄国人在历史上有积怨,他们对俄国势力南下一直抱有高度警惕,在英国和俄国前期控制土耳其政局之后,这种怀疑和敌视已充分滋长起来,现在情况更严重。我们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报告说,在德国人占领塞浦路斯、进军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之后,已从西、南两个方面包围了土耳其,特别是塞浦路斯对土耳其威胁极大,上面布置轰炸机的话,土耳其全境都在德国威胁之下,更不必说现在德国人掌握了东地中海制海权,随时随地可向土耳其发起登陆进攻。而且土耳其和德国是上次大战的盟友,和德国有密切的联系,国内亲德反俄势力的声势非常大,如果英国人被迫退出中东,他们有很大可能倒向德国人。”
  “斯大林什么意见?”
  “第一,希望我国劝说土耳其加入盟国,最差也要保持中立;第二,要求我们加大支援力度,他迫切需要2000架飞机和1000辆坦克,还有一系列物资清单……如果满足这些条件,他将派遣一个集团军共计15万部队进入波斯,其中至少包括6个坦克旅。如果有15万红军再加上10万英军,或许能与德国人抗衡,他们的兵力估计在12-15万之间,由于德军还要应付非洲方向的我军威胁,估计最多只能抽出7-10万人进攻波斯。”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罗斯福陷入了沉思……
第012章
分兵(10)
  “引入15万红军可以打过德国人?”
  “这个……基本上很难。”面对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几个将领不敢随意应付,马歇尔分析道,“从理论上说红军、德军都可以从本国获得补给,完全能将战事支撑下去,分出胜负不会很快,但英国人恐怕会被赶出中东。”
  英军局势最不理想:虽然英国现在中东兵力最多,足有1个集团军10万之众,但在丢掉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制海权后,连从印度到波斯的航线安全也无法保障,而印度虽与波斯陆地接壤,但道路条件很差,根本支撑不了大规模补给,因此英军中东部队只会是打一个少一个,也不可能指望斯大林给英国人送补给——俄国人自己还在对外伸手呢。
  “不得不说,虽然很不情愿俄国人的手伸得如此之长,但现在不引入俄国人是不行的。”史汀生叹了口气,“唯有指望俄国人拖住德军,给我们争取时间,让艾克有足够时间把乔治的登陆部队、英国人从埃及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英军再加上我们登陆的3个师捏合起来,在合适的情况下从东、南两个方向形成对埃及德军的钳形攻势——我认为这是我们唯一能在非洲和中东反败为胜的关键。”
  “你的意思是在非洲和德国人打?”
  “这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威胁到德军的地方——他们也将被迫越过半个地中海投放力量,这无形中拉长了德国人的战线,有利于促成他们的最终失败。”
  赫尔插话道:“倘若土耳其入轴呢?”
  “土耳其加入轴心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红军南下,更取决于战事前景与德国力量展现。如果我们节节败退,将北非、中东拱手相让,土耳其人只会加快入轴的速度——这都是一帮投机分子。”马歇尔叹了口气,“但要根本性扭转非洲与中东战局,必须要获得印度洋制海权,否则连中印缅战区的物资补给都无法维持。”
  罗斯福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驼峰航线现在是对中国进行补给的唯一通道,可这些物资印度并不能生产,全是万里迢迢从美国运输过去,印度航线被封锁时间一长,驼峰航线哪怕没被切断也要难为无米之炊了。
  “是否可利用日本海军主力不在的机会强行在中国沿海登陆输送物资?”
  金上将和尼米兹交换了一下眼神,摇头道:“这不太可能。中国沿海所有港口城市都控制在日本之手,即便我们有能力输送上去,到了内地还是会被日本军抢走——除非连带再输送上去2个美国师,可那样一来就变成在中国执行两栖登陆战了,在东南亚岛屿尚未扫清之前,直接去中国登陆太冒险。”
  尼米兹补充道:“哪怕要冒险也应该先去菲律宾。”
  “我记得埃塞克斯航母马上可以服役?”罗斯福叹了口气,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金上将。
  “是的,您没记错,抢了2天工期,明天正式入役,会有一个小型移交仪式。”
  “仪式尽可能简短,不要超过半小时,要把每一分钟都节约下来。我知道按海军惯例,新的主力舰服役后要去皮萨切克湾海试,现在情况急迫,我们没这么多时间,因此我希望……”罗斯福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1月初完成有关舰载机搭载后直接向珍珠港开拔,限你们在一个月半内,也就是2月15日前抵达珍珠港并完成所有海试项目,然后在珍珠港进行适度休整、增补物资、维护舰艇,3月下旬我要看到他在太平洋投入战斗,能办到么?”
  虽然总统问的是能不能,但尼米兹知道自己决不可说“不能”,于是咬牙应承下来:“如您所愿,没有太大意外您将在3月25日之前看到他对日本人开火。”
  “还有3艘答应支援英国人的战列舰出发了么?”
  “前天下午已正式起航去南非,还带去了一批物资。”金上将虽不赞同在欧洲投入过多力量,但对于维持东非战局的决定依然是支持的。
  “我不相信日本人放着自己的老巢不管在印度洋逗留很久,所以我决定从本土再给太平洋战场调遣2个师——这次走太平洋航线,要在这段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收复岛屿。”罗斯福咬牙切齿地说道,“舰队要做好一切准备,争取在联合舰队回来的第一时间就打掉他。”
  尼米兹本想表示一点异议,但被金上将用眼睛示意不要多说话,他最后强忍住了。
  “答应俄国人的条件,请他们派15万部队进入波斯,保护这个至关重要的区域。”罗斯福深思熟虑后开了口,对赫尔道,“一切为了打赢,战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中东哪怕让俄国人占领也不能让德国人占领。请您与英国方面进行沟通。”
  “英国方面难度不大,丘吉尔首相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但物资一事……”
  “物资也给他。”罗斯福咬牙切齿地说道,“波斯航线中断后,加大北大西洋、太平洋两条航线的输送力度,不要怕损失,丢一半在路上我们也承受得起。”
  总统急了!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简单丢一半的问题,美国国内的生产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当对外援助物资大幅增加之后,必然会影响自身整军备武的速度。
  “告诉土耳其方面,如果能在大战中保持中立,他们将获得美国政府的深厚友谊——美国将给他们50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和5亿美元的无息贷款,贷款可以30年之后再归还。”
  这力度不可谓不大:虽说有30年后再归还的条款,但依照美元历史上的贬值速度,30年后购买力大体只会相当于当前的十分之一——这等于是变相送土耳其人5亿美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