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692

  将两门铁家伙搬进大汗忽必烈的金帐之时,王东陆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坚硬。用指甲尖去划铁炮,铁炮没有被划出一丝一毫的痕迹,反倒是指甲被磨出白屑。铁炮不到一百斤,两个人抬着还挺吃力。回想起鄂州蒙古军渡江之时遭到的猛烈炮击,那种惊天动地的威力居然是由这样‘纤细’的玩意造成,王东陆到现在都无法相信。
  可有些事情不由他不信,铁炮运进大帐之前进行了测试性炮击。一斤重的铁球不仅可以被打出去六十步。在四十步左右,一寸厚的松木板被轻松打出大洞,就如长江上那些军船一样。
  “把这些火炮抬出去。”忽必烈命道。
  王东陆连忙和其他侍卫将这两门利器抬走,放在外面专门的帐篷里面。等王东陆赶回自己侍卫的位置上,就见蒙古贵人就用蒙古语怒道,“大汗,这个汉人就是包藏祸心。他说要选官,北方学儒学的人太少,要从被俘的南人里面选学过儒学的。可他一气挑了几千人。那可是几千人啊!难倒北边的汉人里面就没有学儒学的么?”
  被称为‘这个汉人’的是翰林学士高智耀,他身材高挑,镇定自若的听蒙古贵人对他猛烈攻击。真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当然,王东陆知道,这位翰林学士不懂蒙古语。不管蒙古人怎么讲,他都只能当做耳旁风。
  转过视线,王东陆看向忽必烈最信任的汉臣郝经。只见郝经神色严肃微微点头。于是王东陆心里面也不自觉的倾向于支持高智耀了,因为郝经现在是王东陆的老师。
  去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没有他哥哥蒙哥的压制,忽必烈开始在汉地全面实行旧汉制。王东陆跟风拜了郝经为师,学习儒学。因为蒙古第一次用年号纪年,去年是蒙古中统元年。郝经给王东陆起了个字,启年。王东陆对汉学并没什么研究,王东陆也好,王启年也罢,反正都是个名字呗。
  这时候,就听翰林学士高智耀开口了,他声音铿锵有力,情绪饱满。王东陆忍不住把视线转移回到高智耀身上。就听高智耀说道:“……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
  旁边有通译把这话翻译成蒙古语讲给旁边的蒙古高官,听了这番话,那几名蒙古高官气的细长的眼睛都瞪大啦。
  忽必烈看着手下的两派人都是绝不退让的意思,他稍微打了个圆场,“此事再议。”
  蒙古贵人怒道:“大汗!此事若是再议,那就是你按照这汉人给领的路走。”
  忽必烈心里面其实是支持高智耀的方案,被这么挑破,他哈哈一笑,对郝经说道:“你怎么看?”
  郝经果断地答道:“高智耀说的没错。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
  忽必烈扭头看向蒙古贵人,就见蒙古贵人也毫无退让的意思。同样是不退让,忽必烈看到蒙古贵人就是直截了当的表达反对,情绪也颇为激动。而汉人儒生们则是举止沉稳,充分保持着对忽必烈的尊重。
  心里面叹口气,忽必烈再次感受到自己愿意支持儒生们提出的三纲五常,还有朱子理学。这些以对上位者绝对尊重为基础。国家体制以忠,家族体系以孝。有了明确的制度,就有明确的管理。对于蒙古文化来讲就没这些考虑,实力、号召力就是一切。儒生的理论都是屁。而且蒙古人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儒生有用,为何会被蒙古打败,为何向蒙古贵人讨要权力?
  之前忽必烈在汉地逐渐建立旧汉制,随着汉制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冲突也一日甚过一日。心里面做了个判断,忽必烈说道:“各地官职,蒙古人为主官。回回人管财,汉人出任具体职务。”
  蒙古贵人没想到忽必烈竟然拿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倒是没敢立刻回答。经过讲述之后,蒙古贵人也算是理解了这个制度。
  所有地方行政长官都由蒙古人来出任,管理财务的则是回回人。忽必烈让汉臣整出来的那一系列复杂的行政长官之下的官职,由汉人来出任。
  “大汗!能不能和咱们草原一样,不要弄这么繁杂的官职?”蒙古贵人做着努力。
  “不行。”忽必烈用蒙古语回答的非常干脆,“你在夏天用弓的法子和冬天用弓的法子一样么?现在不仅草原是我们蒙古的,大河,大海都是我们蒙古的。春田是我们蒙古的,夏天、秋天、冬天,都是我们蒙古的。既然这一切都是蒙古的,你为何一定要固执草原的法子?”
  听到大汗忽必烈讲到‘一切都是蒙古的’,蒙古贵人心中动摇了。他继续问道:“大汗,若是那些汉人定下的制度……”
  忽必烈板着脸打断了蒙古贵人的话,他的蒙古语说的庄严肃穆,“蒙古哪里有汉人定下的制度,蒙古只有蒙古大汗定下的规矩。难倒我不是蒙古大汗么?”
  说到这里,蒙古贵人再也没了对抗忽必烈的念头。他按照蒙古效忠的方式唱道:“俺们蒙古勇士就是雄鹰,苍天在哪里,我们就飞到哪里……”
  说服了蒙古贵人,忽必烈对汉臣说道:“蒙古一等人,回回二等人,汉人三等人。蒙古人为主官。回回人管财,汉人出任具体职务。永为定例!”
  听了忽必烈的命令,感受到忽必烈不可辩驳的态度,汉臣们皆叩拜:“谨从大汗所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汉臣们的模样,王东陆觉得很是不解。他是大理人,肯定不属于汉人。和那些色目人也明显不是一路。身为忽必烈的侍卫,王东陆觉得自己大概会归于蒙古人的行列。王东陆最不解的是,明明成了三等人,这帮汉臣为何还有种‘大愿得偿’的兴奋。
  儒生们的理念就是这样么?王东陆真的无法理解这么复杂的问题。
第051章
决定李璮命运的因素
  大汗忽必烈制定下来的三等人制度很快就通过儒生变成了正式公文,并且向汉地发送。这个内容送到山东都督李璮手中,李璮的神色变得格外难看。
  金国覆灭之后,燕地与山东是由众多汉军世侯统治。更直白的讲,这帮人就是些军阀。山东李璮的实力在军阀中算是数一数二,所以他完全不能接受三等人制度。虽然李璮娶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为妻,但是这个制度得到通过,就意味着李璮也是个三等人。
  想到这里,李璮心中的怒火更盛。只要不侵害李璮的实际利益,汉地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或者大宋对李璮根本没有区别。同样,不管汉地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或者大宋,只要侵害了李璮的实际利益,他就不会束手就擒。
  心中有了明确的思路,李璮让手下给其他汉军世侯们写信,向这帮人讲述三等人制度对汉军世侯的危害。这些不用李璮亲自干,交代给儒生即可。李璮把亲信叫来,口授给大宋的信。若是想对付蒙古,就必须与大宋合作。李璮不会连这点最起码的战略考量都不知道。
  写完这封信之后,李璮又命亲信写信给赵嘉仁。与大宋官军打了这么多的仗,李璮对大宋军队的实力很清楚,所以赵嘉仁的军队给李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论赵嘉仁麾下强大的海军,在海州的时候,赵嘉仁那支装备火炮的军队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现在赵嘉仁控制了济州岛,与山东距离很近。想对抗蒙古人,李璮必须拥有更多的武器。
  信先送到了仁通快运在海州的据点,接着以最快速度送往南边。到了嘉定二年八月初,信终于送到了赵嘉仁手中。赵嘉仁此时并没有去看信,他正非常不满的拿到了官家的赏赐。上等蜡烛作为贡品终于有了一个数目,每年上贡一万两千支。官家也很慷慨的给了赏赐。
  按照蜡烛的铜钱价格,官家给了赵氏同等额度的交钞。
  这种横征暴敛让赵氏宗亲们态度变得很是暧昧。大宋的铜钱一贯770文。而交钞的价格是一贯120文的样子,也就是说一贯铜钱能换大概七贯交钞。现在咱大宋官家就以一贯交钞一千文铜钱的价格向赵氏索取贡品,虽然贡品理论上是免费给官家的孝敬,但是多少年都不存在这种操作。
  因为采取了新技术,蜡烛是个暴利行业。然而赵嘉仁算了一下账,按照官家给的这个比例,上贡蜡烛竟然要赔钱。对赵嘉仁来讲,他有过失败的投资,却没干过赔钱的买卖。
  现在赵氏宗族的态度已经确定,他们谁也不肯再插手此事。既然蜡烛赔钱,就让赵嘉仁这个罪魁祸首去承担上贡的事情。当然,宗室们把交钞给赵嘉仁送去的时候,话说的极为漂亮,“所有官家的赏赐都给嘉仁。”
  到底是谁想对自己动黑手呢?赵嘉仁非常不解的想着。情报不足,他根本拿不出足够的信息来判断。
  为了转移注意力,赵嘉仁开始处理其他事情。打开了李璮的信,赵嘉仁读了一遍之后陷入沉思。原本赵嘉仁以为三等人制度是从蒙古消灭金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制度,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制度出笼竟然有儒生们的极大功劳。
  又把信反复读了好几遍,赵嘉仁觉得李璮要是没有说瞎话,他的理解就该没错。再看李璮的请求,赵嘉仁忍不住乐了。这位意图造反的山东都督设想的很好,就是购置大量武器装备,在山东攻城略地,进而割据山东。赵嘉仁很是不解,历史上割据山东的从来没有能坚持很久的,那个地方根本不适合玩割据。是因为读书太少,所以无知者无畏么?
  当然,如果有赵嘉仁相助,李璮也未必不能短期内实现割据。如果是以前,赵嘉仁就会有这样的愿望。不过今天的赵嘉仁却发觉自己内心里面一点都不想帮助李璮。帮助李璮割据山东,就意味着大宋的战略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得益的是大宋官家和大宋左丞相贾似道。
  发生了向士壁与进贡蜡烛的事情,赵嘉仁对官家和贾似道都非常失望。有这种情绪在内,赵嘉仁真的不想为大宋再付出那么多努力。更何况在贾相公当政之时,赵嘉仁再立下功劳的话会有什么下场?
  不过李璮也不能不帮。这位山东都督提出用十万斤碱块向赵嘉仁换取炮弹和火药。赵嘉仁根本不记得蒙古南下的时候山东还有李璮这号人,那就说明李璮的判断彻底失败。现在赵嘉仁并没有培养出针对西北碱块的交易路线,这就意味着李璮覆灭之后,赵嘉仁就没办法弄到纯碱。哪怕仅仅是这么一个理由,赵嘉仁就得抓紧时间积攒纯碱储备。
  八月的时候梅雨季节已经结束,赵嘉仁派胡月莲去日本和日本那边商谈进贡的事情。顺道押运给李璮的炮弹与火药。不管是大宋或者倭国的统治阶级们都很识货,他们全部对蜡烛很有兴趣。
  猪是一种非常容易生病的牲口,靠了地热给饲料升温杀菌,济州岛上猪只的成活率大增。即便如此,现在也不过是养到几万头猪。猪油的用处很广,不可能都来制作蜡烛,一头猪顶多生产十支蜡烛。眼瞅着存在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偏偏是看得见吃不着,这种郁闷难以形容。
  赵嘉仁就给广州知州徐远志写信,催问他有关煤矿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因地制宜,养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小猪没什么脂肪,只能吃肉。大猪脂肪多,但是大猪的饲养周期长,病死几率大增。利用地热加热饲料的确能够节省成本,提高脂肪产量。没有这个资源的地区养猪成本大增。想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利用高燃烧值煤炭当做燃料。
  福建沿海没什么煤矿,能帮助赵嘉仁的就只有广东这个水路发达的地区了。心中祈祷徐远志变得又聪明又能干。赵嘉仁把信寄了出去。
第052章
同年司马考到了泉州
  “知州,有位叫做司马考的人前来求见。他说是知州的同年。”赵嘉仁的亲随陈琼前来禀报。
  赵嘉仁看了看自己的这位远房外甥,对于司马考突然跑到泉州不能理解。鄂州之战的时候司马考是鄂州判官,后来因功在京城大理寺任职。好好的京官不做,怎么会跑来泉州。难道是大理寺觉得蒲家的罪行不确凿,跑来兴师问罪?
  “快请他进来。”赵嘉仁对亲随兼远方外甥下了命令。
  陈琼连忙出门去引司马考进衙门。和好几名陈家子弟一样,陈琼是通过了考验的人员。从学院变成了赵嘉仁麾下的正式成员。陈琼非常喜欢这份一个月拿十贯铜钱的差事,跟在赵嘉仁身边包吃住,十贯钱能净落到兜里。即便陈家是福建大族,一个月十贯的收入也不是普通陈家人能够享受到的。
  司马考一身布衣而不是官服,他进了衙门,就见到赵嘉仁已经降阶相迎。这让司马考非常感动,赵嘉仁这种级别的地方大员们的派头总是格外的足。知道自己的事情迟早瞒不住,司马考爽快地说道:“赵兄弟,我已经不再是官员。此次来就是想看看你说的大地是圆的到底是怎么个说法。”
  听了这话,赵嘉仁很是讶异。司马考怎么就不当官了。他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询问,于是先将司马考请进客厅,这才询问起来。
  面对赵嘉仁的询问,司马考叹道:“贾相公对我们这些在鄂州打过仗的好像很是不高兴,我以为向士壁当时没有给贾相公面子,这才倒了霉。没想到在贾相公看来,我这种当个小官的也不能放过。”
  一提向士壁,赵嘉仁忍不住轻轻摇头。不管向士壁做了什么,把他弄死都太过了。至于司马考这样的家伙都被整顿,赵嘉仁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甚至怀疑现在临安的贾相公其实是假的贾似道。赵嘉仁认识的那个贾似道并不会这么做事。
  避开这个话题,赵嘉仁问司马考,“司马兄,你今后准备怎么办?”
  “怎么办?现在朝廷好歹给我留了点面子,没有将我罢官充军。好歹给了个祠禄。呵呵,贾相公前不久也请祠禄,官家当然不允。哼哼!”司马考将两厢对比,语气里面都是强烈的嘲讽。
  赵嘉仁没有接这个茬。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别说是司马考,贾似道连高达都想杀。若是贾似道想收拾赵嘉仁……
  赵嘉仁突然想起了奇怪的贡品要求。赵氏宗亲们表示‘谁上贡,谁拿赏赐’,然后纷纷撤出上贡行列。因为不想得罪官家,赵嘉仁就把贡品的事情接过来。然而此事背后的推手扑朔迷离,连赵嘉仁在临安的老爹都查不出结果。现在赵嘉仁很是怀疑,也许是贾似道在里面做了些什么。
  “司马兄,既然到了我这里,不妨就好好讨论一下地球是不是圆的。”强行收回心思,赵嘉仁把思路放倒了司马考这边。
  “赵兄弟。你对理学诸多批评,我们上次闹到不欢而散。你可记得当时说用孔明灯可以把人送上天。我原本觉得你就是个玩笑。没想到你送去临安的孔明灯真的能把人带上天。白日飞升说了千年,现在竟然变了真的。我再想你对理学所讲,才觉得未必没有道理……”司马考讲述着他的心路历程。
  热气球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人的想法,这是赵嘉仁制作热气球的原因之一。没想到司马考的思路居然也变了,赵嘉仁忍不住试探着问道:“司马兄,你相信大地是个球形么?”
  “若是能证明,我就信。”司马考回答的很干脆。
  “那司马兄能承认理学说错了么?”赵嘉仁继续问。
  这次司马考并没有立刻回答。赵嘉仁也不追问,人总是会有些信仰。理学哪怕是被辩驳到千疮百孔,在大宋也不会缺乏支持者。这就如KMT烂的跟渣一样,照样存在果粉。
  就在赵嘉仁准备寻找新谈话方向的时候,司马考终于开口了,“赵兄弟,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没错。可这么想的话,难倒不会停步不前么?我觉得你对理学有偏见。”
  “我……”赵嘉仁说了一个字,就说不下去。司马考说的其实也没错,因为赵嘉仁的确有他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唯物与科学,还会包含点唯物主义辩证法。从这些信仰的角度出发,赵嘉仁对理学天然就抱持批判的思路。
  “赵兄弟。你若是对理学不满,那就先说出你的道理。骂朱熹的人很不少,赵兄弟就不用再学他们。”司马考对赵嘉仁提出了要求。
  这个要求听在赵嘉仁耳朵里,倒是让他觉得很认同。至少司马考不是以前那种‘理学就是好啊就是好’的态度,这就能一起谈话了。
  “我想讲的是科学。科学的标准很简单,提出的内容必须可以证伪。就如我提出大地是圆球。自然就带了许多支持这个论点的证据,这些论据都是可以证明的。如果证明它们是错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就不是圆球。”赵嘉仁向司马考介绍着他的理念。
  司马考废了好大劲才明白什么叫做‘证伪’,然后他立刻就陷入了无言的困惑。从司马考开始读书以来,他还真的没接触过自己允许‘证伪’的理念与学说。每一种学说都要努力证明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哪里会告知别人自己所说的有可能是错的。
  看司马考这个表情,赵嘉仁笑道:“司马兄,咱们不妨说说我们对地球的假说。还有太阳系的假说。”
  看赵嘉仁有些眉开眼笑的模样,司马考问道:“若这个假说不是真的,大概赵兄弟就不会这么坚持吧?”
  这敏锐的反应让赵嘉仁心里面赞赏。这就是他喜欢大宋的理由之一,大宋是真的有文化。不会因为一点与众不同的说法就大惊小怪,面对不利的时候也能有效反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