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6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3/692

  罗义仁声音里面依旧充满了嘲讽,甚至嘲讽的味道更重了点,“没吃过猪肉,哪怕每天都和猪住在一起也不会知道猪肉什么味道。别说那些佃户,便是我们自己又是什么时候懂得这个道理的。我想杨耀处长家里只怕不是大地主吧。”
  赵谦没想到来听课的这九个人之间也会爆发争论,看着罗义仁的傲慢,赵谦又去看杨耀,只觉得他此时被气得要爆发了。赵谦并不想去调和矛盾,这样的争论也让赵谦突然明白了许多。老爹前面讲过,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却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在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宋时代,佃户们所知道的唯一提升办法就是成为剥削者中的一员。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没错。荀子说过,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老娘爱读《老子》而老爹爱读《荀子》与《韩非子》,荀子告诉他的弟子与追随者,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赵谦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只是因为他身在老爹身边,看着老爹的言行,看着老爹是如何改造大宋,赵谦才能追随着老爹脚步走到现在。如果没有老爹,赵谦相信他自己会是另外的一个人。
  佃户也是如此。他们看到地主们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看着仔细辛苦耕作的收成被无用劳动的地主豪强们以地租的名义收走一半。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佃农们相信成为地主才是唯一正道。至于土地国有和土地私有,这些人并不懂,也没打算去懂。
  想到这里,赵谦忍不住叹口气。杨耀与罗义仁都转过脸看向赵谦。罗义仁眼中是赞许,杨耀眼中是不满。然后就听杨耀问道:“不知太子为何叹气?”
  赵谦被这质疑弄到心中跃跃欲试,几次想按捺显摆,却还是没忍住。赵谦说道:“想成为社会主流,第一是有人教,第二是输得起。佃农们又具备哪一条?我在地方工作的时候曾经为派遣人到一些所谓肥差上颇为花费心思。数次试验之后发现那些出身叫比较穷的人却比出身富贵的人更贪。出身富贵的人是想借着完成差事立下功绩,晋升到更高地位。穷困出身的想到的多数都是现在捞够,先把他们自己从穷困中解放出来。有没有人教,他们都知道有御史台严查,凡事之后那些穷出身的都会哭诉说,他们不知道这么会初犯朝廷法纪。可他们不知道么?我看他们想方设法做的隐秘,岂止是知道,他们知道的非常清楚!”
  “说得好!”罗义仁拍案赞同。
  杨耀怒道:“你这么说岂不是人天然就有高低贵贱么?不识好歹只是因为他们真的被迫?”
  “杨耀同志挺适合去御史台。呵呵呵呵!”赵嘉仁笑道。
  赵谦见老爹发话,也就不再多说。他自己甚至有些后悔自己忍不住逞能,不过此时他却只是后悔了三秒,就把此事放下了。赵谦看向老爹,等着老爹分说。
  “我们的世界观到底是什么,这才是关键。人生而平等,但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平等。孟子生有淑质孟母三迁,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孟母三迁,为天下称赞。若没有孟母的努力,孟子又如何成材。”
  老爹赵嘉仁开口就将这段背诵出来,赵谦不得不佩服大宋进士们的学问真的无可指摘。前一段赵谦与老爹用‘不可说’打机锋,状元文天祥立刻说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名称。赵谦时候专门去看了这经文,就发现这部经书果然讲的是‘不可说’。光是身处这帮进士旁边,就能深刻感受到学问果然博大精深。赵谦甚至觉得天份这种东西真非人力能及,老爹能驾驭那么多怪物,那是因为老爹的学问比怪物还要怪物。那么多人坚信赵嘉仁是星宿下凡,不是因为他们眼昏耳聋。
  就听老爹继续说:“诸位看到了问题,却得分清问题所在。不懂得不是错,我们从小什么都不懂,后来是通过学习才走到今天。而那些百姓们的观点只是他们不懂。这时候就格外需要我们自己能看清楚关键,有些人是无知,有些人是蠢,有些人则是坏!那些感受到痛苦并且想解决痛苦的人,大多数是我们的朋友。那些别有居心妖言惑众之辈,则是我们的敌人。佃农们那么多年承受痛苦,他们的经验都让他们认为靠劳动致富是不可能的。至少他们不太可能。朝廷各个部会的工作就是普及农业技术,推广良种、化肥、农药。包括如何认知气候,包括各种作物在不同温度之下会有什么反应。这都是朝廷要做的。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但是那些抓住一点问题就无限扩大,进而想推翻土地国有制度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如何分辨敌人和朋友,这是我们的必须明确并且非得极为用心的事情。”
  赵谦只觉得心中敞亮,他曾经觉得很多人是敌人,却又发现很多敌人的表现与大多数人的错误却如出一辙。到底要打击谁就变得扑朔迷离。此时赵谦才明白主观与客观的分际。赵谦突然想起学过的法律中的案例。
  某个人种了蔬菜,邻居总到那人家偷菜。这位兄台解决不了,就怒在蔬菜中下毒。结果邻居又来偷菜,食用之后中毒身亡。从这个案例上,赵谦非常同情这位被盗蔬菜的户主。但是法律学讲述的非常清楚,这位户主犯下了‘故意杀人罪’。原因非常简单,这位户主的目的就是要杀人,而不是制止偷盗。
  虽然在之后的学习中也有解释,想解决这种偷盗问题,得由国家出面来维持法律与秩序。但是维持法律与秩序,就得处决故意杀人犯。哪怕是再可怜,也不能放过。
第190章
砸锅(十一)
  头四天讲述了世界规律,第五天一开课,赵嘉仁就开宗明义,“想提高自身认知水平需要渡过许多阶段,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是追求正义。我们追求正义,我们反对邪恶。却很容易陷入以反对为出发点的误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办法跨过的问题,这种出发点又很容易造成激烈的结果。反对是人类最常见的本能反应,反对最容易让我们兴奋起来。”
  众人前几天有诸多提问,听到这个问题则默不作声,有人困惑,有人不爽,有人反对,就是没人说话。
  “想达到这个境界很困难,因为有前置条件。首先要求自己的理解档次位于自己所在的一方与对立另外一方之上。譬如说,我们与蛮夷的战争,我首先得去理解蛮夷的想法,而不是去反对蛮夷。这就有一个结果,我理解了蛮夷,但是我不会因此改变我的立场。站在我的立场上,我热爱中华,以中华利益为最优先。所以我实在没办法给大宋土地上的蛮夷、汉奸、宋奸留下任何生路。你们能明白这个先后顺序么?”
  还是没人说话。这个话题太实际,那些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那些明白的则不愿意说话。赵谦就明白,他最初和敌人厮杀的时候靠激情,战争激烈的消耗着赵谦的精神力,包括赵谦在内的很多人都生出对战争的强烈不满。支撑着赵谦渡过战争的就是军队里面请汉人进行诉苦会。诉苦会内容很多,宋军中大部分指战员都找到了要和蒙古战斗到底的原因,士气也很快得到恢复。确定蒙古在占领区推行三等人制度之后,赵谦也完成了这个思想过程。虽然坚信自己不是个种族主义者,赵谦却承认自己就是歧视蛮夷。
  “我当年刚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只觉得我掌握了道理,便认为自己可以无往而不利。后来我做到了什么那就任人评说,我后来认为,那时候的我太傲慢了。傲慢也是人本来就拥有的肉体反应,傲慢本身没什么好羞愧或者后悔。等我好些年后开始反思,只是觉得我当时还没成长到更唯物的程度。这些道理不是在其他人之上,而是在我之上。我刚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是把这些当成我的武器,用来杀人放火!”
  老爹的声音很平淡,赵谦能从其中感觉到一种比较低沉的感觉。看向老娘,赵谦就见到母亲的神色有些变化。这让赵谦心念一动。不等他细想,就听老爹继续说道:“大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因为你们这些人有底线,有死也要维护的理念,和你们底线立场对立的那些人,你们的容忍度会非常非常低。这种绝不能妥协的立场决定了你们很可能会选择肉体消灭的手段对付敌人,因为人类本身的生理构造就决定了我们不接受威胁。”
  赵谦正在听,就听到老娘微不可闻的叹口气。然后就见老爹也有些意兴阑珊,说到这里已经看着没了心气。“先休息一会儿,今天就是这一轮里面最后一天课。你们有什么问题就准备一下。”说完,老爹起身就走。
  听课的众人都起身,赵谦跟在母亲身后离开。没人跟着他们两人,进了一间休息室,赵谦给老娘倒杯水,等母亲喝了两口放下杯子,他就问道:“母亲,我想起你经常提起的那个偈子。”
  “嗯。”秦玉贞很随意的应了一声。她看着也很疲惫,眼睛却依旧有神。
  “母亲,那个偈子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吧。”
  “三十六年前。”秦玉贞给出了准确回答,接着幽幽的叹口气。
  “那是鄂州之战后的事情吧?”赵谦根据记忆想到了那件大事。
  “鄂州之战震动天下,大宋转危为安。你爹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以鄂州之战的功绩闻名天下。贾似道更凭借这场胜仗成为了左丞相。你爹去庙里感谢僧人相助他修建灯塔,庙里的方丈正是你曾外叔祖,试探你爹志向之时,你爹就写了那篇帖子。三十六年了,呵呵,我没想到今日竟然能明白你爹当日心境。”
  听着母亲讲述过往,赵谦知道那是自己出生前大概两年的事情。那篇偈子据说是写在墙上的,到现在都没人涂去。此时天下已经广为传播。赵谦心中默念,‘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早些年赵谦读起来只感觉杀气直冲云霄,结合了今天老爹所说,再读起来却觉得杀气什么反倒不再重要。倒是‘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好像在强调自己是煞神的话,此时读来完全不同。当年的大宋面对的就是战争,战争只是实现和平实现华夏复兴的手段。‘今日方知我是我’该是老爹贯通了道理之后的感悟,而不是煞气附身的自觉。
  正在想,就听老娘说道:“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乃是《道德经》里面的话。连老爹都说老娘乃是《道德经》的大家,赵谦仔细听着,期待老娘的讲解。
  “原本我觉得你爹有才、有智、有力。乃是英雄。更难得的是他对家人极好。他很多事情我也就忍了。却没想到你爹竟然已经成长为道德之士。真真意外!”
  听了老娘的评价,赵谦不得不瞠目结舌。他一直觉得老爹在家里是顶梁柱,老娘则是持家的女主。两人相濡以沫,非常亲密。没想到老爹这般人物竟然‘刚入老娘法眼’。
  正在诧异,赵谦就见老娘看了看自己,然后有点不屑地说道:“哼!男人就是靠不住,这么点事就能让你大惊小怪。你爹便是大英雄,我又为何一定要对他五体投地。我便告诉你,我若是那般没见识之人,你爹怎么会对我死心塌地。”
  赵谦更是懵了。不过老娘所说的却是事实,官家有几个宠妃,有一堆女人乃是常态。哪怕是与皇后十分和睦,嫔妃也不能少。如老爹这般只有老娘一个女人,外面的评价其实非常不正面。许多人都说皇后善妒,不许官家有其他女人。还有人说,官家孩子太少,至少多找几个女人,生十几个娃才好。从赵谦的角度,这话才是真正的胡说八道!
  正在胡思乱想,就听老娘说道:“大郎,你真的是个好孩子。我不担心你听不懂你爹说的这些。不过我要告诉你,道乃是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本质,德乃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拥有的能力。你爹驾驭这么多道,拥有如此多的美德,乃是因为他够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才是弱者保命之道。你没有你爹的能耐,可千万不要什么都学。你非得和你爹现在一样,那就是害了自己。”
  “我明白。”赵谦发自内心的应道。老爹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切入点没有老娘这样犀利无情。老爹说记不住就不用记,该用的时候自然会想起。爹娘都认识到这点,所以才会如此亲密吧。想到这里,赵谦问老娘:“娘,你觉得我何时能到我爹的境界。”
  “每天的日升月落,风云变化,有哪一点是只给你爹看的?”
  “呃……没有。所有人都在一样。”
  “你爹学的乃是大道,你为何放着大道不学,却去学你爹?”
  “学了他就更快明白大道。靠我自己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今天。”赵谦说的是心里话,所以他自己都讶异自己竟然没有感觉羞愧。
  “你能走到今天,你爹已经把他所知道都告诉给你。你接下来要走的就是你的路,而不是你爹怎么走,你就怎么走。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赵谦默念这段话,只觉得妙不可言,却感觉自己总是差口气。
  “你爹说的是真悟道。他以前够强,然而恃才自傲,居高临下。只是他真的强,强到天下无人能及。这天下一人只有一力。俗话说一力破十会,你爹才智绝顶,一人有别人十力。上哪里去找有百智之士。可时代在进步,你爹所学的东西都教给追随他的英雄豪杰,那些人哪怕只有你爹一半能耐,若是你爹易地而处,也是赢不了。大郎,你看着你爹风光无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你周围都是通过学习变得更强的豪杰,你要比他们更强,那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赵谦原本觉得老娘保守,此时却也听明白了老娘的担心。老爹的才智的确高,下面的英雄豪杰越多,老爹就越是多财善贾长袖善舞。然而赵谦要面对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才,想和老爹一样的路数几乎不可能。老娘的保守并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子孙后代担心。
  没等赵谦表个态,就听老娘继续说道:“不过你爹毕竟悟道了,后面要讲的东西你可得记在心里。那些非常关键。”
  说完,秦玉贞站起身向着教室去了。
  赵谦来了几次深呼吸,调整一下心态,做好聆听接下来内容的准备。
  一开始,老爹赵嘉仁就讲道:“人和人之间必然有矛盾,有些是阶级矛盾,有些是利益矛盾。有些干脆就是意气之争。不管是哪一种矛盾,我们自己都很容易生出冲动,消灭反对者!大家既然到了如此境界,那就得有爱人之心。我当年消灭宋奸、消灭汉奸、消灭蛮夷,手段残酷。想到那些大宋的敌人活蹦乱跳,我的确怒不可遏。但是我做出这样的决定,基于的不是个人情绪,而是理性判断。不这么做,就没办法尽快解决大宋的问题,不能解决华夏的问题。我可以告诉诸位,此次宋军再次北上,面对的局面已经不同。蛮夷们再没有首脑,已经一盘散沙。这次我就会加入招降的手段,若是蛮夷肯加入大宋经济体系,肯按照大宋的规矩生活,并且愿意当宋人。我就会招降。如果他们还是要继续当蛮夷,我就给他们两条路,一条是滚出大宋的土地,另一条是给他们死。”
  众人被‘给蛮夷以死亡’的话逗乐了,却只能发出苦笑。不等这个小插曲发酵,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我自己经历过恃才自傲的阶段,也有过血洗天下的冲动。所以我期待大家能够超越这些。特别是要谨慎对待自己消灭反对者的冲动。很多矛盾是敌我矛盾,那就得刀枪上见真章。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真的树立起单纯杀戮的惯例,那是真的祸患流长。因为太多矛盾虽然也是很尖锐的矛盾,却可以通过进步来解决。如果有人要螳臂当车,自然会被压成薄片。我担心的是遇到问题不去承认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解决引发问题的人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有能力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为所欲为的结果是故步自封,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最后自己彻底完蛋。诸位哪怕是遇到不共戴天的阶级敌人,也万万不要偷工取巧,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那不是解决问题,那只是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
  众人都听得认真,赵谦等人哪怕是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也忍不住微微点头。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低级趣味。正因为低级,所以容易产生。正因为趣味,所以喜闻乐见。每次处决人,那么多人去看。不就是看热闹,寻刺激。哪里真的是完全出于对自己的考虑。每个人都有那些阴暗与愚蠢的冲动。只是有些人干了,有些人还没遇到爆发。这时候就得明白我们和那些人没什么不同,他们会干的事情我们也会干。所以引以为戒。”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课程结束,大家休息几天,准备继续工作。”
第191章
砸锅(十二)
  与外交部与理藩部一起讨论最新的蒙古战局,讲完最新消息,卢柏风问赵谦:“太子看着心情不错。可有什么好事?”
  赵谦坦然答道:“没什么好事,也没什么坏事。我就是心情好。”
  卢柏风觉得赵谦的态度异样坦率,若是说没遇到什么好事,实在是说不通。只是赵谦这么讲,卢柏风也没办法继续追问。大家继续开始谈论。赵谦问道:“卢部长,这个铁穆尔现在所作是不是继承忽必烈的政策?”
  “不知太子以为忽必烈是什么政策?”
  “鄂州之战的时候蒙哥还是大汗,他的汗位得到了忽里台大会承认。之后忽必烈与他兄弟争夺汗位,忽里台大会自己分裂。忽必烈跑去巴格达,恰恰位于蒙古诸汗国的腹心之地。就我看到的资料,忽必烈已经将各部落推举大汗变成现任大汗推举下一任大汗。”
  “太子所言甚是。”卢柏风答道。话音方落,就听罗义仁插话进来,“大汗推举固然重要,能不能过了继位那一关可就未必。铁穆尔的兄弟当年在继位之时表示他想争夺大汗之位。也就是阔阔真随机应变,除了靠玉昔帖木儿拎着禁军压阵之外,还用了背诵《大汗宝训》的办法才让口吃的那厮不得不退。”
  卢柏风听了这话,心中觉得罗义仁有些好事,本来可以说清的事情偏偏加入这么多。只是罗义仁既然插话,卢柏风就想把说话的权力交给罗义仁。没想到赵谦居然继续问卢柏风,“铁穆尔是努力希望他推举下一任大汗的时候不要再出如此局面吧?”
  “不好说。”卢柏风不得不继续下去:“铁穆尔组建旗军就是为了摆脱战争时候下需要各路王爷出兵相助的窘境。当年忽必烈之所以能够进攻大宋,靠的是淮河以北的汉人。他们跑去两河流域,当地都信真神教。和北方汉人完全不同。”
  “我打断一下。”赵谦应道:“卢部长,我只是想知道铁穆尔有没有他的战略,战略目的是什么。我并不想现在预测战争结果,我是想了解这些要点之后对铁穆尔的反应做出判断。”
  卢柏风有点惊了,以前赵谦遇到事情就想得到一个完整的预测。现在他突然不急不忙,只想获得作为判断基础的准确消息,还真有些赵官家平日里做事的节奏。如果这不是太子偶然为之,大有鲁肃赞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
  打起精神,卢柏风问:“太子,若是那铁穆尔果然是想大权独揽,你觉得会如何变化。”
  “这个得看蒙古有没有人,伯颜的十论能执行,蒙古就有很大可能打赢。就我的判断,奴隶王朝不可能打出巴格达总投降。就算是奴隶王朝打下巴格达,蒙古人拍屁股就跑,以后再回来而已。我对蒙古了解不多,这一次正好当做我了解的蒙古的初始点。”
  听赵谦爽快的讲述完他的想法,卢柏风思索一阵应道:“太子的思路与外交部之前的思路不太一样。”
  赵谦温和地说道:“外交部人才济济,我这请求对外交部想来不难。既然卢部长说和以前思路不同,不知何时能按我所说的这个思路给个回复?”
  “至少一个月。”
  “好。我就等一个月。”
  等赵谦走后,卢柏风忍不住问罗义仁,“太子这是怎么了?”
  “已经真的开始当太子了。”罗义仁的回答简单明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3/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