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92

  “大汗,郝康一直跟着郝仁丞相,难免被郝仁丞相管了许多。不懂这些也不稀奇。”脱脱笑道。
  铁穆尔是忽必烈大汗的孙子,是阔阔真的儿子,倒是能理解被长辈严格管教的感受。他叹口气,“脱脱,郝康这人如何?”
  “很多地方像丞相一样能干。”
  “哦?那别的地方呢?”
  “这次遇袭,郝康就非常恼火,还和臣说等旗军建成,一定要先用大马士革试刀。”
  “哈哈。不错。”铁穆尔立刻觉得郝康有值得亲近的地方。
  “既然没办法赏赐丞相,就赏赐郝康吧。”
  “大汗,臣以为不如让郝康去剿灭大马士革当地王爷。这次臣与郝康一起前去大马士革,郝康沿途之上心心念念的竟然是能让盐碱地长出庄稼……”
  “胡说八道!”铁穆尔立刻打断了脱脱的话,“我也请过国师与萨满施法,他们说这做不到!”
  “臣也以为做不到。不过郝康却是真心的。这次遭到袭击也怪郝康,他和臣跑去王爷田庄间的盐碱地上查看。臣当时就劝他,这么衣着光鲜的跑去那边,王爷怎么可能不动手!”
  铁穆尔忍不住又笑出声来,郝康这娃的确太可笑了。他那么几十号人跑去王爷的地盘上,当然会有人起了觊觎之心。即便没有贪财,看到那些人马跑去那边,王爷们心里面当然会害怕。如果是这么讲,郝康被袭击也是他自找的。
  又聊了一阵郝康,铁穆尔说道:“脱脱,反正这个水利大臣也没什么用。你觉得让郝康兼任大马士革总管如何?”
  “大汗,臣以为郝康是个知道好歹的人。”
  “嗯。对了,你去了大马士革,那边的妓女如何?”
  “大汗,那边的是歌妓。臣只能说,实在是好。好的很!”
  这边谈完,铁穆尔就去给老娘阔阔真问安,见母亲气色不错,铁穆尔又询问阔阔真有没有减少郝仁上贡的弹药用量。阔阔真叹道:“铁穆尔,我也知道是药三分毒。你说过,丞相也亲自说过。所以我现在每隔三天才服用一次,每次只服用四份之一粒。只是这药却不能停,我也试过不吃,一两天还行,三四天不吃就有点睡不着。”
  铁穆尔不再提这件事。这药已经不仅是太后阔阔真服用,蒙古朝廷里面年老的大臣和贵人都在服用。铁穆尔自己甚至都吃过几次,他以前靠喝酒帮助睡眠,忽必烈大汗却令铁穆尔戒酒。睡不着实在是太难受了,有这种吃下一粒就可以舒舒服服安睡整晚的药,谁都忍不住要用。把这个话题放在一边,铁穆尔说道:“娘,我想让郝康兼任大马士革总管。一来是给郝康封赏,二来看看有没有办法提高税收。”
  “嗯!”阔阔真满意的点点头,“你终于想明白了。”
  铁穆尔觉得老娘小看了自己,连忙解释:“我早就明白,可我手里没有旗军怎么去让王爷听话。反正元军一个都不能到大汗领地来。”
  “好。若是不赏赐郝康,那些人看在眼里,又怎么肯给你效力。”阔阔真表示了赞同。
  第二天,郝康就在朝廷接到了铁穆尔的命令。这里面虽然一个字都没提到帮郝康出气的事情,可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大臣都明白大汗这是给了郝康机会,让他去报仇。郝康听了之后满脸欣喜,立刻答应。
  倒是郝仁想说些什么,铁穆尔立刻阻止了郝仁说话,“丞相,这是我的命令,难道丞相还想替我做主么?”
  郝仁听了这话心里面也有点不高兴,他觉得铁穆尔未免太胡来,若是忽必烈大汗在世就不会这么处置。可铁穆尔大汗都把话说到这个地步,郝仁也只能闭上嘴看着儿子满脸高兴的接下令箭。
  第二天,郝康就出发了。同行的还有脱脱,脱脱自称是与郝康同行,也能让大汗对郝康放心。不过队伍出了巴格达城门,脱脱就原形毕露。“郝康兄弟,我将在大马士革所见的告知了大汗,大汗也很想看看。”
  郝康一听可就急了,“脱脱大哥,我和你说清楚。那些歌妓团可不是元国人,你若是扣了人,东罗马帝国与欧罗巴行省定然会来要人。那时候保不住就有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交还人口,到时候兄弟我可不敢说会不会打仗。”
  “我知道,你说过的。”脱脱有点不满地答道:“兄弟,我也给大汗说了此事。大汗心里面清楚的很,哪怕是大汗自己不强留人,一起看表演的王爷们也定然会乱来。那时候就是惹祸上身。所以咱们打下大马士革之后就可以请歌妓团到大马士革,那时候大汗也会出来狩猎。岂不美哉?”
  还有这种手法,郝康心里面大为讶异。但是如此一来就可以以避免许多麻烦,郝康倒是可以配合脱脱的谋划。
  大量队伍出征就不是小队人马出行,行军速度不快,而且郝康有许多部下可以管理队伍,他就抽空看起资料。脱脱却觉得无聊,就拉着郝康说话。脱脱知道逼着郝康没用,就换了个办法,询问起到底怎么治理盐碱地,“兄弟,大汗说请国师和大萨满做法都没用,你是用什么法术?”
  “脱脱大哥,你能把地里面的盐分抽出来么?”
  “当然不能。那怎么可能做到!兄弟你可以?”
  “我也不行。”郝康笑道。他这也是看报纸的时候看到的,大宋赵官家让黄河改道之后,黄河故道没了水,原本的水份蒸发,黄河故道以前沉积下来的盐碱成份不再有大量流动的水源稀释,开始变浓,那些土地就变成了盐碱地。
  却没想到赵官家另辟蹊径,移植了原本西北特产的胡杨树、灰杨、红柳等耐盐碱的植物。胡杨树有个特别的好处,等树木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在树皮上切个口子,就会逐渐渗出含盐碱的树汁,这些树汁凝结成被称为胡杨泪的盐碱块。
  报纸上整篇都是对赵嘉仁的吹嘘,当时郝康对这种吹嘘十分不满,却没想到因此反倒对此事颇有印象。根据大宋报纸所说,土地里面的盐碱成份被胡杨树如同拔罐般给拔出来,经过几年定期收割胡杨泪,不让胡杨泪盐碱块再次落到土地上,盐碱地逐渐变成了林地。而且胡杨泪主要成份是食盐与小苏打,可以直接用于食用。
  既然大宋能做到,和西北气候差不多的两河流域也应该能做到。郝康已经通过欧罗巴行省的贸易渠道向他提供胡杨树、灰杨以及红柳的种子。
  脱脱原本以为郝康是要说些无聊的听不懂的话,却没想到听到一个如此奇妙的故事。他兴趣大增,追问起郝康细节来。
第166章
大锅饭(十五)
  打开《关中平原以及黄淮平原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的报告,赵谦很快就看了进去。一年前跟着老爹去陕西‘寻九尾狐’,沿途学习班讲述了为何曾经富甲天下的关中逐渐没落的原因。这让赵谦对西北的局面生出许多兴趣。
  报告印刷的比较粗糙,赵谦却一点都不在意。报告书的作者在开头部分就先阐述立场‘本调查目的是为了提高关中农业产量,力求恢复关中农业基础’。赵谦看完就乐了,这还挺有老爹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范儿。屁股决定脑袋,赵谦在水利部门干的时候遇到过许多争论,争论双方争论到脸红脖子粗的理由往往是在最初就没有‘设定立场’。维护水源与封山造林的立场在很多表现上看似一致,实际上针锋相对。
  这位报告的作者先讲清楚立场,读起来就轻松很多。如果是坚持西北全部封山造林的读者,从一开始就可以不看么。看完‘西北土地评估’的部分,赵谦皱着眉头放下报告。作者提出了个观点,赵嘉仁采取种植特别树种从土地里拔除盐碱成份的办法虽然能釜底抽薪,却不能普及。首先是树种本身只适合重度盐碱化土地,改良过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进入效率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高的新阶段。就此时的自然环境来看,整个西北除了少数地区之外已经不再是千年前的粮食产区。
  正思考,闹钟响了。赵谦刚把报告合上,秘书就走了进来。赵谦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前往附近的会议室。进去之后就见理藩部、外交部、杨从容都在。几人刚坐好,赵官家走了进来。理藩部部长罗义仁立刻开始汇报,“官家,诸位,理藩部讨论之后认为,应该接受天竺北部奴隶王朝存在,在奴隶王朝之外的地区建立起藩国。汇报完毕。”
  关乎整个天竺广大地区的战略就这么一段话讲完,赵谦发觉自己有很大一部分没听懂。然后就听老爹笑道:“理藩部有没有仔细读了春秋战国各国的手段?”
  “回禀官家。臣和理藩部同仁办了学习班,这才发现我们都是用大一统的理念去看待春秋战国。弄明白这个关键之后终于有了进展。”罗义仁的声音中有忍不住的自豪。
  赵谦忍不住问道:“区别何在?”
  “周天子够强大的时候,各国出了问题可以找周天子出面协调解决。若是周天子看讲道理不行,直接出兵收拾那些国家。所谓持干戚而舞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周天子力量衰弱,各国就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最初是春秋五霸,好歹维持周朝的制度。等各国互相兼并,大国力量提升,就变成了战国七雄。他们之间约纵连横,互相攻杀。”
  赵谦听了之后微微点头,等着罗义仁继续讲述,却发现罗义仁嘴一闭再不吭声。这才认知到罗义仁觉得他已经回答完了赵谦的问题,根本没想讲述赵谦问题之外的任何内容。
  会议室里面沉默了片刻,就听赵嘉仁问道:“我并不想再天竺半岛上投放太多资源,既然短期内解决不了奴隶王朝,那就接受奴隶王朝存在。我们要尝试用经济手段进入奴隶王朝国内。”
  说完,赵嘉仁看向杨从容,几秒钟后与会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杨从容身上。杨从容只觉得心跳加速,他在回国这段时间里面接受了不少培训,已经能明白自己在大宋整个认识水平体系里面所处的位置。赵官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跑蒙古人,夺回所有华夏土地。他还进一步期望建成以大宋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从东欧司到欧罗巴行省,这条伟大航路已经开始串联起文明地区的经济。杨从容在十几年的辛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为如此伟大的计划贡献相当关键的力量。
  见众人看向自己,杨从容却有些迟疑,他思忖一下才说道:“我会尽力。”
  罗义仁笑道:“放心,我们理藩部不会那么不讲人情的将杨节度使送去天竺。”
  被说中了心事,杨从容干笑几声。他的确为自己的贡献感到骄傲与自豪,却再也不想前去海外。杨从容只想在大宋好好待着,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安定日子。等了片刻,见没人提出与罗义仁不同的意见,杨从容就开始自己撞钟的工作,“官家,如果奴隶王朝的确要与蒙古作战,如果他们胜了,我们就要小心四五年之后的事情。”
  “杨节度使认为蒙古会输?”赵谦有点意外。即便大宋早已经不畏惧蒙古骑兵,可蒙古会败给天竺的奴隶王朝,这个实在是有点超出赵谦对蒙古的印象。
  杨从容答道:“太子,若是蒙古人自己身够强,大宋这些年在阴山以北剿灭蛮夷应该无比艰苦才对。大宋在阴山以北剿灭蛮夷,每年至少杀几十万。远没有在阴山以南作战艰苦。蒙古当年是大宋的强敌,只是因为蒙古更会使用汉人来打大宋。自从赵官家彻底解决了北方的汉奸,蒙古就原形毕露,完全不堪一击。在海外的蒙古人也是如此,更何况伯颜与郝仁这两个蒙古朝廷中最能打人都脱离蒙古自立邦国。蒙古朝廷内部根本没有人才。”
  赵谦呆住了。他认为大宋在阴山以北纵横驰骋,是因为在阴山以南歼灭了蒙古军主力。可听了杨从容的话,赵谦突然发现他自己对蒙古军主力的理解有问题。仔细想想,真正歼灭蒙古人的战斗只有老爹亲自统帅的黄河战役。忽必烈与伯颜在朝歌附近派出包括蒙古重骑兵在内的蒙古骑兵与大宋决战。大宋那一战干掉了近两万蒙古骑兵,之后的战斗就是大宋利用河北汉人组建红巾军与蒙古军队作战。正如杨从容所讲,支撑起蒙古军战斗力的核心力量并非蒙古人,而是被视为三等人的北方汉人。当蒙古人没办法利用北方汉人对抗宋军之后,蒙古的战斗力就一落千丈。从事后看,这的确是事实。可这等观点与赵谦之前的看法截然不同。
  不管儿子怎么发呆,赵嘉仁自己很认同杨从容的看法。之前赵嘉仁只知道灭宋的主力是新附军,却很不唯物的认为作为主力的新附军并非发挥主要战斗力的部队。看到杨从容已经能够如此客观的看待问题,赵嘉仁很满地说道:“这件事就由理藩部来负责。外交部有什么看法?”
  卢柏风此时也有些发呆,他在这些人里面的年龄算是大的,杨从容的看法对他的冲击也格外大。过去三百年间,大宋逐渐形成了蛮族战斗力很强的顽固印象,卢柏风认为蛮族们战斗力强弱的标准是汉人的能力高低,要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完全承认这点,那就得先打破卢柏风心中早已经固化的观点。卢柏风此时对于其他人的谈论几乎听而不闻,直到旁边的理藩部部长罗义仁用力晃了晃他的肩膀,卢柏风的思维才被从混乱中唤回现实。
  “啊……官家说什么?”卢柏风有点浑浑噩噩的问。
  “我说,天竺奴隶王朝的事情由理藩部负责,外交部有什么看法?”赵嘉仁又重复了一次。
  “哦。奴隶王朝……”卢柏风尽力让思路回到之前的讨论。想了一阵,卢柏风突然想明白一件事,他连忙说道:“官家,如果官家承认奴隶王朝存在,那岂不是该由我们外交部负责么?”
  “呵呵。”听到这话的罗义仁忍不住笑了两声。
  被这笑声刺激,卢柏风也感觉不妥。突然就明白过来自己想错了,连忙说道:“官家,让杨节度使到我们外交部来工作吧。我们外交部与理藩部会组建一个联合工作组。”
  赵嘉仁看向杨从容,“你怎么想?理藩部还是外交部,选一个。”
  杨从容没想到这种选择竟然给他来做,他连忙说道:“官家,臣全凭官家安排。”
  赵嘉仁收起笑容,“我管的是让国政顺利营运,需要你们能够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干。至于哪边能发挥你的实力,你自己难道没有判断?”
  杨从容再不敢谦逊,连忙答道:“臣愿意去外交部。”
  “好。人事调动工作交给组织部。散会。”赵嘉仁下了最终命令。
  这边散会,卢柏风立刻就走。杨从容连忙叫住他,“卢部长,要不要大家一起去吃个饭?”
  “不行。我得回家。有事。”
  杨从容看向卢柏风,卢柏风当即应道:“我正好有点事情想和杨节度使谈谈。”
  两人看向赵谦,赵谦叹口气,“我还有份文件得看。下次吧。”
  众人就散了。赵谦回到办公室,拿起《关中平原以及黄淮平原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继续研读。作者团队的看法颇为冷彻,认为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大宋产粮区规划只能放弃关中这个有着悠久粮仓历史的产地。大宋最北的粮食产区规划为黄淮平原,同时大力开发暹罗以及更南地区。
  因为主要研究方向不是这个方向,此方面的讲述到此为止。赵谦放下报告书,心里面乱糟糟的。大宋朝廷返回开封从政治上意义重大,大宋的政治中心再次回到中原地区,这就意味着大宋再不是江南化的大宋,而是华夏的大宋。可最近的气候就这么糟糕,老爹赵嘉仁早就讲述的小冰河气候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政治活动而发生改变。
  小冰河气候下,广州每年都下雪,甚至是大雪。在淮河以北,小冰河气候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每年都有旱灾,旱灾引发了植物稀疏,引发了蝗灾的威胁。一旦恶行连锁发展到蝗灾阶段,就会直接破坏淮河以北的良田。
  盐碱地这种存在本身就非常有利于孕育蝗灾。到现在为止,民间对老爹赵嘉仁的崇拜理由之一就是赵官家能让大河改道。从当年来看,这个行动也是必须。但是事务的两面性在此时就显露出来。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淮河以北就没办法承受大宋一半的人口。没有大宋一半的人口,大宋的经济中心就没办法转移到淮河以北。这也是一种连锁反应。
  想来想去,赵谦实在是找不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坐下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写出来,确定没问题之后就去见老爹。
  听了儿子的讲述之后,赵嘉仁问赵谦:“你有没有想出什么解决办法?”
  赵谦说道:“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这么做就得牺牲一部分河南的粮食产量,在水源供应上全力维护通济渠的运输能力。在歉收的时候利用通济渠运输更多粮食。”
  赵嘉仁点点头,这的确是以前历朝历代的看法。其实在唐宋时代汴梁就没办法完全依靠河南地区稳定的获取粮食,隋炀帝被后世称为‘为王前驱’,就是指隋炀帝建成的大运河解决了淮河以北的粮食供应问题,成为后世稳固河南路的关键。
  然后赵嘉仁就听赵谦遗憾地说道:“关键是黄河并不能稳定通航。若是黄河能够如长江一样稳定通航就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