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692

  “去吧。我真正掌握朝政可是到了四十岁左右,至于十九岁开始在鄂州击败忽必烈。以你现在的知识和经验,易地相处,你也能做到。不用怕,只要你肯学习,学的下去,成就不会在我之下。”
  “是。”赵谦给老爹敬了个军礼,转身就走。
  看着儿子爽快的表现,秦玉贞想说什么,又忍住不说。当年赵嘉仁每次离家大概都是如此简介,从来执手相看泪眼。这态度反倒让秦玉贞莫名的觉得分离只是相聚的开始,会抱着希望和期待。如今儿子终于有了丈夫的气派,让秦玉贞又是高兴又是感慨。好像看到家里的小燕子靠自己飞出去,然后越来越少回家。
  赵嘉仁就没有如此感动。赵谦出发了,国家的事情还多的很。部队里面的高官这次提出了一些人的名字,被彻底剥夺司法权的将军们可没有那么容易打发,他们当然不敢闹事,所以直白的表示,他们看不惯这些人。名单就在赵嘉仁的书房里,需要研究一下从哪些人开始剥夺这些人的官位。
  赵谦出发一个多小时之后,文天祥就到了赵嘉仁这里。看得出快六十岁的文天祥还没能完全恢复精力,他毕竟这个年龄,也没有火车、汽车的代步工具。不过赵嘉仁并没有要停手的意思,他直接问:“老文,我上次说的部长级别的官员最后一任到地方上做官,吏部有没有统一想法?”
  文天祥摇摇头。赵嘉仁早就说清楚了道理所在,以前做官多数都是因循旧例,年轻的知县不可能拿出看清楚一个县,并且拿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那些部长级别的高官们历练多年,应该是有这个能力,至少有这个眼光。
  只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部长级别的高官最后一任在县级工作,这是官员们根本无法接受的事情。生活条件,物质需求,派系利益,这些人都希望在人生的最后施展自己的能力,获得最高的地位。这是他们不肯退让的。
  文天祥只能挑最好听的讲,“官家,若是这些官员没有能解决问题,理顺地方,他们如何自处?”
  赵嘉仁应道:“切,千百年来,地方治理都不好。若是他们做不到,那就看后来人。若是做都不做,哪里会有机会进步。难道都指望我,或者蔡京、丁大全这样的人?”
  文天祥忍不住苦笑。赵嘉仁年纪轻轻就开了莆田的木兰陂。蔡京也是如此。甚至被称为大奸臣的丞相丁大全,当年开辟白鹤古道,解决了福建重要的交通问题。所以哪怕白鹤古道非常重要,利国利民,依旧被骂成是恶政。
  然而那些文官们可是连‘恶政’都不做。赵嘉仁这几个例子实在是有点辛辣。接着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我已经下了决心。想问问你,那些官员到底会不会辞官以抗争?”
  文天祥答道:“官家,臣以为这么做,总是会有争议。譬如臣就得率先前去某个县。”
  “我说过,宰相不在此列。”赵嘉仁果断答道:“难道你还怕别人背后说什么?”
  “怕自然是不怕。只是心中总有些不安。”文天祥应道。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贪恋官位之人,但是这规矩一旦通过,以后文天祥就会是进士们的眼中钉。那些文人记载的各种笔记中,文天祥的形象只怕就彻底毁了。
  看着文天祥再没有以往的洒脱,赵嘉仁笑道:“我不为难你,是忠君,还是爱身。大多数人都选择爱自己。这个我明白。你选择哪边都不奇怪。而且我给你说清楚,选择哪边都不要觉得还有机会弥补。你若是执行朝廷命令,定然没机会再补救。一个忠于朝廷的宰相总是不会有什么好风评。你我对此都非常清楚。”
  说完,赵嘉仁心中也觉得遗憾。也只有新中国建立,并且培养起大量理工男之后,在‘工业党’们的讨论中,那些真正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人才得到了真正的正面评价。除此之外,在文人当政的漫长时代中,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人都被各种污蔑贬低。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
  文天祥在赵嘉仁时代的名声不是靠他如何力挽狂澜,而是因为文天祥无法污蔑诋毁的气节。文天祥一旦跟着赵嘉仁走,以后的历史书中,文天祥的名声99%会完蛋。如果文天祥站在那帮封建文化的文人那边,他才会被长久讴歌。
  赵嘉仁很少用私人感情看待这个时代的人,但是对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赵嘉仁实在是狠不下心来。
  “官家,再给臣几天时间。此事也不至于如此着急。臣想通了,立刻回复官家。”文天祥有点艰难地说道。
  “好。”赵嘉仁爽快地答道。
  离开赵嘉仁的住处,文天祥有些失魂落魄的坐在马车里。千古艰难惟一死,然而死后被万人唾骂,大概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情。文天祥自问一生守卫道义,却没想到自己人生暮年居然要面对如此局面。
  官家恩重如山这种说法在进士们而言那是开口就来,然而没人真的把这个当回事。只是文天祥却不能无视赵嘉仁这个寄托他所有希望的官家。特别是赵官家如此优容他的时候。以赵官家的威望地位,文天祥便是辞官不做,有的是人会出来接任吏部尚书。然后坚定执行赵官家的政策。
  这次‘寻九尾狐’之行,文天祥也看清楚了局面。太多制科出身的理工男都本能的选择了同为理工男的太子赵谦。解决那帮进士老官员对他们来说毫无压力,甚至是他们衷心期待的事情。
  干脆辞官不做,或者请辞。那样的话,文天祥的名声能得以保全,而且退休之后的待遇也不会损失分毫。这倒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不然的话,文天祥实在是找不出其他选择。
  胡思乱想的回到吏部,文天祥刚坐下,代理部长就进来,“丞相,官家真的是下定决心了?”
  “是。”文天祥不想隐瞒。
  “那岂不是要有许多人起来闹?”代理部长紧张的问。
  “是。”
  “然后官家要对那么多人解职不成?”代理部长愁眉苦脸,如果赵官家的决定实施,他也得到县里去工作。
  “你有何办法?”文天祥想借用别人的智慧。
  代理部长咬咬牙,“我觉得既然如此,那就弄得好听点,任命钦差大臣。”
  “你觉得能骗住那些人?”文天祥苦笑道。
  “能不能骗得住,至少也是个办法。以前大宋设立山灵使的祖宗家法,不也是如此么?”代理部长只能这么回答。
  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唐宋为大礼五使之一,多由大臣临时兼充。到了大宋,皇帝晚年的时候也经常把一些臣子贬斥,以备给新君启用。现在赵官家身体健康的很,这一招不能用,哪怕是骗,好歹也给大家留点体面。
  “或者不是一个县,而是州府?”文天祥问。
  代理部长眼睛一亮,连忙问:“可以么?”
  若是大臣放到地方州府为官,那就完全没问题。这可是大宋规矩,宰相们到州府为官,上上下下乃是常态。甚至是不管有无过错,只要一位宰相在位太久,就要下放。
  “能不能让他们在州府之时,专门以某个县为意?”文天祥问。
  听了这话,代理部长脸色又变得黯淡。这个从道理上能说的通,实际上完全不可信。那些部长级别的官员眼高过顶,谁肯再为一个县费力气。这么做的话,只会引起反效果。让那些人觉得自己是真的被贬斥了。再无启用的机会。所以代理部长应道:“丞相,若是如此,还不如直接说让他们去县里。至少这些人还能名正言顺。这么敷衍,他们心中对朝廷不满,只会弄到地方上混乱。”
  这才是吏部的见识,冷酷精准。在吏部的都是老狐狸,对于人心的理解足够透彻。文天祥看着代理部长,心中再次生出干脆退休的念头。这件事不管怎么做,都是在宣布那些部长级别的官员的政治和官员的道路彻底终结。只要触及这一点,反对者们是一定要坚持对抗。哪怕是赵官家这样的官家,也不会轻易得手。
  不,赵官家要么彻底解决这帮官员,然后得到无数骂名。要么就得屈服,朝令夕改。现在看不出有别的道路。
  “封妻荫子……大概也不行。”文天祥叹道。
  代理部长叹道:“换成谁,最后在地方一个县的位置上退休,都受不了。所谓树倒猢狲散,这等事情等于之前几十年积累化为乌有。官家如此圣明,既然要这么做,大家定然觉得官家是要大家好看。”
  吏部对此商议很久,真的没找出丝毫别的办法。官员最后一任的利益实在是太大太大,他们手中的权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交换未来的利益。让他们为了国家放弃自己的利益,那是完全违背人性。任何人都不可能这么做。
  经过痛苦的讨论,文天祥也想不出办法,只能到点之后回家。在家里愁眉不展的坐下,三弟文璋前来拜访。两人落座,文璋就问:“大哥,我听闻朝廷要让部长们最后一任去县里?”
  “有。”
  “现在人心惶惶,都怕官家吧他们放到穷县。”文璋叹道。
  “只担心把他们放到穷县?”文天祥愣住了。
  “当然,若是把他们放到福建地方,谁受得了。”
  “难道放去富县,他们就受得了?”文天祥继续问。
  “至少比穷县好的多。”
第112章
狼之战(十三)
  “部级干部要到县里,你也是副部级。”
  “大哥,去县里,我们的级别和待遇不变吧?”
  “当然。”
  “那我们不去,难道要和官家争执到底?你觉得官家到时候不敢撤了我们?定然有人要骂官家,我可不想和那些人混到一起。我只是不想去县里,官家也明白。再说……”说到这里,文璋压低了声音,“和那些人一起骂官家,是给那些人当枪使。官家从来不会对这些人让步,我可不想当逆贼。”
  自家弟弟是个机灵鬼,文天祥却没想到弟弟的所谓文人气节到了如此程度。当然,进士文人都出自进士地主家族,文璋当年是赵官家推行土地国有制的干将,他当然清楚自己在文人眼中的形象。
  “部长们都这么想?”文天祥问三弟。
  “有机会升部级的官高兴的很。”文璋不爽地答道。
  “哈。”文天祥几天来终于发自内心的笑了一声。原本的部级官员们提前一任滚蛋,就意味着下面的官员能够提前一任上台,对那些渴望升职的官员当然是大好事。想到在家三弟文璋还不到五十岁,部长走了,他就可能升任部长。文天祥更能理解这个心情。
  无视大哥的心情,文璋继续说道:“大哥,我只想被派去一个富县,你可得帮帮我。”
  “你还得好几年才到最后一任,我只怕早就退休了。”文天祥有些随意地答道。
  文璋叹道:“唉!大哥,朝廷都知道官家器重你,再过几个月你就不再是代理丞相。丞相又不下去县里。除非大哥对官家不满,不然以大哥的身体,应该比我干的还长久。”
  听到这话,文天祥心情又低落下来。这个道理没错,只是文天祥的确心生退意。赵官家应该是大宋建国到现在为止最强势的官家,便是连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都远远不如。赵匡胤可不敢全然凌驾在所有文官之上,更没有能力独揽朝纲。在临安总投降之后,士大夫与官家共治天下的旧传统也因为士大夫们自己的无能轰然倒塌。文天祥还是不忍心亲眼看着士大夫们在朝廷中变得微不足道。
  又说了几句,文璋起身告辞。送走弟弟,文天祥也觉得不知道该如何自处。想来想去,文天祥觉得还不如把询问一下部长。至少三弟文璋的反应大出文天祥意料之外。
  先找来的自然是理工男部长。提及此事,理工男们个个神色中露出沮丧,却意外的都表示,既然是官家的意思,又是一刀切的政策,他们认了。看得出,理工男们个个都不乐意。文天祥对这帮人本就没啥指望,既然他们都这么讲,就让他们去吧。
  接下来文天祥先把民政部长叫来,询问他的想法。听完文天祥简单的问题,民政部长叹道:“丞相,官家这是心怀天下。我大宋朝廷清明,到了县里却众多事情很不像样……”
  听完民政部长一番忧国忧民的话,文天祥继续问:“你不觉得官家对官员有些过于苛刻么?”
  民政部长脸上登时就有了光彩,他急忙问道:“难道丞相准备上书?”
  便是知道这些人其实没种,文天祥心里面还是忍不住大大不高兴。文天祥自己虽然不赞成赵嘉仁的决定,却只是因为觉得这么做说不出的‘不得劲’,还远不到拼上一切都要阻止的地步。理宗重用内侍董宋臣的时候,文天祥二十多岁。贾似道权倾朝野,文天祥也不过三十岁。那时候的他尚且敢主动辞官,上书大骂。到了60岁的现在,文天祥更没有理由委屈自己。
  所以文天祥反问:“你若是觉得这政策不对,何不上书?”
  “已经有人上过奏折,能做到部长的官员都是朝廷栋梁。派去县里任职,那是大材小用,徒耗人才。只是官家威福自用,我等也没办法。”民政部长叹道。
  “哦?是你亲自上书?”文天祥好不容易才忍住讥诮。赵嘉仁认为年轻的知县往往没有能力看穿哪怕只是一个县的事情,他们在县里任职,也就是当当官,积累经验。并无办法彻底改变一个县的面貌。反倒是公认的大奸臣蔡京、丁大全,功利实用。修木兰陂,开辟白鹤岭道,让从根子上解决了两个福建穷县的问题。大奸臣尚且能做到,良臣反倒应该做不到么?文天祥绝不能接受这个逻辑。
  感觉到自己的话并没有得到文天祥的认同,民政部长收起喜色,“是其他官员上书。我没有上书。”
  文天祥本想说点啥,最后还是什么都不说,让民政部长走了。
  之后几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被邀请到吏部,等外交部长卢柏风谈论的时候,卢柏风态度很坦荡,“我们外交部与理藩部已经给官家上书,我们的差事本就是管理,放到县里大材小用。便是派遣,也要派遣到海外各个藩国去做节度使或者都督。”
  如此自信的发言让文天祥总算露出点笑容。这才是文天祥认同和喜欢的回答,堂堂部长连这点自信都没有,这部长白当了。他问道:“官家怎么讲?”
  进士卢柏风爽快地答道:“官家说,现阶段搭建制度比当官重要。你们的确适合到海外,不过到了海外之后也得干这些打基础的事情。我们这边是想让官家多给我们些好处。事情暂时到了这个地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